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宦官制衡皇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据事态蔓延的作用

前言

宦官存在于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的时间可谓十分悠久,并且其影响也成为众多封建历史王朝兴衰成败的一大关键点。

纵观历史王朝,宦官问题最为突出的当属于东汉、唐朝以及明朝。这三大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可一世、无比跋扈的宦官势力。而这三大王朝的衰败亦可以说离不开那混论不堪、腐朽破败的宦官专权乱政。

《廿二史札记》载:"汉唐明三代宦官为害最烈,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奄宦之如毒药猛兽,数千年以来人尽知之矣。"

本文针对唐朝宦官而言,并且是在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之所以选在这个时间段,是因为于唐朝的前中期由于皇权势力不断上升,并且国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四海之内一片和气,因此某种突出势力出来祸乱朝政的现象还是不那么明显的。而到了唐朝中期,玄宗天宝年间,出于种种原因,宦官势力逐渐显露头角干预朝政。唐朝时期的宦官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在其不断祸乱朝政的同时,宦官作为皇帝最为亲近的人又成为皇帝控制和监视各方势力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宦官在维护唐朝中后期统治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唐玄宗与杨贵妃

宦官势力之所以能够不断膨胀,甚至僭越自身的权力范围去干扰朝政,这是与封建帝王本身扶植所分不开的,特别是在皇权衰微之时,宦官作为皇帝最信赖的家奴,便被推上历史舞台,成为皇权暮年的一根不能脱手的拐杖,同时,又是专制皇权的陪葬品。宦官对维系皇权产生的作用,在唐中后期尤为突出。

不过安史之乱以前,宦官的权力完全依赖于皇权,而安史之乱以后,内朋党相争,外藩镇割据,皇权岌岌可危。于是皇帝便捞起宦官这根救命草,起用"家奴",对内牵制权臣,对外监督藩帅,导致宦官权力急剧膨涨,寄生于皇权的宦官,反而成了皇权得以苟延残喘的"强心剂"。

唐玄宗画像


安史之乱后,宦官逐渐成为政治势力靠山

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的策划下,北上灵武称帝,是为肃宗。肃宗以李辅国主持平叛军务,并封之为兵部尚书,加开府仪同三司,权倾朝野。代宗朝同样借助于宦官势力。代宗即位前,因有收复两京之功,而被肃宗立为太子,宝应元年四月(762年),肃宗病重,张皇后以越王系谋乱,此时宦官李辅国又开始扶持代宗,帮助代宗消除即位的阻力,稳定宫内,最终使得代宗得以顺利即位,因此李辅国功不可没。

李辅国之后,程元振倍受代宗信赖,代宗之时,皇帝对宦官专权,并非无力控制,而是依赖、支持、袒护所致。程元振专权,杀功臣至使吐蕃入侵,京师被掠,代宗不忍杀之,仅仅罢元振之官,放归田里,但不久又加起用,后为御史弹劾,才被流放。

德宗时,更加倚重宦官。建中二年,四藩镇叛乱,征调关内军出征,发生泾原兵变,经奉天之难后,德宗深忌武将朝臣,将典禁军一职委以宦官,神策军左右中尉与"出纳王命"的左右枢密使合称“权阉四贵”

李辅国影视形象

《旧唐书》载:"气愤而言曰,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请于地下事先帝,上犹优诏答之。宪宗思其翊戴之功,赠开府仪同三司。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继德宗之后顺宗,由于身体原因,顺宗基本上是不参与朝政事务的,便将其委任给了最亲信的俱文珍等宦官,而俱文珍正是极力拥护顺宗即位的功臣之后顺宗由于身体原因和政局变动坚持禅位,俱文珍便积极拥立后来的宪宗皇帝,宪宗励精图治,消平叛乱藩镇,重振唐廷,有“元和中兴”之称。但宪宗晚年,迷以长生之术,沉溺后宫,不理朝政,大权重归宦官。

元和十五年,宪宗暴死。沣王李恽与左军中尉吐突承璀图谋废太子李恒,太子只得与当时宦官王守澄进行联合,并最终先下手将吐突承璀等人杀掉,李恒这才得以保住太子之位,当了皇帝。敬宗继立,视国事为儿戏,狂荡昏虐,对身边侍从宦官稍有不满任加杀罚,宦官刘克明等趁敬宗夜猎回宫,酒醉之机,弑君作乱,枢密使王守澄勒兵入宫除掉刘克明等,拥立江王李昂即位,是为文宗,王守澄因功加骠骑大将军。

王守澄影视形象


宦官势力逐渐成为皇帝的军事支柱及代言人

唐代宦官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皇帝让宦官参与军事,控制军队。玄宗任用宦官杨思勖率军出师平叛,屡立战功,封辅国大将军。安史之乱中,肃宗深感节度使不可靠,以宦官李辅国总掌军事,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总节九镇节度使兵讨安庆绪。

宦官真正能够掌握兵权是在泾原兵变之后,当时德宗处于危难之际,国家处于飘摇之间,京西北藩镇中的泾原发生兵变并拥立朱泚为王,想要颠覆唐王朝,正是当时宦官窦文场、霍仙明竭尽全力保护德宗,使其转危为安。德宗重新起用宦官,并扩充神策军,组成左右十军,总兵力达15万人,以神策军为核心组成禁军,统一由宦官指挥。

杨思勖画像

从此,宦官专典禁军成为定制,从德宗到昭宗11朝,窦文场、霍仙鸣、第五守亮、杨志廉、孙荣义、吐突承璀、马存亮、吐突士晔,王守澄、仇士良、鱼弘志、田令孜等人,均曾先后就任过神策中尉之职。神策军驻扎在京城周围,对内遥控京师,对外威慑藩镇,成为唐王朝在藩镇割据情况下继续生存的军事支柱。

《入唐求法巡礼行纪》载:"宝应中,朝恩悉军奉迎华阴,帝德之。左右神策军者,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乃置此军以来,无人夺国位。"

宦官专典神策禁军,使得皇帝能够有一支较为亲信且实力强大的军队作为与各地藩镇谈话的资本。宦官除了统领神策军发挥震慑和牵制作用之外,还率领禁军多次直接参加讨伐叛逆,阻击少数民族入侵,如安史之乱中,鱼朝恩率神策军屯陕州阻击叛军,在唐代后期的具体形势下,宦官典领的禁军实际上己成为中央集权赖以生存的唯一军事支柱,倘若没有宦官典领的神策禁军,恐怕唐王朝的统一局面早已无法维系了。

安史之乱


宦官成为皇帝监视地方藩镇的重要耳目

唐代初期,唐太宗曾一度禁止宦官出任外使,但宦官充使的现象并未禁绝。至开元、天宝年间,宦官出任监军或为其他专项事务而使的现象不仅普遍,而且开始逐渐形成制度。天宝六年,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以步骑一万出讨小勃律,宦官边令诚即以监军的身份随军出征。安史之乱中,因皇帝对众将的猜忌加重,宦官监军普遍设置,随军出征,监督众将。

安史之乱之后,方镇林立,宦官随军监军,也相应地演变为各个方镇常驻的固定监军使,形成了直属中央,遍布于各方镇的宦官监军网络。唐代在藩镇的监军机关,称监军院,正职为监军使,下设监军若干。监军不受节度使管辖,自成体系,其主要职能是:一、监视藩帅,奏察弹劾。二、安抚军士,消除兵乱。三、对方镇其它事务的督察。

宦官随军监军

《旧唐书》载:"唐中人出监方镇军,品秩高者为监军使。继以事闻,恩诏嘉许。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监护统帅,镇静邦家,布皇恩于外,推赤心于腹中。"

唐代的监军制度是唐中后期中央与藩镇矛盾的产物。安史之乱以后,天下藩镇林立,节度使各据一方,唐廷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绝大多数藩镇,是难以存在下去的。因此,宦官监军制度便自然得到普遍推广,而且进一步严密其组织,加强其职任,提高其地位。

唐代监军制度


评价

在安史之乱基本平息,河朔三镇陷入割据状态之后,唐朝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尚能控制关中和南方等地的绝大部分藩镇,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宦官监军制度。充任监军使的宦官,对于稳定军心,消除兵乱,牵制将帅,防止割据态势的蔓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所谓宦官专权,非独宦官之过,而是封建帝王为维系衰微皇权所利用的工具,也是皇帝为保持王朝"残生"所下的最后赌注。导致宦官专权的始作俑者,非是旁人,正是封建帝王本身。封建士大夫往往忽略这一点,仅对宦官口诛笔伐,视封建帝王为牺牲品,其实,恰恰相反。从唐中后期十四朝宦官专权看,真正凌架于皇权之上者仅文宗、昭宗二朝的仇士良、刘季述等人。而且皇帝对宦官往往先怂后弃,先后擅权的宦官除仇士良致仕还乡外,几乎无一善终。

仇士良画像

皇帝拥立由宦官掌握,实则皇权之维持依赖宦官的保护,这种依赖性表现在,其一,借助宦官打击"谋逆"势力。其二,依赖宦官稳定君位。肃宗依靠李辅国,乱中继位,并委以军政大权,助其平叛。"奉天之难"德宗依靠宦官才死里逃生。宪宗依靠俱文珍才得以内禅。

其三,皇帝自身贪图享乐,委政于宦官。唐中后期,除宪宗、武宗、宣宗较有作为外,其他大多为平庸昏溃之辈。君主的昏弱,不可能有效行使君权,这种权力真空,也只有宦官才能填补。此外,对节度使进行监督,对其政绩优劣或不规举动及时奏报,是监军使的基本职责。可见,在唐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宦官监军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入唐求法巡礼行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