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中國油畫錄中的東方女神,怎一個“色、香、美”三字了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




油畫,對中國人來說是舶來品。早在400年前,西方意大利天主教利瑪竇等傳教士到中國遊走傳教,把西方油畫帶入中國。到了清朝時期,一些具有繪畫才能的傳教士來華傳教,並且有些在宮廷供職,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艾啟蒙,法國人王致誠等。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使得中西文化交往頻繁,西學東漸成為近代中國文化的特定情景。西方的宗教繪畫和商業性繪畫更多地進入了中國,西方繪畫對中國繪畫的影響較為明顯。19世紀末期,歐洲傳教士在上海土山灣建立孤兒院圖畫館,給收養的孤兒傳授西方繪畫技術。



孤兒長大離院把油畫技法帶到社會。鴉片戰爭之後,曾經引起中國文人獨尊和自豪的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文化之外的被動挨打壓力,導致中國人逐漸對其失去了信心,曾經被強大的中國文化所改造和同化的西方文化卻逐漸成為中國文人尋求救國圖強的思想依據。



緊接著,一場以“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為主的革新思潮逐漸抬頭。油畫以西學東漸的形式在中國大地上發展開來。



20世紀前期,現代主義風格油畫陣營出現。其中以林風眠為代表。1927年這批在杭州的藝術家們創辦了“藝術運動社”,並編輯出版了《阿波羅》半月刊雜誌。在“阿波羅”雜誌中,我們可以看到完全不同於傳統畫論的語言和概念。



林風眠與徐悲鴻的藝術追求不同,他一生生活在浪漫的印象主義氣氛之中,執著地追求自己的藝術境界,很少受到政治影響,被人們譽為“最真實的藝術家”。



他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意義在於起到一個重要環節作用——把中國的傳統與西方20世紀初的一些現代藝術風格(後期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野獸派)相互結合,實現了真正的中西融合。




20世紀20至30年代在上海出現了一股現代藝術潮流,其中以“決瀾社”為代表,決瀾社在1932年至1934年,幾乎涵蓋由於畫派對峙和戰亂而沉寂的上海畫壇。決瀾社的宣言充滿了壯志激昂,為當時沉寂的上海畫壇增添了一份湧動的活力。



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使中國國土淪喪,民族危機降臨。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畫壇無法逃避內憂外患時局的影響。從1932年開始,上海畫壇就開始受到戰爭的創傷:“1932年一二•八戰爭把上海藝大校舍破壞,還有晞陽美術院的陳抱一畫室毀壞;同年,白鵝繪畫研究所毀於日軍炮火。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只剩下蘇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發生租界小塊地區沒有被日軍佔領。在沒有被日軍佔領的上海租界裡產生了“孤島”文化。留守在上海的油畫家聚集在一起,堅守他們有限的藝術空間於“孤島”的這一片天地中。



1939年,以陳抱一、錢鼎、周碧初等五人組成的“五人聯合油畫展”。其在展出中既展覽作品又出售作品,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一個新的事物,這次展出表明了以上教育和社團等文化現象在逆境中,異化轉向為商業化的現象,呈現出“孤島”在當時有著獨特的格局。



處於民族危亡和心靈深處民族文化一往情深的捍衛和自尊,變化成對外來文化的心理障礙。西畫材料變得昂貴稀有,造成一批西畫家門改行繪製國畫,他們的畫種轉向培植了一批“中西兼能”的畫家。這種兼能使一些西洋畫家創作中出現“水墨畫派頭”的現象。



他們在國畫種大量運用油畫技法或者在油畫中融入國畫精髓,大力推進西洋畫在中國的本土畫進程。



中國洋畫運動開始了其漫漫的歷史征程。20世紀中期,發生了引進和創造的重大文化演變,以寫實主義抬頭和現代化主義轉型為主要特徵,成為中國現代油畫發展的重大事件。中國現代油畫相關的文化演變,也為20世紀下半期的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和前行提供了文化參考和歷史經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