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胆禅心(之·鼎盛)

唐朝(上)

(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89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帝王自称是道教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初唐时高祖李渊曾颁旨:“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后太宗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僧兵之助;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太宗看完《瑜伽师地论》,感慨的说:“朕观佛经,譬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在隋代复兴佛教的基础上,唐代佛教达到了中国佛教的顶峰,与儒、道一起形成了三教鼎足而立的新格局。

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设官寺,祈愿国家安泰;

武则天更令各州设大云寺。终唐之世,佛教僧人备受礼遇,赏赐有加。不空和尚曾仕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出入宫门,封肃国公;入寂后,代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唐时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唐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其表现手法称为“吴带当风”。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不辞艰辛赴印度游学。

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今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歪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译经方面有玄奘、义净、实叉难陀、菩提流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般若三藏等传译家。

其中,玄奘多译法相宗根本所依之经论,如《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其门下以窥基最著,作唯识述记六十卷,弘阐唯识之学,又有普光作《俱舍论记》三十卷;义净译经论六十一卷,传有部律;菩提流志以《大宝积经》一二○卷为钜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则纯为传译密教经典,创立密宗。

计流行于隋唐时代者有法相、华严、律、念佛、禅、密等诸宗派:

(一)法相宗,

创始者玄奘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以世亲之唯识论为主体而立,亦称“唯识宗”;由于玄奘及得法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又称“慈恩宗”;亦称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其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这就是唯识的道理,即“心外无境,万法唯识”。

(二)华严宗,

依《华严经》立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西安华严寺。

东晋时佛驮跋陀罗译出《华严经》六十卷(旧华严),未久,有法业讲之,并撰华严旨归二卷,是中国讲华严经之第一人。北魏永平年间,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于洛阳译世亲之十地经论,僧统慧光祖述之,并开立地论宗,著有华严经疏十卷、华严经略疏四卷,立渐、顿、圆三教判,而以华严为圆教。地论宗虽为华严之别派,然仍以十地经论为正依,未用及华严经。唐代圣历二年(699),实叉难陀再译本经为八十卷,此即新华严经;贞元年间,般若三藏译出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依用华严经,始为贤首大师(643-712 名法藏),贤首大师先后为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人讲学,被尊为“五帝门师”。法藏师事智俨(602~668),智俨师事隋代杜顺(557~640一名法顺)。杜顺作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大为阐扬华严教学,受唐太宗之归敬。

(三)律宗,

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其间互有争论,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以四分律为本。

道宣(596~667)之南山宗。

律宗祖庭净业寺创建于唐贞观初年,为佛教律宗始祖道宣的道场。《长安古刹提要》载;“律宗之净业寺,犹相宗之慈恩寺也。因道宣住终南山,又称为南山宗,今寺为各丛林之冠。”其中,道宣并学唯识、华严、天台,贯彻大小律学精义,实为律学集大成者。

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

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688~763)于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其时有日僧荣睿、普照等来中国求法,于天宝元年(742)到扬州礼请他到日本传弘戒律,于是和比丘思托等东行,从天宝元年到十二年(753)间,渡海六次,历尽艰辛,其间鉴真双目失明,终于在唐天宝十三载(754),在日本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法砺(569~635)之相部宗;

俗姓李,冀州赵郡人,十五岁依演空寺灵裕法师出家,后从静洪律师听《四分律》,数年转就洪渊律师学律,又于江南研习《十诵律》。隋末战乱隐居。唐代武德年中,于河南临漳布展法席,宣讲《四分律》,座前开悟者甚多,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与慧休合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并着有《舍忏仪轻重叙》等。以其居河南相州(临漳)日光寺,其学说在此地盛行,被尊为“相部宗”的开祖。贞观九年示寂。弟子有明导、昙光、道成等。

怀素(609~682,一说625~698)之东塔宗;

俗姓范,祖籍南阳。父亲曾任左武卫长史,所以生于京兆。十岁发心出家。不久,玄奘回长安(645),从玄奘受学。显庆中(656—660),二十二岁时,从道成受戒并学律。学了法砺的《四分律疏》和道宣的《行事钞》等,对于两家著作,都感到不满意,认为“古人义章未能尽善”,决心自己另撰新疏(《宋高僧传》《如净传》)。咸亨元年(670)开始撰《四分律开宗记》,上元三年(676)奉诏住西太原寺,仍继续听道成讲律并撰述。永淳元年(682)撰成新疏,而称法砺之疏为旧疏,后来又撰《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等。又自讲疏五十余遍。

怀素住长安西太原寺的东塔,因而由他创立的这一派律宗即称为东塔宗,弟子法慎承嗣遗志,后又有如净、澄楚、圆照等人继起,宋后此宗渐趋衰微。

(四)念佛宗、亦名净土宗,

从北魏昙鸾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道绰,至道绰弟子善导,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善导著《观无量寿经疏》,专明念佛真义。唐以后“念佛”不复为一宗独有,即律、禅等亦兼念佛。

善导大师(618-681),是净土宗二祖,也是净土宗实际创立者。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

道绰,净土宗高僧,因仰昙鸾高风而专修念佛净业;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生于北齐河清元年(562年),圆寂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他继承和发展了北魏昙鸾的净土思想,大力提倡称名念佛,使净土宗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佛教新宗派。道绰著有《行图》1卷、《净土论》2卷。

昙鸾(一作昙峦),南北朝北魏医僧。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昙鸾受到当时帝王和朝野的尊崇。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亦有尊道绰为净土二祖,昙鸾为净土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