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新疆称东西为什么论公斤?

好省折扣


在新疆人的概念里,只有公斤,没有斤。

新疆人不管是买菜、买肉、还是买水果,通通都是这样的场景:老板,苹果来5斤!羊肉来3斤!关键是,我们都把“斤”默认成“公斤”!不熟悉新疆的朋友,去菜市场一定要记住哦!

新疆称东西为什么论公斤?

1.新疆人性格豪放,不拘小节。

从新疆的特色菜就能明显看出新疆人的霸气和豪放,比如“大盘鸡”,那真是满满一大盘子,连土豆都切的那么豪迈,一大块一大块的。再比如馕,也是一个超级大饼子,比披萨要霸气多了!论斤称?太小气!

2.这好像是传承很久的习惯了

从我有记忆开始,到现在也20多年了,从没听到新疆人称东西用“斤”的,这也许是新疆传承下来的习惯吧!


画冰


作为一个在新疆生活过多年的人,刚出省的时候,还一直以为全国都是用“公斤”,万万没想到,去了外地有种深深的计量单位孤立感!不过好在中国还有个地方也用公斤,就是云南。

新疆人生活中使用基本是没有“斤”这么个词的。

大家用的都是“公斤”,或者说“半公斤”、“一百克”这样的表达,在新疆长在新疆的人来内地后以后完全不知道“一两”是多少,不信你可以问热巴。

印象很深的事情

才刚刚到外地读书的时候,我问一个妹子“你有几斤?”

回答: “98斤”

我大吃一惊,心想: 看不出来啊,竟然那么重,怎么会这样?是不是人体构造有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一直认为那个妹子不是凡人,后来才知道人家说的数字到新疆要除2啊。

为什么使用公斤?

原因下面的答友已经答的很好了,就不重复了,无非是解放前采用公制单位的国家交往较多引起的,一个是法国,一个是苏联。


市井觅食记


新疆东西公论“公斤”,不仅是地域习惯的问题,还有一个历史发展沿革的问题。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一般以“察拉克”为重量单位,清朝光绪年间,清军幕僚湖南人萧雄在他的《听园西疆杂述诗》卷3中说:“彼中以十斤为一察拉克(harik,又译察勒克、辄勒克、扎拉克等)。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故一“察拉克”约为5968.2克,近6公斤。左宗棠西征新疆之后,随行官兵及家属仍使用清代斤两,一斤十六两。当时新疆地区度量衡的使用因为地区及民族差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到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国南京政府为与国际接轨,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将“库平营造制”改为“市制”,其中改一市斤为500克即0.5公斤,这一改革简化了与国际度量衡单位的计算,更解决了不同地区度量衡差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取得了空前成功,其影响范围扩大到中华民国所有领土,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这次改革后的度量衡单位。新的度量衡单位也影响到边疆地区,因为市斤与公斤实际为2位的关系,加上新疆地区地广人稀,所以新疆地区也逐渐开始使用斤或公斤的概念。

同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势力不断渗透进新疆,新疆地区的经济习惯不可能不受到苏联的影响,而苏联实行的是公斤制,故新疆地区在与苏联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时,开始使用公斤的概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对新疆地区经济的管理比较粗放,人们在度量衡单位的使用中,为提高效率,都习惯以同一类单位中最大单位计量,在重量上,就都是以公斤来计量,进入新疆的内地官兵、家属也渐渐习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使用公斤。值得内地朋友注意的是,在新疆,使用“斤”的概念时,一般都是公斤而不是市斤,就是不论买多贵都是论公斤来计量的,外地朋友去新疆旅游一定要记清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庄燕水


因为之前工作的原因接触过几个来至新疆的小伙伴,都是挺豪爽、大气的人,闲聊之中也稍微了解了一下各地习惯的不同,其中就包括他们大都论公斤称重。

其实吧,在新疆也不都是按公斤称重的,也有一些商品是按斤来计算的情况,比如买黑枸杞之类的比较贵的东西的时候,就会遇到有人是按斤称重售卖的。不过今天我们重点先聊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公斤称重的。

首先应该还是地域不同、习惯不同。我遇到的新疆人都挺大气豪爽的,其实这一点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也能发现。比如:大盘鸡、烤馕、架子肉等等,这些食物、菜品的尺寸相比较其他地区简直都是巨无霸了。而且制作这样“巨大”的菜肴出来,所耗食材也是不小的,用相对大一点的计量单位也是正常的了。

而且新疆地区跟内地的分家制过日子的方式还不一样,他们很多都是家族聚居。一家子人有个十几口、几十口人很正常了,日常饮食、生活用度肯定也是不小的。所以当几种采买食材什么东西的时候,量一般都是非常大的,所以久而久之公斤这样大计量单位也就更适合豪爽的新疆人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疆挨着前苏联,以前的苏联就是使用公斤制的,经常有商人往来采买,也是为了更加方便,所以慢慢就用了一样的计量方式,省的换算的麻烦。

欢迎新疆本地的朋友指正啊,感谢点赞,记得帮我点个关注!


哑巴美食家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总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地广人稀,为了统一商业模式,全部商品按照公斤来销售,这样既方便消费者购买,也便利于商家进货。

新疆少数民族基本都信仰伊斯兰教,所有售卖的商品基本都是现杀的,不用担心质量问题。新疆的气候也很适合大量存放东西,冬天的新疆户外,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冰箱,也不用担心放坏的问题。所以在新疆买东西基本都是按照公斤来买。


骑在马背上的羊


公斤 = 千克(kg),因为新疆的地理和战略位置,早在清代就与国际计量单位接轨,那时边贸主要以大清与沙俄两国为主,与此同时其它丝路国家为了能更加便捷的计数与计算,便统一采用了“千克”作为公用计重单位,自那时起新疆全境在计重方面就全面与国际接轨,并一直沿用至今。




公斤适合好客豪爽的新疆人

因新疆盛产牛羊肉、奶制品和各类水果,所以这三类食物就成了新疆人日常的食物,由于地处戈壁大漠的丝路中央,天生养就了豪爽干脆的性格,所以在购买食材时,往往都以几公斤为标准,可以说公斤非常适合新疆人的生活习性。




物产丰富公斤交易方便

新疆占祖国面积的1/6,可谓是地大物博,牛羊、瓜果、矿石、粮棉、鱼禽应有尽有,由于数量庞大,若使用斤两计重,换算起来较为繁琐麻烦,而公斤换算成公吨只需要乘以1000。所以说,公斤更方便各类物品的交易。




公斤与克成为日常计重单位

现在新疆人日常生活,公斤这种计量单位密不可分,比如买米面,买禽肉,买瓜果等,除了公斤以外,对于小计重单位,新疆人更喜欢称克(g),其实也就是内地的斤。这也是大美新疆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吧,大美新疆豪爽新疆人欢迎您的到来!新疆人,亚克西!


栋哥游新疆


说到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不得不说一下千克这个计量单位是怎么来的,千克这个计量单位诞生在法国,那个时期是法国大革命辉煌的时期,是法国科学院当时制定的一种计量单位,最初的定义和长度单位有关,1791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就是一千克,多年以后一种新的衡量参考标准出现,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上批准的国际千克原器,就是一种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现在所有质量的测量器具都以千克原器为标准做出来的。


新疆地区都用公斤,历史性的原因应该占了很大一部分,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处于清朝的末期,对新疆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大量外国势力入驻,当时的沙皇俄国驻新疆的各领事馆就是1851年的《伊塔通商章程》签订之后开始设立。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沙俄驻新疆领事馆在中俄经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领事馆是沙俄在新疆地区经贸利益的代言人,沙俄领事馆不仅仅具备外交职能,另一方面,具备了一些贸易口岸的海关职能,领事馆对俄的经济势力从边境口岸扩张至腹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领事馆也负担着扩张贸易圈和管理商民等重要任务,对这一时期整个新疆地区的贸易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计量单位千克在新疆的传入普及使用,当时的俄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民国时期的新疆,军阀割据,内战频繁,实际处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外。苏联由于复杂的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等因素,长期注目于中国的新疆。其战略目标是确保苏联的影响,促成一个亲苏的新疆地方政权,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苏联通过对盛世才的全面支持和援助,成功地将新疆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大肆攫取在新疆的特殊权益。经济方面,苏联取得了在全疆的自由贸易权,设在新疆的苏新贸易公司拥有很大的权利,甚至连新疆土特产的价格也由其决定。啥都被他们管了,不用说他们的贸易往来,都用到了前苏联带来的国际计量单位千克。


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因为新疆一直用的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很方便,现在也没有更改的必要,反而省了不少麻烦。



纵横伊犁


新疆汉族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交流,新疆最早普及了普通话。公斤是以前和苏联关系好,苏联在新疆有支援了许多项目,在建设上苏联人就用的公制单位,为了和国际接轨,便于沟通,在所有的计量单位上都用的是公制,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在现在,将来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机关枪1978


新疆买黄金都是按公斤


叶新32740866


这个问题我问了新疆朋友,他笑着说因为我们豪气,的确是这样。新疆人的性格就像他们的草原阔地一样,宽广豪放。我刚来新疆时,和他们讨论孩子,刚生的孩子体重也是论公斤,乍一听,差点没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