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财政家”王国光故居,明清两代田赋准则均由他制定

文图 若愚


王国光(1512~1594)字汝观,号疎庵,明泽州阳城(山西阳城县)人。明万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从事政治活动达四十余年对明王朝的“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撰写的《万历会计录》是大学士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赋制度的理论依据,后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因官居吏部尚书,故有“天官”之称,王国光故居被后人称为“天官王府”。

王国光于嘉靖甲辰(1544)中进士。先后任吴江和仪封(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二县知县。后依次升为兵部、户部右侍郞总督仓场。后因病辞归。隆庆四年(1570)起为户部右侍郞,调任南京刑部尚书。未止任,又改为户部右侍郞再督仓场。万历元年(1573)任户部尚书,在职3年辞归。万历五年(1577)起任吏部尚书。以考绩加太子太保,升光禄大夫,任职6年。

他任户吏二部尚书正在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主持朝政的十年之间。张去世后,他被反对派弹劾而落职,后来皇帝念其功绩,令恢复原官致仕(退休)。国光善诗工书,游览所至,即题诗挥毫,遗迹甚多。他的诗和字给人以潇洒飘逸、卓然不群之感。著有《王疏庵率意稿》,今存。

王国光在任职期间,由于宫中争斗激烈,他曾多次遭到弹劾,被迫返乡南阳。回家后,首先在村民的帮助下修建了家庙也就是现在的玉皇庙。庙中北大殿房脊上的五凤楼就是他从京城专程运回来的。因为朝中有人一直想致他于死地,也暗中派人跟踪他回到南阳。到处传播一些王国光在朝中犯错惹大臣等不好的传言,家庭里的一些人也隐隐约约听说了一些关于他在朝中犯了大罪以致被罢官回家的事。一些胆小怕事的族人怕株连九族,于是到处传播恶言,最终把王国光一家赶出了家门,赶出了南阳村。王国光一家迫于无奈,躲进了南阳村附近南沟的一个山洞里,也就是现在的阳城界内上河村的王国光洞。待事情平稳后,他带着全家迁到了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村定居。

王国光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但仕途却充满了戏剧性。他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后,被授为吴江知县,以后又调任仪封,提升为兵部主事,又改吏部,担任文选郎中。屡千户部右侍郎。隆庆四年(1570),任刑部左侍郎,拜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及上任又改任户部。万历三年(1575)王国光在京官考核中被南京给事、御史所弹劾,上书坚决辞职,到第二年方可。

万历五年(1577)冬,吏部尚书张瀚被罢免,王国光被起用代替其职。此后数年,王国光屡遭弹劾,罪名为选材任人唯亲和鬻官黩货,损公肥私等数条罪状,皇上发怒销其职,但之后不久,又恢复官职。他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起开时入仕,从兵部到户部,从刑部到吏部,几乎各个重要的部门都有过他的足迹,随让中途有过中断,几起几落,但由于他的突出贡献,仍然不能抹杀他的政绩。

他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任职户部时,对全国粮食的宏观控制。他在负责粮食的仓储与出纳时,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同时边疆战事不断,内地也时有农民起义爆发,因此管好粮仓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他在粮食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社会繁荣发展、人口增长速度的情况下,王国光对粮食精打细算、全面控制。他推行“天下抚按官”的办法,对各个粮食渠道统筹安排,将粮食出入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为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他最有政绩的为政时间是在万历初年。当时神宗刚刚即位,改革呼声最高。王国光也对一系列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秩序进行改革。其时薄牒等公文十分繁杂、冗滥,从州县到部,无论是各部门,还是具体的承办人,都有难言之苦。王便大刀阔斧地进行裁撤合并,去掉了近半数的繁文,使得事情方便易行;户部十三司因公署狭小,官员们便部坐班,导致弊病越来越重,王便雷厉风行,一改前弊,令所有官员均入署办公,各司其职,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边关军饷告匮,而支出及收项无案可查,王令当地的边臣核实各项收支,并且筹划出长远计策上报,使消耗、浪费锐减;他还设“坐粮厅”,专门负责军粮的督办,大大方便了诸军,又将散隶诸司的全国钱谷归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他的这些办法,立竿见影,反映了他敏捷的经济头脑。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离开了这个他爱过也恨过的人世,留下了证明他雄才大略的《万历会计录》和《王疏庵率意稿》。

天官府位于庄河南岸,也叫冢宰第,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对明王朝“万历中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国光于万历初年建造的人文府邸,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内阁和六部互相牵制的一种体制,六部又以吏部为首,在我国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有各自的别称,他们分别对应的别称就是天、地、春、夏、秋、冬,吏部尚书被称做天官,户部尚书被称作地官,礼部尚书被称作春官,依次类推,所以我们当地老百姓又把王国光的府第称作天官府。

天官府原来为东西两处院落,为棋盘四院式院落格局,东院及西部石牌坊于清末塌毁。现仅存西院,在西院背后原来有高大巍峨四柱三门的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