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恨生不逢时,一代名将足智多谋就这么埋没了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出身贫寒,十六岁那年,狄青的兄长与人斗殴,把人给打坏了。兄长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进了大牢,家里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因此狄青替兄顶罪进了军营。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累官延州指挥使。他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常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中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狄青在民间故事中,被誉为武曲星下凡,和文曲星包拯一文一武,共同辅佐宋仁宗开创太平盛世。不过在真实历史中,狄青的经历颇为曲折。

一开始狄青只是个普通骑兵,但凭借出众的骑射本事,他一步步当上了边疆大将,任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后因大败侬智高班师回朝,仁宗对狄青大加赏赐,并任命他为枢密使,即大宋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从一个出身微寒、戴罪充军的小骑兵,一步步成为位高权重的"国防部长",狄青的经历,在整个北宋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人生足够励志,也因此成为广大普通官兵的偶像。他出行时,常常引来大批粉丝的围观和喝彩。

可是,这一切,对于狄青而言,既是幸,也是不幸。

因为,种种祸患也由此而生……

众所周知,北宋"重文轻武",是文人的天下,狄青这样勇猛武将又怎能入得了他们的眼?狄青登上枢密使的高位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打压和排挤,更是源源不断——

宰相庞籍以祖宗旧例极力阻挠,说"宋朝开国以来,还没有武将担任枢密使重位的,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国家重器?"

朝堂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他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

公元1056年,京师发洪水。狄青为了避灾,将家搬到相国寺。此举更是遭到各种非议和歪解,著名的大文豪欧阳修,亲自上疏,一口咬定发生水灾就是因为让狄青担任了枢密使,从而遭了天谴……

终于,朝廷还是免去了狄青枢密使之职,改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出判陈州。

狄青到了陈州,仅一年多,就抑郁而终。

从某种程度上讲,狄青是被逼死的。可是,究竟是被谁逼死的呢?易中天先生一语道破——"是制度和文化"。在当时的制度和文化下,文臣天生优越,武将备受压制。于是,狄青才成了那个误闯文人地盘的"异类"。

可是,我们又能怪谁呢?在历史的滚滚车轮面前,或许我们只能痛心地说一句:怪他生错了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