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伟大公司的试金石

疫情到来之后的隔离防控,让很多公司突然没有了收入来源,经营活动基本陷入停滞,但日常的费用还得继续支出;疫情前的投资活动由于乐观预测而投入了不少,筹资活动也已经运用到极致。如果没有资金补偿经营活动的亏损,这将直接导致现金流的快速枯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哭诉坚持不了多久的原因。

如果将企业看成一个人的话,企业也得病了,而且是心脏问题,也需要上呼吸机或者外部输血直至自身的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恢复。外部输血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债权融资,一种是股权融资。能不能获得输血的本质在于输血后能不能救活,直接验证的就是企业免疫系统,也就是经营系统能否快速有效工作。

要获得债权融资,三品都要过关,也即“人品+产品+抵押品”,其中人品(企业经营者)+产品(竞争力、市场地位)没问题的话,企业能被救活的概率比较高时,也就意味着风险不大,这种情况下,抵押品的标准其实可以有所松动,比如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山东的鼎盛集团就获得了银行机构的500万信誉贷款来缓解现金流的危机;此外,人品和产品不错的企业,营运资本(存货、营收账款)作为抵押品也能够获得贷款机构的认可,这也是政策在推动的方向。此外,供应链上的付款安排,延缓或者部分薪酬发放,也是债务融资的一种方式,但必须要付出相应代价才行。

而股权融资则更多基于人品和产品,结合行业发展的判断。融资对象可以是内部员工,也可以是外部的财务或者产业投资人;在产品服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这其实很考验企业企业文化和企业创始人品的时候。很多好的企业在外部找不到资金的情况下,已经开始推动推动全员持股,比较企业死掉,对于股权所有者而言什么都不是。即便是这样,没有好的企业前景和企业文化是没有办法将全员持股推动下去的。比如,之前新闻报道提到的山东鼎盛公司,就是依靠全员持股计划输血了500万,抗住了疫情冲击的第一波,等待到了政府的纾困政策,其中有些员工抵押房产参与全员持股计划让人印象深刻,这足以说明企业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对企业前景的看好。

有了外部的输血,还得自身能造血才行,这就涉及到造血能力的重构,怎么开源?怎么节流?这个会涉及到整体商业模式的重构。

在开源方面,注重接触点的重新设计、渠道的重构(堂食变外卖,线下卖场变在线直播);经济联盟的构建(西贝与盒马鲜生共享员工);产品的调整(水果店变菜场);而处置不良资产的瘦身健体也是必须要做的。

在节流方面,紧紧围绕主业进行成本管控,设定严格的绩效指标,要确保花钱有效益,在控制和发展中要取得平衡。成本管控要做好成本结构的分析,将成本支出最大的部分作为绩效指标,比如,制造型企业要做好库存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针对性设定好绩效指标;而服务型企业最大的支出是租金和人工,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疫情对于企业运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考验着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核心能力以及日常现金流的管理。相信通过这次疫情能检验出更多“三品”好的伟大公司,就好像SARS之后的京东、阿里巴巴、携程和新东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