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朝为何不及百年而亡?灭宋之后不久即见端倪

文|笑春风


引子

公元1259年,南下攻宋的蒙古军团主力,在攻打四川合州钓鱼城时遭遇挫折,据说,在这场战斗中,蒙古大汗蒙哥负伤,之后又因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病,最终病死军中。蒙哥突然暴毙,不仅大大减缓了蒙古灭宋的步伐,而且还引发了自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以来,蒙古帝国的又一次转向。这次转变,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蒙古军事贵族们是否能够超越自己的传统,去灵活的驾驭中原局势,还对其之后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攻宋的历史也被小说家一再演绎)

蒙哥逝后不久,远在华北赋闲的其弟忽必烈敏锐的察觉到了兄长之死,一定程度上给自己的重新崛起扫清了道路。因为之前,正是由于自己试图改变蒙哥"草原本位"的政治决策,才招致了兵权的解除与自己暂时退出政治中心。而现在,机会不可再错过了,在忽必烈的紧急调度下,大批军队前往中亚,迅速击垮了他的竞争者,他的兄弟阿里不哥的夺权集团,然后在未经蒙古传统中忽里勒台大会同意之下,宣布自己才是整个蒙古唯一的大汗。

忽必烈的军事夺权行为,引起了不少蒙古王公的不满,最明显的,就是曾经在与蒙哥、忽必烈一系争权中落败的窝阔台和察合台后裔所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指责忽必烈的行为违背祖制,同时陈兵西北,试图进取中原。这使得忽必烈与南宋暂时讲和之余,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兵力监视族内敌人的动向。此时,曾经雄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其分裂已经不可避免,日后,忽必烈在燕京旧址上重建都城,建立元王朝,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游牧社会的发展之路。可是,这条路走得却异常坎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扫除群雄的元帝国,过早的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当然,忽必烈及其事业的继承者也看到了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作出了一定的修补,可是,即便是微小的修补,也在公元1323年的南坡之变后,画上了休止符。从此,元王朝在衰落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直到元顺帝时期红巾军起义的爆发。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导致元王朝呈现出早衰迹象的一些原因,并从中一窥元帝国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

(蒙古骑兵)

01草原军事贵族的寄生

不可否认,忽必烈之所以能够结束东亚大陆四分五裂的局面,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草原争战中,他的军事集团可以局限于本族人内部,可是,一旦进入到长江流域的水网地带作战时,忽必烈就必须调整用人政策,更多的去依靠熟悉水战的金与南宋的降军,而这必然会导致草原军事贵族们的不满。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一旦协调不好,就容易导致整个集团的垮台,例如民国初创时,袁世凯就曾试图在重用北洋系老人同时,吸纳其他派系的政治力量,结果招致了段祺瑞等的抵制,最终在洪宪帝制中,袁昔日忠贞不贰的手下,全部走到了他的对立面。七百年前的忽必烈,其实和袁一样,面对的是同样性质的问题,所以,他一面表示对新人的重用不会触动旧部的利益,一面在灭宋后不久,就把南宋降军分两批派到征伐日本的战役当中,巧妙的省略了权力再分配的环节。

(南宋军队也曾是很能打的,不输于蒙古骑兵)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就怀疑忽必烈有利用远征日本来刻意消耗降军的企图。不过,从结果上看,忽必烈的目的达到了,南宋的水军主力在颠覆了宋廷后,又在日本海的台风中损失殆尽,仅有的精壮,被拆开调往长江下游或"腹里"地区驻扎,并接受蒙古军团的监视。所以从此点来讲,忽必烈重用南宋降人只是权宜之计,从内心深处,他还是秉持着草原本位的一套,与蒙哥并无大的差异。

(影视剧中的蒙古贵族)

去掉了竞争者,蒙古军事贵族们按理说应该感到满足,实则不然。随着国内局势的安定,他们一转而成为帝国机制中的寄生虫。怯薛(蒙古军事侍从)们对于汉文化并不感冒,也无意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而是急不可耐的垄断了高层的权位,忽必烈对此自然是大为不满,但是,由于其争夺汗位成功,就是靠的这批人,所以他又不得不同其妥协,每次大张旗鼓的整肃内部,实际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在他的继承者铁穆尔、武宗海山和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而日后仁宗之子英宗试图打破这样一种状态时,立即招致了蒙古军事贵族们的报复,掌握一部分禁卫军力量的贵族铁失与中枢的同盟者联合起来,在南坡杀死了英宗与他的支持者,从此,元王朝高层腥风血雨不断,至于新生力量,也一次次被排挤出权力核心。

蒙古军事贵族对于权位的垄断,不但引起了儒生等势力不满,同时还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开支。因为他们在掌握权力之后,呼朋引伴,不断将本族亲信安插到各个重要岗位上来,侵蚀着本不高效的行政机器。在成宗即位之初,大都的官僚人数就破了万,是原先编制的三到四倍,而到了仁宗时期,官僚人数非但没有受到遏制,反而继续膨胀到了编制的七倍还多。要养活如此庞大的政治集团,

没有钱怎么行?于是,这就又引发了导致元王朝早衰的第二个问题——敛财过度。

(元仁宗像)

02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早在忽必烈时代,就意识到了原先的农副产品征收,已经无法满足政府庞大的开销。当然,这里也必须声明一点,用钱的地方不仅仅有安抚功勋阶层,还需要应对西北地区的战事与平定国内层出不穷的地方叛乱。而在这个过程中,贵族们又有了敛财的机会。

为了应付财政危机,忽必烈决定重用色目人阿合马。阿合马原出身于西域回回商人家庭,精于理财,但是,元朝政府当时要的,可不是循序渐进的生财之道,而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上不封顶的金钱。因此,阿合马不得不另想法子,经过考虑,他决定把关乎国计民生的盐铁等实施垄断经营,这和汉唐统治者的敛财措施也没有不同,但除此以外,他还大量动用纸钞发行所依赖的金银钞本。至于金银的来源,自然是多从国库与民间剩余中获取。他的这类做法削弱了元王朝的整个财政系统,同时还招致了儒臣的抗议,并最终惨死在反对者刀下。他的继承者卢世荣与桑哥,则继续延续了他的这一套做法。桑哥的举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为了敛取财富,竟默许自己的手下去挖掘南宋皇室的陵墓,据说,理宗皇帝的头盖骨也因此成为了喇嘛们的饮酒之物。这一传言有待考证,但它的流传,无疑反映了当时民间对于元朝高层疯狂敛财行为的不满和恐慌。

(悲剧的理宗皇帝)

忽必烈死后,成宗铁穆尔与其后的武宗海山等看到钞本已尽,为了支付自己庞大的开销,又去滥发宝钞,也就是元代的法定纸币。这种举措自然是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对于草原本位下的皇帝与贵族们来说,他们无法理解现代财政的一套理论,对于他们而言,帝国的财富都是服务于皇帝一家及其奴仆(贵族)们的。日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来修颐和园,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似不必将此苛政归罪于元一朝。可是他们滥发纸钞以及消耗金银的无底洞,已经让国库储备见底。此一时期,亏得西北的叛王内讧,窝阔台一系在取得了元王朝支持后,吞并了窝阔台一系的力量,察合台汗为了维护到手的利益,决定于元政府讲和,所以财政危机没有因为军事行动产生的过大开支而进一步恶化。但是,躲得过一时,怎能躲得过一世呢?

(元代宝钞)

03儒家治国理念的破产

贵族敛权与敛财的双重打击,让元王朝处于风雨漂泊之中,到了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他所面对的即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因此,他先以诛杀中书省权臣和淘汰冗员的措施双管齐下,暂时性的遏制住了元朝高层对于民间无休止的盘剥,同时,在他的老师儒生李孟的影响下,他极力宣传儒学,恢复了停止的科举考试,并以君臣大义来拉近和贵族们的关系。不过,仁宗的这一套做法,毕竟还是有限的。因为科举考试所选拔的人才,连整个大都文职官员人数的百分之五都不到,仅起粉饰统治之用,至于所谓的儒家经义,贵族们也并不感冒,而是更喜讲因果报应的佛学。

到了仁宗儿子英宗继位之时,这套做法已经只剩下空架子,贵族们也再也忍受不了皇帝意志影响下的裁员之举,在铁失等武力反抗下,英宗及其支持者被打入血泊之中。从此,元王朝不再徘徊于汉化和草原本位之间,而是走向了全面的保守。在元顺帝时期,元朝大臣为镇压民间叛乱,居然能无所顾忌的说出尽杀四姓之家的话来。元在早衰后未过百年而亡,也就不难解释了。


参考文献: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