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祟焕之死很冤、很惨,并不值得同情,因他恃才轻狂,得罪人太多

前言

袁祟焕之死冤不冤?冤!一个解京城之围立下大功的人,不加奖赏反而入狱被杀,怎能不冤?袁祟焕之死惨不惨?惨!"享受"凌迟被刽子手割了3543刀,最后只剩下骨头架子,怎能不惨?可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讲,他并不值得同情,这也是事实!

历史上对袁祟焕的评价褒贬不一,且各种记载矛盾百出,本文试着从袁祟焕为什么会被杀这个角度理理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事。

袁祟焕是明朝万历四十年的进士,也算是个饱学之士!他曾任福建省邵武县的知县,这官儿不大,可是他的心却不小。他喜欢军事,一直对朝廷边关的大小事念念不忘,经常和前线退下来的人交流,自以为有平叛守疆的才能,并以投笔从戎为平生大志!

偶遇伯乐,辽东展才华

天启二年正月,袁崇焕奉命进京朝觐,结识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伯乐御史侯恂。侯恂慧眼独具,举荐袁崇焕这匹千里马为兵部职方主事。没过几天机会来了,后金兵攻破广宁,得知清政府欲派一精干人员镇守山海关后,袁崇焕独自一人前往关外勘察地理民情,回来后便向朝廷进言,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粮草,他一人即可镇守山海关。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朝廷见袁崇焕如此胸有成竹,自然欣喜万分,立即破格拔他为兵备佥事,督军关外。

袁崇焕到任后,先驻关内,后驻中前所。他在接到王在晋让他去前屯安置百姓的命令后,当即出发,只用四天便到达目的地。

虽然王在晋非常器重袁崇焕,还上书朝廷要提拔他,但袁崇焕并不领情

。袁崇焕总觉得王在晋缺乏战略眼光,特别是就王在晋在八里铺修城墙一事,他还上书朝廷告了王在晋一状。由此可见,袁崇焕恃才轻狂、目中无人,和同僚的关系处得很不好!

在营救十三山难民一事上,因王在晋营救失败,所以受到大学士孙承宗的责怪。袁崇焕却因为提出因营救十三山难民的策略,得到孙承宗的赏识,被派往宁远驻守。干活的不如说话的,王在晋心中的怨气能小了才怪!

袁崇焕到宁远后,立即着手修筑宁远城墙,把宁远一个关外小城变成了可以让朝廷倚重的关外重镇。他因此又再次升职,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

袁崇焕是个实干家,可是他恃才轻狂、目中无人,这是个致命的缺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人都会有个山高水低。当你不得志或是落难的时候,没人帮你都是正常,如果有人从你想象不到的角落里给你来两板砖,那你哭都没有机会。就象《三国演义》里在白门楼上,孙备短短数语就叫三国第一勇士吕布变成刀下鬼,吕布再后悔时还有用吗?

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

朝延杀袁崇焕时,满朝文武中象刘备一样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两次大捷,大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

1、宁远大捷,重伤努尔哈赤

因袁崇焕的老领导孙承宗遭到罢免,接替者高第改变了孙承宗与袁崇焕制定的防御策略,命令部队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如不是袁崇焕极力阻挠,驻守宁远的部队也会被撒走。袁崇焕和高第的关系自然恶化空前。

天启六年一月,努尔哈赤获悉孙承宗被免职,率军西渡辽河,到达宁远。高第和杨麟在山海关拥有重兵,却找各种理由推拖,就是不去救宁远。高第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你袁崇焕不是有本事嘛,不是说宁远能守得住嘛,好呀,给你表现的机会,好好守一个给大家看!

袁崇焕得知高第的意思后,却也是没有胆怯,马上写血书与手下诸将盟誓,死守宁远!他命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如果有逃兵逃到那里,格杀勿论!

努尔哈赤劝降袁崇焕不成,便驱兵攻击宁远城。兵金兵举着盾牌攻城,袁崇焕指挥守城将士用红夷大炮还击。后金兵连续攻城两天而不下,损失很大,包括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炮石击伤,流血不止

,后金兵马不得不退。

宁远一战,袁崇焕初露锋芒,一战成名,高第和杨麟因为不发救兵被罢官,此恨绵绵无绝期。

2、宁锦大捷,挫败皇太极

天启六年,袁崇焕任辽东巡抚,魏忠贤派其心腹刘应坤、纪用前去辅助。袁崇焕先是不想用魏忠贤派来的两个人,得罪了魏忠贤;后又和大将满桂闹不和,得罪了王之臣。

朝廷无耐之下,让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这是又得罪两帮人!

天启七年一月,皇太极和袁崇焕讲和罢战,举兵渡鸭绿江讨伐朝鲜。朝廷招回王之臣,关内外大权集袁崇焕于一身。

皇太极征讨朝鲜是想要解决后金攻打明朝的后顾之忧,袁崇焕便趁机整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

皇太极从朝鲜退军后直抵锦州。锦州守将赵率教与纪用一面死守,一面派使讲和,用缓兵之计待援。袁崇焕稳住宁远兵力不动,派部将率精骑四千绕后金兵的后方择机而战,又派水军从东线牵制后金军,同时又奏请朝廷调兵支援山海关。皇太极攻锦州不成,又攻宁远,袁崇焕早就安排好了红夷大炮在等着他。皇太极最后终于还是象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败给了袁崇焕。

宁锦之战原本全靠袁崇焕运筹帷幄,可是朝廷论功行赏时,魏忠贤却借机报复袁崇焕,给所有人的封赏都比袁崇焕多,袁崇焕一气之下辞官回家。

袁崇焕你谁也别怪,你一个边关大将得罪了朝廷内的实权派人物,被收拾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你爱咋地就咋地,辞官回家?谁理你!

袁崇焕先败努尔哈赤,再败皇太极,真可谓战功卓著,可是他边立功边得罪人,得罪人多,落井下石的人也就越多!人都说狗不和鸡斗,男不和女斗,得罪一般的人也就罢了,你说你得罪魏忠贤这个不男不女的人做什么?

祸起萧墙,祸从口出


辽境之忧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崇祯元年七月,皇上朱由检召见袁崇焕磋商平辽大计。袁崇焕见皇上信任自己,便马上头脑发热,说了句令他到死也后悔的一句话,他说平辽不是难事,五年之内即可完成!这牛皮可是吹到天上啦,皇上和满朝文武都为这事发愁呢,一听袁崇焕撂出这话,算是放了心,乐呵地跟进年似的。

事后袁崇焕反应过来那话说得过了头时,想反悔,可皇上不干了。袁崇焕告诉皇上要完成五年平辽大业需要许多条件,他这是想把话往回收呢,意思是朝廷暂时满足不了这些条件的话,他吹牛的事也就随后再说。可是皇上对他提出的条件全部答应,还赐给他尚方宝剑,准其先斩后奏。

袁崇焕硬着头皮刚到前线上任,就遇上了士兵哗变。他处理完这事儿以后,为了稳定军心,上奏朝廷要银两发军饷。皇还在家等着袁崇焕立功的消息呢,立功的消息没等来,却收到了好几次他要军饷的奏章。皇上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架不住身边人说三道四,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的人品。

如果在皇上生袁崇焕的气时能有人帮着说两句好话,或者就是没人说好话,至少没有人再说坏话,皇上也不至于起疑心。皇上对你起了疑心,会有好果子吃吗?

网有还有许多关于袁崇焕的故事,大家如有兴趣,可以打开今日头条APP,在上方搜索栏输入"袁崇焕",就会看到一系列的内容如下图:

将错就错,酿成两大死罪

袁崇焕在皇上面前夸海口说五年内平辽,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儿,所以就想通过与后金议和来"曲线救国"。可是东江的毛文龙不同意,毛文龙在东江和后金打了多年的仗,双方都恨对方入骨。

"议和议和,议哪门子和?他后金兵只要敢向山海关一线用兵,我马上在他背后给来上一刀!有我在,不怕他!"这是毛文龙的心里话。毛文龙还想着怎么着彻底干掉皇太极呢!

袁崇焕是想早点兑现对皇上说的话,这儿碰上毛文龙挡道,也就起了杀心。他给毛文龙罗列了十二大罪,跑到毛文龙的军营里杀了他。毛文龙一死,东江的军营里群龙无首,逃的逃,散的散,一团混乱,哪里还能打仗?

这下可好,后金兵没有了后顾之忧。崇祯二年十一月,皇太极举兵进入龙井关一线。很快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

袁崇焕这是一步错,步步错。因给皇上吹牛而杀毛文龙,因杀毛文龙导至皇太极能进逼北京。有人说袁崇焕一句大话断送了大明朝,这话也不无道理!

袁崇焕正等着受封领赏呢,结果等到了被捕入狱的圣旨,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朝廷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凌迟之刑。

听雪者说


皇上杀袁崇焕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不假(皇太极曾暗中派人在京城内散布消息,说是己和袁崇焕谈好议和条件,这消息早就传到皇上的耳中),可是杀他的理由也不能说说不过去,一是,如果东江的毛文龙还在,皇太极怎么可能和明朝大军放手一搏?二是,你袁崇焕在前方镇守边关,皇太极怎么会长驱直入,直接兵临京城?就说你有意放皇太极过来,你能怎么解释?

最为重要的一点,皇上决定要杀袁崇焕时,没有人帮他辩解,难道说满朝的人都没能识破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不太可能!可就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袁崇焕说句话,反而是刽子手在割袁崇焕的肉时,百姓们还抢着吃!

袁崇焕的死对于大明朝和袁崇焕本人来说都是一个悲剧,大明朝杀了袁崇焕便再无人能与后金兵对抗,袁崇焕的死也不能全怪朝廷,他自己身上有太多毛病!(谁也没长前后眼!)

悲剧,只能惋惜,不值得同情!


听雪之无声,察未动之机。听雪者评文说字均是乡野传说,切勿对号入座,祝各位身心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