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追随历史的脚印


首先,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这个结论从何说起?根本就是瞎扯。

刘备从来就没有打算恢复汉室,而是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在巴蜀地区搞割据。刘备只想建立一个以巴蜀为核心的割据政权,至于恢复汉室这件事,刘备从来没有考虑过。

如果刘备真的有心恢复汉室,那么他称帝后,就应当北伐曹魏,光复中原。事实上,从刘备称帝到他病死,刘备从来没有北伐,反而因为关羽之死,出兵和东吴干了一架。

以荀彧的智商,当然看得出刘备的心思。既然刘备无意恢复汉室,那么忠于汉室的荀彧,自然不可能投奔刘备了。

其次,就当时的实力而言,曹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只有曹操才有可能统一天下,至于曹操统一天下后,是否会恢复汉室当然是另说了。但是如果连天下都无法统一,那么恢复汉室自然是无从谈起了。

也就是说,恢复汉室的基本前提是天下一统。而当时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只能是曹操。荀彧当然能看出曹操、刘备、孙权三强并立时,到底谁最牛逼,到底谁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他选择曹操,当然是没错的了。

最后,荀彧这个忠于汉室的名声,也非常值得怀疑。历史上,荀彧是因为反对曹操称魏王而被曹操逼令自杀,当然也有史料说荀彧是郁郁而终的。但是无论如何,荀彧之死,和曹操封王这件事,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荀彧反对曹操封王,是否就说明他忠于汉室呢?当然不一定。曹操自迎立汉献帝开始,他就不是汉臣了,而到了威逼朝廷册封他为魏公之时,曹操已经是东汉帝国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了。这一点,荀彧怎么能看不出来?

为什么一直到曹操受封魏王时,荀彧才正式提出反对。难道他赞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他赞成曹操受封魏公?就是反对曹操受封魏王?

实际上荀彧反对曹操封王,只是因为曹操封王,打破了“曹操-荀彧-汉献帝”之间的权力平衡,让荀彧失去了作用。荀彧当时以尚书令的身份,坐镇朝廷,成为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纽带。但是曹操封王后,“曹操-荀彧-汉献帝”这个权力三角,显然是无法维持的,荀彧在权力架构中,失去了作用。这才是他反对曹操受封魏王的根本原因,这和忠于汉室没有太大关系。


袁卫宇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

首先要把准刘备的一生政治活动的脉博,只有把刘备的动机和目的吃透了,才能回答荀彧为什么不跟刘备而选曹操。

一一刘备

一、刘备的身世

刘备逢人便处处介绍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后。我们先看下皇族家谱的排序。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

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子也。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山靖王到刘备已经第十八代了,如果每代20岁生子,也已过了360年,拿几百年前的老祖宗说事,是不是有点滑稽,用几百年老祖宗来抬高自身人望,刘备的用心是不是有点拉大旗作虎皮嫌疑?再说现实中的刘备是不是皇族谱上那个刘备,这也很难说得清。

二、刘备的生长环境

就算现实中的刘备与族谱上刘备是同一个人。那么作为皇室后代怎么会沦落到织席贩履的窘境?象刘表、刘璋、刘恢、刘焉同是皇室后代,为何当时处境都强于刘备?除了刘备叔叔外,没见有其它宗亲资助刘备。

既然已经靠织席贩履为生,其生存状态基本己属于社会最底层了,这样的艰难处境刘备对汉王朝还有多少感情?一个天天为生计而奔走的人还想着恢复汉室?这个汉室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值得怀念和感恩的地方。与其说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还不如说刘备为改变自身状况想做一番努力更准确些。演义第一回中介绍刘备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虽是儿时嬉闹,亦可见刘备根本无扶汉室之心。

三、刘备成年后的作为

一是依靠与自已同心同德者。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初时刘备并没有走宗亲路线,他刚开始完全可以投靠刘表等人。没去投靠这说明他当时与有势力的汉室宗亲并不能平等对话,人家对他是俯视,他对这些宗亲只能仰视,没有投靠人家的资本。只能自己另起炉灶重开台

一一刘备、关羽、张飞

二是明打仁义招牌,暗夺宗亲领地为业。初时刘表想让出荊州给刘备,刘备始终拒绝,而对益州刘璋的态度刘备就有所不同,刘璋请其入川时,刚开始表现得象亲兄弟一般,刘备仁义招牌骗过了刘璋的昏目。后来只是因为刘璋未能满足他的兵马粮草数量,刘备便大怒,将信函撕毁,杀了涪水关守将,开始了夺取益州的全面行动。其假仁可见一般。

为何刘备对刘表和刘璋的领地。一个拒,一个取呢?因为刘备知道,荆襄是用武之地,热点地区,曹操和孙权都盯着这块肥肉,以当时刘备的力量即使取了荆州也守不住,倒不如拒收还落得个真仁义的美名,这一点诸葛亮也没有刘备看得清,关羽后来失去荆州,也证明了荆州是块唐僧肉,不取安宁,取了会引火烧身。

三是兄弟情高于一切,忘记了隆中对的初心。如果刘备真的是以恢复汉室为目标,就不应为关羽报仇和东吴打夷陵之战,北伐中原才是恢复汉室的正确之路,兄弟情重于汉室兴,这表明恢复汉室并不是刘备的第一选项,所谓靖王之后,汉室之胄只是为宣传自己,图霸一方的招牌而

已。

荀彧的三观

一一上图荀彧

一、荀彧是保汉的,不然不会有不赞成曹操封魏王的举动。更不会被曹操赐死。荀彧原是投袁绍的,袁绍的谋士间互不团结,相互倾轧,估计荀彧在袁绍那里日子不好过。为何投曹操?

《三国演义》第十回写道:操追赶贼兵直到济北,降者数万。操即用贼为前驱,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不过百馀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操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馀尽令归农。

曹操自此威名日重。捷书报到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

一一上图曹操

曹操己经有了实力。且自此威名日重,同时在兖州招贤纳士。这时刘备在哪里?有多大实力?刘备只是一县令,战将只有关羽和张飞。在诸候中还没有名气,此时荀彧不投曹操还能投谁?

再说荀彧作为贤士也是想建功立业的,良禽择木而栖,跟对了人才能做对事,才能发展自己,荀彧先前已经选错了人,二次选择更要小心考量,人在江湖,“忠义"二字最为看重,如果你不断跳槽,没有人会信任你,为何吕布被人骂为“三姓家奴"。所以即使荀彧后来想投刘备也不可能。士大夫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金全有


荀彧为啥不去辅佐刘备呢?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相识相知因素。荀彧生于163年,刘备生于161年,这样看两人年龄接近。但荀彧的侄子荀攸,生于157年,很早就在朝廷做官。比如,汉灵帝去世后,袁绍奉大将军何进命令,带领五千禁军护送,包括荀攸的三十余名大臣进入皇宫,在灵帝灵柩前,立外甥刘辩为新皇帝,即汉少帝。当时曹操也在朝中担任典军校尉,约相当于师级将领,荀攸和曹操早就认识,荀彧荀攸后来是一块投曹操



的;第二,刘备创业晚,成名太迟。刘备通过参与镇压黄巾军,混了个安喜县尉,随后又弃官逃走,流浪江湖。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曹操因谋刺董卓失败,就逃离京城,返回家乡陈留,招兵买马,扯起自己创业大旗。还矫诏十七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那多大动静?刘备则仍在体制内混,联军大账内差点连座位都没有。初平四年(193)曹操占据兖州,拥有三十万青州军,已经被封镇东将军



(兵团司令级)。荀彧荀攸就是这时候投曹操的,荀彧又推荐程煜,程煜推荐郭嘉,郭嘉推荐刘晔等,而刘备那时候还在平原县任县令。荀彧要是投刘备,岂不重现庞统被下放耒阳县?第三,曹操具有发挥空间。荀彧投曹操后,被委以尚书令,约相当秘书长。荀彧建议曹操接应汉献帝,首先占据政治优势。官渡之战关键时刻,曹操在前线支持不住,心中动摇,是荀彧劝说坚定了曹操坚守决心。曹操在前线作战,荀彧履行萧何职责,管理政务,组织后勤,最终打败袁绍。

总之,荀彧和刘备就是机缘不合,阴差阳错,难以相遇相知再相共大事,成大业,这就是历史的无奈,只有感叹遗憾,无法挽回。(13:02)


流誉后


别说荀彧了,最看不起的就是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跟到曹操干,老了害怕别后人唾弃就和曹操划清界限,当真的一个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


黄金Ж圣龙




第一:荀彧到底是向汉还是向曹

荀彧其实一直都是向曹的,他只是不满意曹操的做法,觉得曹操太心急了,而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就赐死了荀彧。你们想想,在曹操几次亲征的时候,都把保卫后方的任务交给了荀彧,如果他心向汉室,以他的聪明才智肯定会有所行动的。

第二:刘备的复兴汉室

刘备素以仁义为立身之本,以仁义治天下,利用仁义招揽天下英豪。刘备的复兴汉室,绝对是真心的,但他不是为刘协,而是复兴他自己的汉室,刘备从一开始就跟各路诸侯一样,是为了帝王大业而去的。刘备这人非常的聪明,他是三国里投靠别人最多的一个,而且每投靠一个人他都会有不小的收获,兵马、城池、武将。刘备的发家史跟吕布很像,可吕布背上了三姓家奴的骂名,刘备反而得了仁义,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样一个人是不会真心扶刘协的,所以在曹丕称帝后,他迫不及待就称帝了。我猜当时刘协听说他称帝了,死的心都有。


晓天下历史


《三国志》陈寿明确说有“王佐之才”的只有两位,一位是诸葛亮、一位是荀彧。荀彧、诸葛亮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最顶级的两位谋士,他们比其他的谋士都高一个等级,因为在众多的谋士中,只有他们两具有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

诸葛亮和荀彧的政治理想有相同也有相冲突的地方,而他们的相同点中,最主要的就是都想兴复汉室,不想汉室绝祀,但是两人却在不同的阵营,诸葛亮加入了一心兴复汉室的刘备,而荀彧加入了曹操的阵营。从曹操后来的表现来说,特与荀彧的目标完全不同,那么荀彧为什么会选择曹操,而不是刘备呢?

曹操一开始也是想做汉臣,后来权利增加,欲望也增加了;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从一开始曹操是想做一个“治世之能臣”,并没有篡汉的想法,但是随着他逐步的统一北方,自己的欲望也开始高涨,在他担任丞相的时候,荀彧并没有公开反对过曹操,因为荀彧觉得这都是可以接受。

但是曹操后来又进一步“称王”,汉朝高祖的祖训是“非刘姓者,不得封王”,曹操此举就完全表明他想篡汉的野心所以荀彧也是从这时其公开反对曹操。

故而在荀彧年轻辅佐曹操的时候,曹操并没说要篡汉,而是以汉臣自居。

荀彧延续汉室,需要找到一位有能力的人辅佐,曹操满足这个条件;

荀彧想要兴复汉室,但是当时汉室垂危,荀彧他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匡扶汉室江山,所以他需要找一位有这个能力的人,而曹操就是这样的人选。并且在当时的诸侯中,袁绍、袁术对待汉室的态度更加刻薄,他们自立为王的决心比曹操还有高,荀彧自然不会选择他们。

故而荀彧在众多选择中看好曹操。

荀彧出山的时候,刘备没有什么势力,刘备不能作为荀彧兴复汉室的依靠;

荀彧出山诸葛亮早很多,而他出山的时候,刘备还是跟随公孙瓒的小官,不足以称之一方诸侯,此后的刘备是长达十几年的奔波中。这种情况下荀彧即使跟随刘备也很难在短时间改变局面,但是荀彧的年龄会一天天老去,将会措施他人生的辉煌时刻。

故而在荀彧想要建功立业的时候,刘备实力弱小,不足以依靠。

汉献帝在曹操手中,忠于汉室最好的体现就是尊重天子,荀彧要在天子身边;

荀彧向曹操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他也是忠于汉室,天子在,他不会跑到其他地方去打工,这样就有违背他的初衷,所以他会选择袋子天子身边,以表示自己忠心汉室。

总体而言,荀彧选择曹操在最初并没有与自己的忠于汉室的理想相冲突,但是欲望是经受不了权利的考验,最终曹操还是走向了篡汉的道路,也与荀彧走向了对立面,而荀彧为了维护心中的理想与曹操相抗衡,也因此被曹操猜忌而致死。


帝国烽火


先说观点,荀彧希望辅佐的是真正能够匡扶汉室的英雄,有能力结束乱世并且愿意还政给汉室的忠臣。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和刘备都不是最理想的主公。而荀彧选择曹操而不是刘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荀彧首先忠于汉帝,刘备并不能代表汉室

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匡扶汉室”,那么汉室最正统的代表是谁?毫无疑问是汉献帝。在荀彧的思想中,只有维护了皇帝的威望,才是真正的维护汉室,因此荀彧极力劝说曹操奉迎天子,维护汉室正统。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三国志 荀彧传》

而且退一步说,就算没有皇帝,有资格代表汉室的刘氏诸侯也有很多。例如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等等,这些都是已经名动一方的诸侯。而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像他这样家道落魄的汉室宗亲非常多,刘备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机缘巧合之下拥有的“刘皇叔”身份,刘备就不具备任何的名望。所以汉献帝在位的情况下,荀彧选择刘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 曹操起步条件比刘备好

“匡扶汉室”不是嘴上说说,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实力作为基础。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荀彧选择主公的时候,曹操和刘备的综合实力对比:

1) 名望方面

曹操:曹操的出身背景不算太好,被士大夫们称为“阉宦之后”。但是经过诸侯讨董战役,曹操的名望扶摇直上。他既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也是诸侯联盟重要的组织者,在当时的天下人眼中,曹操是忠于汉室、急公好义的忠臣形象,而这恰好符合荀彧的政治理念。

刘备:同时期相比,刘备还在公孙瓒手下做事,历史上可没有“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让刘备一战成名,而且此时汉献帝还没有认刘备为皇叔,所以此时刘备在世家大族中并没有什么名声。

2) 实力方面

曹操:诸侯讨董结束之后,曹操在兖州东郡落脚,有了一片地盘。由于有着曹氏和夏侯氏的家族支撑,曹操手下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宗族将领,基本班底已经具备。

刘备:刘备时任公孙瓒别部司马,后来因为有战功,升迁为平原相。由于受到袁绍与公孙瓒河北双雄争斗的影响,刘备的势力无法扩大,手下仅有关羽和张飞可堪大用,要兵没兵,要粮无粮。

3) 个人能力方面

曹操的个人才干,已经人所共知,对于荀彧这样的“王佐之才”,对于主公的才能要求极高。而刘备虽然能力也是万里挑一,但那是到了后期才闯出局面,在初期刘备的个人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多展现的机会。

因此,从以上三方面比较,曹操相比较于刘备在各方面都有优势,能够让荀彧的理想更早实现。

3、 当时的曹操是荀彧最好的选择

在曹操生涯的早期,可以认为是发自内心希望汉室中兴的。无论是劝谏何进召董卓进京,还是号召诸侯讨董,都是从汉室的角度出发,一心为公。此时的曹操与荀彧的理想完全一致,而且曹操的能力与潜力也获得荀彧的认可。此时的曹操有志向、有名望、还有能力,可以说是荀彧当时最好的选择。于是荀彧放弃“四世三公”的袁绍,投奔当时相对弱小的曹操。

到了后期,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随着增长,与荀彧的关系渐渐产生裂痕。在曹操成为魏公之前,荀彧终于和曹操决裂,忧愤而死。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三国志 魏书》

总结,曹操和刘备到后来都有着自己的野心,他们都不算是荀彧完全理想的主公。相比较之下,荀彧选择了更有优势的曹操,而不是刘备。

欢迎关注【历史步行街】,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历史步行街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笔者从五个方面浅析如下:

一、荀彧投奔曹操,除了前期曹操匡汉之外,曹操能成大事也是重要因素

荀彧投奔曹操时,是初平二年。那个时候18路诸侯讨董卓已经结束,荀彧通过18路诸侯讨董卓对袁绍、曹操及各路诸侯都有个客观比较及认识。他通过讨董失败,认定当时的盟主袁绍不能成大事,离开袁绍是肯定的了。

而曹操呢,在初平二年以前表现可以说非常亮眼。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曹操积极匡扶汉室。

曹操从出道开始,一直到荀彧投奔的初平二年,这段时间的表现绝对是积极匡扶汉室的有为青年。

——嘉平三年,洛阳北部尉任上造五色棒严格执法,甚至棒杀如日中天的中常侍蹇硕的叔父蹇图。

——光和二年,征为议郎,多次上书为被宦官杀害的窦武、陈蕃鸣冤。


——中平元年,拜为骑都尉,跟随皇甫嵩平定颖川黄巾,斩首数万级。

——济南相任内,上奏参倒8个县吏,并禁绝淫祀,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反对王芬、许攸、周旌废汉灵帝、立合肥侯。

——董卓乱政后,弃官逃归,散家财,募义兵,首倡讨董卓,得到天下诸侯响应。

——反对袁绍、韩馥废汉献帝立幽州牧刘虞的提议。

——初平二年,大败黑山贼及匈奴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

曹操这些亮眼表现,荀彧都了解,这些表现哪一条都与“逆臣”沾不上边,哪一条都是“匡扶汉室”的忠良之举。

其二,曹操有很强的勇略和谋略。

曹操的勇略、谋略在所谓的18路诸侯讨董卓时表现的淋漓尽致:

18路诸侯讨董,其实各怀鬼胎,大多只想争利,不想出力。只有曹操和孙坚肯出力。董卓前期被孙坚打败后,迁都长安。曹操就鼓励袁绍和众诸侯追击,但众诸侯按兵不动,只有曹操带着本部的几千兵追击,结果在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曹操自己也中了流矢,幸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才逃得性命。

回到驻扎地酸枣后,曹操建议占据各个要地,再西出武关,围困董卓。诸侯们也不愿意听从,讨董自此失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讨董战争虽然失败,但曹操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勇略与谋略却非常耀眼,闪得荀彧眼冒金星,他认定曹操是一个既忠于汉室,又能成大事的主,所以,毫不犹豫弃袁绍投曹操。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荀彧投奔曹操,目的一是匡汉,二是成大事。在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以前,在这两方面能比得上曹操的,几乎没有。

二、曹操对荀彧有知遇之恩,荀彧随便离开曹操为不义

刘备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曹操得到荀彧,是如同刘邦得到张良。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荀彧刚投奔曹操,与曹操长谈后,曹操就认定荀彧是自己的“子房”,并任命为管理军事的“司马”,这是对荀彧的充分信任,也是对荀彧的知遇之恩。

而在随后的日子里,曹操对荀彧的信任有增无减,荀彧既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首,而且曹操外出征战时,老巢根据地都交给荀彧来经营、打理和防守,体现了对荀彧的绝对信任。

而曹操虽然外出征伐很少带荀彧,但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商量筹划,对荀彧给出的意见,绝大多数都采纳吸收,让荀彧产生“知己”的感觉。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荀彧先后给曹操上了三条战略建议:

——其一,深耕固本以制天下,打造兖州根据地。

——其二,先北后南,官渡之战后先不打荆州刘表,而是全力消灭河北的袁绍残余,平定河北,远征乌丸,归服辽东,一统北方。


——其三,统一北方后,建议曹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出其不意降服荆州。

这三条战略性建议都被曹操采纳,曹操就是荀彧的知己。

除了战略以外,战术上也多采纳荀彧建议,官渡相持时曹操本想退兵,是荀彧让曹操坚守待变用奇,结果等来许攸投降,献计火烧乌巢,大败袁绍。

除了战略、战术,荀彧推荐的人才如荀攸、郭嘉、戏志才、钟繇、杜畿等都被曹操重用。

荀彧在“匡弼、建计、密谋、举人”四大方面都有不俗建树,与其说是荀彧之能,更不如说是曹操知人善用,也说明曹操“吾之子房”的评价名符其实。

对荀彧来说,遇到这样能让自己大展经纶的主公,何其幸也?这种知遇之恩是能随便放弃的吗?

三、荀彧容忍的底线:曹操可以做“权臣”,不能做“逆臣”,底线没突破不会走;底线触及了会用生命来捍卫,也不会走

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后,逐渐向“权臣”过渡,这些荀彧都看在眼里,但因为没有触及荀彧的底线,所以荀彧不说。

笔者以为,荀彧对曹操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你曹操可以做“权臣”,但不要做“逆臣”!你可以做“霍光”,但不要做“王莽’。

荀彧之所以保有底线,是因为他不想做“附逆”之人,原因嘛,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怕玷污祖上名声。荀彧是荀子之后,荀子又是一位儒学大师。儒家强调忠孝,忠孝是儒家的立身之本。荀彧是荀子之后,家风中天生的就以忠孝为立身之本。荀彧如果帮助曹操篡逆,就玷污了祖上的名声。试想一想,儒学大师家出了个不忠不孝的子孙,他的这套儒学理论谁还会去学?

——其二,和自己的政治理想相违背。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忠于汉室,甚至有机会匡扶汉室的,而不是只想荣华富贵。荀彧本来是官二代,父、祖都是大汉高官,叔父还是司空。荀彧早早就被举孝廉,当了“守宫令”。但董卓专权后,荀彧不想与这个乱臣贼子为伍,果断弃官,并举宗族迁往河北。到了袁绍处,见袁绍既不忠汉,也不能成事,才投了曹操。荀彧没必要弃了一个乱臣贼子,再投奔另一个乱臣贼子吧?

——其三,洁身自好的荀彧怕自己被“附逆”之名玷污。荀彧是出名的美男子,大帅哥,有着“荀令留香”的美誉。荀彧不仅行为上高洁,思想境界上也高洁。他投奔曹操后,因为立有大功,曹操要表奏汉献帝封他为三公,荀彧想方设法推辞了。曹操赏赐荀彧大量的财物,荀彧只留少部分自用,大部分都分给宗族了。荀彧这么一个从思想、身体、言行上都洁身自好的人,怎么会没有底线?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馀财。

——其四,荀彧想当汉官,不想当逆臣的官。荀彧一直是汉侍中,他之所以守底线,是因为不想当篡位新君的官,这样既尴尬,也与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符,更怕被家风不容。

因为以上因素,只要曹操没触及荀彧底线,荀彧都能接受。而一旦触及底线,荀彧就会用生命守住这条线。

这就是当董昭等人建议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时,荀彧反对的原因。当发觉自己反对无效时,就在忧虑中结束生命。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荀彧到底是愁死的,还是服毒自尽的,史书说法不一,反正他在曹操称魏公前去世了,可以说是用生命在捍卫了自己的底线。

四、荀彧家族都在曹操控制下,和曹操又是儿女亲家,不能一走了之

因为董卓乱政,荀彧羞与董卓为伍,直接辞官归故里。

但荀彧以他敏锐的战略眼光判断,天下即将大乱,而故乡颖川是四战之地,一旦天下大乱,必将战火纷飞,到时乡人不仅家园不保,生命也不保。因此,荀彧建议乡人都迁徙走,以避战乱。

但荀彧的乡人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故土,都不想搬,抱着侥幸心理留下来。而荀彧没办法,只能说服本宗族人跟着他迁往冀州,投奔韩馥。

韩馥没投着,倒投了袁绍,袁绍不济事,又投了曹操。荀彧投曹操,也是带着宗族一起投的,所以荀彧的宗族都在曹操的管辖之下。

而曹操因为欣赏荀彧的才能,又和荀彧结成了儿女亲家,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荀恽。

宗族在曹操的庇佑下,儿子又娶了人家曹操的女儿,有了这么多的拖累,荀彧无法一走了之。

而荀彧又做不到刘备那样“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随便就把家眷、宗族给抛了。所以他只能留下,用他自己的方法阻止曹操成为“逆臣”。

阻止不了,大不了一死嘛!轻生死,重大义,本来就是荀子教育后人的,荀彧当然可以用行动去实践。

五、刘备的创业能力荀彧不看好

荀彧之所以不跟随刘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诸葛亮出山以前,刘备除了“屡败屡战”这一优点外,并没有其它什么突出能力。

荀彧能从18路诸侯讨董的战争中一窥曹操的能力,当然也能从刘备的一系列很励志但总是失败的案例中发现刘备的能力,并把刘备与曹操的能力进行比较:

——其一,刘备战略规划能力弱。或者说没有规划,打一仗是一仗,打得赢就守,打不赢就跑,没有战略的领导荀彧怎么会跟?

——其二,刘备没有根基。刘备没根基,到处漂泊,到处流浪,到处投靠别人。刘备自出道以来,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袁绍、曹操、刘表,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五姓家奴都不止。没根基的人发展不可持续,荀彧跟了刘备没前途。

——其三,刘备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刘备与关张情如兄弟,但对其它将领就不一定,比如赵云,就进不了刘关张的核心圈子,刘备对人才的区别对待让荀彧感觉到投奔刘备不一定得到重用。


——其四,刘备打不过曹操。刘备连吕布这样的人都打不过,更别提曹操了,如果跟随刘备,刘备哪天被曹操团灭时,荀彧不就成了曹操的俘虏了?这让荀彧情何以堪?

——其五,刘备是否真的忠于汉室,荀彧不确定。刘备虽然嘴上喊兴复汉室,但真的给他机会并不能完全保证刘备会真的把汉献帝当主子供着。事实上曹丕代汉后,刘备在汉献帝还活站着的情况下公然称帝,根本不提汉献帝。如果真的忠于汉室,刘备应该遥尊汉献帝为“帝”,自己以汉中王的身份讨贼。再不济也应该遥尊汉献帝为“太上皇”,然后北伐,成功后再扶汉献帝重登大宝。但这些刘备都没做,荀彧看不清刘备也属于正常。

荀彧因为看不好刘备、也看不清刘备,就没有必要再冒险背叛曹操。万一下了一艘贼船,又上了另一艘贼船,那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对荀彧这样的智者而言,宁愿死,也不会再闹这样的低级笑话的!

综合上述五点分析,在曹操没有触及荀彧的底线前,荀彧是不会背叛曹操投奔刘备的。而当曹操触及了他的底线,为了保全族人及祖上名声,荀彧可以选择用生命保守底线,而不会拿全族人的命运给刘备殉葬!


一叶碧云


刘备出身草根,人家荀彧曹操袁绍都是名门望族。荀彧投曹操时人家曹操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可当时的刘备呢?仅仅是一个平原县令。

到后来曹操事业越做越大,刘备直到194年才接手陶谦有徐州。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荀彧近水楼台侍奉皇帝,官职越做越大,最后官至尚书令,刘备却如丧家之犬被吊打,你让荀彧如何去辅助他。


颖川人荀彧189年举孝廉,同年因家乡恐遭战祸而举家投奔袁绍,被袁绍待为上宾。191年,荀彧二十九岁,嫌袁绍短视转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非常高兴,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

涿州人刘备于184年投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191年任平原县令,时年三十岁。

192年,曹操大破青州黄巾军,收编队伍30多万,人口一百多万人,194年,刘备投陶谦,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叫他驻军在小沛。195年,陶谦三让徐州与刘备,至此刘备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

人家荀彧从196年开始一直侍汉献帝,本来就是汉朝皇帝,还去辅助刘备干什么。


神舟六


荀彧和刘备虽然理念相同,但注定是混不到一起去的。

青年时期的荀彧是看不起刘备的。荀彧是颍川大士族的子弟,家境富裕势力庞大,纯地主阶级出身。而刘备没发家之前只是个市场编草鞋的,纯粹的社会底层,荀彧怎么会脑洞大开去给刘备打辅助。


而荀彧选择的第一个老板并不是曹操而是袁绍。袁绍虽然四世三公家大业大,但智商经常会欠费,荀彧觉得他是垃圾有点坑,跟着他早晚会惨死。

这时候曹老板出现了,荀彧和曹操对复兴汉室的理念非常合拍,一下子就抱在了一起,合伙搞了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项目。这把汉献帝握在手里,自己在混个尚书令当一当,心里还不是美滋滋,哪有时间搭理那什么刘备。



后来,刘备虽然也混成皇叔了,但血统仍然十分可疑。况且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后裔,处在人生巅峰的荀彧都瞧不上眼,他已经打定主意跟着曹老板了,根本不会考虑跳槽到东奔西跑的刘备集团。



因为理念不合,曹老板最终给荀彧留了个空盒,荀彧都没废话就自杀了。荀彧这么重气节,晚年让他做二五仔出卖曹操,跟着刘备混是更加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