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无马骑”,为何不选择用“骡军”代替马匹来进行战斗?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无数、风流人物辈出,每一个不同朝代也是精彩纷呈。

宋朝是一个远不输于唐朝的繁荣朝代,其经济、文化、科技都相当出色,然而它也是一个十分坎坷的朝代。它不仅是第一个并非亡于内乱的王朝,也是唯一一个,作为一个曾二度覆灭的王朝,北宋、南宋两个阶段也是各有千秋。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一个封建王朝时期,然而南宋处于一个多数政权并存的危机中,即使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也逐渐转向了衰落。在游牧民族的打击下艰难生存的南宋,其军事实力的发展可谓一言难尽,尤其是在能与游牧民族对抗的骑兵建设上,两宋的缺马程度几乎可以够得上历史之最了。然而在朝廷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直至灭亡,这种情况都无甚改善。

一、马军之缺与其“替代品

1、“南宋无马骑”

在冷兵器为主的封建社会,战马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宋,一个经济实力不一般的朝代,且对外贸易事业十分兴盛,然而在骑兵战马这一方面上远远弱于其它朝代。北宋从一开始在抵御外敌上便少胜多败,甚至最后的覆灭也是有兵马弱这样的因素在。南宋就更为严重了,在民间基本很难见到马,取而代之的是驴子作为百姓日常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官员,想要骑马也并非一件易事。南宋著名的“骑驴诗人”陆游之所以骑驴度日,也多少有马匹难得的原因。

南宋时期的马匹最主要便是来源于茶马古道,这茶马贸易是起于唐而盛于宋,尤其是极度缺马的南宋。它是以中原地区盛产的茶叶来与边疆地区的马匹交易的一条重要通道。位处于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较为出名的当属云南大理马,南宋朝廷对此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

无论是与大理当地打好关系,抑或是买卖马匹的相关优惠即封官进爵等,都可见当朝对于买卖马匹之事的重视,在《宋会要辑稿》中就有招马人的相关赏赐标准。然即便如此,

盛名如大理马也并非战马首选,其作战能力远比不上其负重能力。但对于缺马的南宋,这已经是上上之选了。

2、各政权并存下的危机四伏

在经历了艰难的靖康之乱后,南宋政权建立。金灭北宋,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国家民生尚未恢复,外又有各个政权虎视眈眈,金朝、西辽、西夏等等都是不好相与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大多长于北方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尤其善于骑战,《宋史》便有载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言:“南北各有长技,若骑若射,北之长技也。”金朝最是觊觎南宋之地,骁勇善战的骑兵更是令南宋忌惮不已。

而众多敌对政权也是造成南宋缺马的一大因素,历来产马之地大体不外乎西北、塞北、关东等地,这些北方地区一向是中原政权的马匹来源之地。然在北宋覆灭后,这些地区便都被其他政权夺走了,南宋一个都没占到。南宋政权所在的中原一带自古便因环境因素不适合养殖马匹,

马匹货源在本就善骑的敌对政权手上,又如何与之较量。因而南宋的缺马程度比之北宋更为严重,而国之外患于因缺马而少骑兵的南宋更是犹如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般,令人“日夜难寐”。

3、唐朝“骡军”

宋之前的大一统王朝唐朝,也曾有过缺马的情况。在贞元、元和年间,

淮西镇因其地理位置处于中原而少马。然周边的守卫部队也需骑兵的建设,在这种非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当地建立了骡子军。这骡子军便是骑兵乘马匹的杂交物种—骡子来进行战斗。骡子是马与驴子的杂交生物,有着驴子的负重能力及抵抗能力,同时也兼备着马匹的灵活能力和奔跑能力,除却生育能力较差外,是非常好的马匹替代生物。

骡子的能力被唐朝政府得知后,西川屡屡设置骡子军,这骡子军的出现对于西川一带的边防重建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唐书》对骡子军也有记载:“除镇西南,始置骡军。”在唐朝大臣李固言任职于西川时,更是大规模地建设骡子军。由此可见在少马地区,用骡子军来替代马军,并非是不可为之策。《旧唐书》中也有对骡军战力方面的记载:“沔骁锐善骑射,每与骡军接战,必冒刃陷坚,俘馘而还。”由此可见骡军之威。

二、不“以史为鉴”

1、南宋的重文轻武

南宋有没有战马,是多是少,这都是骑兵部队能否在战场上拿下胜利的关键。正所谓得骑兵则得天下。这个骑兵建设当是武将要较有发言权些,毕竟是“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宋朝,自北宋宋太祖始,其治国政策便是重文轻武。这一政策的实施确是将五代以来的军人专权跋扈这种局势彻底地改善了。然任何事物都不可太过绝对,直到北宋末,整个朝堂全然形成了“文人专政”的局面,也多少影响了北宋的国运走向灭亡。

南宋起来后,宋高宗确实是有在政策上改善武官的处境,这也源于当时新政权社会的内忧外患。只是情况并未持续多久便又一次出现了“杯酒释兵权”,再一次恢复到了北宋的“重文轻武”的局势。当时统治者身边的心腹大臣都是文人,在如此对待武官的矫枉过正上,文人又是否有能力处理好一些军事问题。面对骑兵强大的敌人,南宋文臣的思想并非是如何加强骑兵打回去,且加强骑兵建设,单在马匹一道上便颇难实施,他们大多数都认为应扬长避短。

如北宋沈括说的:“舍我之长技,勉强其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

认为不应在敌人的长处上下功夫的文臣,便大多选择远程攻击、以步兵攻之等法来对抗敌人的骑兵。兵出奇招、以险制胜,在《宋会要辑稿》中就有记载南宋政府对敌方骑兵的应对之策,大体便是改变地势为己方造利。此外,宋朝时期的弓弩十分先进,“神臂弓”其威名更是令金朝十分忌惮。然而战争并非是单兵作战能力强大便可以获胜的,它是集体的战斗,远程攻击固然十分重要,骑兵却也并非不可移动的兵种。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能因奇取得暂时的胜利,并非长久之策。

2、思想“不知变通”

文人总是通晓历史,唐朝曾有以骡子军来应对骑兵,且威名远扬。文臣之所以并不考虑骡子军,同样也是因他们饱读诗书。在北宋时期曾出过一本兵书《武经总要》,它是宋仁宗时期官修的,撰写的是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其中曾对行军打仗所置牲畜有些许提及,即军队除马匹外,还会配置驴,然还有补充道:“其杂畜非紧急,士兵不得辄骑。”由此可知文人对于杂畜的些许偏见,而骡子在南宋所属便是杂畜。

《武经总要》虽是北宋时期的著作,可南宋大多沿袭北制,对于杂畜的认知并无多少改变。从而在军事方面使用杂畜而言,对于“文人当政”的南宋并非易事。在南宋初的“中兴四将”中的刘光世,手上五万多人,然战马仅三千匹,朝堂文臣对此也无解决之道。唐朝尚在西川设置骡子军来建设边防骑兵力量,而仅因南宋骡子为杂畜、杂畜士兵不得骑,便不对骡子的能力加以探讨研究,直接一棍子打死永不录用,难免武断了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南宋正是缺马之际,敌方确实骑兵力量强大,不硬碰硬也是理智之举,但对己方薄弱的骑兵建设毫不改进,难免有失偏颇。史书上强盛如秦汉隋唐,哪个不是骑兵骁勇善战、数量庞大。加之史书亦有记载缺马解决的成功案例,南宋的文臣却不知变通,一昧遵从旧制,不分糟粕精华。如此愚昧的文臣当道,这也就能理解岳飞之死了。

三、总结

艰难的南宋初年,社会动荡不安,外族亦在伺机攻打,危机重重,对于军事力量的加强自是不可懈怠。然文臣当政,懂战的武官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实在是近乎于无,如此情况,靠文臣解决边防问题未免就有些不专业。引经据典是饱读诗书的文臣的一大武器,然而活学活用方是正道,一昧地谨遵书籍是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唐朝便有以骡子代替马匹来进行战斗,南宋的文臣在缺马的情况下并未采用,这是文臣对于战争的了解并没有专业的武官来得通透,一是兵种上的错误判断,二是骡子的刻板认知,三是无将所学灵活运用。而人微言轻的武官在自己的专业上却没有决策权,从而南宋的骑兵建设只能继续薄弱下去。这也是南宋统治者对于文与武的运用上的不准确,并没有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家独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并非好事。

参考文献:

1、《宋史》

2、《新唐书》

3、《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