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晋献公的“父慈”,为晋文公留下称霸之资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驻守的蒲城被晋献公派遣的大军攻陷,无奈之下,“遂奔狄”,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四十三岁。至晋惠公十四年,晋惠公病重,而晋国太子圉尚在秦国做人质,担心其他公子夺权,竟然未经秦国允许逃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怀公。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怨圉亡去”,即“迎晋公子重耳于楚”,并且“妻以故子圉妻”。秦国“欲入重耳”,不但“使人告栾、郄之党为内应”而“杀怀公于高梁”,还安排军队送回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以常人的视角,晋文公离开晋国十九年,对国内事务已然陌生,加上已经六十二岁高龄,无论其何等英明,何其勤奋,也难以驾驭庞大的晋国,更别说有所作为了。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晋文公一番努力之后,却交上令人意外的答卷,不但老树发新芽,而且还花开绽放。

晋文公五年,晋文公率领晋军,联合齐、秦,“败楚于城濮”。同年,“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晋文公即位仅五年便登上霸主之位。

“历史倪说”认为,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晚年而事业有成,是与团结在他周围的数位“贤才”的努力分不开的。

一、知己成为忠实“从亡者”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公子重耳“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晋公子重耳与“从亡者”

晋献公即位之时,公子重耳已经二十一岁了,在当时地诸侯列国正是做国君的大好年龄。可以想象,晋献公儿子“贤明”至此,令其颇为“操心”。

1、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当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齐国之时,“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即齐桓公不但为其娶了齐国宗女,还奉送了二十辆驷马车。

晋公子重耳在齐国生活安逸,竟至乐不思蜀的地步。至齐桓公去世,齐国内乱,晋公子重耳难舍齐国生活富足与爱妻,一住便是五年,竟无离开之意。

但是晋公子重耳的从亡者对其乐不思蜀,忧心忡忡。于是,终于有一天,赵衰、狐偃咎犯商量离齐之事,并得到晋公子重耳的妻子帮助,设计灌醉了晋公子重耳,用车载其离开齐国。

晋公子重耳居齐,乐不思蜀

2、当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之时,楚成王欲用对待“诸侯礼待之”。晋公子重耳十分清楚当时地处境,一再拒绝接受楚国的高规格礼仪,最后虽然以客礼接待,但却受到楚成王“厚遇”。

楚成王以“厚遇”晋公子重耳为理由表示,若有朝一日回晋国即位,打算用什么来报答楚国。晋公子重耳回答“请辟王三舍”,即如果将来不得已,晋、楚兵戎相见,晋国甘愿为楚国退避三舍,作为报答。

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

楚国大将子玉闻听,意欲以此诛杀晋公子重耳。楚成王拒绝了子玉的请求,理由是“晋公子贤而困於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即晋公子即使流亡多年仍有众多栋梁之才紧随左右,足以证明其品行高尚是上天所赐。

楚成王认真审视流亡中的晋公子重耳

3、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文公即位不久,“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周天子有难,诸侯列国均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赵衰劝谏晋文公,“求霸莫如入王尊周”,且“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

当“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穆公迅速出兵,“军河上,将入王”,可见赵衰是有远见卓识的。晋文公采纳了赵衰意见,暂时搁置国内事务出兵帮助周襄王,心中盘算的也是“方今尊王”,可为“晋之资”。晋文公手段果然老辣,“晋乃发兵至阳樊,围温,入襄王于周”,次月即“杀王弟带”。周襄王为了表彰晋文公的功绩,“赐晋河内阳樊之地”。

晋文公得赵衰辅佐,即位不久便在国际舞台上华丽首秀,为日后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文公四年,楚成王率领其他诸侯国包围了宋国,宋国立即派出公孙固赶到晋国请求援助。狐偃向晋文公献上“伐曹、卫以救宋”之策,即出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国、卫国,以吸引楚国前去救援,进而解宋国危机。

晋文公采纳狐偃之策,出兵曹国、卫国救宋国,收“一石二鸟”之效,既能够报恩宋国,又能报在流亡之时,曹国、卫国两国国君对其无礼之仇。

由此可见,无论是晋文公被迫流亡,流亡中获他国“礼遇”,还是再造晋国,成就霸业,均与“从亡者”的辅佐是密不可分的。

晋文公得“从亡者”尽心辅佐

二、晋献公未赶尽杀绝,为晋文公留下称霸之资

1、晋文公得侄子晋怀公即位之初便感觉势单力薄,加上秦国虎视眈眈,且素有人望的晋公子重耳尚在外流亡,时刻有回国夺权的可能。于是,晋怀公接受谋臣的建议,欲将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变成孤家寡人,令其无力回晋。

晋怀公忧心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怀公“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即限期令晋公子重耳的“从亡者”回国,否则即灭掉整个家族。晋公子重耳的外公狐突即因拒绝执行晋怀公的命令召回狐毛、狐偃,而惨遭杀害。

2、晋献公的祖辈在“曲沃代翼”过程中养成了怀疑一切的家族性格,对任何人、任何事,均疑神疑鬼,尤其是公室的人。晋献公八年,大臣士蔿建言“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晋献公接受了士蔿的建议,立即派人“尽杀诸公子”,但是其愿望并未完全实现,部分公子逃脱,流亡国外。

以晋献公的对晋国的驾驭能力,再加上其冷漠无情的处事风格,若欲对晋公子重耳斩草除根,便可如晋怀公一般,以晋公子重耳“从亡者”亲属为人质,或许晋公子重耳的流亡生活恐怕未曾开始便成为孤家寡人。何谈日后辅佐其成就霸业!

晋献公受骊姬之惑

“历史倪说”认为,晋献公纵然受骊姬之惑,疏远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且致他们一死两逃亡,但最终并未将他们赶尽杀绝,否则既不会有晋惠公君临晋国,也不会有晋文公称霸中原。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晋世家》

2、《史记·楚世家》

3、《史记·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