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的堅強的保障:冷兵器時代馬匹的管理與應用

導讀

在冷兵器時代,為了能夠使軍隊具有快速機動型和投送能力,騎兵是很重要的一個兵種,為了保證騎兵在戰場上能夠發揮更好的性能,戰馬的管理也是重中之重。

騎兵的快速機動性更好的給敵人快速打擊

古代馬匹管理的發展

在商代,奴隸貴族在狩獵和征戰的過程中,馬匹已經是重要的行駛工具,再加上平時祭祀和畜牧業的發達,典型的家畜特徵是讓馬匹在騎乘、交通、載重、戰爭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就使得當時的養馬業必須有相應的管理機構,馬政這個機構就隨之誕生了。

仲夏之月,'遊化別群,則縈騰駒,班馬政二又。是月也(指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戒,班馬政,"——《禮記·月令》



到了秦統一六國之時,強大的騎兵為統一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秦朝建立之後,騎兵仍然被放在重要位置,馬匹的培養也受到中央的重視。

"盜馬者死,盜牛者加(枷)"——《廄苑律》

從秦朝頒佈的《廄苑律》可以看出,秦朝對於馬匹的保護已經到了偷盜者判死的程度,可見秦朝對馬匹的重視,這也是秦朝騎兵為何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馬匹的供給,秦朝在邊境地區大力地建設大量的馬場,同時在中原地區也建立大量的馬廄,這樣全國性的政策,使得秦朝的馬匹供給源源不斷。

據統計,在西漢初年,可用的馬匹只有"廄馬百餘匹",這就大大的使得漢朝在防止匈奴侵擾和進攻方面有了很大的掣肘,新興的西漢政權已經避免不了和北方的匈奴產生摩擦,所以,西漢建立之後,就開始大力的建立馬匹管理制度,大力發展養馬業。

漢丞相蕭何在最初的漢律九章中,就建立的相關的養馬制度。呂后時代,禁止母馬外流,文帝時期,晁錯提出"令民有車騎馬者,復卒三人",漢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用免除的徭役的方法來促使民間的百姓養馬,這個歷史事件被稱為"馬復令"。隨後的漢景帝,在秦朝邊境養馬的馬場基礎之上,擴大規模,這使得漢朝的養馬有了長足的進步。

整體來看,漢朝的養馬制度雖然不是很全面,但是一直都在完善之中,這也使得漢初在與匈奴的作戰之中,馬匹給軍隊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隋朝末年,李淵的軍隊缺少騎兵所用的馬匹,這就使得他在奪取統治國家政權方面有很大的劣勢。為了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向突厥稱臣,獲得了突厥的支持,前前後後從突厥那裡獲得了大概兩千五百多匹戰馬。唐朝建立之後,認識到馬匹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政府把隋朝留在赤岸澤的3000匹馬作為種馬,遷徙到隴右地區,進行飼養繁殖。

"鳩括殘燼,僅得牝牡三千,從赤岸澤徙之隴右"。(《張燕公集》卷7

在唐朝,管理馬匹的機構叫做太僕寺,下分四署: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全國的六十餘所牧馬場再加上私人馬匹以及全國的驛馬,都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宋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時刻威脅著中原,燕雲十六州因為“兒皇帝”石敬瑭,被契丹所佔據,這使得宋朝缺少了一大塊養馬之地,再加上宋朝重文輕武,在對外作戰中,屢屢失敗,使得馬匹的發展滯後不前。王安石看到了這一方面的缺失,於是在王安石變法時,保馬法開始實施。

保甲養馬法。宋神宗熙寧年間,規定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西五路及開封府界諸縣保甲養馬,戶一匹,物力高而自願者二匹,給以官馬,或官給錢自買。養馬戶可減免部分賦稅。三等以上戶十戶為一保,四等以下戶十戶為一社。保戶馬病死,由養馬戶單獨賠償;社戶馬病死,由養馬戶與其他九戶共償其半。

保馬法的實施使得政府養馬的開始大大減少,也讓馬匹的死亡率大大的降低

,但是王安石變法沒有持續多久,神宗去世之後,保守派趁機重新上位,到了哲宗時期,保馬法被廢止。

蒙元時代,因為本身民族起源於大漠,所以大漠的天然牧場是馬匹的良好養殖地,為了擴大草原經濟,大批的中原和南方人民被徵召到大漠來發展草原經濟。在內地,大批的宗王開始屯建屬於自己的牧場,集中在長江以北地區。

"數十年來.婚嫁耕植,比於土著;牛羊馬駝之屬,射獵貿易之利,自金山、稱海沿邊諸塞,蒙被涵照,鹹安樂富庶,忘戰士轉徙之苦。"

元朝的畜牧業比當時的農業更得到政府的扶持,這是一個民族統治的特點,但沒有同時兼顧農業經濟,這就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明朝在統一戰爭時,大量的馬匹被消耗,但是當時的北元,因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出身,再加上當時的大漠牧場依舊在北元手中控制,所以在嶺北戰役中,明軍慘敗,僅有的騎兵在此戰中損失殆盡。

"馬悉數不過二萬, 若逢十萬之騎, 雖古名將, 亦難於野戰。所以必欲知己, 筭我馬數如是。縱有步軍,但可夾馬以助聲勢,若欲追北擒寇,則不能矣。"


這使得朱元璋在後來對馬匹的養殖很是重視,"古者掌兵政委之司馬。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是馬於國為重。"馬匹的匱乏讓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政府命令民眾養馬,這就大大的加重了民眾的負擔。

政府在兵部下轄太僕寺,這就代表著明朝的馬匹管理機構和馬匹繁殖體制的形成和完善。這是當時馬政最高的管理機構,對明朝馬匹的發展齊了很大的作用。

"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維護統治,禁止漢人養馬,這就使得原來的黃河中下游以及長江流域的馬場遭到嚴重破壞,同時利用宗教,讓北方牧區的養馬業也受到限制。這些措施到了清朝末年,馬匹的質量與產出已經遠遠不如以前的時代,隨著機械化時代的到了,工業革命的福利逐漸取代了古老的馬匹在各個領域的職能。

中原地區養馬為何這麼難?

從商周時代到清朝,大多數的馬匹都是從北方獲得,那麼中原地區養馬為何這麼難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影響

從夏商周時代,可以看出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在華夏民族周圍,分佈著很多民族,這一情形一直到清朝都存在。從地理位置上看,黃河流域再往北,成片的草原成為主要的植被,相比如中原地區,這裡草場肥沃,水源充足,適合馬匹的繁殖和飼養,也是遊牧民族的生存之本,而中原地區,沒有這麼大的草原來飼養馬匹,草的質量也比不上塞外草原,所以地理位置是中原地區所不能比的。

華夏民族的周圍分佈著很多民族

\u0002二、農業經濟結構的不同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農民種植農作物為主的農業結構構成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架構。相比如北方的遊牧經濟,畜牧業佔了主要部分,政府的側重點不同,導致了馬匹發展的失衡。邊境屢被侵擾,人民損失慘重,就是因為農業種植移動不了,人民財產不能及時轉移,腳力趕不上馬力,導致損失慘重。反觀

遊牧民族,逐草而居,畜牧的牲畜也都可以移動,不受移動不了的限制。

三、培育、用馬經驗的缺乏

中原地區的士兵,大多是在入伍之後分配到騎兵之後,才學會騎馬,而草原上的民族,他們從生下來就開始接觸馬匹,相比於內地的士兵,他們多了十幾年的經驗,可以說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匈奴、突厥、鮮卑、契丹、蒙古、女真、這些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的遊牧民族,全都有此類特點。就算不當兵,在後方培育馬匹,也比內地培育馬匹的經驗豐富。歷史上著名的中武陵王胡服騎射,就是吸收學習了胡人騎馬的戰鬥方法,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可見胡人培育、用馬方面,確實更勝一籌。

四、中原本地馬比胡馬缺點多

相比於西域以及塞北引進的馬匹,中原本地的自產馬匹,在耐力,速度等等方面都比不上,從波斯、大宛,突厥等地引進高寒地區的馬匹,與中原本地的馬匹進行優良配種,培育出更好的馬匹品種,可以更好的改進馬匹的能力。

五、養馬經費龐大

一支龐大的軍隊,想要維持馬匹的持續供給,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簡單地計算一下,一匹馬如果用於戰爭,它的巔峰時期大概有兩年時間,品種好一點大概三年左右,這樣的話,就得退居二線,再使用三年左右,品種好一點大概三年左右,最高年限加起來最多八年。這就造成了中央需要持續的在這方面進行投資。而一個政府如果是本身全國經濟向好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維持,但是如果時期處於亂世,或者政府財政赤字高壘,那麼在這方面勢必會沒有資金流入甚至不再供給,這就造成了飼養馬匹的侷限性。

六、馬政民政容易摻混

按理說馬政管馬,民政管民,這是兩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但是在現實中,養馬業業屬於畜牧業的一種,總會與民政產生一種混雜。民眾因為養馬而備受困惑,就會拒絕再次養馬,在明朝嘉靖年間,就發生了拒養馬匹的案件。

馬匹在戰爭中的應用

在商周時代就有了利用馬匹作為戰車的歷史,每乘是指四匹馬拉著一輛戰車,千乘之國說明這個國家的實力很強了。《呂氏春秋》中記載,在商朝滅亡夏朝的戰爭中,尤其是鳴條之戰,戰車有七十輛,可見其歷史之久遠。從商朝到春秋戰國再到秦朝統一六國,馬拉戰車絕對是軍隊的頭號武器。

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變了作戰中士兵傳統的衣服裝具,學習了胡人的騎馬作戰方式,這一改革,大大的改變了馬匹在戰爭中的應用,原本戰車的不夠靈活與死板,在改革之後,變得機動靈活,戰術戰法隨之改變。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在秦始皇陵發掘過程中,大量的騎兵俑被髮掘出來,這代表著,馬匹早已不受戰車的限制,以騎兵的方式成為一個獨立的軍種。馬匹配有整齊的裝具,士兵應該配有長劍,長槍,弓箭等等武器,這時候馬鐙還沒被髮明出來,更大的戰力無法被髮揮出來,但依舊能夠說明中原地區的人民在馬匹運用方面,已經有相當的水準了。

鞍馬騎兵俑

秦漢以來北方的匈奴屢屢侵擾邊境,政府為了使邊境安寧也屢屢與匈奴作戰,遊牧民族的匈奴在騎術以及馬匹的運用方面,經驗大大優於中原王朝。師夷長技以制夷,多年的作戰獲得經驗,使得中原地區的馬匹運用技術已經大為改觀,無論是馬匹的控制還是戰術的運用都是前所未有的發展,著名漢朝將領霍去病,深入匈奴地域兩千餘里,封狼居胥,在歷史上留下一段傳奇。

漢朝是馬匹運用發展的高速期,尤其是馬匹在戰爭中的運用,出現了輕騎兵和重騎兵。輕騎兵以弓箭為武器,馬匹不著甲,機動快速,適合突進和迂迴包抄,重騎兵,士兵加上馬匹,都身上著甲,武器也是槍,戟等進攻性武器,適合衝鋒陷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騎兵的運用更加頻繁,重甲馬被大量應用,甲騎具裝是這一時期最明顯的寫照。比如前秦的苻堅率領二十七萬騎兵南下,南朝梁與魏進行鍾離之戰時,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馬匹在戰爭中的運用,從此可見一斑。

《宋史·儀衛志六》:“甲騎具裝,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

但是重甲馬大量發展限制了騎兵的機動性,輕騎兵有漸漸的佔據了主流,隋唐時期的輕騎雖然規模已經比不上南北朝,但是依然在軍中是一支重要力量。唐太宗的昭陵,刻畫了六匹馬,史稱“昭陵六駿”,這六匹馬是唐太宗善於使用騎兵的見證。

宋朝,北方以及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崛起,遼、西夏、女真、蒙古這些民族成為宋朝的威脅,他們的騎兵戰術宋軍遠遠不能比,宋朝建立之後,以前的養馬之地,塞北以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全部失掉,馬匹的養殖已經滿足不了整個軍隊的需求,無論是通過買賣還是內地自己養殖,但都供不應求,再加上政府的腐敗,重文輕武,宋朝沒能逃過被蒙古人滅掉的命運。

蒙元時期,蒙古人可以說在冷兵器時期,馬匹運用最成熟的,尤其是在戰爭中,蒙古騎兵所向披靡,半個世紀的時間幾乎征服了整個亞洲大陸,其馬上功夫,馬的品種都可稱為“極盡”。元朝建立了強有力的軍事用馬制度,這也是元朝騎兵一直強大的原因。

"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

明清時期,由於火器的大量發展,裝備了火器和大炮的部隊漸漸地取代了騎兵的位置,多兵種作戰的戰術漸漸成為主流,戚繼光的車營就是一種以騎、步、車相互配合的方式。

清朝的滿族前身是女真,也是屬於遊牧民族的一支,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八旗制度造就了當時亞洲最驍勇善戰的軍隊。但隨著工業革命,熱兵器時代的來臨,騎兵部隊已經不適合大面積戰爭了,漸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光輝在清朝末年的八里橋之戰中,完全被歷史的潮流,淹沒了。

總結

馬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與人類文明可謂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一開始是為了奴役它,讓它為我們生活服務,但是我們卻在文明中,把馬基本都運用在了戰爭之中,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一匹馬,它都左右不了自己命運,預期讓它跟著戰爭的痛苦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不如讓它跟隨歷史的潮流,一起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