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汉史趣闻


太平天国,首批信徒就是一群贫苦的烧炭工人,而杨秀清,就是这群烧炭工人的头头。

杨秀清,从小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5岁丧父,9岁丧母,从小就烧炭为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他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深谙世故、善于交游的人。

杨秀清虽然没上过学,但是凭借自身努力也识一些字,在家乡紫荆山一带颇颇有人缘,逐渐就成了当地烧炭工人的头头。

洪秀全,屡屡考试失意,在闲暇之余,意外获得一本中文版的圣经(而且当时的翻译水平比较粗制滥造)。

洪秀全他如获至宝,他结合这本书的精髓,加上自己的秀才水准的升华拼凑,然后就创立了拜上帝教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

然后洪秀全就开始传教了,不过他那一套粗制滥制的思想在经济发达、思想活跃的广东地区实在不招人待见,还经常被官府为难,没办法,他就去广西的一些穷地方去宣传去了。

很快,洪秀全和杨秀清就搭上伙了,杨秀清一看这东西不错,就拉着一帮烧炭工人入伙了,成了这个拜上帝教的首批信徒。

但是广西的官府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就派出官兵去镇压,洪秀全扛不住压力,扔下大队伍,逃回广东逍遥去了。

杨秀清他们都是当地人,没地方可跑,眼瞅着这个队伍要散伙,杨秀清灵机一动,扮起了“天父下凡”,斥责众人,他以天父的口吻告诫大家要坚持干下去。好不容易镇住了场子。

杨秀清就在官府的围追堵截之下,带着队伍往深山老林里钻,苦心经营队伍。

搞了一阵,居然被杨秀清整的红红火火的。

很快,洪秀全在广东呆的没劲又跑回广西来了,一看这个队伍搞得不错啊。

不过这个功劳可不是他的了,那帮人也听杨秀清的,他作为创始人,也只能干个“精神领袖”了。

对于洪秀全,杨秀清也拿他没办法,因为按照整个拜上帝教的理论体系,洪秀全是天父在人间的代表,是个“神”,如果杨秀清一脚踢开洪秀全,那杨秀清就失去了权力的合法性,虽然老杨可以经常演演“天父下凡”,但终究只是个肉体凡胎,洪秀全如果没了,这个组织在精神上“死”了,那这个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但洪秀全拿杨秀清也没办法,他只是个秀才,文化其实也不高,能力更是一般,他的能力远不如杨秀清。

最终,两个人只能“精诚合作”,继续把这个队伍做大做强。

然后,这个拜上帝教规模越来越大,各路来投奔的力量也越来越多,自然也就汇聚了不少人才,杨秀清善于笼络人心,尤其是招纳贤才,他大胆选拔和任用了很多优秀的将领,促使太平军在清军的围攻之下反而越打越强。

杨秀清本身没什么军事才能,但是他会用人,善于用人,这是太平天国初期节节胜利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然了,最后太平天国进了“天京”城,坐了江山,两人的矛盾就开始不可避免的激化,如果洪秀全不听老杨的,杨秀清就晕倒在地,然后扮演天父,训斥天王,而洪秀全只能俯首聆听“天父教诲”,天父的话一言九鼎,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洪秀全敢“戳穿”吗?不敢

因为当初杨秀清就是靠这个稳定了“创业团队”,如果现在“神”出来说这个都是大骗局,那这个天国就完了。

就这么的,洪秀全作为“神”,深居宫中,不理政事,而杨秀清则统管着天国的一切,如果洪秀全不听,他就用天父下凡来迫使洪秀全认可。

当然,最终我们知道了,天王发出密诏,韦昌辉奉旨,诛杀了东王以及东王府2万多人,随后,韦昌辉也被灭族,而石达开被迫出走。

自此,太平天国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云中史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事这种东西,三分靠学习,七分靠实战。

以解放军为例,十大元帅中有好几个就基本没上过军校。比如著名的彭德怀元帅,只上过速成军校,他的军事能力完全是在实战中培养的。

在说林彪,他在黄埔的学习其实只有大半年而已。

杨秀清有天生的军事才能,同时从广西杀到江苏,这一路血雨腥风的实战,就是最好的战争大学。

而杨秀清身边,也颇有一些职业军人出生的幕僚。当时的广西,民风剽悍,从军的人非常多,军人遍地都是。

在这些职业军人的教导下,杨秀清很快学习了军事的基本知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随后就看杨秀清自己的的才能的。

其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大名臣,之前也通通不是军人,也没系统学过军事。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书生文官,左宗棠是师爷、幕僚,却都称为名将。

说白了,他们也都是自学成才。

这里萨沙想到希特勒的一句名言:我从没有上过军校,但我征服了欧洲。


萨沙


杨秀清以一介烧炭工的身份,能够带领太平军屡屡以弱胜强,纵横半个中国,他的军事才能从何而来?这无疑是一件让人疑惑的事情,但若仔细研究,其实也不难理解。

一 早年经历

杨秀清父母去世的早,家境贫寒,又无地可种,只得烧炭卖煤为生,因为不得不与商人打交道,他有着一般农民没有的机敏,而因为没有父母的照顾,在社会的磨砺使得他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这些都为他之后掌握卓越的军事才能打下基础。

二 战场总结

杨秀清的军事才能虽说有天生的因素在,但更主要的还是他在无数次战争中的经历总结。天平天国运动初起的时候,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作战也经常被清军四处围堵,和两广其他的义军也没什么不同。但他善于总结学习,每次作战都是一次成长,而且在那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成功就是死,军事才能成长的快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清政府的腐朽

满清军队的战斗力在太平天国时期早已腐朽不堪,太平军组织严密,士气高昂,还有额外的信仰加成,与这样的军队交战清军自然是不堪一击,出现这么大的战果而突显杨秀清的才能也在情理之中。


星轮历史讲堂


我是金十七,欢迎点阅评论。

李秀成在自述中写到杨秀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直将杨秀清视作天人。可见杨秀清确实是一时人杰。尤其考虑到杨秀清出身贫寒,在大山中烧烤为生,为何一出山,就有如此的眼界和见识,带领太平天国屡战屡胜,发展壮大

一、我们要相信真有天才这么一回事。杨秀清身上的才能,如果不加上天才一条,是解释不通的。正如太祖,没有上过军校,没有系统了解过军事理论,在指挥打仗时,却常常有神来之笔。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二、早年的孤儿生涯锻炼了他的才干。他5岁丧父,9岁丧母,依靠伯父养大成人。很小时就耕山烧炭,翻山越岭到集市换回米油为生。这样的生涯,让他饱尝人间冷暖,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深深体会;让他善于洞察世事人心,善于沟通;培养了他坚定果敢的意志品质。

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之时,杨秀清上演了一场天父附体,捉拿奸细的好戏。极大地坚定了战士们必胜的信心。这场表演,不是洞察世事人情,是很难做出来的。

三、在实际斗争中不断学习总结。1851年金田起义后,杨秀清实际掌握军权。



在一路转战,攻占南京的过程中,杨秀清指挥太平军进行过伏击战,阵地战,攻城战,陆战,水战。这些不同类型的战斗,杨秀清均是指挥若定,调度得法,将清朝正规军打得落花流水。杨秀清的治军理政的才能也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增长,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威望不断提高。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

杨秀清的卓越才干,是天赋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太天国前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他死后,太平天国不仅实力大减,而且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无所建树,进退失据,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金十七


看过《亮剑》的都知道,李云龙典型泥腿子一个,编筐要饭度生活的,没上过大学,也没读过军校,更没人教他打仗,可是他呢,照样建功立业,横刀立马,你说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三个字回答,天生的。



别小瞧这三个字,有的人即便是读过最好的兵书,上过最好的军校,讲起军事理论来滔滔不绝,口吐莲花,但你让他上战场指挥个战争试试?不被打得屁滚尿流就不错了。大多数人即便有过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学习,还经历过不少实战,顶多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军事主官,根本称不上优秀和卓越。

这就是天赋的作用。

这种天赋就像一堆柴草,看着平淡无奇,但只要给它星星之火,它立即就能喷薄而出。

比如像李云龙,要是赶上和平时期,他上学读书肯定不行,估计最后也就落个普通农民工的命,埋没了他的军事才能。



再说回到杨秀清,杨秀清就是个平凡无奇的烧炭工,如果没有加入拜上帝教造反,他可能这辈子也就是个烧炭的。

结果他加入了拜上帝会,他的军事才能和领袖气质逐渐展露出来,力压洪秀全和冯云山,成为太平军的军事领袖。

两广民风彪悍,土客械斗的生活背景,也让杨秀清养成了机警、残忍、善于求生的性格。

而从广西金田一路杀到南京,一路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这就像点燃柴草的火星,给了杨秀清历练和展示的平台。军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问,杨秀清就在这一场场血与火的考验中成为最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



而杨秀清的那些对手们,诸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他们都是文人,不懂军事还手无缚鸡之力,他们不也照样是慢慢学习,逐渐才成为横刀立马的不世帅才吗?


达摩说


杨秀清出生于广西紫金山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长大,没有上过学,识字不多。长大后在深山烧炭卖炭为生,接触到很多穷苦的烧炭工,也在附近的城市卖炭,见到一些世面。杨秀清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在战争实践中自学成才的优秀军事人才。

杨秀清随机应变的领袖才能

1847年,洪秀全派冯云山来到广西紫荆山宣扬拜上帝教,杨秀清加入了拜上帝会。有一次官府抓捕信众,把冯云山抓了去。刚成立的拜上帝会眼看就要树倒猢狲散,危急之中,杨秀清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跳大神,披头散发念念有词,号称自己是上帝附体。吓的一帮无知信众信以为真,跪倒磕头,化解了拜上帝会崩溃的危机。冯云山出来后,和洪秀全就觉的,杨秀清是个人才啊,开始重用他。1850年年底,金田起义时,杨秀清出力很大,遇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他就跳大神、跳上帝。杨秀清通过扮演上帝,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扮演上帝二儿子的洪秀全,这体现了杨秀清的领袖才能,也为以后太平天国的内乱埋下了楔子。

杨秀清有高远而灵活的战略眼光

杨秀清有避实就虚的军事战略。在金田受到清兵围剿时,杨秀清率军突围,最后到达湖南。长期围攻长沙不下,杨秀清想柿子要专挑软的捏,灵活地撤离,去攻打武昌,顺长江而下直奔南京,为太平天国的规模立下了基础。当时清兵最怕的是太平天国直接北伐,在北部设立重兵堵截。而长江一线防备相对较弱,南京一带的江南富足,可以为太平天国提供足够的粮草。杨秀清本人的战术一般,但他善用手下的大将,并且治军严格。

杨秀清起兵时治军严格

1856年2月,太平天国的秦日纲破江北大营,连月征战下,部队已十分疲劳。秦日纲想率兵回天京休整,杨秀清考虑到江南大营已经孤立,必须一鼓作气将其攻下,于是严令秦日纲继续进攻江南大营。陈玉成、李秀成也来说明困难,也没能动摇杨秀清的决心。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威胁天京长达3年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终被摧毁。

杨秀清的军制创新

杨秀清大约听过说赵匡胤的评书。他在赵匡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设立治军的军帅,但军帅主要负责训练并不领兵作战,行军作战时另由统帅指派将领指挥。这个制度防止了山头主义,能够在统一调度下协调一致,防止了军帅持兵自重,可以大规模调集兵力。

另外,设立圣库制度,规定军人不得私藏财物,从圣库领取开支,上下平等,这使的军队不会成为军帅的私军。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我们看到历史上许多的军事上有杰出能力的人都是非常普通的人。比如苏联朱可夫元帅,比如林彪元帅,他们并没有进过高级的军事学院,也没有出国深造,他们打败了许多有着高级文凭的军事专家。

太平天国的杨秀清是个烧炭工,没有进过学校,但是打仗,军事上却有一番成功的经历,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他们进过专门的学校,这个学校就是他们所经历的战争,亲自在战场上实践,学习,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方方面面。

比如何发展军队,把军队扩大,如果筹集资金,和粮草,如何探知敌情,在敌方控制很弱的地方以自已绝对的优势打击孤独的敌人,而在此大量的发展军队,筹集资金,收积粮草。而象滚雪球一样的把自己壮大起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会失败,总结经验,如何把敌人割断,割断他们之间的配合,使每一股敌人都陷入孤军作战的处境,围歼他们,围困他们,消耗他们。

如何把骄傲的优势的敌人引诱到不利于敌人而有利于自已的地方。拖疲劳敌人,使敌方失去战斗意志和作战能力。

如何攻取城池,佯攻和主攻之间的配合,互相的协调,使敌方昼夜胆战心惊,忙于在城池上奔命,耗尽敌方守城的武器,耗尽敌方士卒的意志,耗尽敌方的粮食。为时机成熟之后,声东未西,突然攻进城池。

在城池里有数量心惊人的资金,和武器获得。而使自己财力丰厚。

在平原地区如何作战,在山区又如何作战,怎么在平原地区运用兵力,在山区又如何运用兵力,因地制宜的选择战咯战术,优选出最好的方案,实施于战场。

真正的军事能手,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中锻炼出来的,而不是在作战办公室里挑选岀来的。


宝树白石


简单来说,是天生的,也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提及太平天国,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洪秀全,但在太平天国准备和兴起的过程中,另一个人的作用可能比洪秀全更为重要,那就是杨秀清。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来源于拜上帝教,这是屡试不中的洪秀全发梦之后结合基督教宗旨创立的。作为创立者的洪秀全自称“天父(上帝)之子、天兄(耶稣)之弟”,成为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注意是名义上,实际上在天平天国前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洪秀全并不掌握大权,甚至不干预和处理具体的军政事务,其地位类似于当今的英女王。

从拜上帝教到后来的太平天国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洪秀全并不是一个有太强的能力和主见的人,太平天国能够崛起,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冯云山,另一个就是杨秀清。

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学,两人关系很好,冯云山也是拜上帝教最初的信仰者,而且他的文化水平远高于洪秀全,能力也强得多。

1844年,冯云山与洪秀全离开广东,前往广西传教。到广西后洪秀全因为生活艰苦很快又返回广东,而冯云山则留下来继续传教。

冯云山第一次大规模宣教的地点是广西紫荆山,那里万峰重叠,与外界交流较少,是秘密传教的好地方。冯云山以塾师作为掩蔽,一面教书,一面与劳苦大众聊天,又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渐渐获得大众的信任。

这些劳苦大众饱受地主剥削,冯云山就宣传上帝爱护穷人,上帝眼中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大家要同拜上帝的思想,将穷人们组织起来,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这群人中有不少是烧炭者,其中就有杨秀清,他年幼时就父母双亡,是伯父抚养长大,又因没有土地耕种,只能以烧炭为业,一年辛苦到头,也只能混口饭吃。

冯云山在紫荆山三年,就发展了两千多教众,洪秀全喜出望外,从广东赶往紫荆山,与冯云山商量着把宗教斗争引上政治斗争,通过打砸庙社来引导民众反抗清朝,这时期,杨秀清还是个不起眼的普通教众。

杨秀清没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但由于卖炭需要翻山越岭离开紫荆山去卖,他常年跟外界的商人打交道,被现实锻炼成一个深谙世故、脑子活泛、善于交游的人,在紫荆山一带颇有人缘。

1847年2月底,冯云山因带领教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首先想到的竟是向官府情愿,还跑到广州去告官,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而洪秀全一走,拜上帝教陷入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

这时候,杨秀清出场了,他借鉴当地的降童巫术,来了一套“天父下凡”戏码,代表天父传达圣旨,稳住了人心。随后,杨秀清号召大家每人出点钱,贿赂救出了冯云山。

杨秀清的戏法骗的了穷人们,却骗不了洪秀全和冯云山,但他们看到这法子的作用,正好可以利用,于是杨秀清就成了拜上帝教的领导人之一。

杨秀清的能力更甚冯云山,而且冯云山个人不喜好争权,当初传教时就反复宣传洪秀全是老大,他甘居洪秀全之下,杨秀清则不同,他是个野心勃勃之人,很快就将冯云山挤了下去,成为拜上帝教中的二号人物,论起实权,他才是一号人物。

1850年金田起义爆发后,杨秀清一直扮演军事统帅兼宗教领袖的双重地位,多次利用“天父下凡”来指挥军队作战,从太平天国的迅速扩张来看,杨秀清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随着战功累计,杨秀清的地位自然也是青云直上,在随后的永安建制中,杨秀清被封为东王九千岁,仅次于天王的万岁,在他之后的还有西王萧朝贵八千岁(这是杨秀清的徒弟,搞“天兄下凡”)、南王冯云山七千岁(不争名利的实干家,从老二变老四),北王韦昌辉六千岁和翼王石达开五千岁。

最主要一点,是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都受东王节制,也就是说,杨秀清已经具有了军队的控制权,是太平军实际统帅。

作为实际统帅的杨秀清给太平天国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在战术上的指挥也非常正确,使得太平军在前期可谓一路高歌猛进,比如1852年7月围攻长沙不下时,杨秀清果断进军江南,先夺取武昌、汉阳,然后沿长江东下进抵江宁(即南京),并于11日后将其攻占,太平军由此控制了南方的形胜之都。

在进驻南京后,杨秀清更进一步,整顿营规、立法安民这些事都是他来做,不仅仅是教权和军权,行政上杨秀清也插上手了,此时的他,已经集教权、军权、政权为一身,是太平天国真正的领导人!

此后杨秀清指挥攻破清军江北大营,随即命令太平军进攻江南大营,太平军众多将领都觉得军队已经疲惫,不如暂缓攻势。可杨秀清认为江南大营孤立无援,又士气低落,乘胜攻打更为有利,坚持命令进攻,最终攻破江南大营。

两座大营拿下,南京周围的清军势力被一扫而空,太平天国达到全盛,而这,显然都是杨秀清的功劳,洪秀全只是个招牌!

不过杨秀清的内部斗争经验还是不足,最后中计身死,太平天国因此分裂不说,失去了英明领导,形势每况愈下,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后来感慨:“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

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带领一群农民起义军,日辟百里,除了天生的军事才能,实在难以解释,而军事才能这东西,的确是可以天生的。


平沙趣说历史


杨秀清是烧炭工,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一般极具军事才能的人,他们全部都是无师自通的。你看西楚霸王项羽,打仗那么厉害,我们也没有听说过他跟谁学过兵法吧。虽然他的叔父项梁教过他,但是,他都是学了两天不学了。可以说他就没学过兵法,但是,这依然不妨碍他能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

还有“兵仙”韩信,他也是从小兵卒子,提拔为将军之后,开始驰骋于疆场之上,然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恰恰杨秀清也是这种人,可以说杨秀清家干的事情,世世代代就和打仗没有一丁点关系。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以烧炭为生。

那时候烧炭在广西,还是不小的一个产业。

一般和杨秀清在一起烧炭的人,基本上都是湖北过来打工的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杨秀清的交际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这么说在众多的烧炭工里,他的人缘是最好的,而且其他的烧炭工,也都乐意听他的指挥。

所以,这就是他日后能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人物的重要因素。应该说是这个交际因素,成就了他的军事天才。

杨秀清的发迹,是从他接触到拜上帝教开始的。

当他在广西听说拜上帝教之后,他觉得这玩意很新鲜,加入里面可以人人平等,是一个大同世界。

禁不住诱惑,他就带领着自己的烧炭兄弟几千号人,加入了进来。这几千号人物,就是杨秀清人生之中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洪秀全和冯云山创建的拜上帝教,规模还不大。他们在广西发展教众的时候,又遇到了阻力。

因为他们宣传的是类似于天主教一类的东西,人家广西的民众不信这个,人家信的是鬼神之说。

杨秀清掌握了这个机密之后,他就开始提出,用鬼神之说,把当地的人给骗入到教会当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壮大自己的队伍。

那么要怎么骗呢?

这就不得不说杨秀清的高明之处了,不是广西本地人迷信鬼神嘛。他们就从鬼神开始下手。

杨秀清先是找来在民间极具影响力的鬼神大师,给他们利益,让他们在村民面前装神弄鬼的时候,教唆当地的民众都要加入拜上帝教。

比如说,当地的民众的病了,需要问问鬼神大师,自己为什么得病,是不是要烧纸,给谁烧,这个病才能好?

鬼神大师,就当作被鬼上身(在北方叫跳大绳),然后胡说八道一通。最后还不忘记说一下拜上帝教。

就是一系列这样的操作,让拜上帝教深入人心。

那时候人民坚信,加入拜上帝教就会百毒不侵,就不会生老病死,即使不小心死了,也是去极乐世界,享受人类享受不到的富贵。

渐渐的拜上帝教,在广西深入人心了,加入到拜上帝教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随着拜上帝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洪秀全和冯云山被清军给俘虏了。

一下子两个老大都没有了,杨秀清开始着思索着,如何从清军手里,把老大给救出来。

然后,就迎来了杨秀清的人生第一战。

杨秀清天生就是卓越的军事天才,只要他手里有一张地图,明确敌人在那里,他就知道这个仗怎么打。

在营救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时候,杨秀清先埋伏主要兵力设好伏击圈,然后派了一小股兵力,去和清军交战,然后假装败北,把清军一步一步的引入到了伏击圈。

结果两军一交战,清军大败。

本来清军打仗就不靠谱,在遇上杨秀清这样有指挥才能的将领,他们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杨秀清就把洪秀全和冯云山给救走了。

杨秀清这样的人,怎能长期久居人下,因为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所以,他就鼓吹说自己是上帝下凡。

所以,别人一定要拥护他,听从他的指令,只有这样他才能带领民众实现富裕。

拜上帝教,拜的不就是上帝嘛。杨秀清就说自己就是上帝下凡,而且那时候的人竟然还深信不疑。

杨秀清的这一做法,让洪秀全感到了深深的压力,但是,面对这个对他不利的情况,他也是无可奈何。

无奈之下,他只有退而求其次,承认杨秀清的地位,还好杨秀清没有说自己要当老大,老大的位置,一直都是洪秀全。

只不过杨秀清是把冯云山给挤了下去。

你看不得不说,杨秀清之所以能够在军事上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会做人,他知道怎么收买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势力。

毕竟只要有人了,然后再加上自己仅有的那么一点点军事指挥才能,就让他成为了那个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不过,杨秀清能够扬名立万,也都是清军的腐化无能造成的。那时候清军作战,基本上就是一个字,跑。

所以,这也是他们能经常打胜仗的主要原因。不过杨秀清有点也仅仅是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在内斗的政治当中,他是一点头脑都没有。要不他也不会被洪秀全派人给杀掉,而且他在被杀的时候,还是毫不知情,全家都给惨死了。





小时大彬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通过努力,他们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就。可是有些人就比较让人气愤,他们仅仅凭借着天分,就能无师自通,达到普通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谢灵运称赞曹植会写文章,说天下有才一石,曹植占了八斗,我不才,只能分一斗,还剩下了一斗天底下其他人去分。曹植的很多名篇,传颂至今,像凌波微步、翩若惊鸿都是《洛神赋》里的用词。其他文人学士,像左思一样,虽然号称洛阳纸贵,但是一篇赋就花掉了十年来写,这与曹植挥笔立就,刻成名篇的差距有多大?!

(才高八斗的曹植)

历史上还有很多兵家天才,都搞不清他们师承何派,出山就是王炸。张良好歹还有个神话色彩浓厚的《黄石公兵法》,韩信出场就是一个20多岁混的惨兮兮的小伙子,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可是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将帅之星,不由得不服。

更有一个厉害的,是具备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事的圣人王阳明。他也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学过什么兵法。可是他从龙场悟道之后,感觉人生就像开挂一样,原来不懂的事突然明白了,连不明白的兵事也给弄懂了。他领着南京兵部的一些文吏,带着招募来的农民乡勇,竟然就能把数万的盗匪打的丢盔弃甲,死伤无数。你就是让当时朝廷最牛的将军领军,他们也未必能完成这样的高难度任务。王阳明之后,文官集团终于一扫多年晦气,可以正眼看人了:谁说文臣不能掌兵?

(王阳明开悟得道)

杨秀清也是如此,他是一个烧炭工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竟然做起军政事务如鱼得水。他不仅通过“天父下凡”掌控政治走向,还能通过一些手段让人觉得他神鬼莫测,不敢欺瞒。他也是太平天国诸王中率先认识到要与知识分子建立同盟关系的人,也因此与天国神权系统的人发生了冲突,他最终也是因此而死。

最可奇的事,他不识地理,不晓兵事,却能在道州会议上提出假舟船之利分扰南北的作战路线,给太平天国提供了最好军事指导。这种战略远见,以及无师自通的本领,着实让人啧啧称奇。

杨秀清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可能从他24岁那年为了挺身而出,以“天父下凡”的姿态稳住了天国大业那时起,杨秀清就开始有了区别于常人的胆识和担当。因为这担当,杨秀清开始干预最高决策机制(谁让他是天父神权系统的人呢),他用自觉的、严格的持续性的心性修练,像王阳明一样,修炼他的心学功夫,最终悟到了诀窍,能应用贯穿于一切事,随机应变,而两者结合,就此产生了军事能力。


(杨秀清也算是天纵英才)

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的看待问题,能得真因果。军事能力也是阴阳,杨秀清日琢夜磨,逐渐心性开悟,圆融通达一切,在军事能力上得以开窍。开悟后的人生,一通百通,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不是思考可得,基本就是灵犀一点,就能明辨是非,能准确判断人事机谋,自然就能有备算无备,无往而不利了。

军政能力可以参悟得到,可是他还没有体悟到人性的复杂多变。或者他也能意识到,却自我膨胀,疏于防备,以至于被政敌陷害设计,东王府老幼二万余人,多数都是老广西的精锐,没有牺牲在北伐、西征的战场,却倒在了自家人的屠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