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父爱缺失的阴影下,重建自我和人生


我从认识你的那天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茨威格


第一次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是经一个朋友的介绍,她说这本小说对她心灵的触动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因为这部小说,茨威格成了她最喜爱的作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发表伊始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后同名电影和话剧更是盛演不衰。


带着好奇心,我翻开了这本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中篇小说,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茨威格的自传。


故事主要讲述,一位陌生的女人,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将她一生的痴情,写成了一封动人的长信,向她所爱之人R先生,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她从13岁第一次见到R先生,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在漫长的暗恋岁月中,她等来了2次与R先生接触的机会,也因此有了R先生的孩子,于是她艰难的独自抚养这个孩子,把所有对R先生的爱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她从没诉说过对他的痴情,而是希望R先生把她搂在怀里凝视她的时候,心里能激起某个模糊而遥远的记忆,可R先生始终没能认出她这个邻居家的小女孩。


为此她心灰意冷。这时孩子又因病去世,没有了活着的精神支柱,于是她走向了死亡。


看完这部小说不禁惋惜,一个优秀的,美丽的女人,把自己一步步逼进死胡同,最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就这样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本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爱情,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她遇见了R先生,并偏执的爱上他,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任由自己朝着一个方向走到底。不得不说,这是她性格的缺陷所导致的悲剧。


那么我就从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性格的缺陷”来解读这本书:

父爱缺失,导致她封闭自己的内心,偏执的去爱一个人,想要避免悲剧,就要重建自我和人生。


一、缺失父爱,生活困顿,暗淡的生活因你而有了光亮。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讲述的这个女人,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对她缺少关怀,母女俩仅靠养老金生活,缺少父爱、母爱不足、物质匮乏、社交贫瘠,导致她的生活是暗淡的。


这个女人形容在遇见R先生之前自己的生活:那日子就如满是灰尘和潮湿东西的地窖一般,满是蜘蛛网,我的心早已淡漠。


她和母亲穷酸的小市民生活,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匮乏的,所以对外来的美好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期待,这就是“越是匮乏越是向往”的心理特征,那种期盼已久,始终得不到的东西,对一个人的吸引力是致命的。


R先生的出现,让苍白的生活变的不一样,从看到他那精致考究的家具、书籍开始,她便对R先生充满了好奇,意识到这些物品的主人,是一位和之前那些穷酸粗暴的邻居所不一样的人,她先是爱上了这些物品,又撞见了他的眼神,这个毫无人生阅历的女孩并不知道,他对身边的女人一概投去这含情脉脉,温柔殷勤的眼神,这对一个从小缺少父爱,没怎么碰触过,这来自男性的关怀眼神的女孩来说,是极具杀伤力的。


就是这个眼神,她彻底沦陷。R先生变成了她暗淡人生里的光亮,有R先生的地方生活就是明亮的,没有R先生的地方生活是灰暗的。


因为R先生的原因,这个女孩开始努力变好,她认为R先生喜欢阅读和音乐,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和练习钢琴。


她在给R先生的信中写到:“我由着自己的性情,想过最幸福的时刻,也想过最糟糕的时刻。”


由于长期缺少和他人沟通,独来独往,又缺少来自外界的关怀,这类女孩往往会沉溺于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当中, 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女孩遇见了R先生,确定了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仿佛找到了精神支柱,从此只在乎与他有关的事,其他事情不去关心,也不允许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哪怕是自己的母亲,她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偏执的爱着R先生。


二、封闭的内心,偏执的爱,拼命抓住的是错误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作者以陌生女人的口吻,诉说着对R先生的痴情。她先是在对R先生豪不了解的情况下爱上了R先生,而后通过对R先生的观察,了解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在信中写到:“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你是一个轻浮、乐于玩乐、喜欢奇遇,并且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我的爱是这么舍身忘我,是这么死心塌地,我不会背叛你,只对你从一而终。我就是这样懵懵懂懂地掉入了命运的深渊。”


她的确是掉进了命运的深渊,因为骨子里的偏执,在明知对方是一个不转一,到处留情的人时,还飞蛾扑火般的硬扑向对方,认为哪怕得到R先生的一点温存也值得。


即使后来母亲再嫁,搬家,远离R先生,而且多年不见,她依旧没有改变。后来女孩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姑娘,R先生贪图她的美丽和她有过几次亲密接触,事情过后,他又很快把这个傻姑娘忘记,即便如此,她依旧没有改变对他的痴情,而且根本不在乎他们之间的有没有未来,更别提婚姻了。


每一个家庭的组建依赖于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人们的婚姻稳固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人类的婚姻可大致划分为4个等级:


露水姻缘:不要求名分,不被世俗认可,不考虑能否长久,例如“长久的暗恋”“小三”“情妇”之类,这种关系并不能称之为婚姻。


搭伙过日子:两个人能对付过日子,双方都把对方隔绝在了自己的世界之外。两个人对婚姻的要求都不高,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


恩爱夫妻:婚姻和睦,彼此理解,相互陪伴,生活幸福,在平淡的生活中还能体会到爱情的味道。


灵魂伴侣:基本突破了世俗的约束。 灵魂伴侣不一定终身在一起,他们的特点在于灵魂上的彼此信赖和善解,好聚也好散,就算分离也能彼此祝福。


这个陌生女人对于婚姻的要求停留在最低级的露水姻缘上。她对R先生的爱是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绝望到极致,但从未放弃、从未改变、从未怨愤。

她的这种行为,不是轻浮的表现,而是一种低自尊的性格缺陷,人的自尊分为高自尊和低自尊:


高自尊的人:自信,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美好的事物。


低自尊的人:消极的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是微不足道的。这类人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关爱的,是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的。


因为她的低自尊人格,她不去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情,认为只要他记得自己,能偶尔得到他的青睐就可以了,正常的女人不会要求的这么低,她们有更高的要求:自己在对方心里有重要的地位。


后来母亲再嫁,继父对她很好,生活变得富足起来,母亲也比从前关爱她,但是由于童年时期不幸的家庭环境,她不了解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对大家的关心,这个女人无动于衷,甚至是对母亲也不会敞开心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她性格的偏执。


从不去质疑自己的想法,所以她最后的结局很悲惨,因为在生活中,只有不断质疑自己所持的观点的人,才能保持进步。


亚里士多德说:“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在父爱缺失的阴影下,这个女人封闭内心,偏执的去爱人,这是她最大的病痛:拼命坚持一个错误的想法,不知道自己的过失。


如果这个女人能觉醒自己的过失,重建自我和人生,那么她也可以迎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三、【重建自我和人生】她拼命坚持一个错误的想法,只有敞开心扉,敢于追求才能得到幸福


纵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个女人偏执的爱着一个人,并且不去诉说,即使内心万马奔腾,外表依旧平静如水,她在内心拼命的抓住这个错误的缘分。我始终还是替这个女人觉得不值得,她有很多次机会去幸福,但是她执拗的认为要对R先生从一而终,哪怕对别人的一点动心都觉得罪恶。


这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女作家张爱玲,她和这个女人相似,都缺少父爱,童年灰暗,偏执的爱上一个滥情的男人,不同的是,张爱玲后来意识到错误,与胡兰成断了联系,勇敢的开始下一段恋情,后来她遇到了赖雅,两人平和的彼此陪伴直到终老。


所以说,无论我们错的多么离谱,只要还活着,就有机会去重建自我和人生,这需要几个步骤去调整。


1、改变低自尊型人格


低自尊更像是“自导自演”的悲剧,很多时候你并没有那么糟,你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低自尊型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不关心和冷漠。


然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幸的童年已经是事实,不能去改变,但如果愿意,可以从现在开始克服低自尊的状况,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自尊水平。


首先就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去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小目标,来增加自信。


用心感受身边的美好,尝试新的感情,尝试去接纳新的人,学会珍惜,学会感受幸福,这些话听起来空洞,但如果这么去做就会发现有些事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比如你觉得生活很沮丧的时候,身边还有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开心时比你还开心,你难过时比你更难过。比如,你在冰天雪地里砍柴,忽然闻到一股清香,转过身去,看到梅花开了,这就是美好。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好的事物,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去感受的心。


从理论上说,大部分人都存在低自尊型人格,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低自尊和封闭的内心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因为封闭自己,所以对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缺少了解和思想上的交流,就会让自己的认知朝着一个方向去发展,即使错了,也不能调整,这就是俗话说的一条道跑到黑,跑到最后发现错了。


所以说,改变的第一步是去发现需要改正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敞开心扉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2、敞开心扉


台湾作家三毛在丈夫荷西死后,就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沉湎于痛失爱人的情绪中,不愿意走出来,后来也有人向她求爱,她都拒绝了,最后她自杀了。


三毛的做法我们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至少如果可以敞开心扉,自己也不至于那么痛苦,也能让家人不那么痛苦,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一边试错,一边纠正,朝着更优的道路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的信息,才能意识到错误出在哪里,要朝哪个方向去调整。


学着去和别人沟通,哪怕刚开始强迫自己去这么做,沟通过后,你就会发现,在你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有更多优秀的人和有意义的事 ,沉湎于自己的情绪中,只能活在臆想和回忆里,痛苦不堪。


做到了这些,剩下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被动:先学会爱自己,再勇敢的去追求。

3、【命运靠自己去把握】先学会爱自己,再勇敢的去追求


在《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这本书中,作者苏珊说:“这个世界上有的是体贴、细心的好男人,他们真心爱女人、珍惜妻子和她们身上独特的品质。作为当代女性,我们的目标是保持那些让我们独一无二的品质,同时摒弃那些于我们无益的自我牺牲。做一个有爱心、甘心付出的女性与关爱自己、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不矛盾。”


在爱他人时,先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这是前提,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那么怎么要求别人去爱我们。


这个陌生女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先当感觉到生活不幸时,就要及时提醒自己,是不是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断了联系,以至于发现不了自己的一意孤行,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行。


其次当发现错误时,不要偏执的去坚持,像这个女人那样,第一次被R先生遗忘后,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结果又被遗忘,她被深深的伤害后,又把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一错再错,以至于搭上了自己的青春和性命。


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更好的,你身边的人对你的伤害是你允许的,如果你不允许,那么他最多伤害你一次,而后就要采取行动,不再给他伤害你的机会。


在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我发现这个女人的生活中出现过一个事业有成的好男人,这个男人对她和她的儿子很好,想要娶她为妻,但是她放弃了,她不敢去追求这样幸福的生活,她只想随时等待R先生的召唤,她有她的理由,有她的性格局限,但是如果故事发生在我们身上,请记住,你的命运只能靠自己去把握,要勇敢的去追求,有机会的时候就抓住机会,没有机会的时候就去寻找机会。不能坐以待毙,幸福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说道:“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身,一个人只要自己善于追求幸福,别人是无法使他落到真正悲惨。”


深以为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悲剧小说,不健康的亲子关系造成的不幸每天都在上演,原生家庭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但每个人在成年以后都有选择改变的权利。


或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单单是在诉说一个女人的悲剧,而是在告诉我们不幸的生活有其环境因素,但决定性因素还是握在自己的手里,面对不幸,最好的办法是自救,敞开心扉,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自尊自爱,敢于追求,在重建自我和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