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浅析: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周仓凭什么能够陪同关羽一起走进神庙

孤罔炎史,主攻两汉三国历史。谈历史讲文化。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收获。

引言:关羽一步步走进神庙,是因为他所代表的“忠义”二字,而周仓代表的则是更纯粹的“义”。即便没有关羽,周仓也是一个脑门上刻着大大“义”字的草莽英雄。他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更是几千年来草莽英雄们的精神化身。

当关公从一员武将一步步走上神坛后,他身上残存的草莽气息被逐渐淡化直至消亡,“义”的意味也随之淡化。因为义,用在民间似乎更有力量。让高高在上的关王爷、关帝去表达民间的价值观“义”,多少有些不那么匹配。于是,周仓应运而生,这个具象化的人,被赋予一个神圣的使命——承载“义”,草莽之义。

因此,关羽、关平、周仓的组合,就分别代表了忠、孝、义三种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关羽虽然被定义为“忠义无双”,但是,在被曹操捉降之前,他已经是刘备的人了。他们“情同手足、恩若兄弟”,但本质上仍旧是主从关系。所以关羽与曹操的约法三章和他的千里走单骑,表现的都是忠大于义,或者干脆就是单纯的忠。义最多只是一个附庸。

周仓呢?周仓压根儿没见过关羽,如果不是心中有高高在上的“义”,他是不可能从卧牛山上一位当家的首领,甘愿舍弃一切为关羽执鞭随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因此,他体现出的是更加纯粹的义。他的忠更像是附加在义上的。当周仓站在关羽身后的时候,因他的存在,关羽身上忠义的精神内涵被进一步放大,形成了1+1>2的效果。

周仓对关羽的正面形象,起到了极其明显的放大效果。因为“唯有忠义之人才能招来如此有义之士,真正的有义之士只会追随如此忠义之人”。没有人会在仰望关公的时候,忽视周仓的存在。当一个人内心为周仓膜拜的时候,对关羽,岂不是更要把头抬得更高去看?

​在这样的考量下,罗贯中才塑造了周仓这样一个形象。当然,周仓并非罗贯中首创,而是在前代说书人嘴中已经诞生,又被收录进《全相平话三国志》(元代刊印)。但他们却没能像罗贯中这样对他进行如此程度的加工。周仓的成功,是源于他对关羽的形象进行了更加深刻的表达。

所以,如果我们反过来去看,要是没了周仓,关羽父子站在庙前显得有多么孤单。父子忠烈,死后却无人陪伴,岂不令人唏嘘?而加入一个本与他们无关的周仓后,在唏嘘之外,又让人感受到一份温暖。这份温暖,足以弥补很多人内心的遗憾。

其实,从周仓身上,也就解释了为何本来是关羽亲子的关平,会被演义为“义子”。亲儿子对父亲孝顺乃是天经地义,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义子”甘愿与义父同生共死,除了加强关平本身形象的“孝”外,更进一步突出了关羽个人非凡的魅力。而这份魅力的背后,则是民间文化推崇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的“忠义两全、义薄云天”。

这就不仅为了迎合读者、听众的喜好,而是从文学层面,给予了“义”字很高的地位。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旅程:民间崇拜—文学夸赞—为民间崇拜背书—拔高义和关羽的地位—为关羽走进神堂做足准备。

所以回归到问题的起点。周仓走进神堂接受供奉,与他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无关,而只与他所代表的精神内核有关。因为他所代表的是普世的价值观“义”,因为他是草莽英雄的代言人。所以,他走进神堂就意味着“义”走进了神堂,就意味着草莽英雄被认可。这种认可,不仅仅是民间层次的,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虽然这种认可背后,是冷冰冰的利用——关羽效忠的可是代表“正统”的刘皇叔啊!周仓间接效忠的不也是皇权吗?

关羽不向曹操称臣、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草莽英雄造反?呵,只怕分分钟就可以拉出一支部队,因为他们是民间力量的典型代表。秀才们已经被“之乎者也”牢牢按在了书桌前,笔杆子能影响的也只剩笔杆子了。下一步,就要瞄准这帮令人头疼的草莽英雄,对他们该如何约束呢?

于是周仓的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他从单纯作为一个辅佐关羽形象的陪伴者,一步步随同关羽走入神庙、走上神坛。政府的认可和推波助澜,也就没什么高尚可言了。

不过那又如何?对百姓而言,这个人值得我们认可,值得我们去叩拜,那就管他背后的蝇营狗苟呢?况且,将周仓一同请进神庙的帝王们,何曾想过,最终颠覆两大王朝(元明)的竟然都是草莽们。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权益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