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料罗湾海战: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荷兰输了却也赢了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西方人来到了在马可波罗记录中遍地黄金的中国,相比于其他西方人葡萄牙人在对华贸易方面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葡萄牙人和明朝的交往在正德年间就已经开始,但是他们一直未能够打开明朝的市场,直到后来明朝政府腐败葡萄牙人在1553年以货物进水需要晾晒为由贿赂当时的广东海道副使停留在澳门,从那以后就赖着不走了,

澳门成为葡萄牙对华贸易的基地。

葡萄牙的兄弟西班牙看到兄弟赚钱也是眼馋来到了当时的吕宋建立了马尼拉港,后来马尼拉成为了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和明朝的最重要中转站,满载白银大帆船从美洲运到马尼拉换成丝绸茶叶转手就能挣到十倍的利润。

荷兰插手东亚贸易占据台湾

这个时候荷兰人出场了,今天的男主终于出场了,说到大航海就不能说荷兰人,荷兰人是海上马车夫,荷兰濒临大西洋但是却缺少自然资源,所以很多人出海经商,至今荷兰仍是全球最发达的是一个国家之一。荷兰的成年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这样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

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人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后来成为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鼎盛的时候商船有1.5万艘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当时中国那么大的市场,看到葡萄牙、西班牙都挣到钱了荷兰人是怎么样都要插一脚的。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西班牙人占据吕宋而荷兰人就看中了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了台湾南部的大员,而占据大员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对华贸易中取得优势。荷兰人为了能够发展大员的贸易打起了价格战,采用提高收购价格的方式吸引中国海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明朝政府为了控制周边海域的海贸只给少数“官商”发放贸易许可证,这种“官商”其实就是和明朝政府官员关系比较好的大海商,比如说许心素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中国商品被垄断所以价格只能由那些有关系的大海商定,这让荷兰人很不满。

一群人其实打来打去为的就是东方的丝绸,丝绸在那个时候对世界各国都太有吸引力了

荷兰希望明朝能够开放大陆自由贸易

荷兰人在大员收购生丝价格是140两每担但是如果能够在福建收购只需要一百两每担,所以荷兰方面迫切的想要打开对华贸易的新局面,如果能够自由贸易就能够掌握廉价的货源从而夺回贸易的主动权,荷兰人选择了扶持海盗的政策

。荷兰驻台湾长官向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印尼雅加达的报告中说道:我们可以以从那些海盗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扶持他们,支援他们。荷兰想要拉拢海盗以此来对抗福建当局。

1625年以后郑芝龙势力兴起荷兰当局就对他伸出了橄榄枝,荷兰人低价卖给郑芝龙海船提供技术指导,而郑芝龙则需要把从中国拿到的货物买给他们,而且郑芝龙抢劫所得双方对半分。但是这种扶持失败了,首先荷兰人扶持的郑芝龙接受了福建当局的招安,虽然荷兰人又继续扶持李魁奇但是又失败了,荷兰人这才发现了自己之前认识出现了错误。

荷兰人扶持这些海盗希望能够逼迫福建当局和荷兰进行全面自由的贸易,但是在这点上福建和这些大海盗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这些大海盗愿意把货物卖给荷兰人但是却决不能允许荷兰人自己跑到大陆做生意,因为这样这些海盗也没钱可赚了,所以无论是福建方面还是郑芝龙等海盗都想牢牢地把握住贸易货源,这是他们生存的命脉绝对不允许别人来抢自己的命根子。

荷兰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法使明朝同意自由贸易,最终荷兰决定用武力解决

1633年荷兰人终于失去了耐心,他在各方都投入了很多但是签署的全是空头支票,荷兰本部已经不耐烦了终于在1633年和明朝打了一仗,当谈不妥的时候就只有打了,谁的拳头硬以后这里谁就是老大,这很实用。荷兰的作战命令是:“对中国福建沿海进行掠劫活动逼使中国政府答应其贸易需求,并在掠劫途中尽量降低中国人民伤亡”

当然尽量减少伤亡倒不是当时殖民主义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是求财而不是杀人。荷兰人当时是希望明朝能够答应自己的贸易要求,这是此次出兵的根本目的,多杀人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反而会让明朝政府更加厌恶荷兰人,如果此次行动不能成功还需要这些商人和他们做生意呢,所以这些人自然是不杀的,荷兰想要封锁福建海岸线,你不答应我的要求你也就别想出海。

1633年7月12日荷兰舰队来到厦门,此时郑芝龙在福宁剿匪,厦门守将在泉州,所有人都没想到荷兰人会突然袭击,因为出其不意荷兰舰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抵抗,荷兰击沉停在厦门港的25~30艘大型战船及15~20艘小型战船。荷兰人提出的要求是:允许福建和大员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并且停止和葡萄牙及西班牙的商业往来。也就是说荷兰人想要垄断对华贸易。而明朝方面要求:荷兰要赔偿战争损失退回台湾让后才能开始接下来的谈判。双方根本达不成一致只能继续打。

荷兰人要求禁止和西班牙及葡萄牙人贸易一方面是因为他想垄断对华贸易,其实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荷兰人很讨厌西班牙,因为西班牙曾经在十六世纪初统治荷兰,而荷兰为了独立闹了八十年的独立战争,1581年才成立荷兰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他俩的关系能好才怪呢?给大家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时的葡萄牙国王和西班牙国王是一个人但是却是两个国家,所以大家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注意一下。

看看当时明朝周围海域的形势,葡萄牙是第一个世界性帝国,西班牙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荷兰海上马车夫,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但是这场海战明朝还真的打赢了,荷兰舰队8艘帆船以及海盗50艘大小帆船与明朝水师50艘大型战船100艘火船对抗。明朝方面主力是郑芝龙的船队,郑芝龙在料罗湾围住荷兰舰队封锁了出海口,然后用小船点上火就直接撞上荷兰人的舰队,结果荷兰人船大火炮射程远的优势完全没用上就被打败了。而且此后明朝的海军在东南沿海甚至是南中国海地区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当然这个明朝海军是指接受招安的郑芝龙以及后来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

料罗湾海战荷兰虽然失败但是明朝方面也做了妥协

既然输了我为什么在标题上说荷兰人输了又赢了呢?我可不是骗人啊,荷兰人确实也得到了一部分自己想要的利益。这场海战虽然赢了但是崇祯皇帝却罢免了贯彻海禁政策的福建巡抚邹维琏,郑芝龙势力做大,他在福建亦商亦盗,但是对于荷兰人来说郑芝龙至少要比原来的福建当局好应付的多。

荷兰人在料罗湾海战之后认识到自己在遥远的东亚没有能力武力胁迫当局开放大陆沿海自由贸易,他们决定走迂回路线加强与普通海商的合作,那个时候做海商谁能没点背景?这样福建方面同意了大员的自由贸易,允许大陆与大员之间的货物自由贸易往来,只要缴纳了关税福建官员就不会再为难。荷兰人在台湾海峡闹下去对福建官员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情,崇祯皇帝不希望东南再出什么事端,其实这也是福建和荷兰双方共同妥协的结果,所以我说荷兰人在料罗湾海战中输了也赢了。

虽然荷兰积极的构建台湾海峡的贸易体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荷兰毕竟是一个殖民者,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日本、荷兰甚至东南亚各国都已经被卷进了大航海之中,这是一个殖民扩张为主题的时代,地区性和平只是各方博弈下的平衡性结果。

料罗湾海战后荷兰虽然不再骚扰东南沿海但是对远航东南亚的中国商船的袭击从未停止,荷兰人想要独占中国市场的野心从未消失,他不允许中国商船航行到马尼拉和西班牙人贸易也不允许和日本贸易,他们保证台湾海峡的安全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在其中赚到钱而已。荷兰人的霸道但是福建海商却无计可施,国内形势越来越差,后来清军攻入福建郑芝龙降清被杀,在东南沿海没人能够组织起一支舰队去讨伐荷兰人,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