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帮朱元璋身挡9箭,却反被朱元璋抄了家,独留一个7岁孩子存活


引子:

朱元璋出身贫苦,幼年之时便是放牛为生,若不是元朝破灭恰好又遇上瘟疫,使得双亲双双罹难,也不会出家做了和尚,最后投入将军麾下,最终夺取天下政权。

而朱元璋从来没有避讳过自己出身,根据《朱氏世德碑》上所刻碑文“本宗朱氏,出自西蜀之安汉。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但是朱元璋能以一介大字不识的平民,连番推翻了多地的权贵之人,自己建立了统一中原的大明王朝,其聪明才智实在是让后人叹服不已。



01

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因为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一来是汉人居多,二来蒙古族想要让汉人彻底臣服,所以按照印度划分人种的做法将中原地区的人种也划分为三六九等。处于元朝黑暗统治下的朱元璋的家庭,其祖父被定义为

淘金户,这就是意味着朱家要在每个月向朝廷上交足够的黄金,不然就会被问罪下牢。

但是事实却是,朱家往上追查三代都是贫苦出身的农民,哪里来的黄金生意。但是朝廷不管,黄金还是要凑得,所以在变卖家当之后彻底家徒四壁无法缴纳黄金,朱元璋家开始举家逃亡。

而朱元璋便是这个时候出生,当时朱元璋的父母是给地主家种地,而朱元璋本人私塾自然是上不起的,小小年纪便开始挣钱贴补家用,给地主家放牛。情形若是一直这样,历史上也不会出现明朝。但是父母因瘟疫去世,而朱家自然是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于是朱元璋另谋出路,去庙宇之中做了和尚。但是因为大旱,闹饥荒,朱元璋和尚的日子还是蹭不上香火,于是开始化缘,其实就是做了乞丐。

但是朱元璋出现了转机,儿时的玩伴汤和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也将朱元璋介绍到麾下。朱元璋此时才在军中大放光彩,甚至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而郭子兴去世之后,朱元璋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新一代义军的领袖。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朱元璋的军队数量是越来越壮大,大多数地方的小喽啰都被收拾殆尽,只留下三两盘踞——陈友谅和张士诚。


2

当时的情况是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学习其他将领一般称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将城池防御和粮食储备视做头等大事,此时的朱元璋的潜在军事实力已经在陈友谅之上。而陈友谅在解决了自己最大的麻烦徐寿辉之后,将苗头瞄向了朱元璋。

为了达到目的,也达到了统一全国的目的,陈友谅开始在水路之中集结了60万大军,沿江而下,妄图和朱元璋决一生死。当时陈友谅吞并了徐寿辉,军事实力猛增,但是朱元璋只有现存20万军队,这种局面其实很难扭转。但是朱元璋没有退缩,双方将80万的兵力集结在战场上,堪称是最大规模的水上战争。

这场战争之中,陈友谅表现得太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延续以往的稳扎稳打,以为60万的兵力足够在短短时间之内将朱元璋彻底打散。所以在战略布局方面,多次挑衅朱元璋,妄图击碎他的打法,但是陈友谅却忘了一点他现在所处的位置乃是朱元璋的地盘,粮食是一定的,若是持久战,陈友谅很是吃亏。

而朱元璋就是为利用了这么一点,朱元璋采取刘伯温的建议,将先前储备的粮食用上,开始和陈友谅打持久战。陈友谅一军60多万人,因为想要速战速决,所以粮食带的自然是不够,朱元璋便趁机夺取了先机,开始反攻。

但是在康郎山一战之中,朱元璋的船队还是出了岔子——船队搁浅。朱元璋相当于是生活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这时候朱元璋的手下韩城为了掩护朱元璋出逃,扮做朱元璋的模样假装吸引敌军的注意,给朱元璋让出生天。但是追兵很快便发现了。而这个时候还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陈德,以肉体之躯作为盾牌,身中九箭,再后来便是常遇春和俞通海赶到,这才将朱元璋救出。

这段在《明史》曾有记录“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



3

朱元璋上位之后,如刘邦等众多的帝王一样,开始屠杀或者是剥去功臣手中权利,相比于以往的帝王来说,当时的血色简直可以铺满南京,人人自危。胡惟庸一案,牵连人数甚多,但是陈德却没有牵连其中,主要原因便是当时的陈德以身躯护住了朱元璋。陈德儿子陈庸战死沙场,于是将爵位赐给了年仅七岁的陈子善

但是没有想到,朱元璋第二次清算之时,李善长一案之中陈庸也牵涉其中。朱元璋这一次大怒,将陈家的爵位剥除、抄家,但是还是念了旧情,留下陈子善,延续香火。

根绝陈氏的族谱记载,陈子善曾经拿出陈德身中九箭保护朱元璋的事情来讨公理,认为朱元璋的做法不合乎情理。但是朱元璋却告知,若不是念在陈德当年舍身护主的情分上,就不简简单单是抄家这么简单了,香火都留不下来。陈子善一听,才明白朱元璋已经是宽厚,随即乖乖生活。

结语: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嗜杀成性的帝王,甚至太子朱标去世之后,重新开启了殉葬的残忍制度。但是朱元璋两次朝堂大清洗,其实是为之后的皇子皇孙铺路,历朝历代开国之臣持功自傲,甚至想要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不胜枚举,这些对于朱元璋来说必须清除。但面对昔日的救命恩人,朱元璋还是留了一定的情分在,又让人感觉有了点人情味。

参考文献:

《朱氏世德碑》《明史·陈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