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天使救人,快遞小哥“組局”成白衣天使後援團

今天,疫情蔓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們每天看到都是連續下降的黃線——“零”是我們的嚮往。


武漢部分地區限行

沒有公交

沒有地鐵


一天大強度的工作量加上在寒冷中步行4個小時的路程,讓一名金銀潭醫院的護士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時一個快遞小哥出現了,救人的天使被救了起來。


他叫汪勇,生長於武漢,是一名普通的80後快遞小哥,從早到晚,送快遞、打包、發快遞、搬貨,日復一日的拼搏,夠得上一家三口開銷。每天一睜眼就投入到戰鬥中的我,像一個上了發條的“陀螺”。


從年初開始,零點以後他的車燈永遠常亮,一直停靠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之外。


天使救人,他救天使。



在疫情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

醫療人員、科研人員、軍人、警察

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


為了保障城市正常運行

他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甚至有時候還要留下善意的謊言


給繼續戰鬥的自己增加燃料

讓牽掛自己的家人睡個好覺


一天接送一個醫護人員可以節省4個小時,接送100個就是400小時。400個小時,醫護人員能救多少人,怎麼算我都是賺的。


汪勇的“謊言”是一個接著一個

面對記者的跟蹤採訪

他終於說了實話


 他是個快遞員,也是個“組局”的人。


跟所有的人一樣,汪勇起床的第一件事也是量體溫,只是他還多了一個習慣——看日曆。


到2月13日這天,汪勇已經22天沒有回家了。


在這22天裡,他住在武漢二環快的一個快遞倉庫。


倉庫裡不只是滿倉的快遞,還有陰冷潮溼的下水管道,角落裡擺著一張勉強能歇腳的高低床。



第一個謊


從開始接武漢金銀潭醫院的護士開始,汪勇學會“撒謊”了。


“去還是不去”是他當時最糾結的問題。


“去?”

武漢戰場,人人皆兵


“不去?”

父母上年紀,自己還成了家,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所有的猶豫都來自——“不能倒下”


經過一個小時的心理鬥爭,汪勇告訴自己:“必須去”。


不想讓家人擔心,這個事情就要自己扛下來。


汪勇面對問題是怎麼出去?6點下夜班的護士,單位的停工,說服自己的老婆,看來只能“騙”了。


汪勇謊稱單位網點需要值班人員,臨時值班表正好輪到了自己。


這個理由讓汪勇順利出門,先買兩隻口罩,最基本的防護算是有了。



第二個慌


順利接到這名護士,算是有了個好的開始,這一天他接了十幾個醫護人員往返金銀潭醫院,汪勇的腿抖得站不住了。


加上擔心被傳染,讓汪勇開始打退堂鼓。


就在這時,汪勇又看到一名護士發單,目的地離醫院很遠,足有幾十公里。


這一點發出很久,仍然沒有人接,汪勇改主意了。只是這麼長時間,家人遲早會懷疑自己。


於是汪勇編造了第二個“謊言”,“接觸疑似病患要被隔離7天”,成了汪勇最好的藉口。


開始老婆不聽他解釋,哭得稀里嘩啦,後來情緒穩定後,才算同意。


而慢慢的,和醫護人員接觸多了,他開始明白她們為什麼輪休的時候,寧願走路也要回趟家,走路的4個小時,可能就是休息了。


在全國醫療救援隊來之前,醫護人員人手不足,連續日夜奮戰成為常態。


床位不足,讓90%的人只能靠倚著來睡。


長時間的身體疲憊,其實一沾地就能睡著。只是病人痛苦的呻吟,對講機24小時的呼叫,種種的精神壓力下,一碰就醒。


所以走在只有風聲的馬路上,可能比躺在醫院的床上休息的好。



一個人遠遠不夠


因為“謊言”到位,汪勇暫時淡出家人“懷疑”的眼神,自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接送醫護人員這項“本職”工作中。  


直到大年初四,汪勇按計劃去接一名醫生上班,突然接到了她的電話:“師傅,你不用來接我了,我今天可以輪休了。”


這是汪勇這段時間聽到最好的消息,全國的支援讓武漢緩過來了,武漢的醫護人員終於能歇歇了。


“值了。”汪勇發自內心地笑出了聲。


過後,汪勇發現了一個問題,就算自己再拼命,300公里的量就是自己的極限了。要想把支援工作做好,自己一個人顯然是不夠的。


汪勇開始在朋友圈發佈消息招募志願者,來解決自己的單挑的侷限性。


硬性要求只有兩個:必須自己一個人住,必須佩戴防護用具


呼聲很多,汪勇招募到二三十號接送醫護人員的司機,期間跑壞了三輛車。


慢慢的,汪勇又發現,就算這麼個跑法仍然不是長久之計,無法滿足更大的需求。


此時有人提議可以尋找資源,共享單車成了和滴滴成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摩拜單車的投放效率很快,醫院、酒店所有的點位,車輛人員一天到位,解決了2公里左右的出行需求。


青桔單車也是三天內對接完畢,投放了400臺,從運維、費用、投放,專門有個團隊管理,一下子徹底解決了出行問題。


滴滴把接單公里數從3.5公里以內直接更改為15公里以內。


瞞不住了,就接著幹吧


汪勇一邊持續自己的救援工作,一邊繼續跟家人演戲。


每天晚上,他都要保證一個小時的“出鏡”時間,朋友圈發佈招募和求助信息對家人設置了限制。


紙包不住火,何況是這團燃燒著滿滿正能量的熊熊大火。


隨著出鏡次數的增多,任務越來越忙,汪勇的事情再也瞞不住了。家裡人知道後,最後給與的還是理解和支持。


只是我兩歲的女兒很黏我,一到晚上就吵著跟爸爸睡,找不到就坐在角落裡哭。元宵節那天,看著她趴在我照片上親了又親的視頻,心裡特別愧疚,很想家人。


作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兒子”,汪勇很難受。這段時間,這三個詞,他一個人都撐不起來。


所以他選擇了暫時放下“家”,因為他有不能停的理由,他沒得選。


馳援武漢的醫療隊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政府給他們安排得有飯吃、有地兒住,但細枝末節不一定照顧得到,我們可以查漏補缺,盡我所能不虧待他們。


想吃米飯?我來解決


最開始汪勇他們募集到了2.2萬元,為倒夜班的醫護提供泡麵和水。


後來有一個護士發朋友圈說,好想吃大米飯,汪勇看到後心酸得不行。


汪勇對接了武漢一家酒樓老闆,免費提供盒飯,一天1500份。分別提供給金銀潭醫院、新華醫院和協和醫院。


接著又對接一家專門供餐的餐廳。



只是後來,因為疫情的原因,只允許幾家指定單位生產供餐,一份盒飯成本40,汪勇的團隊無力承擔。



被挫敗的汪勇沒有放棄,找到了武漢一家本地企業“Today便利店”解決了用餐問題:每天提供金銀潭醫院所有支援團隊的用餐,以及每天支持滴滴車主免費午餐300份。



沒有資源,一呼百應


我是一個沒有任何資源的人,但一路走來,特別感謝追隨的志願者和大企業的幫助。大家都在為這個事情努力,我只是一個組局的人。因為平日裡和醫護人員接觸得多,他們的現狀我最瞭解,生活上的支援也是必不可少。


汪勇“組局”,“入局”的人不少。


有問題,群裡說,只要有需求,就有人可以解決。




感動自己,就有力量了


醫護人員需要一批防護鞋套,整個武漢市都斷貨,後來在淘寶線上找到一個商家有貨,但在距離武漢市區55公里的鄂州葛店。


商家也是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發不了快遞,汪勇連夜開車去取,帶回來了2000雙。


看到疫情慢慢好轉,汪勇感覺自己的付出意義非凡,並在慢慢兌現價值。


疫情不退,他不停手。


截至目前,汪勇團隊一共對接了1000名醫護人員,接下來還要對接3000名馳援武漢的醫療隊。



初衷:送人就是救人,怎麼都賺


初衷很簡單,一天接送一個醫護人員可以節省4個小時,接送100個就是400小時。400個小時,醫護人員能救多少人,怎麼算我都是賺的。


文章部分內容來自人民日報


策劃 | 趙 青

審核 | 王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