历史上有哪些看起来很傻,最后却被证实是聪明的事情?

历史中百科


先看一下傻的定义,字典解释:1)头脑糊涂;弱智。 2)死心眼;不灵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看起来傻的事情,最终很难是聪明的。

但中国哲学里有“大智若愚。”也就是聪明人装傻,在我们的哲学环境里,绝对不讲究聪明的。装傻的人,你说他是傻还是聪明呢,肯定是大聪明。

我们的哲学里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论断,事物是往前发展的,一件事情的利弊,要放在一个时间较长的环境里去评判,这个时间维度,可以是一两年,三五年,也可以是十几年甚至上百年。

历史上装傻和真傻的事情,最终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被认为是聪明的事情,例子很多。但我们很难评判做这件事情的人是真傻还是装傻。

案例一:三国蜀国后主刘禅

刘禅给我们贡献了一个著名的成语“乐不思蜀”,作为刘禅愚蠢的证明,刘禅到底聪明还是傻呢。

我们评价刘禅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有人认为刘禅诛杀刘琰,在蜀汉尚有还手之力时选择投降等政策证明刘禅愚蠢透顶。有人则用诸葛亮对刘禅极高的评价,以及刘禅能从始至终的相信诸葛亮,就此为蜀汉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国祚,以及在亡国之后,刘禅用“乐不思蜀”的急智来保证投降曹魏的蜀汉臣子的安危,来说明刘禅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

不管刘禅是个怎样的人,乐不思蜀的事情是愚蠢的,但结果对刘禅来说是好的,刘禅性命得以延续。

案例二:秦国大将王翦出征前索要财物田产

王翦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功臣,灭赵国、灭燕国、灭楚国,功高盖主,定然为引起人主的猜忌。

司马迁《史记》记载一件事情,秦国灭燕国后,欲攻打楚国,年轻秦将李信说二十万兵力足够,而王翦要六十万,秦始皇派李信出征,李信打败。《史记》记载: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你看,王翦出征之前,索要非常多的美田宅园池,王翦是傻吗,他这是污名自己,获得自己的安全。这是历史上装傻的例子。

案例三:竹林七贤的装疯卖傻

竹林七贤生活在魏晋时期,不愿出来做官,只有装疯卖傻,以求平安,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都是聪明人。

真正的傻子,在历史上是不会记录的,应该也不会发出声音的。我认为,除了智力低下的人,世界上没有傻子,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准则生活着,准则不同而已。


梧桐大树根


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事。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一个班级中很可能被安排一位“特别”的学生,而C君就是在三年级转入我班的。C君除了学习学习差点,精力旺盛点,说话含糊点,眼距宽点,其他倒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大概是四五年级的一次秋游中安排我们去摘苹果每人限定2斤大约是12个。有比较实诚的摘12个,有比较贪婪的摘了17,8个。正在大家在回校的客车上谈天说地时,突然听到一个尖锐的声音喊道:“老师,你看C君摘了多少。”“不是让摘12,3个你这是摘了多少?”老师被气笑了。我们循声望去看着C君漠然的展示着战利品(目测至少有40多)答道:“我以为只能摘12个,地上随便捡呢。”顿时全车哄笑,而我的笑容却在瞬间凝固住了。大有顿觉今是而昨非,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感悟。其中谁智谁愚,谁暗谁明,谁假谁真不肖分辨。但其中道理却是真实不虚。正如佛家公案:哪一块不是好肉?我所识之愚非他人所识之愚,他人所识之智亦非我所识之智。况又有时势异也,来日方长八个字实在是让人不能分辨。


使徒不来


当年我们生产队土地承包下户时,公路边的田都不要,因为水不能直接流进田里,每年打田栽秧都要安管子和抽水机好几次,而且公路上的碎玻璃、小石子很容易洒到田里去,大家都不要,几晚上都分不下去,最后本队的一个来自外省的上门女婿说他要才分下去了,大家还赞成他的面积可以适当的多釆点。为此这个上门女婿回去被岳父、岳母、媳妇埋怨了好久他也不解释。头一两年大家还在笑这个上门女婿傻,慢慢的大家都不笑了,因为种水稻难抽水,他就开始种菜,由于离公路近运输也方便,每年卖菜的钱还比种水稻多,而离公路远的田全部都要靠人力担和背。大家这才发觉公路过的田的好处了。

可是,这些还不算,又过了几年,手中有了钱,他就在公路边修了几间房子,一楼的作为门面房再出租,就这样每年修几间,一直到前几年拆迁时他的房子光门面房就十多间了,而离公路远的田每亩只补偿了几万元。


用户936520113656


记得以前有个外国名人小的时候,有个女人一手拿五元,一手拿十元,说无论他选哪一边都送给他,让他选,于是他就选了五元的。女人非常惊讶这孩子为何这么傻,就到处宣传,便引来很多人也一手拿五元,一手拿十元来试探,结果都是一样。而该名人小时候也因此赚了很多钱。


韵舞瑶池1


90年代初期,我在老家种地,那时候种地和现在一样,基本不赚钱,很多人纷纷把土地退回了村里不种了。

我当时在村里干会计,那时候村里没有钱,工资发不出来,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别人不种的土地我来种,到了年底,我的工资就用土地承包费来抵账。

我的这种做法当时在别人来看是一件很傻的事,别人往外交土地,我往家要土地,其实当时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事,不这么办,村里没钱发工资,用土地承包费来抵账也比拖欠工资好。

风水轮流转,20的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展,家乡成了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变得金贵了起来,一但遇到土地征用,地上附着物就会给一比不少的赔偿款,或许将来我会因为当年办的“傻事”而得到一定的财富。


董青岛供稿。


京漂追梦人


你杀了一个人,后来发现这个人的儿子很有潜力,那你会怎么办呢?


自诩聪明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把这人的儿子杀了,免得养虎为患。


2000多年前,一个国君的却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傻的做法是:把女儿嫁给他。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聪明到基因里的做法。


郑桓公之死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王后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的事情,大为恼怒。

于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杀害了郑桓公。

郑桓公是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人,早就意识到周王室要完犊子,2年前在太史伯的建议下,暗中开始筹划东迁事宜。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得到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

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桓公便有立国的基础。

不久,郑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

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

郑桓公被杀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也就是所谓的郑武公。

声名鹊起的郑武公

本来申侯应该注意不到郑武公,但郑武公是个有能力的人,风头越来越高。

周平王宜臼继位,迁都洛邑。晋国出兵护送王室,郑国护送周王室的钟鼎礼器。

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于是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这意味着郑武公拿到了顶级权贵圈子的门票,开始被权贵们注意到。

郑武公继续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的具体行动。
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灭亡郐国。

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从此,郑武公使郑国成为了当时不如小觑的诸侯之一。

申候的策略

看这郑武公的冉冉升起,心理最慌的就是申候。为什么?很简单,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就是因申候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而死。

申候是郑武公的杀父仇人,而现在郑武公势力越来越强,若郑武公要为父报仇,申候怎么可能还高枕无忧。

寻常人的想法显然就是直接把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但申候不愧为能操纵东西周交替的政治家,选择了看似很傻,但实际聪明的做法。

申候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郑武公。

可以想见,郑武公起初应该是排斥这一安排的。

从时间上看,公元前770年郑武公继位,直到9年后才娶武姜,此时郑武公已经年到中年。

且史料并无记载郑武公有其他配偶,可以推测,郑武公的这段婚姻安排很可能是政治联姻。


申候的心机

申候的这种策略看似很傻,但实际聪明到基因里。

东周刚刚成立,周平王是申候的外孙,毫不夸张的说,申候当时是个权势滔天的人。

郑武公当时虽然势力正在增长,但无奈体量还小。申候的权势对郑武公有极大的诱惑,郑武公还需要借助这一力量。

但一旦接受这场政治联姻,申候的目的就达到了,至少,自己血脉能得到流传,武姜嫁给郑武公后,至少能活得不错。

事实上,得益于申候的影响力,武姜甚至可以直接偏袒小儿子,要求郑武公废长子立次子。

人们通常认为武姜要求废寤生立叔段是因为偏心,老李则认为,这更多的是为了验证权势强弱。

试想,若武姜所代表的权势团体明显弱于郑武公代表的权势团体,武姜还能“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而后花了22年才处理完叔段的问题。

可以想见,申候的策略有多聪明。


《史记》

《左传》


李斯特说


其实本来不想说这个事情的,但实在是太傻了,但是看上去很傻的举动,却体现出一位父亲的“大智慧”,多年后不知道这个小孩看到这么一幕会作何感想

在2017年6月19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走丢了一名十岁的男孩,名字叫做王俊哲,不得不说,名字还是很好听的,一看就是知识文化分子的人给取的。

王俊哲父亲发现孩子走丢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报警,既然报警找小孩,肯定是要照片的,然后这父亲就提供了一张照片。

照片是这样的:

(当时看到这个微博的时候,我就傻了啊,这找儿子的是亲爹吧)

照片给民警后,民警迅速在“儿童失踪信息平台上”紧急发布了,这一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毕竟这个照片确实太有个性了一点。

然后微博就成为了这样的情况:

看着很傻的事情其中却有着大智慧

很多人觉得放自己儿子这么一张照片,是不是有点太蠢了,并且显得这个爹都不正经。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其中照片的吸引性,这张照片发出来后,就能够被人迅速记住,并且在欢快之余还有着非常强烈的分享意味,这就不单单是寻找一个孩童了。

全国每天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何其之多,一不小心就迅速沉底了,所以没有点特别的,还真的不一定有人关注,这就是父亲的大智慧。

这张照片看似非常傻,非常好笑,但是同样的吸引眼球目的已经达到了,并且孩子失踪了,找到孩子才是重要的,其余的都是可以放一边的。

这个被民警放在平台上的照片,因为其独特性被众人纷纷转发,没有多久转发量就破万,最后转发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多;两万多的转发量,阅读量至少也达到上百万了,所以这个“日后注定出名的娃”最后被找到了,仅仅9个小时,就被人在火车站发现。

找到后平台撤销了其发布,并且发布了一条找到的信息:

孩子找到了,众人就有轻松的氛围了,纷纷送上祝福之余,还不忘记调侃这一位小男孩(估摸着这小孩看到了,肯定会怀疑人生)

结语:

看来一个父亲太机智,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都笑称:“别让孩子看到这个照片,不然又该离家出走了。”

父亲三连:

1.照片发出去证明是亲爹

2.照片提升了转发量,也提升了关注度

3.这个照片,不是我吹,看第一眼我就记住了这个孩子,都不带看走眼的


笔下点史


古代女性没有内衣,她们如何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呢?历史上,菲玛莉的出现,让女性的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在她刚发明被称为“胸罩”的东西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但是,事实证明,她的这些发明被证明,惠及了全世界的女性,使女性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新的解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雪专门查找了一下史料典籍,其实,很多事情,在当时都不被看好,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才被证明是非常正确和聪明的事情。小雪今天讲的,就是关于人类发明“胸罩”的那些事。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女性身体几乎不受束缚,她们用衬衣作为自己换洗的内衣,一个被称为“对称圆球形遮胸”的东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我们知道,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们以身体不受束缚为荣,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是,在工厂劳作的女性们都以衬衣裹胸,作为支撑胸部的物件。

在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女性都是用布包裹自己的胸部,达到束胸的目的,和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女性胸部大解放,基本发生在十九世纪以后。

1859年,一个叫亨利的纽约布鲁克林人为发明的“对称圆球形遮胸”申请了专利,被认为是胸罩的雏形。这个东西刚开始发明出来以后,很多人都不看好,这样的东西穿到身上,想象一下,是多么的难受,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不敢尝试。

1907年,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以自由的名义宣布束腰的式微和胸罩的兴起”。在这个服装设计师的策动下,一场人类束胸运动就此揭开,很多当时质疑亨利的人,都表现出了对胸罩的浓厚兴趣。

事实证明,胸罩的普及,为全世界女性带来了福音和便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慢慢的,人们开始接受这个东西,女性们穿胸罩的主要原因,就是提供乳房外部支撑,增加舒适性与活动力。

在我国,民国时期的女性,在接受西方民主运动的新时代女性看来,胸罩非常人性化,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就此拉开,胸罩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保罗·波烈被认为是胸罩的发明人。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带领着华东野战军,在华东站场上取得了很多场战役的胜利,尤其是粟裕占领了临沂之后。蒋介石十分的震怒,毕竟临沂是华东站场的门户,这个地方是个军事要塞十分的重要,他找到陈诚问责。

陈诚只能率领自己的精锐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夺军事重地临沂。

面对陈诚的大军压境,粟裕先是放弃了临沂,这件事在国民党看来很傻,但是,最后却被证实了是最聪明的选。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陈诚这一次是率领着四路大军,前来攻打临沂的。可以说对于陈诚来说,临沂他是势在必得的。

面对来势汹汹的陈诚,粟裕不得不做出抉择,到底是死守,还是改变策略。

粟裕在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就请示了党中央毛泽东等人。

很快批示就下来了,说的是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临沂。有了毛泽东的这一句话,粟裕在打仗就有底了。

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他要让陈诚付出血的代价。

一开始粟裕采用了先放弃临沂的做法,因为他明白,给国民党硬拼无论是对谁来说,都是不利的。

若是不拼的话,我们可以留下人,毕竟只要士兵在,我们日后想要夺回临沂来,就很容易了。

所以,粟裕就带领着华野军大部队撤出了临沂城。

在陈诚看来,粟裕是撤退了,是因为自己太过于强大了,粟裕不是自己的对手。但是,他不知道的是,粟裕已经转移战场了,他把部队转移到了鲁东北。

对于粟裕来说,先把鲁东北的广大地区给拿下来,然后在孤立临沂,攻打临沂就容易的多了。

当时的陈诚不知道粟裕是怎么想的,他占领了临沂之后,赶紧给蒋介石报喜。蒋介石也是很高兴。对陈诚是大加赞赏,可是,他们还没有高兴多久,鲁东北就传来了消息。粟裕的华野军在莱芜一战,歼灭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

等于是一直被国民党占领的鲁东北广大地区,现在是到了粟裕等华野军的手里。陈诚听到这个消息,如同五雷轰顶。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再想出兵,已经来不及了。本来陈诚占领临沂之后,王耀武有告诉陈诚,粟裕肯定不会轻易撤退的,他不一定转战到哪里去了。

但是陈诚不听,他觉得华野军肯定是撤走了。

当粟裕打胜利了莱芜战役之后,陈诚才知道自己占领了临沂,是暂时的取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输了整个战略上的布局。

可以说正是粟裕占领了鲁东北,为日后华野军解放济南和临沂,完全占领山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粟裕将军这一次放弃临沂,就是一个看似很傻,实际上很聪明的事情。


不才讲史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不知名小伙的神预言

一个不知名的小伙子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神预言了慧聪网和阿里巴巴的未来,那一年,是2006年。

成立于1992年的慧聪网,在2006年的时候,是B2B电子商务行业内大佬级别的存在。而彼时马云的阿里巴巴,规模和营业额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两相对比,一个如萤火,一个似阳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不知名的小伙,翩然而至,在节目上坦言不看好慧聪网的未来,反而看好当时刚起步的阿里巴巴。并且直言在未来,阿里巴巴将远超慧聪网。

郭凡生,慧聪网的创始人,面对刺耳的反面声音,态度比较高傲,以“我已经这么成功了,你还不信任我,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呢?”作为反击。

郭凡生的言论,让现场的观众对小伙报以嘲笑声,小伙的大胆言论,在现场看起来很傻。现在回首品味,这个小伙的眼光确实独到,有点类似于古代的智囊人士,如果当时的郭凡生听进去了,再或者聘用了小伙,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局。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不能怪郭凡生,人一旦爬到最高处,往往都会高处不胜寒,比较自负。如若你我处在那个位置,或许也会对刺耳的反对声 ,抱之以轻蔑。毕竟像唐太宗这种善于纳谏的人,几千年来也就不超过十个手指头。

古稀老年的最后一次创业

褚时健,真的是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从风光无限到锒铛入狱,老年时又再度崛起。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从不被时间所局限。

褚时健一手将云南玉溪卷烟厂打造成亚洲第一,红塔山也成为最为知名的品牌,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

1999年,褚时健因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古稀之年遭受牢狱之灾,是个很大的打击了。2001年,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被允许保外就医,在老家养病。虽然被限制不允许离开老家,家人们也在安排他的晚年生活。可已经70多岁的褚时健,决定在老家种植橙子,开始自己晚年的创业之路。

身边的人,除了老伴之外,其他人都表示很不理解。毕竟已经70多岁了,身体不比年轻人,应该养养花、种种草、溜溜鸟什么的才是正常生活。满头白发,还带着一身病创业,在他人眼里看起来就很傻。

生命在于折腾,褚时健这一折腾就是十年,2012年,已经85岁的褚时健,一手打造的褚橙通过电商渠道彻底火了,他从“中国烟草大王”转变成了“中国橙王”!

十年专注一件事,十年磨一剑,不想成功老天爷都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