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个人的历史


子贵母死,继位登基

拓跋弘,即北魏献文帝,平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北魏文成帝的长子,母为李贵人。兴光元年六月初一,文成帝出巡阴山。七月初五日,拓跋弘在阴山北部出生。 太安二年正月,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原则,其母李贵人被赐死。

太安二年二月,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拓跋弘从小就聪明睿智、机敏慧悟,有扶济天下百姓的想法,仁孝纯至,礼敬师友。


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去世。五月二十日,拓跋弘继位,史称为献文帝。尊嫡母太后冯氏为皇太后。

铲除权臣,临朝听政

和平六年,车骑大将军乙浑上台后,看见献文帝年幼,冯太后又是女流之辈,便借用献文帝的名义颁布诏书,疯狂的铲除异己,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通过残杀北魏的功臣勇将,乙浑很快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并于七月初二日被封为丞相,位置在诸王之上。朝廷内外诸事,不分大小都有他决断,乙浑还自封为太原王。


面对气势汹汹的乙浑,年幼的拓跋弘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到自己的嫡母冯太后哪里哭诉,冯太后对于乙浑疯狂屠杀大臣,也没有任何办法,为了保住献文帝的帝位,只要封乙浑为丞相。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权位进一步稳固,乙浑已经不能满足于丞相的地位和权力了,于是他伺机准备发动宫廷政变。

天安元年二月初二日,冯太后诏命元丕、元贺、牛益率军包围乙浑的府第,将乙浑及其党羽斩尽杀绝。由于当时政局混乱,冯太后下诏由自己临朝听政,负责处理所有军国大事。

醉心玄佛,痛击柔然

皇兴五年,因为醉心于玄学和佛学,且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献文帝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但是群臣都反对。

他因此作罢,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拓跋宏,自己为太上皇。由于拓跋宏年龄太小,还是由其执政。

延兴二年二月,柔然来犯,拓跋弘以太上皇的身份亲自率领部队打退了柔然来犯之敌,并且把他们驱赶到大漠之中千余里。柔然之后再也不敢侵犯北魏,消除了困扰北魏多年的边境之忧。

重农抑商,有法有位

献文帝拓跋弘下令让工商杂技一律务农,禁止滥杀牲畜,保护农业生产,对那些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官员加以奖励,对那些滥用私刑、贪污腐化的官员予以严惩。


延兴四年六月,献文帝再次下诏:“处理一切事情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凡事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可妄想臆断,不可滥擅自加重刑法。”在献文帝的治国理念上,我看到了“黄老之术”,与民生休养生息的影子。

英年早逝,扑朔迷离

承明元年献文帝突然死亡,死因扑朔迷离,有人说他放弃帝位去研究玄学和佛学了,也有人说因为他处死了冯太后的男宠,而被从小将自己抚养大冯太后幽禁而死,还有人说他得急病而亡。


但正史上的说法是,他离奇的驾崩于永安殿,死时年仅二十三岁,谥号为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正史中拓跋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人,在他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他的父亲拓跋珪的政策,让当时的鲜卑人从塞外迁移到内地。



目地就是就是恢复发展当时的中原经济,让当时的经济复出,后来虽然遇到了阻力,但还是能解决了这些不安定的因素,在他改革的时候,整个社会进入了封建制,也就是帝王专政的制度。



献文帝当政的时期,社会的经济开始逐步的发展和恢复,在加上当时永嘉之乱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战争,北魏统一中原后,献文帝的改革让北魏后期人民安家乐业,也让当时的农业大发展,同时后期的手工业和商业一代大繁荣。



而且在历史的评价中无论是《魏书》《北史》,都对这位帝王的评价非常高,天资聪颖,但怀有厌世之心,导致宫闱之变,天意也。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北魏献文帝是一个比较悲情的皇帝,他本有雄才大略,可惜英年早逝。

一、拓跋弘的出生

拓跋弘是北魏第五代皇帝,他是北魏文成帝的长子,文成帝是拓跋浚。拓跋弘生于454年,那时候他的父亲拓跋浚带着他的生母当时的宠妃李贵人前往阴山的时候,中途出生的。



二、拓跋弘立为太子

拓跋弘出生后深受拓跋浚的喜爱,拓跋弘一出生,拓跋浚就下令大赦天下,并改换年号。第二年,拓跋浚将孩子取名拓跋弘,当年又对京城曲赦,又改了年号。(要是我就会觉得他烦不烦改来改去的。)

456年二月的时候,3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



三、拓跋弘与冯太后

当时北魏有规定,如果儿子被立为太子,那么母亲就要被赐死。所以当时拓跋弘在母亲被赐死后就被冯皇后收养,冯皇后待他如亲生儿子一般。

史书记载,拓跋弘从小就很聪明,从小对治国之道清楚的很。

465年,拓跋浚去世,当时12岁的拓跋弘接任皇位,当时的皇后冯氏自然就变成了冯太后。

12岁的拓跋弘虽然懂事,聪明,但是毕竟没有治国的经验,所以当时冯氏就临朝听政。



四、传位给儿子拓跋宏

其实,拓跋弘是一个很悲剧的皇帝,他在12岁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强的能力了。当时的他,勤政,赏罚分明,拔清节,黜贪污,他的这些举措让整个大魏的官场大为改观。

他还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了赋税制度,军事上也是让北魏获得巨大的胜利。他曾经还亲自上阵征讨柔然,斩首五万级,俘获上万人。



但是一开始的是,拓跋弘还小权力在冯太后手上,可是在467年的时候,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出生了,太后就把权力交还给了拓跋弘。而太后就专心抚养拓跋宏。而拓跋弘雄心勃勃,北魏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好,南征北战疆土扩大,北魏欣欣向荣。

可惜的是冯太后并没有想要完全放弃自己的权力,一看拓跋弘已经要影响到自己的地位的时候开始要控制拓跋弘的发展了。

冯太后就让自己的哥哥冯熙为太傅控制拓跋弘。这就让双方有了矛盾。

而冯太后她自己行为不端,她内宠李弈。拓跋弘看不下去冯太后的作为就将李弈杀了。这就导致双方矛盾更深。

拓跋弘没办法只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当太上皇,移居崇光宫。



五、太上皇拓跋弘

拓跋弘当了太上皇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儿子拓跋宏只不过是明面上的皇帝。权力还是在拓跋弘手上,而且拓跋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军事上去,南征北讨,让旁边的部落都很害怕,听到拓跋弘的名字就吓得跑了。而且南征路上还了解民间疾苦,惩治不法官员。

六、拓跋弘之死

名义上是太上皇的拓跋弘实际上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这让冯太后对他越来越恨。他看到拓跋弘除了国家大事由他朱批外还把握了军权,同时居然还盯着自己的私生活。这让冯太后起了杀拓跋弘的心,终于在476年6月的时候,冯太后派人毒死了拓跋弘。



七、总结

其实,拓跋弘算是北魏年轻皇帝中的佼佼者,他的一系列的改革就可以将他父亲留下的北魏进一步推向繁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被冯太后杀死那么他创下的北魏不会比冯太后和拓跋宏一起创下的北魏鼎盛时期差多少。

这是一个悲情的皇帝,有智商有报复,却被人毒死。



参考文献:

《悲情皇帝拓跋弘》王锦华

《试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李娅林,高 然


非说不凡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他3岁封储,12岁登基,14岁生子,18岁禅位,23岁暴卒。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献文帝继位之时,由于年岁尚幼,受到了权臣和太后的百般欺压,尤其是冯太后对他任意摆布,这样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心灰意冷之下,颇有看破红尘之意,于是决定主动禅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做起了太上皇,看到冯太后将他的儿子当成傀儡,肆意打磨。



这个时候,献文帝终于忍无可忍了。为了给年幼的儿子撑腰,不使他收到欺凌,他积极投身到和冯太后的政治斗争中。对外,他南征北战、开拓疆土;对内,整顿吏治、提拔贤能。由于他掌控权利的加强,引起了冯太后的警惕,为了把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便设计毒死了献文帝。而这个时候,献文帝才23岁。
献文帝也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绝对称的上一个好父亲,为了儿子,毅然踏上了与虎谋皮的凶险道路,并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他的儿子孝文帝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励精图治,锐意革新,推行教育,接受汉化,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有不可磨灭的意义,这也是对父亲魏文帝最好的安慰和报答了。


历史拾辰


大家好,我是趣撩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前人已有论断,《魏书·卷六·帝纪第六》中对献文帝的评价是“聪睿夙成,兼资能断,其显祖之谓乎?故能更清漠野,大启南服。而早怀厌世之心,终致宫闱之变,将天意哉!”意思是说献文帝聪明睿智,多才多艺,决断果敢。因为他有如此文治武功,所以才能清定漠野,开拓南方疆域。可惜他不愿当皇帝,一心想追求大逍遥大自在,最终导致帝位的变化,这是天意啊!下面我们看看文献中北魏献文帝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北魏献文帝12岁即位,只在位了短短的6年,18岁的时候就把皇位让位给才两岁的儿子,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年方23就英年早逝。献文帝刚即位时,车骑大将军乙浑欺他年幼,仗着势力大,杀害朝廷重臣开始夺权,逼迫献文帝封他为太尉,后来又封他为丞相,朝廷的大小事务全部插手。当时献文帝只有12岁,对于势大的乙浑无计可施,只好求助于冯太后,与冯太后秘密定下大计,最终诛杀了乙浑。

除去了乙浑这块心病后,冯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年幼的北魏孝文帝大权旁落。根据《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冯太后传中的记载,直到献文帝的儿子出生后,冯太后才不再处理朝政,亲自抚养太子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献文帝即位时是公元465年,拓跋宏出生是在公元469年,献文帝传位给太子是在公元471年。也就是说献文帝实际执政的时间最多不过两年。

但是献文帝对于政务帝位并不太关心,估计是长期在冯太后的羽翼下,已经养成了凡事与己无关的习惯。而且好多网友分析他崇信佛教,所以也就四大皆空了。但是纵览北魏献文帝的本纪记载,全篇没有关于佛教的记载,却有关于道家的记录,“辛亥,帝幸道坛,亲受符箓”,献文帝在诛杀乙浑后不久,驾临道坛,亲自接受道家秘密文书符录。所以根据史料记载来分析,献文帝应该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有了出世之心。

献文帝18岁的时候就下诏传位给太子拓跋宏,之后发生了什么史料中没有记载,最后就简单粗暴的来了一句“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23岁时驾崩在永安殿,正是大好青春年华就突然去世,死得不明不白。根据冯太后传中的记述,“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说冯太后品行不端,在后宫纳了男宠,结果献文帝把她男宠杀了,然后冯太后急眼了。献文帝的突然去世,当时大家都传言是冯太后干的。根据献文帝本纪和皇后列传参考来看,冯太后害死献文帝的概率很大,献文帝才23岁,无病无灾突然去世,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很小。他又得罪了冯太后,所以我认为献文帝就是被冯太后害死的。

以上是趣撩历史的回答,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您关注我,我会为大家奉献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