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到底有多少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

1949年2月22日

北京故宫第三批文物送抵台湾


1

1949年1月28日,农历除夕。

整个南京城笼罩在绵绵细雨中。在下关码头,1700个盖着油布的箱子,已经在那里堆放了好几天了。老百姓都不知道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但从箱子周围森严的守备来看,里面装的应该不是普通的东西。

下午,码头终于缓缓驶来了一艘军舰——国民党海军的“昆仑号”。

这艘军舰,是专门来接运码头上这1700个箱子的。但是,等到军舰靠港时,码头上的工人们却无动于衷。原来,工人们在闹罢工,已经僵持多日。

经过一番交涉,工人们的要求全部被满足,只要能先把那些货搬上船。但正当工人们开始搬运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忽然涌进来一大批人,男女老少都有,还带着很多行李。

他们都是国民党海军司令部的人员及家属,在得知这艘船要返回台湾时,都挤上了船。谁都看得出来,在解放军的攻势下,南京朝不保夕。

“昆仑号”在1948年被改造成运输舰,有前后两个船舱。那些海军司令部人员和家属,很快就占满了后舱。这也导致了1700个箱子,只有500个装进了船。

这时候,一位高级长官模样的人带人上了船,他表示,希望大家能够服从安排,先下船再说。但是哪有那么容易?没有人肯听他的话,有些孩子和妇女开始哭了起来,有人带着哭腔喊:“桂司令!什么东西能比我们人命重要?”那个被叫做“桂司令”的,是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

在满舱的哭声中,桂永清一言不发,最终只能下令:把所有的寝室、餐厅、医务室,全部用来堆箱子,再放不下,就堆甲板上!

桂永清,蒋介石嫡系,当年国军最精锐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指挥,曾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打得异常勇猛,但也在“兰封会战”中逃跑贻误战机,放走了土肥原贤二师团。1954年病逝于台湾,享年54岁。

在忙乱的搬运之后,1700个箱子,最后只搬上去972箱,其余的被再送回仓库。

正当“昆仑舰”终于准备起锚,这时候,又有人送来了四个大箱子,并一再叮嘱:这四个箱子非常重要!无奈,船上人员再将士官室的桌椅拆掉,放进这四个箱子,然后起航。

严重超载的“昆仑号”一路颠簸,路上又不断停靠,终于在1949年2月22日抵达了台湾的基隆港。抵达港口下船后,乘船的很多乘客都不知道,那些能让海军总司令亲自上舰查看的箱子,里面装的是价值连城的故宫文物。


2

这早就不是故宫的文物第一次“搬家”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短短时间内,东北三省沦陷,而离东北不远的北平,已经可以闻到硝烟的味道。

是否要迁移故宫的国宝文物?怎么迁移?一场争论随即展开。

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将国宝迁往西安,而当时的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主张转到上海。当然,也有不主张迁移的,比如当时的院长助理吴瀛,他主张再观察下形势,并善意提醒易培基:

“古物一出神武门,责任即重,问题多,闲话也多,意想不到的是非或将由此而起,最好不要轻易做这样的决定!”

但是易培基倒反而生气了:

“大敌当前,国家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都不应考虑这些问题,你这是推卸责任! ”

吴瀛随即不再劝阻。

图为易培基。吴瀛当年一语成谶,1933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故宫盗宝案”,无辜的易培基和吴瀛均受牵连,被怀疑监守自盗,易培基更是因此抑郁而终。

1933年1月,日军攻入山海关,时局愈加险恶,故宫的文物迁移已经势在必行。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承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最终,故宫文物被决定迁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中午,大批板车进入了紫禁城北门的神武门。日落时分,从紫禁城到车站开始全面戒严,夜色降临,早已精心打包装箱的19557箱故宫文物正式启运。

当时沿途军警林立,街上空无一人,排成长列的板车都朝着火车站方向移动。装载着大量故宫珍贵文献、书画、档案真本(包括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的专列随即缓缓启动。

专列被严格防卫:车顶四周架设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武装押运的士兵,沿途都有地方军队保护,还有张学良的骑兵时而护卫。除了特别快车,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这些专列。

第一次的故宫文物转移,是后来历次转移中条件最好的一次。但这些文物一出故宫,从此关山万里,颠沛流离。

3

1936年,在上海的这些故宫文物都被运送到了南京,但还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了。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已作出了迁都重庆的决定,留在南京的这些文物,也随即踏上了二次迁移的征程。

当时的迁移,分成了三路:

第一路:南京——汉口——长沙——贵阳——安顺。

第二路:南京——汉口——宜昌——重庆——宜宾——乐山安古镇。

第三路:南京——徐州——郑州——西安——宝鸡——汉中——峨眉。

尽管当时政府也调用了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但这次的迁移,依旧是最艰苦的一次。途中,文物的护送队伍遭遇日军飞机轰炸,土匪骚扰,汽车故障,道路泥泞等等,三条线路均遭受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但是,在押运人员一路的严密甚至拼死保护下,文物基本一件也没有丢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参与北路(北路是最艰苦的一路)押运的那志良,在经历了一路上遭遇轰炸、翻车、翻船后发现文物依旧完好无损,于是开始相信有人和他说过的四个字:古物有灵。

4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些故宫的文物,又从西南大后方陆陆续续重新运回了南京,并准备运回北京故宫。但不久之后,解放战争又爆发了。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那些留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又面临再一次迁移。1948年年底,国民党军队在“徐蚌会战”(我们称为“淮海战役”)中的颓势已无法逆转,抢运故宫文物的决定又一次做出。

1948年12月21日,一个萧瑟的冬日,故宫文物的又一次迁徙开始。在南京的下关码头,海军司令桂永清手里已经几乎无船可调,只能调来一艘国民党海军“中鼎号”平底运输舰。11年前,从南京运往内地的故宫文物,也是从下关码头出发的,而这一次,目的地成了台湾基隆港。

这是国民党第一次将故宫文物运往台湾,一共运走了320箱。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搭乘的是招商局调派的“海沪轮”。这一批运载的故宫文物有1680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

其中不仅有宋元瓷器精品和存在南京的全部青铜器,还包括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和离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共七部,故宫文渊阁所藏是第一部,也是缮写得最为完整的一部。

这批运走的青铜器和瓷器后来成了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四库全书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称为“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称为“南三阁”。

1949年1月28日,第三批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这次国民党动用的是“昆仑舰”——也就是本文开头描写的那一幕。那一次,一共运走972箱。那天最后送上船的四个箱子里,就有一个故宫稀世珍宝——碧玉屏风。



碧玉屏风在1941年被汪精卫当礼物送给日本天皇,日本投降后又送还了回来。

在此之前,解放军合围北平在即,当时的民国教育部次长,转运负责人杭立武着急地想要把故宫的一批精品会同南京的文物,一起运往台湾,但当时的故宫博物馆馆长马衡虚与委蛇,不断拖延,最后保证了北平故宫的文物没有被运走一件。

在三批运送之后,当时的李宗仁代总统下令禁止再从故宫运出文物。(1949年10月,国民党从重庆又空运走当年留在重庆的38箱文物)

就这样,国民党分三批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总计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当时留在南京文物的1/4左右。建国后,包括南京在内的散落在各地的故宫文物,都被陆陆续续运回了北京故宫。

5

应该说,当初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虽然数量远不及留在北京故宫的文物,但毕竟经过精挑细选,里面还是有很多精品的。

除了我们大陆游客都熟知的翠玉白菜,

以及肉形石,


还有下面这些门类的精品。

第一大类是青铜器。民国学者重视金石研究,而“鼎”又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国民党一共带走了2382件青铜器——要不是后母戊鼎(司母戊鼎)太大太重,也带走了。

毛公鼎

第二大类是书画。国民党当年共带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仅宋画即达943件。

苏轼 寒食帖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郭熙 早春图

第三大类是瓷器。

国民党通过精心打包,共带走瓷器17934件,件件精品。

北宋 定窑 白瓷婴儿枕

北宋 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北宋 汝窑 天青水仙盆

第四类是玉器,带走了1万多件。

战国 玉螭纹觿

第五类是各类文献。

明 永乐大典

这些珍品,连同69.6万件藏品一起,被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证历史,供人观瞻。

那些留在大陆的故宫文物,乃至故宫本身,后来安然无恙否?

1966年8月,中国开始刮起“破四旧”风,周恩来随即做出关闭故宫的决定,并派军队驻守。196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的几点意见》,起到了一定扭转作用。

所以,十年浩劫期间,故宫所幸只损失了一些附属物:故宫内城隍庙泥塑神像11个,奉先殿前“焚帛炉”被拆坏,其他都保存无损,甚至连故宫的修复工作,在文革期间也没停止过。

“四人帮”后期,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也分成了两派,互相斗来斗去,但不管怎么斗,两派人都有一个默契:谁也不能损害文物。

再回过头来看故宫文物那16年的颠沛流离。

在整个过程中,我最佩服的,还是所有参与这个过程的人,无论是押送的工作人员还是士兵,无论是马衡还是杭立武,甚至无论是桂永清还是蒋介石。

尽管意识形态有分歧,甚至兵戎相见,但大家对于中华民族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瑰宝,态度都是一致的。

马衡不肯让文物出北京故宫,当然有他的道理——以当时国民党的溃败之势和当时台湾的偏远之地,谁能保证文物运送到那里不会出问题?

而杭立武坚决主张要把文物运往台湾,也没有私心——我只想保存好这批宝贝。事实上,那批随文物去台湾的工作人员,后来很多人都把一生献给了台北故宫,献给了文物研究。

所以,大家在保护文物这一出发点上,其实都是一致的。

也正是基于此,我个人以为,既然历史原因造成现在两岸两个故宫的局面,那就泰然视之:

这些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放在哪里,都是被炎黄子孙妥善保管,都是供世人瞻仰。而且,海峡对岸那个故宫,还能每天提醒那里的同胞,我们的渊源在哪里,根在哪里。

一直研究故宫的日本记者野岛刚,曾向时任两岸故宫院长的郑欣淼和周功鑫同时问过一个问题 :

“两岸统一之前,两个故宫统一的日子是否会先到来?”

对岸的周功鑫院长表示,故宫的收藏品对台湾民众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的回答是:“让历史来决定。”

我个人更欣赏郑院长的回答。

哪怕分散各地,但真正的故宫永远只有一个。

就让历史来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