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大智慧的人,都懂得守住這3件事

保持對食物的敬畏心

週末和朋友出去吃飯,等待的間隙看到隔壁桌兩個女孩,拿著手機不停地調整角度,對著桌上的菜品瘋狂的拍拍拍,然後修圖發朋友圈。

隨便瞟了幾眼,都是某app上推薦的網紅菜。

沒吃幾口,其中一個女孩就放下筷子,對另一個說道:“這些菜太容易長胖了,我不吃了。”

“啊?那你怎麼點這麼多?”

“要打卡呀(發朋友圈)”

扭頭看了看其他桌,大都是邊吃邊刷著手機,不知道的還以為菜在手機上裡。

為了拍照而點菜,為了活著而進食,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呢?

缺乏對食物的敬畏感,是當代社會人的一種通病。

據相關調查顯示,2018年全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每人每餐,

浪費率為11.7%。

初步測算,2017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在1700萬噸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人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

其中,大型餐館、旅客群體、中小學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館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朱子家訓》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這不僅是提倡不浪費,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教育世人要學會感恩。

有人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有人吃飯是為了享受生而為人的一大樂趣。熱愛生活的人,從不敷衍自己,哪怕一餐。


他們能輕易就被一頓飯所治癒,因此永遠不缺繼續下去的勇氣。

食物除了填飽肚子,還承載著文化,料理人的每一個步驟都賦予食物不同的意義。

張佳瑋講自己在巴黎的一段經歷:

巴黎聖母院斜對面聖雅克街23號,有家賣紅油抄手、重慶小面、鍾水餃的店,老闆娘偶爾興起,也做刈包。

一天中午,去吃小面、抄手,外加一小碟鍾水餃。我是豬八戒脾氣,囫圇吞棗吃得快。

老闆娘去廚房一轉,捧了個小碗出來,出來看我吃完了,“糟糕,我剛才給你的調料裡少了一種醬汁!”看我已經吃完了,跌足搖頭。

結賬時,她收了小面和抄手的錢,但死不肯收水餃的錢。“這味道都不對的了!不能收錢”

我一再說,味道已經很好了,“你看我狼吞虎嚥的!”

老闆娘搖頭,“本來可以更好吃的!——一個川味小吃,調味不正宗,那就是不能收錢的!!這是原則問題!”

老闆娘用自己一以貫之的,用心詮釋著美食的標準,也詮釋著一個最普通的廚師對食物的敬畏。



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心

蘇東坡當年任杭州通判時,曾結識了一個叫章惇的朋友,初次見面,蘇東坡覺得此人才華橫溢,豪爽大方,和自己很投緣。

直到有一次,他們結伴旅行,路過一處叫黑水谷的地方時,碰到一條深澗。


澗上有一塊極窄的木板,下臨百尺深澗,兩側是巨石峭壁。

章惇提議從這塊木板上走過深澗,到對面岩石上題字,表示“到此一遊”。蘇東坡一看這個危險的境地,表示自己不願冒生命危險到對面題字。

章惇微微一笑,坦然走過那條窄木板,抓住一根從上面垂下來的青藤,盪到對面巖上,寫下八個大字:“蘇軾章惇到此一遊”。


回來後,他一臉得意地等待蘇東坡,對他這種大膽精神的稱讚。

蘇東坡拍拍他的肩膀,感慨道:“總有一天,你老兄會殺人不眨眼的。”


“為什麼?”章惇十分驚訝。


“把自己生命不當回事的人,自然也不會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蘇東坡說。


果不其然,宋哲宗繼位後,章惇官拜相位。他開始對“元佑黨人”大加迫害,包括蘇東坡在內,三十幾個元佑期間的大臣被降職,人數之多,前所未有,許多人因此客死他鄉。


對活人不客氣不說,就是對死去的人,章惇也不放過。他向哲宗提出,下詔對早已去世的司馬光、呂公著掘墓毀屍!

對生命的敬畏不僅是對物種的重視,更是人類長期文化修養,道德觀念的影響。


李政道博士的一位弟子盧剛,因論文獎落選,嫉恨、失望困繞著的他,竟然開槍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學家,繼而仇殺了自己的獲獎同學。

河南宣化一位16歲少年劉某因與女友吵架,竟然喪心病狂地開著轎車朝行人一路碾軋,致使2死13傷。

鮑鵬山教授說:我們正在培養高學歷的野蠻人,他們只知道知識的力量,不知道良知的方向。

當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於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漠甚至冷酷。

豐子愷先生曾說,小孩子的一點點殘忍之心,如果不注意克服, 以後會擴展開來的。

小時候用腳去踩螞蟻,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長大後可能會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有人對生命不屑一顧,有人卻把每一天當最後一天,過得精緻又莊嚴。

《人間世》裡面的吳曉燕,每次化療都準備了精緻的妝容。她說她要積極地面對,不讓別人看出來她是個生病的人。

“人家說病了,就不做新衣服,不打扮了。”

“我不是這樣想,我照樣積極面對。”

你看,你厭惡的生命,卻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德國思想家,史懷澤在《敬畏生命》中寫道,當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看到河馬與他的船並排前進時,他的內心感到了震撼,由此對生命的敬畏感驀然而起,併成為他今後不懈努力和執著追求的事業。


敬畏生命不僅是體現在肉體本身,更是在於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文明的一部分,是那樣的不易與偉大,生死,得失,不僅僅是生命中簡簡單單的加減法,它更是人類文明香火的傳承,社會風氣與進步的體現。

或許很老生常談,但還是想說:人間一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保持對社會規則的敬畏心

網上流傳的,各種哈佛雞湯文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1764年的一天晚上,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突發火災,數百本哈佛牧師捐贈的珍貴圖書被焚燬一空,只有一本書倖免於難,因為頭天晚上它被一名學生違規帶回了宿舍。

哈佛大學有一項校規:學生在圖書館,借閱學校的珍貴圖書,只能留在圖書館閱覽。

第二天,這名學生把書交還給學校,而這本書也成為哈佛牧師捐贈圖書的孤本。


處理這一事件時,哈佛大學召開校會,校長對該學生提出了表彰,對他保留了學校最珍貴的圖書表示最高的謝意,然後當眾宣佈開除這名學生。

校長的理由是:讓校規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讓道德看守哈佛更加安全有效。

我們有個成語叫“盜亦有道”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意思是小偷也有偷盜的道義,即使是當賊的,也有他們的所謂“行為規範”和底線。

只是這個“道”,在大家眼裡,越來越不受重視了:

因為對規則缺乏敬畏感,多少抄襲、山寨作品層出不窮;

因為對規則缺乏敬畏感,行人亂闖紅綠燈、橫穿馬路,車輛酒駕、醉駕致死傷無數;

因為對規則缺乏敬畏感,作弊、插隊、“走後門”風氣四起......

生活中因為漠視規則,而斷送自己和別人生命的例子還少嗎?

還記得2016年,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事件嗎?

趙女士一家三口和母親到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東北虎園內自駕遊。

在入園之前,園區檢票人員口頭告知了,包括趙某一家在內的,自駕車遊客相關注意事項,併發放了“六嚴禁”告知單:


1、嚴禁開窗

2、嚴禁下車

3、嚴禁投餵食物

4、嚴禁攜帶寵物

5、嚴禁一切野外用火

6、嚴禁酒後心臟病者駕駛

然而,就在車輛完成遊覽,等待閘門開啟駛出虎園的15時00分07秒,趙女士突然從副駕駛位置打開車門,向車頭前方繞行到主駕駛車門外。

對於其危險舉動,園區巡邏車立即用車載高音喇叭,警示喊話要求其上車,而後面的兩輛自駕車,同樣鳴喇叭進行安全提醒。

但是,趙女士並沒有選擇上車,她站在原地向車尾方向張望,短短十幾秒,一頭老虎撲上前來將其拖走!

護女心切的趙母,趕忙衝出車去救女兒,但是面對老虎毫無反抗能力的趙母被當場咬死,趙女士則被拖昏迷,身體多處咬傷,面部嚴重毀容...


對於被老虎咬傷的趙女士,當年的輿論其實並沒有多少同情。

原因很簡單:

園區安全手冊白紙黑字,中途警告標語從未斷絕,甚至就在事發前的最後一秒,還有人在不斷的勸阻。

但是對於這一切,趙女士選擇了無視。這種對規則的漠視,可謂是害人害己!


規則之所以具有約束和威懾,根本還是其背後那令人難以承受的代價。


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有一個著名作品《Rhythm-0》。

在作品中,阿布拉莫維奇直接麻醉自己,面向觀眾坐在桌子前,桌上有72種道具,包括槍、菜刀、鞭子等等各種危險的物品,觀眾可以使用任何一種道具對她做任何事,並且不用為此負責。


整個作品持續了6個小時,在這期間,有的觀眾拿起口紅在她臉上亂塗亂畫,有的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有的在她身上作畫,有的劃破了她的皮膚。

直到有一個人用上了膛的手槍,頂住阿布拉莫維奇的腦袋,表演才被制止。

一旦你把規則撤掉,將決定權交給別人,那麼你離喪命就不遠了。

沒有什麼比規則更冷冰冰,不近人情,你不敬畏它,它十分恐怖,但你敬畏它,它就是你的保護傘。



古言道:“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按不出大格。”

一個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為準則和規範,就能自覺約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軌的事。

人有了敬畏感才會衍生出尊重,才會認真對待每件事。

因為敬畏感,所以盡善盡美做事;因為敬畏感,所以成長為德才兼備之人。

反之,缺乏敬畏感的人藐視一切,眼高手低,又如何過好這一生?

願常懷敬畏之心,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