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門峽是“新興之城”,三門峽博物館裡的“陝州”不答應了

導讀

三門峽博物館的存在感相對來說並不是很強,這與博物館的好壞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幾公里外的虢國博物館太搶眼了。這一點跟安陽很像,殷墟博物館早已揚名立萬,而安陽博物館只能寂寂無名。真應了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不過凡事都有利弊,最起碼作為公立博物館,三門峽博物館是免費的,而虢國博物館四十塊錢的門票是少不了的。再者虢國博物館是個專題博物館,把“虢國”的歷史講的很透徹,但畢竟是斷代史。要想很系統的瞭解三門峽的歷史,三門峽博物館肯定是不二選擇。我這次來就是為了尋找一個叫“陝州”的地方。我們現在都知道三門峽是“天鵝之城”,但今天進博物館我們不說天鵝,畢竟天鵝這玩意兒以前不屬於三門峽,現在也只是在冬天來這裡歇歇腳,天一暖和,還是蹬腿就跑。看有很多關於三門峽的新聞報道,說三門峽是一座新興之城,其實這也沒毛病,雖然有資料上說因“大禹劈三門而得名三門峽”,但這資料跟歷史沒關係。1957年隨著三門峽水庫的建立,才設立的三門峽市。關於三門峽水庫的爭議是大了去了,咱也不懂水利,也不能瞎說,但是建三門峽水庫可是拆了一座城的,它的名字就叫“陝州”。如果把陝州城的歷史放在三門峽身上,說它是“新興之城”,那可真是太裝嫩了。扯的有點遠,跟著我拍的照片,進三門峽博物館看看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吧。

門票及大門

歷史沿革

三門的歷史沿革,看看下面這張圖片,你就啥都明白了,中間那一排,寫滿了一個叫“陝州”的名字。從北魏孝文帝(公元487年)開始,到清朝(公元1911年)結束,使用了將近1500年。

三門峽歷史沿革圖

從遠古時代走來

我們中國人喜歡講究追根溯源,三門峽這塊土地早在人們出現以前就出現了很多生物。無論是已經消失不見的恐龍,還是依舊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鴕鳥、烏龜一個都沒有缺席。從遠古時代走來,進入了啟智的石器時代,其中有一個以地名命名的文化非常有名叫“仰韶文化”,而仰韶這個地方就在三門峽的澠池。最能代表仰韶文化的就是“彩陶”。

紋路清晰的烏龜化石

圓圓的鴕鳥蛋化石

雙耳小口的紅陶瓶

仰韶文化典型的彩陶紋缽

陶鬹,石器時代的炊具

夏商遺珍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是從夏開始的,其實就算把夏數到頭,也不夠五千年。不說沒有發現文字,就是夏代的文物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三門峽關於夏商周時代的文物也是從商代開始的。讓我感興趣的倒不是商代的青銅器,而是“卜骨”,這玩意兒和殷墟出土的甲骨作用是一樣的,就是不知道有字沒。

銅鉞,古代的兵器或者刑具

瑗,就是大孔的璧

卜骨,古代用來占卜的動物骨頭

西周之邦

西周時期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第一特點就是西周是一個“禮儀之邦”,以周禮治國。第二個特點西周實行分封制。而且西周對於陝州和陝西名字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塬”為界。陝塬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就是這麼得名的。那“陝塬”在哪兒?就在今天的三門峽,古代的陝州。剛剛說了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那三門峽這一塊兒分給誰了?分給了神農之後,就是嘗百草那個神農,他的後人幫助周武王滅了商紂,論功行賞就把這塊地兒給了他們,叫做“焦國”。至於大家都知道的虢國,是在西周末年禮制快亂的時候從寶雞打過來的,當時的虢國可是個大國,直接就把焦國給滅了。關於虢國等寫虢國博物館的時候再說。

銅鼎,古代貴族煮食東西用的器物,更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

銅簋,古代貴族盛放食物的器物,也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器

銅簋,古代貴族盛放食物的器物,也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器

銅簋,古代貴族盛放食物的器物,也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器

銅鼎,古代貴族煮食東西用的器物,更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

銅鼎,古代貴族煮食東西用的器物,更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

銅匜和銅盤,都是盥洗的器物

虢國征戰圖

玉項鍊

春秋戰國,兵家必爭

三門峽這個地方為什麼自古以來就很“搶手”,交通!交通!交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三門峽的交通位置也是沒誰了。西邊是西安,東邊就是洛陽。最重要的是兩邊要來往,必須要穿越崤山,崤山之路極不好走,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孔道”,在“孔道”之上又設立了函谷關,所以叫崤函古道。西周大家還都是講“禮”的,但到了東周,禮崩樂壞,諸侯之間為了搶地盤都是大打出手,兵家必爭之地說的就是像函谷關這樣的地方,於是就打!打!打!三門峽這塊神奇的土地在這個時候反覆易主,最終還是到了秦人的手裡。

崤函古道交通示意圖

銅簋,古代貴族盛放食物的器物,也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器

銅簋,古代貴族盛放食物的器物,也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器

編鐘,打擊樂器

編鐘,打擊樂器

青銅劍

銅扁壺,不是盛酒就是盛水,造型很時尚

陶鼎

戰國古幣

糾糾秦風

這裡說秦,而不說秦國或者秦朝,是因為這塊兒地方在秦國的時候已經歸秦所有,而且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秦人收編了這塊兒土地後,扼守函谷關,東襲六國,西守關中。秦惠王的時候在陝設的是縣,到了秦始皇他老爹秦襄公的時候變成了三川郡。都說秦始皇是暴君,其實全國的人都應該感謝秦始皇,能統一全國,統一度量衡,這是何其偉大的壯舉。全國能出土秦人墓葬的地方除了陝西真的不多,但三門峽出土了三千座以上的秦人墓葬,而且這些墓葬都是有規律的,據說這是為東遷到函谷關鎮守的秦人軍隊設立的陵園,所有的下葬者都沒有棺槨,就像現在在三門峽看到的地坑院一樣,挖個向下的大坑,四周開的像窯洞一樣的洞窟,下葬者直接就放洞窟裡,就像生前住在自己的房子裡一樣,這就叫事死如事生。而且發掘的時候下葬者的頭都朝向西方,因為那是他們的家鄉。當時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立馬心生敬畏。三門峽出土的秦人墓,從戰國時的秦國,到秦朝,再到西漢,是跨越也是傳承。

秦三川郡示意圖

銅圓壺,一般都是盛酒用的

銅鼎,古代貴族煮食東西用的器物,更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

銅鼎,古代貴族煮食東西用的器物,更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

銅鼎,古代貴族煮食東西用的器物,更是一種象徵權力的禮

蒜頭壺,秦人墓標誌性的文物

銅鍪,炊具的一種

彩繪陶鼎,這紋飾和顏色歷經兩千年依然鮮亮

陶甗,蒸食用具

繭形陶壺,盛放酒水或其它物品

銅劍

漢晉弘農

到了西漢,三川郡換了個名字叫做弘農郡,曹丕的時候,又改了個名字叫恆農郡,到了西晉又改了回來還叫弘農郡。你品,你細品,改來改去,都和“農”字有關,證明當時農業發展是根本,而這片土地是表率。最能印證當時這是個好地方的是位於鄭州新密的打虎亭漢墓,墓主人是當過弘農太守的張德,那畫像磚和壁畫怎一個排場了得,古人事死如事生,他死的時候那麼排場,活的時候肯定沒少在弘農郡享福。



漢瓦當

漢瓦

上面寫的字應該和澠池有很大關係

鐵錘和造錘的模具

上面說是“谷口曲”,感覺還是像“黽”字

銅扁壺,放在現在也是個時尚款

銅鋞,酒器或者溫酒器

跽坐俑

跽坐俑

玉璧

展品陳列

釉彩陶壺上有獵守場景

釉彩陶壺,有很明顯的青銅器風格

陶樓

弘農郡講解

陶俑燈,人物很明顯的西域色彩

古代“印鈔機”

古代“保險櫃”

貓頭鷹

陶井

陶狗

陶馬,帶有獨角

牛車

北朝之名

南北朝挺亂的,在這裡只說北魏,一般都喜歡把魏晉南北朝放在一塊兒,之所以單列,是因為北魏對於“陝州”這個名字很重要。孝文帝元宏雖是鮮卑族,但極力推進漢化措施。而且在他當政的時期,三門峽這地兒廢郡設立陝州,從此這個名字就和這塊兒地捆綁在一起,叫了快1500年。

武士俑

這造型老抒情了

三門峽分佈的古佛寺

隋唐鏡像

隋唐實行的是兩都制,西安和洛陽並重,這一制度不打緊,可忙壞了夾在中間的陝州。兩京鎖鑰的位置再次突顯了它的重要性,陝州境內設置了眾多的驛站和行宮,漕運盛行。來往於兩都之人絡繹不絕,使這裡不繁榮都難。

三門峽博物館陳列

銅淨瓶,盛水,用來洗漱的

唐三彩風格的執壺

唐三彩風格的龍首壺

塔形罐,是印度風格的佛教明器,幹啥的,可以開開腦洞

這陶俑的表情亮了

唐代的女性的確很自信

宋金元之路

隋唐之後,過了亂亂的五代十國,就到了宋金元時期,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西安和洛陽輝煌不在,逐漸的開始落寞起來,而陝州的伴生位置也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所以陝州的歷史在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個轉折點。不過幸好西安雖然不是首都了,但依然是西北的門戶,想要去西北過陝州還是少不了的。來往的人隨便給點“過路費”,陝州的小日子過得也還不錯。

黑陶瓷罐,這紋飾真絕

剔花瓷注

雙獅瓷枕

孩兒瓷枕

婦人啟門磚雕,這個圖案在宋金很流行

磚雕

磚雕

磚雕

磚雕

陶五供

金三彩

明清遺緒

明清陝州屬河南府,就這樣一路沿著宋金元時期形成的脈絡走了過來,沒有太大的起伏。當然也出現了很牛逼的人物,比如靈寶的許家,鼎盛一時,有“許半朝”之稱。

明代俑群

金獅子、金荷包

金器陳列

金飾品

道家風格的青花瓷爐

陶執壺

三門峽博物館陳列

陝州夢華

後來經過了短暫的民國,陝州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之初,大搞建設,根治黃河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項目,當時這個項目得到了蘇聯老大哥的援助。三門峽大壩就開建了,而陝州古城就在規劃的淹沒區,於是居民搬遷,陝州城被拆除,一代陝州古城就此消失。聽說後來,由於三門峽水庫蓄水高程調整,陝州城所在的位置並沒有被淹。但是除了寶輪寺塔和一座老牌坊,陝州古城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留下。

老陝州八景

陝州故城示意圖

寫在最後

沒有來三門峽博物館之前並不怎麼了解這段歷史,但從博物館走出來的時候心中不免有些沉重。特別是那個叫“陝州”的名字,以前也就知道陝州地坑院,現在它的本來面目呈現之後,多少感覺有些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