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徐悲鸿为什么画100幅画给蒋碧薇?

猫眼观史


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对一个人当初爱得有多么浓情蜜意,在分手时恨得就有多么咬牙切齿。这句话用在绘画大师徐悲鸿(1895年——1953年)和蒋碧薇(1899年——1978年)两人身上,非常能说明问题。

简单来说,徐悲鸿给蒋碧薇100幅画,是向蒋碧薇支付的分手费,当然,也表达了他对前妻蒋碧薇的无限愧疚,他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徐悲鸿与蒋碧薇

徐悲鸿1895年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农民家庭,出身比较贫寒。但徐悲鸿在少年时期学习非常用功,在父亲的教导下,通过刻苦学习,很快学会了一手绘画本领,之后被雇佣到宜兴女子学校教书。在该校教书的有蒋碧薇的伯父蒋兆兰,通过蒋兆兰,徐悲鸿认识了大家闺秀蒋碧薇,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他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当时,徐悲鸿已经订婚,蒋碧薇也已经订婚,但两人的情感如燃烧的熊熊烈火,越来越炽烈。于是,1917年,两人为了在一起,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私奔。

在日本生活了两年,徐悲鸿得到了公费留学的机会。为了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以及提升绘画本领,徐悲鸿决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为了支持爱人,蒋碧薇毅然决定跟徐悲鸿一同前往欧洲。

徐悲鸿与蒋碧薇在巴黎期间的自画像

从1919年到1927年这8年时间,徐悲鸿跟蒋碧薇生活在巴黎,虽然生活艰辛,却是他们爱情最甜蜜的时期。为了让蒋碧薇过上优裕生活,徐悲鸿常常在上学之余,拼命地画画、卖画,然后给蒋碧薇购买喜欢的东西。有一次,蒋碧薇和徐悲鸿逛街,一下子看上了一件时髦风衣,标价3000多元。而当时,徐悲鸿一幅油画仅仅能卖到1000元左右。

徐悲鸿人体作品

徐悲鸿囊中羞涩买不起,他什么也没说,回到寓所就开始画画,经过通宵达旦地加班,他画出了3幅画。第二天,他拿出三幅画去画廊卖掉,终于买到了那件风衣送到蒋碧薇面前,蒋碧薇喜极而泣。

在巴黎期间,他们共同认识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公子哥张道藩,此人同样对年轻貌美的蒋碧薇一见钟情,时刻想着从徐悲鸿手里抢过来。但此时的蒋碧薇对徐悲鸿忠心不渝,对张道藩的追求并不感冒。

蒋碧薇像

1928年,徐悲鸿和蒋碧薇一起回国,在国内生活3年后,于1931年春天,徐悲鸿第二次踏上了欧洲,这次徐悲鸿主要以办画展、卖画为主。在后边几年,徐悲鸿在欧洲、南亚等地多次办展,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支援抗日工作。而这次蒋碧薇没有同去,也为两人感情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经过分隔两地的折磨,两人的情感发生了微妙变化。此时,留在国内的蒋碧薇在张道藩的强烈攻势下,最终投入了张的怀抱。

孙多慈像

徐悲鸿1934年年底第二次回国后,开始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一名才貌双全的女学生孙多慈逐渐进入了徐悲鸿的视线。徐悲鸿甚至托各种关系,帮助孙多慈出国留学。

蒋碧薇知道这件事后,醋意大发,跑到学校和孙多慈家里大闹一番,让徐悲鸿和自己的关系更加紧张。终于在1937年,两人的感情走到了尽头。

1937年7月,徐悲鸿向社会各界公开了他跟蒋碧薇的关系,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条消息:鄙人与蒋碧薇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的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

徐悲鸿《琴课》

蒋碧薇从报纸上看到这条消息后,心灰意冷,彻底死了心,于是,就产生了“爱之深恨之切”的决绝态度,那就是,向徐悲鸿索要巨额分手费。

蒋碧薇狮子大开口,向徐悲鸿要求如下:要现金100万元,徐悲鸿作品100幅,古画40幅,这些作为她今后的生活费。此外,还须把每月收入的一半交给她,作为儿女的抚养费。同时,要求徐悲鸿赠送肖像画《琴课》,这幅画是早年他们在法国以蒋碧薇为原型而创作的。

面对蒋碧薇的要求,徐悲鸿什么也没有说,一一答应了她的所有要求。


鸿鹄迎罡


蒋碧薇不是徐悲鸿的妻子吗?徐悲鸿画的画,不都是蒋碧薇的吗?为什么徐悲鸿还要画100幅画送给她?其中有什么蹊跷?

(徐悲鸿旧照)

一、初识蒋碧薇。

徐悲鸿在遇到蒋碧薇之前,就已经由家里做主,娶了亲的。

这种旧式婚姻显然不能被徐悲鸿接受,于是徐悲鸿奋起反抗,跑到上海学画。

在上海,穷学生徐悲鸿在绘画上的天赋得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蒋梅笙的欣赏,常常被邀为座上客。

一来二去,徐悲鸿就认识了正值豆蔻年华的蒋碧薇。

出身于大户人家的蒋碧薇,身材高挑,模样精致,再加上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琴棋书画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自然让徐悲鸿惊一见倾心。

然而,蒋碧薇亦非自由身,早在13岁时,父母便把她许给了苏州的大户人家查公子。

这不是一对自由的男女,然而,这是一对勇敢的男女。

徐悲鸿在赴日留学前夕,让人带了口信给蒋碧薇,问她要不要同去?

蒋碧薇知道徐悲鸿这一走,大概就再也不会有再见的机会了,所以她不顾礼教约束,置名声不顾,毅然跟随徐悲鸿远赴日本。

蒋碧薇的私奔,让蒋家被人嚼了好长时间的舌头,还要面对查家的质问。而蒋碧薇本人也因此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徐悲鸿笔下的蒋碧薇)

二、患难见真情。

徐悲鸿在日本学画的时候,生活极为困窘。但他非常珍惜这段学习的光阴,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钻研绘画,这让蒋碧薇打心眼里佩服,心甘情愿照顾他的起居生活。这段时光虽说潦倒,但也是两个人最幸福的时光。

蒋碧薇的父亲终究是心疼女儿的,再加上他本就欣赏徐悲鸿的才华,所以在处理好查公子事情后,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给予了一定资助。

此时,徐悲鸿得到康有为的帮助,得到了一个公费留学的名额。蒋碧薇再次随同徐悲鸿远赴法国,不过这次的出走,他们得到了父母的祝福。

在法国的日子依然贫困。专注于绘画的徐悲鸿很少参加社团,他依然拿大量的时间学习绘画。蒋碧薇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虽有学习法语,但生计迫在眉睫,她要思考的是柴米油盐,为了生活她做过女工,还数次去当铺典卖母亲留给她的首饰……尽管她想尽办法,生活却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

有一次,徐悲鸿难得陪她逛街。她看中了橱窗里一件漂亮的呢大衣,不过当她听说要三千块时,吓得连忙拉着徐悲鸿就走。徐悲鸿心里很难过,回去后,拼命作画,然后拿去卖,最终卖得了三千块,买下了那件呢大衣送给蒋碧薇。蒋碧薇为此感动得泪眼滂沱。

两个人的患难与共,再加上徐悲鸿的刻苦学习,最终让徐悲鸿的名声在美术界声名鹊起。

(油画中的徐悲鸿和蒋碧薇)

三、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徐悲鸿学成归国后在南京的中央美校任教,并把家安在了南京。

徐悲鸿为了开展自己的美术事业,一方面投身于美育工作,一方面又四处采风、体验生活,希望能在绘画上达到更高的巅峰。再加上他名气大,许多人慕名请他演讲等等,因此他忙得连轴转,根本顾不上蒋碧薇。

蒋碧薇在生活安顿后,接连生下了徐伯阳和徐静斐。世态不稳,南京数次遭到空袭,拖着两个孩子躲空难的蒋碧薇,自然对只顾事业的徐悲鸿颇有微词,争吵在所难免。

就在蒋碧薇忙得头昏脑胀的时候,徐悲鸿却给她来了一封信,在信中说,他已经爱上了别人。

徐悲鸿爱上的这个人叫孙多慈,是他的学生,在绘画上很有悟性,又生得端庄温柔。

蒋碧薇得知情况后,恼羞成怒。她一方面向徐悲鸿发难,一方面找到孙多慈,让她离开徐悲鸿。

当她发现徐悲鸿和孙多慈根本不可能理智分手时,她暴怒了。她对徐悲鸿恶言恶语,也经常在学校里到处诋毁孙多慈,甚至威胁孙多慈,如果她继续纠缠徐悲鸿,她会不择手段让她长记性。

然而,蒋碧薇的强势干预,非但没能挽回徐悲鸿,反而让他愈发深爱孙多慈。

(画家孙多慈)

四、没有爱情的婚姻不如不要。

为了能和孙多慈在一起,徐悲鸿甚至公然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示,广而告之他和蒋碧薇脱离同居关系。

绝望中的蒋碧薇见徐悲鸿不顾20多年的夫妻情分,愤然将徐悲鸿和孙多慈的师生恋公之于众,她在舆论上得到了大家的同情,不光徐悲鸿送孙多慈出国的计划因此搁浅,就连孙多慈的父母,也认为徐悲鸿是个不能托付终身的人,坚决不同意孙多慈和他在一起。

戏剧性的是,徐悲鸿眼见和孙多慈没有希望,于是又扭转头来,想和蒋碧薇重修旧好。

蒋碧薇是个尝尽人间烟火的人,她深知破镜重圆都是骗人的,所以她拒绝了徐悲鸿想要和好的请求。

同时她向徐悲鸿索要要100幅画,40幅古画和100万块钱做为两个人的了断。

心怀愧疚的徐悲鸿面对蒋碧薇苛刻的分手条件,亦没有讨价还价,只是一一照办。

也许在他看来,蒋碧薇为自己付出的太多,既然不能和她白头偕老,那就许她后半生衣食无忧吧。

(参考史料:《孙多慈与徐悲鸿的爱情画传》《蒋碧薇的回忆录:我与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