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要杀大舅子,长孙皇后求情:若杀哥哥,后人定会骂我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伏兵于玄武门,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骑马入朝,在经过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的伏击,最终双双殒命,史称“玄武门之变”。

此次政变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房玄龄、杜如晦的运筹帷幄,也离不开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等人的浴血杀敌。同时,有两个著名的外戚,也是此次政变中的关键人物,他们就是长孙无忌高士廉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被太子和齐王逼的无路可退,李世民犹豫不决,长孙无忌多次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整个“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参与了最初的谋划、战斗和收拾残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在政变过程中,李世民兵力不足,高士廉负责提前放出囚牢中的罪犯,发放武器,指挥囚犯们到达芳林门,增强李世民的兵力。阻挡了李建成等人的援军,功不可没。

从古自今,凡是政变,不仅风险极大,而且成功率很低,长孙无忌和高士廉为何要死心塌地地支持李世民呢?

因为他们是外戚,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妻子的兄弟),高士廉是李世民的舅丈人(妻子的舅舅)。

在古代,姻亲是士族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纽带,两家一旦成为姻亲,则同进同退,一荣共荣。在李世民生死存亡之际,长孙无忌和高士廉只有选择支持李世民,才有生存的空间。若最后是李建成登基,他们俩将没有立足之地,这也是二人支持李世民的原因。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和高士廉都因从龙有功,分别位居高位,长孙无忌还被封为“功臣第一”,位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不仅如此,长孙家族也备受荣宠,就连未参与玄武门之变的

长孙安业(又名长孙无宪,长孙皇后的异母兄长)也被封为薛国公,只可惜,长孙安业最终差点被杀。

李世民的岳父长孙晟是隋朝著名的军事家,是“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缔造者。根据史书记载,长孙晟一共有2妻1妾,共生了5子3女。其中,结发妻子叱干氏出自鲜卑望族,生了两位嫡子。小妾生两为庶子。后来叱干氏去世,长孙晟娶渤海高氏为续弦,生了长孙无忌和幼女长孙氏(长孙皇后)。

长孙晟和继室高氏去世后,元配所生的嫡长子长孙安业掌家,长孙安业从小嗜酒如命,不修德行,因容不下其他异母弟妹,便将长孙无忌兄妹赶出家门。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门阀士族所依靠的不过是家族,若被家族所不容,就意味着没有容身之地。长孙无忌和妹妹长孙氏只得投靠舅舅高士廉。好在高士廉怜惜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便将二人收容在家中。

长孙氏早年和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定下婚约,长孙氏 13岁时,由舅舅做主,正式嫁给16岁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长孙氏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贤后——文德皇后,后人习惯称之为长孙皇后。

自古以来,新帝登基,若想迅速巩固自己的帝位,父族的力量和自己有竞争关系,因此只能靠母族或妻族的力量,这就形成了外戚。外戚若运用得当还好,若运用不当,就是饮鸩止渴。自两汉以来,外戚干政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李世民登基后,长孙皇后一直反对李世民重用自己的娘家人。《旧唐书》记载了长孙皇后的一段话: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长孙皇后素有贤名,他深知外戚干政对王朝的影响之大,因此多次劝谏李世民不要重用自己的娘家人。但李世民不听,不仅封长孙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为齐国公,还重用了长孙皇后的异母兄长长孙安业。长孙安业,又名长孙无宪。《新唐书卷七十二》云:

无宪,兵部尚书、薛国公。

原来,长孙安业和长孙皇后是同父异母兄妹,而且,长孙安业还曾把长孙皇后赶出家门,但长孙皇后坐上凤位之后,以德报怨,对自己的这位异母兄长多有照顾。李世民看在长孙皇后的面子上,恩封长孙安业还为薛国公、兵部尚书。

长孙安业在大唐建国时,并未立下太大功劳,也未参与玄武门之变,甚至和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兄妹关系并不融洽,仅仅因为是长孙家族的嫡长子,就获此殊荣,归根结底,还是李世民器重长孙家族。

好景不长,李世民登基不到一年,长孙安业便联合义安王李孝常(李世民族叔)等人试图发动禁军谋反,事情败露,李世民勃然大怒,要处死长孙安业。

按理说,长孙安业对唐朝的贡献不大,李世民待他不薄,他竟然要谋逆。因罪被杀,也算罪有应得。但这时,一向素有贤名的长孙皇后却突然向李世民求情。

长孙皇后求情的原因时候什么呢?是因为长孙安业是长孙家族的嫡长子?还是因为他是皇后的兄长吗?如果是这样,那长孙皇后因私废公,就不是“贤后”了。长孙皇后之所以求情,是有深层次原因的。《资治通鉴》云:

安业,皇后之异母兄也,嗜酒无赖;父晟卒,弟无忌及后并幼,安业斥还舅氏。及上即位,后不以旧怨为意,恩礼甚厚。及反事觉,后涕泣为之固请曰:“安业罪诚当万死。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所为,恐亦为圣朝之累。”由是得减死,流州。

简略来说:长孙皇后的哥哥谋逆,罪该万死,但长孙皇后却认为不可杀他。因为哥哥小时候待我不好,一旦被杀,天下人定以为是长孙皇后在存心报复,也会认为李世民是在为妻子报仇。如果这样,肯定会影响皇上和皇后的贤名。

换句话说,长孙皇后之所以求李世民不杀长孙安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担心自己名誉受损,被天下人所骂。

长孙皇后这段话,让李世民非常纠结。妻舅造反,他为了妻子的名誉,竟然杀不得。最终改死刑为流放,长孙安业逃过一劫。不得不说,这段历史,被《资治通鉴》描写的十分细腻。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史书,它还被称作是“王者的教科书”。明朝一代宰辅张居最热衷《资治通鉴》,他甚至将《资治通鉴》作为万历皇帝的教科书。因为《资治通鉴》里承载着1300多年的权谋和智慧,记录了中华文明上至战国,下至五代的1300多年人性和沧桑。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普通的文言文翻译,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史书的沧桑和韵味。因此,《资治通鉴》虽好,但很多人无法彻底读懂。所以,笔者向大家推荐一本超级好的史书,即《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台湾著名国学教授黄锦鋐领衔主编,台湾多达27位国学教授历时三年合译而成。这套书不仅尊重原文,贴近历史,不多添加任何主观臆测,不妄加一个字,以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历史。

书中有重要人物的插图画像:

有历代皇帝的谱系表,官职表。此书出版后,曾得到国学大师钱穆和台静农的极力推荐,在宝岛十分畅销。这套书在大陆的销售原价498元,如今头条在做活动和补贴,头条读者只需208元,物超所值,所以笔者忍不住推荐给各位粉丝。

这是一本深度、全面、透彻解读《资治通鉴》的白话文史书,只要你能够读上一遍,必有巨大收获。读《白话资治通鉴》学历史、学权谋、学人生。相信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会比其他人多走了1300多年的人生路。

头条用户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直接购买,第一批的4000多本已经卖完,这是第二批到货,已经又卖出3000本,笔者觉得这本书实在不错,所以忍不住推荐给各位粉丝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