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赵匡胤之最后一越

这已经是五代十国系列中有关赵匡胤的第五篇,不能再分了,所以本文介绍的将是柴荣托孤之后到赵匡胤成功登基的最后一越。前面的故事请至文末,有延伸阅读。

柴荣布置好身后的事情,也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他辛苦开拓而又心有不甘的大周世界。历史会记得他,哪怕所有人都忘记,至少赵匡胤还会记得,那个曾经并肩作战,待他用心的老大哥。显徳六年(959年)六月十九,三十九岁的柴荣走了。此刻三十二岁的赵匡胤正在酝酿一场惊天大变。

柴荣-剧照

各方势力

在赵匡胤的工作单位-大周禁军,有两个平行的子部门,侍卫司和殿前司。两司各五位高级将领,总计十位。

殿前司 赵匡胤担任殿前司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军事长官。好基友慕容延钊担任副都点检,赵匡胤经常“兄事之”,把慕容延钊当做兄长一样看待,即使在当了皇帝以后也是如此。“义社十兄弟”的石守信、王审琦也在殿前司五位高官之中。石守信担任都指挥使,王审琦担任都虞侯。可以说整个禁军殿前司都唯赵匡胤马首是瞻。(殿前司官职: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

侍卫司 总负责人李重进(郭威的姐姐的儿子,也就是郭威的外甥。郭威是柴荣的姑父兼养父。所以李重进和柴荣是一辈儿的兄弟)此时平定淮南,在外担任淮南节度使。副手韩通,拥有调动禁军的权利,性格刚烈,一言不合就瞪眼吵架,当初他儿子已经发现赵匡胤的不轨之心,他却不信,最后也是赵匡胤政变时候的仅有的牺牲者。高怀德一年之后娶了赵匡胤的妹妹。张令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廷美。侍卫司也基本在赵匡胤的掌握之中。

这样的一副牌拿在手中,禁军中七七八八掌握差不多,但是调兵的权利在韩通手中。朝廷内有三位辅政宰相,无法控制。朝外节度使们各有想法。换做是你,这手牌,打不打得赢?

7岁的柴宗训显徳六年(959年)六月继位,半年之后就被降维打击了。

柴宗训-剧照

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都来给小皇帝朝贺,祝他们娘俩新年好,国家繁荣昌盛。朝贺还没有结束,前线镇州和定州有军报传来,说契丹和北汉又来进攻,两股军队的目的地就是京城开封。回过头来看,这次的军情是否属实也还有疑点,至少在《辽史》中,这段日子辽国正遭遇王子谋反、平定叛乱,平定完后又是下狱又是祭祀的,可能没工夫南侵。

军报来了,皇帝娘俩,孤儿寡母的也没什么主意。辅政大臣范质和王溥商量后,觉得此时也只有赵匡胤最合适,决定让小皇帝下诏,派他出征。

正月初二,赵匡胤先派了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兵,作为先锋出发了(此时赵匡胤的好朋友韩令坤因为巡边的公务也在河北前线,慕容延钊作为先锋直奔真定。这两人应该是为了政变顺利,保前方稳定)。就在当天,京城突然传了一股流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这股流言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就皇宫里面不知道。隔离的挺好。开封城内的老百姓也习惯了,毕竟这几十年,总是换皇帝,进城造反的士兵们就换一次烧杀抢掠一次,有轻有重而已,套路都一样。收拾收拾准备跑路吧。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大军出城了,出城时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没有骚乱。此时部队里又传了一股流言。部队里有一人,这个人善于观天象。“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意思是,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这两个太阳还在互相搏杀。就他能看见,别人看不见。天无二日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

当部队到了陈桥驿(开封东北四十里),暗流逐渐涌了上来。一大部分的将领聚集到一块议论,想要另立天子。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我们在抛头颅洒热血,只有点检能记得我们,不如干脆立点检做天子。

想到就干。将领们迅速的去寻找同盟,先是找到了李处耘(赵匡胤的好部下,此时在军中管仪仗和侍卫)。李处耘又找到赵匡义(赵光义,有人说赵光义此时在京城,是后来他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改了史书,此处不表),匡义又找到军中掌书记赵普(赵匡胤很信任的文官,也是他父亲的义子,也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

此时,赵匡胤喝多了,睡着了。一个戎马十几年,军功无数的将领,在出征的驻地能喝多睡着也是罕见。

这时,赵普跟这些拥过来的将领们说,老大赵匡胤是绝对忠于大周王朝的,绝不会同意你们另立天子,等他醒了知道了,也绝不会赦免你们。一吓唬,有些胆子小的就悄悄的溜了。胆大的就到外面继续讨论,意思是,想法都说出来了,立不成的话,我们可就是造反了,也是个死,必须得干到底。

一来二去,赵匡义和赵普就答应了,但是有前提条件,要约束好各自手下士兵,不能抢掠京城,要确保安全。京城如果乱了,一圈的节度使、割据政权们就都跟着来抢了。

两方达成了共识,正主赵匡胤还是呼呼的睡着。但是时间不等人,大家只好先干起来。首先派人立即返回京城,不远,也就四十里地,去把赵匡胤的家人们保护起来。这应当是从郭威和柴荣的身上吸取了教训。当年郭威、柴荣造反的时候,在京城的家属悉数被杀。接着再通知留在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以作策应。

都准备好了,把老大叫起来呗,再睡还不知道要睡到什么时候。将领们围在大帐周围,一个个拔出了刀,露出了白刃。赵匡义一进屋,哥哥就惊醒了,跟着就走了出来。出来后一脸懵,你们这是要做什么?还没等反应过来,士兵甲就把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大家齐齐的下跪,山呼万岁。接下来的剧情就是,“哎呀,我不要!”“不行,你得来”。推托几下,黄袍加身成功。

有人说,出征带黄袍,作死么?这个我也不知道,除非是提前做好,早有预谋,还有别的解释吗?

接下来一系列的操作也让政权和平更迭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赵匡胤是站在郭威“黄旗加身”的巨人,是后世仰视的榜样。

首先,不能凌辱太后和皇帝;其次,百官都是我的同僚也不能伤害他们;第三,老百姓是无辜的更不能伤害。犯一条,灭三族。

黄袍加身-剧照

正月初四,进城之前,派潘美(我们在杨家将那一篇也提到过他)去给百官报信。范质和王溥蒙了,当初是他俩主张派赵匡胤带兵出征,有因必有果,报应来了。两位老先生非常自责,范质握着王溥的手都握出血来了。

这时,有调兵权限的侍卫司二把手韩通,赶紧骑上马准备回家组织部队抵抗。还没到家,就碰到了赵匡胤的部下,在开封城内上演了一场骑马追逐的大戏。韩通跑回家还没来得及关门,一刀毙命。接着,他的一家人也都殒命。这是唯一死于政变的一家人,也或许正是因为他不是赵匡胤的人,为人都暴躁且忠心,早就被盯上了。

老百姓看着点检的军队,初三纪律严明的出城,初四又纪律严明的回来,啥事都没发生,心里就踏实了许多。然后赵匡胤就来到了他的都点检的衙门,开始了最后一次办公。

没多久,一帮士兵押着范质和王溥两个宰相过来了,搞定百官之首就又进了一步。赵匡胤一见到两个宰相,就痛哭流涕的说,我受柴荣的重恩,但是现在六军绑架了我,我非常惭愧,对不起天地,对不起先帝,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这两个宰相吓得哆里哆嗦,他们会知道怎么办?王溥还算机灵,他首先跪下来口称万岁。这一跪下来,把范质也提醒了,范质也赶快跪下来口称万岁。至此,百官之首也搞定了。

接着就是禅位登基。初四一天之内全部搞完。赵匡胤赶到崇元殿,举行禅位大典。在举行禅位大典的时候发现,没有起草好禅位的诏书。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一个早就写好的禅位诏书。至于随身携带禅位诏书,别管了,反正诏书有了,那就拿来用吧。读完诏书,赵匡胤就把黄袍又穿上了。

登基以后,改元建隆。公元960年,是后周的显德七年,也是大宋的建隆元年。

这个时代是五代十国的动乱的时代。在这个动乱的时代,没什么忠不忠的问题,所有的官员都把自己看成打工仔。常常能看到经历几朝不倒的老臣。赵匡胤的办法就很好,官位不变,待遇也不变。五代十国的皇帝不讲血统不讲出身,“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赵普-剧照

历史意义

改朝换代往往要死很多人,但是赵匡胤这次,没有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执法机关,没有受到破坏、文武百官没有受到伤害、京城的百姓也没有受到伤害。

历史选择了赵匡胤,柴荣选择了赵匡胤,赵匡胤也把握住了机会,选择了自己。后来历史证明选他是对的,逐步完成国家的统一(幽云十六州还是心中的痛,但是赵匡胤也有了解决的策略),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柴荣梦寐以求的和唐宗比肩的机会留给了老部下赵匡胤。

赵匡胤-剧照

延伸阅读:

以上是五代小故事,请从上至下阅读。

先写这么多了,但是乱世中可记述的故事又太多,以后有机会再写一些番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