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何要做"三姓家奴",他反复无常,投降清朝有何内幕?

明末之际,文武百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为国殉葬,也有的弃暗投明另寻出路,唯有吴三桂被扣上了"卖国贼"的罪名。

实际上,"三姓家奴"这一次词原是张飞辱骂吕布之言,指责其本性为吕,却投奔干爹丁建阳,后又认董卓为干爹,将丁建阳杀害。后来,因为吴三桂反复无常,在明清交接之际左右摇摆,后世就用"三姓家奴"来形容他。

吴三桂即使是武夫出身,但至少应该读过《三国演义》。董昭曾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毕竟韩信、霍光的悲剧摆在那里,曹操要自保就没有退路。

因此吴三桂为了自保,学会了"审时度势",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吴三桂和他爹受明朝的恩泽,吃明朝的俸禄,却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就归顺大顺了;

结果没过几天,他又和闯王翻脸(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自己把头发绞了,跑去投降在旁边坐山观虎斗的多尔衮了; 

等多尔衮和他侄子福临都死了,已经在云南成为一方藩王的吴三桂又和清朝闹掰,自己搞了个"大周",像模像样地当起天子来了(虽然没干多久)。

之后中原局势在清王朝的统治下逐渐明朗,吴三桂拥兵自重,成为清王朝的一块心腹,平定三藩迫在眉睫,形势所迫,吴三桂不得不自立为王,重拾明朝旗号,最后却落得命丧黄泉的下场。乱世之中,那些审时度势之人成为不了英雄,反倒成为了见风使舵的小人,历史上的人物评价谁又道得明说得清呢?

吴三桂并不是为了忠义虚名而罔顾一切的人,他要对忠诚于他的十几万将士的性命负责,并不能因为他的一时起意而令十万将士成为沙场冤魂,自然有多番权衡的必要。而他能够自立皇帝五个月,也说明他有这样的能力: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有五十三个佐领,绿营兵就有"四镇十营"。推算出来便是多达几十万的兵马。另外还有私藏的众多兵丁未经统计。这样的军事实力,偏还是前朝汉族的人心,康熙帝虎视眈眈也属再正常不过。

然而这一切也都是过往云烟罢了,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吴三桂已无力回天,此时的吴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岁,面对着日益雄厚清老虎,积郁成疾,在其部下死党的劝慰下, 建国称帝,已了心愿,同年入秋,抱病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