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追赶西德,东德曾经拥有「黄金十年」,功亏一篑,终究被历史淘汰

德国在二战后被东西方划分成不同国家的占领区,1949 年,隶属于美、英、法的占领区合并组成了当时的「西德」,苏联占领区则成立了「东德」。1961 年,东德政府为阻止人民逃往西德而建造了柏林墙,自此开始,东西德便隔着围墙较劲。


从最终结果看来,东德似乎是「输」的一方;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东德在 1960 年代也曾经繁荣过,其「黄金十年」的经济成长不仅使当时的西德经济学家瞠目结舌,更是当时华约国家集团中的经济领头羊。

六零年代全力「拼经济」:购买力几乎追上西德


东德政府于 1960 年代全力「拼经济」,其领导人瓦尔特·乌布利希()认为当时的经济成长过于缓慢,不仅针对旧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施行了「新经济政策」;还从教育着手,于 1965 年开始进行了课纲调整。自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甚至职业培训与在职进修,都安排了强调「实用性」的科目与技能项目,而此教育结构大致维持到 1980 年代末,也就是东德末期。

从两德「日用消费品情况表」的图表可以明显看出,东德人民的购买能力自 1960 年代初期开始便快速成长,至 1960 年代末期便开始接近西德。但当然,两者间的比较并不是齐头式平等的,其中的影响因素有非常多,包含两德于二战期间遭受摧毁的程度、分裂前的产业发展结构,甚至美国「」对于西德的援助等。

东德国产卫星(Trabant)汽车是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准配备

尽管如此,东德仍自劣势中急起直追,其国内生产总额自 1950 年至 1970 年翻了三倍。而至 1970 年,平均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拥有自住房屋,至于冰箱、电视机与洗衣机,早已是多数家庭能够负担的设备。


不仅人民收入增加,工时也逐渐缩短,更废除了周六工作的规定(亦即周休二日),这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能够从事休闲活动。有鉴于此,东德国产车卫星()的销量逐渐攀升,几乎成了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准配备。其于 1957 年开始进行生产,至 1991 年停产时共有四种车款,总生产量达到近 310 万辆,甚至有一说在柏林围墙倒塌时,驾车的东德民众几乎都是开着卫星汽车。

尽管当时仍有西德的经济学家对于东德的长远经济发展,抱持着怀疑的态度,但事实摆在眼前,仍使不少学着怀疑自己是否错估了局势。然而,看见西德人民惊讶地张着大嘴使东德人民更感骄傲,而当时若有来自西方的官方访问,最常出现在两者间的对话是:「怎么样,我们这里还行吧?」(Na, wie gefällt es Ihnen bei uns?)。


东德随后分别于 1969 年与 1972 年在柏林与莱比锡完成了「柏林电视塔」与「莱比锡都会大厦」的建筑,为其现代化发展留下了历史注记。

七零年代的石油危机,繁华不再


然而,好景不常,进入 1970 年代以后的石油危机,使得国际油价飙涨,令以主要发展工业的东德大感困难。民生物资在此期间不仅产生了供货短缺的问题,汽车与洗衣机等物品的交货日往往在数个月之后,而奢侈品更是一货难求。


东德政府对于国际油价飙涨的解决之道是减少「奢侈品」进口,却也因此导致了「东德咖啡危机」。咖啡当时在两德几乎都是生活必需品,而其供货短缺与价格高涨的问题,也促成了速溶咖啡包的进口,显示出了民众的妥协与无奈。

德国《明镜》杂志曾在 1975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繁华不再》的文章,谈到东德人民可能面临了要做更多工作,却仍买不到东西的困境。由此看来,「柏林电视塔」与「莱比锡都会大厦」确实为东德经济发展写下了历史注记,却也为其划下了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