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黄洁仪


我要说近代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之一——粟裕大将





粟裕:十大将之一

粟裕大将虽是中国的十大将之一,但长期以来,却是籍籍无名,我也是在上大学之后,不经意才发现粟裕大将的存在。为什么粟裕大将长期以来一直籍籍无名呢,我觉得应该有下面几个原因:

1.十大元帅的存在:

长期以来,国人只知道十大元帅,位显者荣,位尊者能,既然排不上10大元帅,那么也就是平庸之辈了。君不看,经常有人说,既然这么牛逼,为什么评不上元帅呢,元帅和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2.36六军事家,排名太靠后:

经过22年的革命战争,中国产生了太多的军事家,刚好是36天罡!但是,粟裕大将的排名挺靠后的,已经排到下卷了,排在杨尚昆、李先念之后。按照天罡数算起来,已经是比较平庸之辈了,谁能记得水浒中排在20名的天罡星。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是拿来充数的吧。



3.外在条件:

把粟裕大将放在人堆了,绝对是找不着的那个,与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元帅们比起来,实在是太普通了。再加上性格内敛低调,士兵见了都不知道这位就是司令员。

4.长期作为副手:

长期作为副手存在,对不了解情况的人来说,理所当然的地被忽视,我觉得,这也是蒋介石在华东战场上屡次失败的原因。可能蒋介石一直在研究陈毅兵法了吧。

5.影视作品淡化:

长期以来,影视作品中对粟裕大将的描述不多,或者用了化名,或者代号,比如华野首长等等。那么对我们这些远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知道也很正常了。

但是,粟裕大将,名声不显,但历史功绩不小。

1.华东野战军的强势表现,一直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对象,一直是主要战场,把蒋本来要调到东北的军队,调到了华东,为东北大练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多次改变中央的战略决定。为中央战略决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3.把毛主席预计要5年才能解放全中国的目标,大大提前了。


弹史遇见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的志愿军在装备或物资方面,都无法与美军相提并论,但就是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中国志愿军还能取得胜利,靠的一定是我国将士过人的谋略。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曾有一个军官,仅凭一句英语,就俘获了敌军王牌部队63名士兵。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志愿军前往朝鲜与美军作战,英军中有个叫“格格斯特营”的王牌部队,与中国志愿军在雪马里展开生死较量。

这个王牌部队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 战绩辉煌,曾受到过英国皇家的褒奖,在面对这么一直军事力量强大的队伍,中国志愿军正面攻击的话一定会吃亏。

在这种情况下,一名志愿军战士凭着一句英语,就使得敌方王牌部队投降。

这名战士叫刘光子,当时在后备力量不充足的情况下,三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刘光子任战斗小组组长。

在刘光子的指挥下,三人向敌军阵地冲去,在占据最高点时,刘光子看到下方竟有100多名敌军。

于是他让另外两名战士掩护,而自己一人朝着敌军冲去一边跑一边喊,“一营在左二营在右,给我冲”。

英军被他这么一喊立即慌乱起来,一时间分不清到底有多少中国兵,趁着英军恐慌之际他用英文说了一句“缴枪不杀”。

一听此言,这个王牌部队立马举手投降,后来刘光子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抗美援朝中的俘敌奇迹。


大国历史记


有一人最符合这个定义,他是我军近代名将,号称“旋风司令”的韩先楚。

在不熟悉军史的人看来,韩先楚的名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十大元帅、十大大将暂且不说,就是和诸多上将如萧克、王震、许世友、张爱萍、杨成武、宋任穷、刘亚楼、陈锡联等相比,韩先楚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论起战略能力,韩先楚毫不逊色。

一般来讲,开国将帅中授予上将军衔的大多是兵团司令级别,这个级别的将领主要衡量指标是战役指挥能力和战术运用能力,对战略能力要求不高,但韩先楚最突出的便是战略能力。

韩先楚是湖北红安人,他出身贫寒,生活艰辛,没读过书,14岁就参加革命,后来加入红25军,参加万里长征,又在八路军115师任职,一直以作战勇猛著称。

韩先楚有资历,有能力,晋升却很慢。1945年抗战胜利时,他也不过是个旅长,在当时八路军著名将领中,掰着手指头数上好几轮,也排不到他韩先楚。但后来的解放战争给了他充分发挥军事才华和战略能力的舞台。

韩先楚没读过军事院校,甚至没读过书,但他有勇有谋,善于动脑子,打仗不蛮干,而且战略眼光独到,对形势分析十分透彻,敢于坚持己见,这在当时我军将领中尤其难得。

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在东北战场多次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指挥取得鞍海战役、新开岭等一系列战役胜利,创下我军多个“第一”记录,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在东北将近4年时间里,韩先楚率领的3纵进军迅猛,作战勇敢,打的敌军狼狈不堪,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军指挥官都称韩先楚是“旋风司令”,把3纵称为最难对付的“旋风部队”。

韩先楚的战略眼和统帅之才,尤其体现在解放海南战役中。

国军在海南岛布置重兵,由号称消灭日军最多的国军名将“战神”薛岳统领。薛岳组织打造了一道号称连一只鸟、一只老鼠都偷渡不过来的“伯陵防线”,而我军没有海军舰艇,缺乏渡海作战经验,从上到下都决定推迟进攻时间。

但韩先楚经过深入当地群众走访,逐渐掌握海南岛附近的地形、海情和敌情,并对当时形势进行深刻分析后认为上级决定不妥,他的意见是:

“如果在谷雨前的5天内即4月20日前,不发动攻打海南岛的战役,就要往后再拖整整一年。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

韩先楚多次向前敌指挥部、向四野司令部和林彪、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越级报告,强烈要求提前发动渡海作战,并亲自组织部队训练渡海作战本领,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在韩先楚的坚决主张和不懈努力下,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终于决定提前发动海南渡江登陆作战,这是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决定。

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韩先楚身先士卒,随第一梯队登上战船(唯一一个第一批登陆的兵团级司令员),指挥大军浩荡起渡,跨海进击,一举突破伯陵防线,解放海南岛!

1950年7月,美国第七舰队开进湾台海峡。若非韩先楚的坚持和果决,海南后果不堪设想。

谈及此战,罗荣桓曾说过,“海南战役不大好打,但我们打得很好。使用的部队是12兵团、15兵团各一个军,由15兵团统一指挥,但在战役指挥上韩先楚同志起了主导作用。”

解放海南岛战役标志着韩先楚已经从一名出色的战役指挥员,转变为一名高瞻远瞩的军事战略家,这种战略眼光和亮剑精神是很多著名将领都不具备的。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我军猛将如云,最不缺的便是能打敢拼的猛将,但具有战略眼光的将领任何时候都是稀缺品。对韩先楚的能力和才华,我们完全可以用“上将之名、大将之能、元帅之才”来形容。壮哉韩先楚,伟哉旋风司令!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落后挨打到虐心的中国近代史上,“低调却强大”的风云人物很多。但下面这两位,却是特殊的一类:看似声名不显,至今知名度无比低调,却都几乎以生命为代价,扛起近代中国的悲壮自强路。

第一位这样的特殊人物,就是晚清军工强人徐建寅。

(左一徐建寅)

一场鸦片战争,沉浸在“天朝”优越感里的大清鼻青脸肿,一批中国年轻人也被打醒。无锡破落地主徐寿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被李鸿章用八台大轿请进江南制造局的奇才,完成了近代中国第一艘自造蒸汽船,翻译了《化学鉴原》等著作,甚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捐出家产,建立了晚清第一所科技教育学校——格致书院。而在他溘然长逝后,继续撑起他未完成梦想的,就是他的次子徐建寅。

如果说徐寿为近代中国工业撒下了种子,那么作为儿子的徐建寅,更是一位专注的播种者。他除了继续父亲的翻译事业,陆续翻译了十五部西方物理化学典籍,更亲自操刀上阵,为晚清近代军工业艰难拓荒——江南制造局的枪械火炮研发,几乎由他一把抓,核心的技术人员全出自他门下。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局等近代知名企业,更是他一手创建。

而比起交游甚广的父亲来,徐建寅是个简单的“工作狂”,每一个重大的研发项目,从前期设计到最后施工,他都是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都“亲操矩尺”,效率却“一人足以抵洋匠数名”。那个洋务运动红红火火的十年里,初起步的晚清军工,就这样高速飞跑起来。到19世纪80年代末,大清已可以制造重机枪后膛炮等世界先进武器,且“技艺不亚于一切欧洲工人”。一切,都是徐建寅亲身扛起来的。

甚至,就是这极其忙碌的年月里,徐建寅还忙里偷闲,做了不少“闲事”。比如跑到大冶胡家湾溜了一圈,就探出了著名的大冶煤矿。又跑到欧洲溜了好几圈,为北洋水师选中了“定远舰”和“镇远舰”。为近代中国自强,能扛的,他都亲自扛。

可当甲午惨败的消息传来,多少近代有识之士悲怆痛呼时,徐建寅却默默开始了新的努力:甲午惨败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国火药技术的落后,要一雪前耻,就必须有自己的无烟炸药。他受命主持汉阳兵工厂,扛起无烟火药的研发,终于在1902年二月初六,取得了关键的突破。谁知十二天后,一场意外厂房事故,导致车间发生爆炸,正在拌药房监工的徐建寅,就这样不幸殉难——中国的无烟炸药,他用生命换来了。

而比起把一生拼在军工业上的徐建寅来,另一个多年远离故国的青年,却在世界航天史上,写下了中国人的璀璨一笔:冯如。

1898年,作为清末诸多“闯美国”的青年中的一员,十四岁的冯如抵达了旧金山。当时他身无分文,连船票都是靠在船上洗盘子“抵”来的。接下来的七年里,他做过多个工种的学徒,却在机械行业里无师自通,二十一岁就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工程师,他的“小型发电机”“抽水机”等作品,件件惊艳了美国人。美国的报纸称他为“奥克兰市的天才发明家”。重金邀他合作的老板们,一拨拨挥着美钞找来。如果没什么意外,苦尽甘来的他,至少能过上中产的生活,渡过舒适的一生。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1905年日俄战争,两支强盗在中国东北大打出手,战战兢兢的清政府却只敢宣布“中立”。面对奇耻大辱,悲痛万分的冯如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抉择:国家落后挨打,我赚再多的钱又有何用?莱特兄弟的飞机已经上天了,航空工业将是国防安全的关键。中国要自强,就必须有自己的飞机。倾家荡产,我也要做到。

从此以后,冯如变成了一个疯狂的人,多年的血汗钱拿了出来,更不遗余力的找华侨募捐,终于筹足了一千美元启动资金,在奥克兰的一所厂房苦干起来。当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封锁垄断了一切技术资料。从头开始摸索的冯如,经历了一次次试飞失败,甚至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自愿放弃好日子的懵懂青年,选择了一条自讨苦吃的路。

1911年1月18日晚,历经多次失败与嘲讽后,冯如亲自设计并驾驶的“冯如二号”飞机,瞬间震惊了全世界:他在旧金山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绕广场飞行1600米,四分钟后缓缓降落在奥克兰郊区的田野上。这个今天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却是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冯如走出机舱时,现场所有的中国人都上前拥住他,忘情的欢呼起来。“冯如”这个名字,更占据了几天后美国各大报纸头版。美国《三藩市呼声报》用整版标题表达惊叹:“他(冯如)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

(右一冯如)

一飞冲天的冯如,当时也得到了欧美各国政府的邀请。但他却不管不顾,带着两架飞机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他所挂怀的,依然是“航天强国”的梦想。可这一腔热血,却被焦头烂额的清政府拒之门外。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在民国政府支持下,冯如终于在广州建起了“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

1912年8月25日,满怀报国梦的冯如,终于驾起飞机,在广州举行了飞行表演。那一刻广州城欢声雷动。但万没想到,飞机却突发故障,机身骤然失去平衡。冯如本人也被抛出了机舱。是日下午五点,这位世界航天史上的先驱人物伤重不治,于广州北校场陆军医院逝世,年仅二十八岁。

比起当年《三藩市呼声报》那句惊叹“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冯如的悲壮殉难,好似雄鹰折翅于长天。也有很多人,为他的抉择连声叹息,甚至连呼“不值”。但是,与殉难于烈火中的徐建寅一样,在那个落后挨打到绝望的近代史上,正是多少如他们一般的人,哪怕功败垂成,哪怕献出生命,却终未放弃,一生艰难负重前行。黑暗里的中国,能够终于走出阴霾,浴火重生。就是多少看似“名声不显”的他们,一步步扛过来的。

他们,正如当年冯如选择航天事业时,那声铿锵的誓言:“苟无成,毋宁死”。百折不挠终不悔的他们,纵是历经百年,纵是“名声不显”。却依然,当得我们超越时代的怀念。

参考资料:《清史稿》、季鸿崑,王治浩《我国清末爱国科学家徐建寅》、文亭《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的国家梦想》


我们爱历史


近代低调却又对历史影响重大的当属“郭汝槐”,我一说郭汝槐,很多人是不是没有听说过他?他是毛安插在蒋的最大特务。毛对郭汝槐有一句评价,就是:假如有百万雄师,郭汝槐一人就抵50万!

(老年郭汝槐)


郭汝槐,四川人,毕业于黄埔军校。 1928年5月,郭汝槐在四川秘密加入我党,随后赴日本留学。学业所成回国后,由于个人原因,他又跟随蒋去抗日。


1937年,作为蒋的第42代旅长,他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他在这场战争战斗神勇,得到了蒋的大力提拔。蒋认为他是“军事精英”。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汝槐此时已经晋升为蒋GMD的中将,职务非常之大,不仅是掌管了全国各军师编制、装备的军务署署长,而且更是以军政部代表的身份,随同何应钦一同前往了南京,参加了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仪式。


毛最擅长攻心战,看到了蒋有这样一位英明神勇的将帅,千方百计想把郭汝槐挖过来,更何况他曾经参加过我党。


最后,郭汝槐选择背叛信任他的蒋,又秘密重新加入了我党,成为了我党安插在GMD的高级间谍。他除了多次与董必武见面外,还秘密接受了我党单线联系的诸多作战任务。

郭汝槐除了揭示GMD军情外,还故意对GMD发布大量的虚假信息,例如,1947年3月,当时郭汝槐协同顾祝同指挥中原与山东等地的作战;他一直暗中左右蒋的战略意图,“刘邓大军“要向南进发,正是由于郭汝槐暗中掺和,最终导致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使得刘邓大军突出黄泛区直达沙河!郭汝槐功不可没。


有一次,杜聿明当面斥责郭汝槐:“你小子肯定是特务,要不然,你每次发出的作战命令,怎么都是将我们引入对方的陷阱里?!”郭汝槐对于杜聿明的当面怀疑,面不改色。(芷江受降仪式上的杜聿明)


此外,郭汝槐还企图在GMD军队内部制造混乱,扰乱军心。1947年3月19日,400名GMD军官因为整编,而被强行退役,被迫另谋生计,从而引发“哭陵事件”,从而达到动摇GMD军心的目的。这件事的幕后主使,就是郭汝槐。



蒋得知郭汝槐是我党的间谍后,悲愤地说:“真没想到郭汝槐,他竟然是毛安插在我身边的最大的特务!”


1997年,郭汝槐死于车祸。他的孩子们后来每次谈到他们的父亲时,说:父亲在军事上是一位出色的军人,但他却一点也不懂政治。”



搞史人


毫无疑问是粟裕将军,一些人认为评不上元帅就不怎么样,其实不然,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就指挥华中野战军取得苏中七战七捷,后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会合,毛泽东明确指出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华东战场毗邻国民党统治中心,面对的国军最精锐,数量最多,但粟裕指挥所部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的胜利,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江山归一统


说起林育英,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提起林彪,那一定是大名鼎鼎,人人皆知。杯育英与堂兄林育南、林育蓉(林彪)并称为“林氏三兄弟”。他生命虽然短暂,但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3月他逝世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为他抬棺,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一次执绋抬棺。

林育英(1897.2.25-1942.3.6),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塆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曾参与组织“二、七”大罢工。留学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曾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红军自长征起,就失去了和共产国际的联系,长征刚刚到达陕北,共产国际派林育英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次会议精神,联络中国工农红军。林育英化名张浩,由外蒙入境,扮成商人,带着密电码,牵着骆驼,跋山涉水,一路艰辛,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来到了陕北,传达了共产国际指示,促成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当时张国焘分裂红军,成立“第二中央”,为了团结四方面军,林育英利用自己共产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多次致电张国焘,说明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已带有密码与国际通电,兄如有电交国际,弟可代转”,促使他尽快率部北上。张国焘对共产国际的指示“极为看重”,他是听共产国际的,后来,张国焘取消了“第二中央”,红军胜利实现了三大会师。

抗战中,林育英曾任129师政委,是邓小平的前任,可见他的地位有多高。可惜,由于积劳成疾,1942年3月6日,林育英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


zj史海拾贝


如果要说到在近代史中名声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对历史却有着重要作用的人,我首先想到了民国时期的两位情报人员,他们一个在抗战期间破译了日本人准备袭击珍珠港的情报、一个破译山本五十六的行动信息最终导致了山本五十六的被杀。

破译珍珠港机密的姜毅英

姜毅英是浙江江山县人,是戴笠的老乡,也是军统唯一的女将军。

我们都知道戴笠这个人的用人习惯,除了最早跟随他打拼江山的元老之外,戴笠最喜欢用的人就是他浙江江山老家的人。

正因为在戴笠的重用下,从江山县走出来的毛人凤、毛森以及其他军统的大佬才开始拥有了出头之路,开始掌握起了巨大的权势。

姜毅英就是在戴笠的这种老乡情怀下,在军统中发展起来的女将。

姜毅英在从中学毕业后,她就进入了戴笠开展的学校中学习,在学习到各种情报技能后,她加入了军统的情报部门中,为正在浩浩荡荡展开的抗战事业贡献出了她的一份力量。


在日本海军即将发动对珍珠港的袭击之前,正在对日本机密情报进行破译的姜毅英突然破译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情报。

在她破译到这个石破天惊的情报后,她当即珍而重之地把这个情报呈报给了戴笠,然后在戴笠的转交下,这个情报又从蒋介石的手中直接传达到了美国国防部的手中。

原本这个重要的情报是应该给美国人一个重要警醒的,但是因为美国人当时非常看不起我国的情报部门、觉得我们这么落后的国家所破译出的情报肯定不怎么准确的原因,所以他们就没怎么搭理这个情报,然后接下来就发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珍珠港惨案。

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变之前非常不重视我国的情报部门,但是在珍珠港事变爆发之后,他们却突然意识到了我国情报部门能力的强大。

于是在他们即将对日本宣战的时候,他们派出了很多人员来到了我国,和戴笠的军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

在从我国获得不少日本情报的同时,他们也给我国提供了不少武器以及先进的情报机器,由此推动了我国抗战中情报部门的发展。

因为在这件事情中贡献重大的原因,所以姜毅英后来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成为了军统中唯一的女将军。

要知道,戴笠在生前最高的军衔也仅仅只是少将而已。

间接导致山本五十六死亡的池步洲

池步洲是福建闽清县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日本在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留过学。

池步洲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到了自己的日本妻子,并在日本期间和自己的妻子结了婚、生下了三名孩子。

池步洲原本在日本的生活是非常完满的,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因为无法坐视自己的祖国受到侵略,所以他就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从日本回到了国内,然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中统,在中统凭借着自己的情报技术为抗战贡献出了很多的力量。


池步洲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日本人的情报破译是非常不熟悉的,但是随着他一步步的钻研,他成功地找到了破译日本人情报的诀窍,于是才得以破译出了后来许多重大的军事情报。


在1943年的时候,池步洲就成功地破译出了山本五十六的行动信息,在这个信息被蒋介石转交给美国军队之后,美国的空军部队出动了攻击山本五十六座架的战机。

然后在空中经过一番搏斗后,美国空军部队成功地击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驾、成功地使山本五十六随同他的飞机一同坠亡了。

当然还有一种传闻,那就是说珍珠港事变的情报也是由池步洲破译的,不过因为台湾方面并没有承认这件事情的原因,所以这个说法的争议非常大。

在抗战结束后,池步洲不想把自己的能力放在对付国人的事情上,所以在内战爆发后,他就退出了中统,开始带着家人回到福建过起隐居生活。

所以说这就是近代史中名气不大但是对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的两个人物,他们都是抗战时期重要的情报破译人员,在战争期间,曾经破译出了很多重要的机密,给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是真正的抗战功臣。


孤客生


龚楚这个人听过吗?井冈山会师,他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龚楚是广东乐昌人,是早期非常活跃的革命者。南昌起义时,龚楚就是营指导员。当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班长。

此后,他又准备去参加秋收起义,结果走到半路,被国民党军队进攻,只好回了老家。这个时候,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来到粤北,人生地不熟,非常困难。而龚楚被派去接应朱德,龚楚起了很大的作用,给部队当向导,带着部队突围。

朱德回忆道,“我们从韶关北上,计划去湘南找一块根据地,这时龚楚已来到我们的部队,便由他引路带我们到了宜章县的杨家寨子。”

(电视剧里的龚楚)
可以说,龚楚如一颗指路灯一样来到了处于最低谷的革命部队中。

后来部队上了井冈山,龚楚的地位就很高了,大家知道林彪升得很快,但其实龚楚升得更快,1927年,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红四军,军长是朱德,党代表是毛泽东,参谋长是王尔琢,陈毅任军委书记。龚楚是红四军前委委员兼29团团长。当时,中央给苏区写信,都是称“朱毛龚”。可见其地位之高。

后来,龚楚又参加了百色起义,起义后成立了红七军,军长是张云逸,政委是邓小平,而参谋长就是龚楚。这个起步非常的高,如果正常发展下去,至少是开国大将级的人物。

此后,红军长征,留了一部分人打游击,龚楚就是其一,他是中央军区参谋长。我们知道南方打游击的最高领导是陈毅,其实一开始不是,陈毅是生病了,没赶上长征。中央说你就留在南方,先管着这一块吧。一开始的领导人是龚楚。

正当中央对龚楚寄以厚望的时候,龚楚叛变了。

龚楚为什么叛变?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一个原因是红军的整改。龚楚也被整顿过,开除过党籍一年,被下放为团长。这在红军不是个例,毛主席都被选下去过。

此外,看龚楚的简历,这位仁兄经常离开部队回老家,革命的意志不是很坚定。到了红军最困难的时期,他就叛变了。

龚楚叛变过去了,受不受重视?不太受重视,为什么呢?因为红军都已经转移了嘛。国民党军队认为都打得差不多了,主要方向也是追击战略转移的主力。所以龚楚叛变过去,没受到什么重视,给他四十个兵,封个剿总游击司令的官。这可能也跟他路子比较野有关系。他不是黄埔出来的,像黄埔出来的,如果投降,那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一期毕业生刘畴西,当时被俘之后,说客如过江之鲫,刘畴西毫不理会,英勇就业。

再比如陈赓大将,蒋介石亲自上门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的校长,我肯定要爱护你的,你过来吧。我关心你。”陈赓一句话:我不需要你关心。

龚楚过去之后,看反响不大,很着急,立功心切,带着手下就准备去立个投名状,什么投名状呢?重要领导都长征去了,留在南方的只有项英,陈毅这两位重量级的,而且还很不好找。龚楚决定让项英他们主动找上门。

龚楚带着手下装成游击队,又让国军配合了一下,打了数场胜仗。国民党宣传说龚匪活动猖獗等等。这一下大家都知道了,很高兴,说老首长还在,而且拉出了一支部队。当时,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主动联系上了龚楚。

龚楚就问贺敏学,知不知道怎么联系项英、陈毅他们。我们要请他们来我们湘南领导大家打游击。正好贺敏学有渠道可以联系到项英他们,就写了一封信,送到了项英的手上。

项英看了很高兴。当时的革命形势很严峻,到处都是国军取得什么胜利了。现在突然听说龚楚又拉起了一面大旗,恨不得马上就去汇合。这就是南方的小井冈会师啊。

关键时刻,还是陈毅发现了问题。他说不要急于会面,等等看。

为什么呢?

龚楚露马脚了,原来,龚楚为了忽悠项英他们来,信写得很诚恳,很谦虚。可是,他不是一个谦虚的人啊。陈毅特别清楚这一点,他跟龚楚从广东一起到的井冈山,对龚楚门清。这位老龚仗着资历老,对红军有大贡献,在苏区只服一个人,就是毛泽东。

这一下,怎么突然客气起来了,还要请项英、陈毅他们过去指导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两位可都是俯视的啊。

项英恍然大悟,也就没有急于去见龚楚。

信发去之后,龚楚就等着项英了,可左等右等都没来。这下龚楚着急了,接下来,他干了一件很坏的事情。在一个叫北山的地方,他召集当地的游击队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诱杀了六十多名游击队员,逮捕了三十多名。这就是北山事件。此后,还带着部队去抄项英的营地,碰上了侦察员吴少华。吴少华识破了龚楚的阴谋,到了驻地,抢先登山,鸣枪示警。项英才及时转移。

当然,龚楚后来说,是自己放的枪,给项英示警,这个可信度不高。

这样一来,龚楚就死心塌地跟着国民党干了。不过,可惜啊,不受什么重用啊,最大的官就是当过徐州市市长,1949年,当广州行辕少将高参,给人家打下手。再看看,当年跟他平级的陈毅,已经是华东野战军司令。

到了10月,龚楚逃到老家,手下只有一个保安团。当时龚楚要投降,他想跟谁投降呢?林彪,因为四野已经打到了乐昌嘛。可是,对不起。林彪一来没空,二来你一个保安团的团长,想向林彪投降?彪哥现在是什么级别?你是什么级别?太天真了吧。

唉,其实当年龚楚上井冈山的时候,职别比林彪还要高二级。

最后龚楚投降过来,叶剑英给了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就是去海南岛劝降国民党的名将薛岳。薛岳也比他牛多了,是抗日名将,也是他老乡。当时,龚楚经香港转船。但到了香港,龚楚又不走了,留在香港,大概也是想清楚了,自己没什么价值了,当年又有血债在身上。

此后,龚楚就在香港做生意,呆了四十多年。到了1990年时候,他准备回老家。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主政了嘛,他跟邓小平一起发动百色起义,都是老朋友。而且当时也颁布了一个法令,不追究内战时期的军政人员。

最后,龚楚回到了乐昌老家,当时已经失明,政府拔了三万给他修了二层小楼,邓小平还给他打了电话。

穿越时空,当年一起起义的伙伴,一位已经是执掌中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一个垂垂老矣,毫无作为。

五年后,龚楚在乐昌老家去世,也算是叶落归根吧。


脑洞历史观



冀朝鼎,他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贡献不亚于任何一场“三大战役”。


今天的人对冀朝鼎可能不熟悉,但是在民国时期冀朝鼎是极少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红色人士”。


他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美国。他先是通过自己学术背景认识了美国财政部货币研究室的柯弗兰,而且还把柯弗兰发展成了美共成员,并且他通过柯弗兰介绍,和当时华盛顿政界一大批左翼人士以及“红色人士”建立起了联系,这其中就有罗斯福总统的助手居里和美国财政副部长怀特等人,而冀朝鼎又用过居里和怀特等华盛顿政界高层,让华盛顿上上下下对重庆以及蒋介石政府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史迪威和马歇尔将军对重庆和蒋介石充满厌恶情绪,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冀朝鼎的功劳。


但是冀朝鼎最大的功劳则是他粉碎了蒋介石以及重庆在抗战末期试图依靠美国黄金稳定自己腐朽统治的计划。


这是这么回事呢?


抗战时期,冀朝鼎逐渐回国发展,打入国民党内部,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和华盛顿高官有良好的关系,使得孔祥熙和宋子文都对冀朝鼎非常信任,陈立夫后来在回忆录就指出,因为宋子文中文不太好,所以他对精通英文,又有美国学术背景的冀朝鼎非常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而当时正好是抗战末期,蒋介石面临的情况是由于八年抗战,法币超发,所以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蒋介石面临着一场全国性的通货膨胀;而要解决这个超级通货膨胀,最好,也是最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办法就是通过出售黄金回笼大量的法币,做到稳定法币币值。


宋子文这一计划如果成功,那么也就很可能不太可能有后面的金圆券计划,国民党也不会因为通过发行金圆券而人心丧尽,也不会因为因为通货膨胀导致蒋介石的军队人心惶惶,军无斗志了。(大家可以合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民党营长的月薪还不够买一个苹果,连家都养不活,他还有心思为蒋介石卖命?)



可以说,如果宋子文稳定法币币值计划成功,那么很有可能解放时间会往后延续好多年。


而破坏这个计划的就是冀朝鼎。


宋子文这个“抛售黄金回收法币”的计划,最关键一点在于美国的支持,如果美国能保证黄金的数量,那么宋子文就敢敞开了用黄金回收法币,而宋子文这么做,就会使得民众对法币有信心,从而达到稳定币值的作用。


事实上抗战后期,蒋介石确实和美国达成了一笔5亿美元的借款协议,而宋子文提出用这笔借款在美国购买黄金运回中国的计划,罗斯福也点头了,因此在宋子文思想里就没有想过这个计划会失败。


然而冀朝鼎就让宋子文这个“万无一失”变成了“一无所得”。


首先,他和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也是苏联情报人员的怀特紧密合作,以重庆腐败为借口尽量拖延黄金运抵的速度,怀特于1944年12月书面向自己上级,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承认:“我们尽胆量所及而对此(运黄金)之事多方延宕。……我们认为此时再以大量黄金运华,将是严重的错误。”1945年5月,怀特再度向上司说:“我们扣留黄金,绝对没有法律的根据。……我们是在薄薄的冰之上溜冰,而一再用种种借口搪塞,而尽力拖延时间,拖到不能再拖为止……”


另一方面,冀朝鼎也让宋子文相信,美国会源源不断的运来黄金,用黄金换法币,最终稳定法币币值的计划万无一失。


结果,由于美方的刻意拖延,截止到抗战胜利,总共也只有2900万美元的黄金运抵,这一点其实是远远不够稳定法币币值的。


更别说在这过程里,重庆还爆发了“黄金舞弊案”,几个重庆高官和银行高管利用内幕消息抢先收购黄金。



而冀朝鼎也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华盛顿政界,尤其是财政部的“红色伙伴”们。这就直接造成华盛顿上下对重庆和蒋介石印象大坏,美国财政部更是直接拒绝再运黄金给蒋介石,用宋子文发给蒋介石电报讲“最大限度只能交我已经出售之期货,未出售者恐不能续交


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直接在备忘录里写到“所销售的黄金落入了少数人的手中,使个人发了财,而对中国经济却没有真正帮助。”


而在面见宋子文时,摩根索借口运输困难,只答应数月后会把“有限的黄金”运往中国,又推托说:“在海口未通,物资不能大量运华前,通货膨胀无法抑止。”


这使得宋子文大为不满,指责摩根索所作所为是“任凭中国金融崩溃。”


最后,在冀朝鼎的努力下,蒋介石和宋子文企图稳定法币币值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不但失败了,还直接导致法币信用的进一步下挫,还恶化了蒋介石与美国的关系,为后来美国对蒋介石实行为期一年的武器禁运打下了基础。


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想说的就是冀朝鼎这样的人。他一个人的贡献,不亚于一支野战军(一野、二野、四野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