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曲剧,谁是它的创始人?

北京曲剧是地方传统戏曲之一,他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 ,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 。单弦牌子曲,也称“八角鼓”,是采用牌子曲联缀体,三弦伴奏,八角鼓击节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它的主要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罗江怨〕、〔南城调〕、〔剪靛花〕、〔湖广调〕、〔南锣北鼓〕、〔数唱〕等,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的擅长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单弦的演唱形式,有单唱、对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发展为装扮角色的简单表演(仍保持有说唱的特点)。

图文无关


北京曲剧在逐步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时,曾吸收和借鉴戏曲、话剧等形式,作为创造曲剧的基础。1950年,北京曲艺演员,开始尝试演出现代生活剧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艺团选用单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书的唱腔,排练和演出作家老舍编写的现代戏《柳树井》,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又陆续排演《张桂容》 (据话剧《妇女代表》改编)等现代戏。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曲剧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随后,又排演了清装戏和古装戏,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影片。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


魏喜奎、孙砚琴等老一代艺术家是北京曲剧的创始人。甄莹、许娣、张绍荣、孙宁等中年一代为北京曲剧新时期的代表。

卢雪文、王榆以及2003年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曲剧大学本科生为曲剧的新生代。许娣、张绍荣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孙宁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甄莹获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剧目《烟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提名奖”;文联“曹禺文学奖”;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龙须沟》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奖”;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剧团于1997年和2000年两度携《杨乃武与小白菜》、《烟壶》、《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赴台湾演出。

2000年后,北京市曲剧团先后创作了《四世同堂》、《北京人》、《正红旗下》 [2-3] 、《鱼水情》等多部舞台作品,着力打造北京风格的本土音乐剧。《正红旗下》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并以北京曲剧“新生代”为主恢复排演了北京曲剧《珍妃泪》、《少年天子》、《啼笑因缘》、《北京人》四部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