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历史上周厉王有哪些事迹?

VictoriaNelson


周厉王,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约公元前857年即位,在位37年。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并死在那里。


多尔衮爱新觉罗


提起周厉王,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国人暴动”了,其实在国人暴动之前,他还干了不少糊涂事。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一下他的故事吧。

1、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所为“专利”政策,就是把山林湖泽这些地方收归国有。这样国人普通百姓就不能随便渔猎,进入这些地方谋生需要交税了。国人自然对周厉王不满,对他有所议论。这是他推行专利的故事。

2、命令卫巫监谤。国人议论他,他接着又出了个馊主意。派卫巫监视人民言论,乱谈国事就抓起来杀头。结果,国人路上遇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能靠眼神打个招呼,就匆匆离开。这就是“道路以目”的故事。

3、周后王采取这样的高压政策。召穆公就劝说他:“人们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甚于洪水啊!”这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故事。

4、周厉王讨伐蛮夷。周厉王时期他还带兵,讨伐过进犯周朝的北方戎狄,南方淮夷。也正是战争加剧了他的经济损耗。

5、推行过改革。因为战争损耗,诸候又势力壮大开始不听使唤,他为了改善经济进行了一些改革。他除了推出专利政策,还没收大贵族私有财产。

6、因为专利政策,得罪国人;因为没收大贵族的私有财产,与大贵族矛盾激化。最终,各阶层对他不满,暴发了“国人暴动”,国人拿着农具、棍棒包围王宫,要杀周厉王。他要调兵,他的臣下说:“我国寓兵于民,国人就是兵,国人暴动了,哪里有兵可调?”周厉王最后只能逃亡出去,十三年后在逃亡中饿死。这就是“国人暴动”的故事。

7、其实周厉王是个可怜的改革者,在他祖传的王朝没落腐朽之际,他不改革,诸候与外夷要逼亡他,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也被他们推下了台。这是他所在的时代和阶级局限决定的。





爱自学的羊先生


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

1.在政治上,周厉王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

2.在经济上,周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他抓住“专利”和农业这两个主要环节。

3.在农业上,重视农业是周厉王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周厉王主抓农业,以“稼穑”为国宝,使农业得以发展。

4.在军事上,周厉王力图改变周边少数族屡次入侵的状况,解决积弱之弊。

5.在法律上,周厉王采取加强法制的措施。这在先秦以来的儒家观念中就是行“暴政”。

周厉王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都有进行改革。但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旧贵族,加之他没有经验,改革的牵涉到过多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连“国人”也反对。他进行的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图长河


在周昭王草草离世后,大周又历经了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五代帝王。这几个人要么性格懦弱,要么昏庸无能,其中值得一谈的也只有周穆王。穆王可以说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大佬了,他对内颁布《臩命》、《吕刑》来完善法律体系,对外西征昆仑,东攻徐国,两伐犬戎,使大周版图面积达到新的广度。可连年征伐也掏空了国库,周王室日渐疲乏的势头并没有被遏制。

  夷王之后,著名的周厉王姬胡继位了。在传统历史体系中,周厉王一直被认为是夏朝桀,商朝纣之后的第三位暴君。试想一下,能跟叫嚣“老子就是太阳”,搞“酒池肉林大型主题乐园“的两位大佬齐名的周厉王能是一般人吗。笼统来说,厉王的英勇事迹如下:

  1、首先名字就很霸气,《逸周书·谥法解》说:“杀戮无辜曰厉“。真的是有一股古惑仔的气息。

  2、重用荣夷公。这个荣夷公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图财利。那到底能有多贪呢?我们说过,历经几代帝王之后,周王朝国力衰减,国库紧缩。于是这个荣夷公就给厉王进谏“垄断山泽之利“来充实国库。好家伙,这一贪直接贪掉了地球的一部分,恐怕在贪官界”享有盛名“的和中堂也要惊掉下巴。

  3、使用卫巫。卫巫,就是卫国来的巫师。在周厉王的操作下,一个以做法为生的巫师开发出了自己的隐藏技能--监视国人。谁敢非议老子的“专利“之法,直接干掉。

  经过周厉王这一顿猛如虎的操作,周朝百姓不能再私自开垦荒田,也不能进山采食狩猎,自然是怨声载道。我华夏民族自古以勤劳自立,现在你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权利都不给我,这怎么行?可是,卫巫派出了“城管“在街道上当便衣侦查员,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的人形摄像头,大家心中有怒,却不敢吱一声,只能用眼色互相示意,成语“道路以目“便由此而来。周厉王如此残暴不仁,召公姬虎劝谏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希望他停止这种极为激发民怨的做法。可厉王依旧我行我素。

历朝历代,每当政府残暴无能,人民只能发动大招-----揭竿而起。于是,公元前841年,大周发生国人暴动,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王宫。厉王见势不妙,“,最终流亡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这位宣称 ”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的君主病死在了这里。话说回来,厉王虽逃,可百姓并不知道,打砸抢烧的大型游行示威活动并没有停止。找不到周厉王,他们决定找厉王的太子静来背锅。百姓的举动吓坏了召公,毕竟太子一死,皇室血脉就断了。他赶紧藏起了静,并含泪把自己的儿子充作太子静交了出去。


海洋说历史


周厉王是周朝后期的一位暴君,喜欢一意孤行,不喜讽劝。可是老百姓还是经常相聚在一起谈论国事,说周厉王的坏话。为此周厉王甚是恼火,就采取了一些非常极端的措施。

夷王驾崩后,儿子厉王胡继位。厉王登位三十年,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荣公只知道独占财力,却不知道大难就要来临了。财利这东西,是从各种事物中所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所共有的,而如果有谁想要独占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生成万物,谁都应该得到一份,怎么能让一个人独自占有呢?如果你独占,就会触怒很多的人,大的灾祸也因此而来。这样你的王位还能保持多久呢?你作为人民的王,应该开发各种财物并把它分发给天下万民万物,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这样,你就不用整日小心警惕,怕招来怨恨啦。所以《颂》诗上说:‘先祖后稷文德郁盛,功比天高。种植五谷养万民,无人不向你看齐。’《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周业。’这不正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去学独占财利,这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您的人就少啦。荣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公做了卿士,掌管国事。

厉王暴虐无道,轻率放肆,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周厉王十分恼火,找来一个到卫国的巫师,派他们去监视那些议论他的人,发现后就来报告,立刻杀掉。这样一来。指责厉王过失的人少了,连诸侯也不敢来朝拜了。

    周厉王三十四年,厉王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怨谤了,他们都不敢再有怨言。”召公回答:“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用堤坝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一定会很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理水患的人知道开通河道,除去淤泥,使水流畅通;管理百姓的人也应当引导他们,让他们议论政事。所以天子治理国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师要献反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要献可资借鉴的史书;少师要献箴戒之言;由一些盲乐师诵读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由另一些盲乐师诵读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达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诲;国君的师傅、老臣等要经常修改整理提出意见,然后由国君斟酌而行,所以事事行得通而不违背情理。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富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百姓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饶田沃野,人民衣食所需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百姓如果能畅所欲言,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百姓认为好的就去实行它,认为不好的就防备它,这是增值财富、丰衣足食的途径。百姓心里想什么,就让他说出来,考虑之后认为是美善的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亲近王的有多少呢?”厉王不听劝阻。

    

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周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在彘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口不能说,可心却还能想。虽只是道路以目,但是一切的愤恨和反叛都已在不言中。越是封堵,怨恨越大。唯有疏导,而不是压制,才能使人民顺服!有时候我们真是能够真实地体验到,暴力或强制的手段只是降服了别人的身体,但是招来了别人对你更大的怨恨。你越是以柔顺的甚至是吃亏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反而能够赢得他人的心。


地主家也没余粮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的就是啊,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就对周厉王说:天天这么搞,百姓受不了!厉王就生气了啊,把指责他的人都杀了,后来国人就不敢说话,路上碰到了,就用眼神交流。


枢密使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任用荣夷公垄断山川林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公开职责厉王,厉王发怒,杀掉这些人,从此以后国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相望,召公谏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百姓的嘴,要比堵住河水更厉害。但是周厉王一意孤行,继续实行暴政,结果国人忍无可忍,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赶走了周厉王,由召公和周公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



流浪猫加菲呦


周厉王,周夷王之子。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约公元前857年即位,在位37年。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并死在那里。


A视频剪


周厉王本不该写入本书,因为他实在不是什么伟人。

然而,我们却不能不说他是个很出名的历史“人物”。其原因有三:其一正是由于他才有了“国人暴动”,才有了“周召共和”,从而我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中国的历史纪年没有再间断过。其二,正是由于他,才有了太史公司马迁那篇著名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见《史记·周本纪第四》。弭诱,音mibang,意思是止息诽谤),才有了“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千古名言,而先秦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君者丹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丹,水则覆丹”(《荀子·王制篇》)、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琉》),谁又能说不是“厉王弭谤”历史教训的一种沿革呢?其兰,正是由于他,才导致了西周的衰败一一“宣王中兴”只不过是回光返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便烧掉了西周的基业。 周厉王是西周第九代(第十个)国王,故日“九代而衰”。

在“成康之治”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连年征战,致使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激化,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于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周朝统治者采用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时,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史记.周本纪第四》载: “墨罚之属千(墨:刺面或额,染上墨作为标记的一种刑罚,也叫默),劓罚之属千(劓,音yi,割掉鼻子的酷刑),膑罚之属五百(殡,音bin,同“徽,,削去膝盖的酷刑),宫罚之属三百‘宫罚,即宫刑,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大辟之罚其展二百(大辟,即死刑):五刑之属三千。”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周厉王即位以后,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更加严重了。周厉王有一个宠臣叫荣火公,在他的谋划下,厉王对‘国人”(“国人”相对于“野人”而言。“国人”和“野人”是西周社会中的两种人。居住在城里和城郊的奴隶主贵族、平民、小工业者和商人叫“国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受剥削的劳动者,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横征暴敛,加重剥削,实行“专利”,即把“国人”赖以生存的山林、湖泊、河流全部霸占。这样便激起的“国人”愤怒,纷纷起来谴责周厉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史记·周本纪第四》)。 大臣召公(名虎,是西周初年召公奭的后代)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便进宫劝谏厉王说:“民不堪命矣。”意思是“老百姓受不了啦,(这样下去,恐怕要出乱子)”。

周厉王不但不听劝谏,反而派卫国的巫师去监视“国人,的活功,禁止他们谈论国家政事,并且鼓励告密,凡是被告的人,一律处死。《史记·周本纪第四》载:“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在这种恐怖统治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虽不敢言语,却用怒目相视来表示心中的愤恨。

周厉王以为他的恐怖政策终于把国人的舆论镇压下去了,非常高兴。于是他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听后提醒他说:“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刀(《史记·周本纪第四》)。

意思是:用堵住人民嘴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比起用堵截河水的办法来治理水患更坏。水只能让其畅通无阻地流走,对人民只能广开言路,通过各种办法,让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把各方面的话统统都讲出来。不让人民讲话是不会长久的。对召公这番出自肺腑的忠贞之言,厉王听而不闻,于是“国莫敢出言”,全国上下再没有人提意见了。







余家春子


1、重用荣夷公。这个荣夷公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图财利。那到底能有多贪呢?我们说过,历经几代帝王之后,周王朝国力衰减,国库紧缩。于是这个荣夷公就给厉王进谏“垄断山泽之利“来充实国库。好家伙,这一贪直接贪掉了地球的一部分,恐怕在贪官界”享有盛名“的和中堂也要惊掉下巴。

2、使用卫巫。卫巫,就是卫国来的巫师。在周厉王的操作下,一个以做法为生的巫师开发出了自己的隐藏技能--监视国人。谁敢非议老子的“专利“之法,直接干掉。

经过周厉王这一顿猛如虎的操作,周朝百姓不能再私自开垦荒田,也不能进山采食狩猎,自然是怨声载道。我华夏民族自古以勤劳自立,现在你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权利都不给我,这怎么行?可是,卫巫派出了“城管“在街道上当便衣侦查员,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的人形摄像头,大家心中有怒,却不敢吱一声,只能用眼色互相示意,成语“道路以目“便由此而来。周厉王如此残暴不仁,召公姬虎劝谏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希望他停止这种极为激发民怨的做法。可厉王依旧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