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狄青之死真的是欧阳修一手造成的吗?你怎么看?

骑蜗牛走高速


历史上,狄青之死真的是欧阳修一手造成的吗?

历史总是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是有它的相似性,狄青死后的一百多年,岳飞之死又何其相似,都是以“莫须有”的原因致死。今天,梁一杂说,来跟你讲讲狄青之死。

狄青,是一个好小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生农村贫苦家庭,从一个大头兵成为国防部部长,若拍成一部电影,这可是一部关于人生成长的血泪史电影,肯定也会看的热血彭拜,也会有种想上战场立功的冲动。

狄青生活在1008年-1057年,北宋著名将领,名族英雄,死时,49岁,绝对算的上是英年早逝;欧阳修,生活在1007年-1072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北宋政治家,从时间上来看,他们是前后脚出生,欧阳修年长狄青一岁,但活的比狄青长多了,享年65岁,这在六十古来稀的的古代,寿命算比较长的了。他们两人,一文一武,都以自己的本事在为当时的统治者出力,只是所接触的领域不同,按理说,他们之间不会出现题主的问题,狄青之死怎么会跟欧阳修有关系呢?狄青的悲剧,要怪就怪狄青自己太优秀了,前期实力太猛,而后期运气不太好,自己的壮年碰到了身体不好的统治者。

狄青,作战勇猛,善于骑射,因为脸上带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由于狄青文武全才,从一个大头兵,凭借着勇敢,有头脑,与西夏的作战中,脱颖而出,最为著名的一战是“夜袭昆仑山”。后经别人推荐,认识了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其的指引下,狄青开始研读《左氏春秋》等古籍,熟悉各类自秦朝以来的兵法、阵法等,因此而更加出名,不断积累军工的,成为了枢密使,进入了朝廷工作,从金戈铁马的生活变成了勾心斗角的宫廷戏,从一个作战勇猛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朝臣。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狄青不是很猛吗?文化全才吗?为什么官做到朝中大员了,而且还结识范仲淹这样的名臣,为啥会如此轻易地被人弄死了呀?

其实,政治生活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简单,北宋的政治跟其它朝代不一样。古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经历多个改朝换代,其它朝代都是以勇武著称,重视武将而轻视文臣,而宋朝却恰恰相反,这主要是跟第一任皇帝赵匡胤有关系,因为他自己就是从一名武将,被将领们黄袍加身“被迫”成为皇帝的。所以,纵观整个宋朝,都是在重文抑武,而文臣集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己的嫉妒羡慕恨发泄到武将身上,踩着武将们的尸首往上爬。所以就造成了北宋名将少,一直以来都是积贫积弱的局面。

狄青不但能文能武,而且群众基础及其的好,都是得益于他作战勇猛,给当时的老百姓提气了,增强了普通百姓的名族自信心,大家可知道,狄青的对手--西夏国,那可是兵强马壮,宋朝军队都被打怕了,出现了狄青后,才改变了被打的局面。所以狄青很受老百姓欢迎,以至于狄青走到大街上,民众为了看他,大街上被围的水泄不通,拥护程度如此。这正是文臣集团可以利用的最强点,也是作为宋朝统治者最害怕的地方。

正是因为在这政治背景下,文臣集团在宋仁宗生病时,隐晦的提醒了宋朝天下是如何得来的,这也正是身体不好的宋仁宗最大的心病,而文臣集团利用这一矛盾,轻而易举地借助宋仁宗的身体原因,把忧虑和疑忌挂钩,放大了宋仁宗的个人魅力,同时也夸大了狄青的政治能力,文臣集团把宋仁宗的身体问题说成是天下最大的忧虑,而狄青就变成是最大的疑忌,宋仁宗身体好了后,全天下最大的忧虑自然就没了,而天下最大的疑忌依然还在。

于是,在文臣集团的不断攻击下,即使是优秀的宋仁宗最后也选择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把这个“疑忌”想象成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种可能,而到那个时候,就是赵匡胤再世都完了。在长期这种被攻击的制度下,狄青开始被贬出朝廷,开始任地方官,而且宋朝统治者一直派人以询问的方式监视他,对他极其不信任。

狄青,曾经的一个热血青年,曾经被宋仁宗表扬,信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宋仁宗的前期的信任成就了狄青,从信任到被贬,再到监视,这给狄青内心上打击是非常沉重的,曾经风光无限的狄青,就这样郁郁寡欢地离开了人世,完成了他一生的旅程。

欧阳修,只是文臣集团的一份子而已,若说欧阳修直接害死了狄青,那是不对的,若说狄青的死完全和欧阳修没有关系,那也不对,毕竟他是文臣集团的一员,终其一朝,文臣和武将从来就没有在政治上统一过,所以,要说狄青的死,那就是死于当时的政治背景,政治制度,因为他个人的行为、能力以及老百姓对他的拥护程度触及到了统治者的政治利益。





梁一杂说


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辩证的来看,不能单纯认为欧阳修一个人一手造成狄青之死。

首先,宋朝的制度决定了,武将的地位一直比较低,而且文人知军事比比皆是,往往能打的武将地位都不高,这也是宋初害怕武人割据和叛乱的原因。结果就是,大家都害怕武将地位偏高,狄青就是因为对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皇帝一路高升到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等于直接进了最高决策层,是大宋武将的中官职最高的!但是这严重伤害了文官集团的情绪,他们害怕这打破了一贯的平衡和害怕无法控制武将的权力,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官先后发难和弹劾!但是,欧阳修本人是一个君子,这种责难和弹劾,更多的是从他们认为的祖制和政治长治久安来考虑!如果一定要谁出来承担这个责任,我倒觉得,当初的大宋皇帝,更应该来承担这个责任,狄青开始是不愿意去枢密院的,他也知道那帮文人一定是非多,但是皇帝坚持,却又无法坚持到最后,最后还是妥协牺牲了狄青!

其次,狄青本人,思想还是不够开阔,一开始既然已经知道最坏的结果和当初的惯例,在被贬的时候就应该坦然接受,而不是整天郁郁不得志,最后病死,这个结果他自己是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做人,风光时守得住内心,潦倒苦困时更应该豁达处理!

所以,第一责任人应该是皇帝,没有欧阳修,还有其他人去弹劾;第二应该是狄青本人;最后才是欧阳修,作为带头大哥,他晚年也该是很后悔的!

以上个人愚见!


FisherWang


北宋名将狄青之死,与欧阳修风马牛不相及!

狄青于宋仁宗时凭战功累迁,从士卒直至大宋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欧阳修与他的交集,就发生在此任命前。欧阳修等文官集团一度反对朝廷对其的任命。但此反对无效。

1052年底,狄青入广西征讨起兵反宋的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一战而胜,回朝升任枢密使(国防部长)。后因种种原因,于1056年8月“出判陈州。”1057年2月,狄青嘴生毒疮,于陈州不治身亡。“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而同一时间里,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正以翰林学士身份在京城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贤才。

故,狄青之死与欧阳修无关!


2许云辉


宋真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起兵作乱,朝廷从禁军中挑选善于骑马射箭的卫士戍边,狄青也被选中,分配到陕西前线的延州。

狄青战功卓著,被朝廷提拔为枢密使,遭到了一些人的妒忌,就连欧阳修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说动了宋仁宗,欧阳修等人自认忠君爱国,却开了一个误国误民的坏头,秦桧害死岳飞不过借用了北宋文臣的简单逻辑:武将们建立不世功业后,将是狄青第二,可能也是赵匡胤第二。

嘉祐元年八月,狄青被免去枢密使,出守陈州。狄青想知自己犯了何错,去问文彦博,文彦博丢下了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无他,朝廷怀疑你!”狄青惊怖得倒退了几步。

狄青临走前情绪低落,到任后,朝廷每隔两月派人“慰问”他,实乃监视狄青,每遇使节到访,他都害怕被赐死,不到半年,狄青因焦虑过度而死,享年四十九岁,宋仁宗没杀狄青,狄青的死却和他有莫大关联。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准确的说,狄青的悲惨结局,是为当时整个北宋的文官集团所不容,欧阳修也参与其中了。但是欧阳修本意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的想法是想让狄青“保护性离开权力中枢”而已。

所以说,欧阳修一手造成狄青“窝囊至死”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关于其中的是非曲直,请大家自己来判断。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北宋时期名将,外号人称“面涅将军”。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他的哥哥在乡里和人斗殴,犯事以后跑了,在家守着的狄青代兄受过,被官府所缉拿,后来去服了兵役,于是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军队没待多久,靠自己的能力,学会了骑马和射击技术,而且水平很高。

一开始在军队中当差,只是宋军中的一个下级军官,职位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他官位虽然不高,但很有头脑。平时少言寡语,做事缜密,没有官架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很得军心。

再加上他带兵打仗,往往身先士卒,所以士兵也都能奋勇杀敌。况且立了战功,他还首先给辅佐自己的辅佐将领请功,很得将士们的喜爱。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宋史·狄青传》)

在和西夏作战的四年中,狄青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仗,由于每次都冲锋在前,他中箭受伤八次之多。

勇敢作战的狄青,得到上司尹洙的赏识,于是找了一个机会,把他推荐给了范仲淹。

当时的范仲淹正担任经略使的高级军官,他一见狄青,谈吐之后非常欣赏狄青的才能,于是送给他一部《春秋左氏传》,勉励他要好好学点历史知识:“一个将军如果不懂得一点历史,那就只是匹夫之勇,是不能成就大事业的。”

狄青于是耐着性子认真研读起来。果然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研究了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不但自己提高了文化素养,更是懂得了兵法韬略,从此让人刮目相看。

但再让人刮目相看,武将的地位还是十分低下的。

我们从狄青遇到的一件小事上,更有透彻的理解了。

在宋代,当兵的和犯人一样,脸上都是要刺青的,狄青就是从小兵干起的,所以脸上刺有标记。

有一次他的顶头上司韩琦设宴,宴请诸位将士。那个韩琦是进士出身,后来官做到宰相。

古代的文人吃饭比较讲究,要请来歌伎唱歌助兴。席间,有一名叫做白牡丹的歌伎,给大伙献技敬酒,当敬到狄青时,她向狄青调侃道:“小女子敬这位脸上有刺青的小官一盏。”

白牡丹的一番举动,当即引起哄堂大笑。

试想一下,连大家看不起的一个妓女,都敢当面嘲笑一个军官老爷,由此大家就能想象到武将是什么社会地位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是因一场黄桥兵变,才最后黄袍加身的。所以他当政之后,始终十分忌惮那些带兵的将军们,生怕他们学自己,有朝一日也来个黄袍加身。

后来赵匡胤就琢磨开了,用什么办法能兵不血刃的解除这些人的兵权呢?想了许多日,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赵匡胤请客,在宴席间趁着酒劲,解除了跟他起事的这些人的兵权,历史上叫这个事件为“杯酒释兵权”。

解除了这些将军的兵权,将他们的权力一分为三:由枢密院掌管调兵权,三衙掌管管兵权,再由皇帝临时指派帅臣掌管统兵权。

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习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将军要想一杆子插到底,将官军变成私家部队,就几无可能了。

宋太祖曾经有个名言:

“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史·太祖纪》)

意思就是说,我选的文官,到地方上担任行政长官,管理整个一州的大小事务,但就算他们全都是贪腐之辈,那么他们的危害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武将的影响大。

这个话说得很直白,文官作乱,只能是祸乱一州之地,而武将一旦造反,那威胁的是整个朝廷。所以后来坚决执行扬文抑武思想,不管任何时候,武将要比文官矮一截。

随着战功的积累,使他的官位急速上升,不几年竟升任至枢密副使,古代这个职务,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军委副主席了。

这对一个武将来说,就是升到了顶层,不可能再往上升了,因为宋朝的军委一把手不可能让一个武将担任的,自赵匡胤以后,军委一把手始终由文官来担任的。 

狄青在军委熬了几年,由于当时实在找不出熟读兵法韬略的文官了,宋仁宗当机立断,将狄青扶正,当了枢密使,也就是军委主席。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狄青立刻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嫉恨。

当初狄青进入中央,担任军委的副手时,大家虽然嫉妒,但还能容忍,因为副手只有参与权而没有决定权。但是现在官升一级,军权在握,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大家不光嫉妒他,还开始人肉他的过去,这一找,果然找出他的许多“阴暗面”来。

狄青过去在前线带兵打仗十分勇敢,他对待士兵历来都是赏罚分明的,但是每次在赏赐士兵的时候,他都会大喊一声:这是狄爷爷所赐!

就这一句话,让有心人给抓住了把柄——明明是朝廷的赏赐,怎么成了你赏的?你想把朝廷军队变成你的“狄家军”吗?

同时,同僚也当面讥讽起他来。有一天,手下王尧臣看着他脸上的刺字,竟当面讽刺道:“狄公脸上的刺青很好看啊,自从做了枢密使以后,越看越光亮了。”

狄青听了后,针锋相对的回答道:“王公要是看着刺青好看,我可以免费在你脸上也来个印记。”

也是狄青的霉运来了,公元1056年京城发大水,狄青一家为躲避水灾,搬到相国寺暂住。

那相国寺当时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重大节日里皇家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办,可见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

当狄青身披战袍,出现在这个神圣地方时,对手们震动了——这是对皇家的大不敬啊!

后来又以讹传讹,说狄青当时身披的是一件黄袍,这更了不得了——不光是对皇家的不敬,还有篡逆之嫌了。

因此,必须将狄青除之而后快。

这时文官集团一众人,有庞籍、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王举正人,集体找到宋仁宗,向皇上谏言:这个枢密使的职务,是绝对不能让狄青再下去了,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变呀!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宋仁宗放心的说道:狄爱卿是我们大宋的忠臣呐!

听了宋仁宗的回答,文彦博一句话给他对到了南墙上:我们的太祖皇帝,当年不也是后周的忠臣吗!

这句话简直人宋仁宗无言以对了,陷入尴尬的两难之中——他要承认太祖是忠臣,那他后来背叛了后周,表明还是不忠;要是否认,那祖上岂不真成了窃国大盗?

迫于群臣的挤兑,宋仁宗只好妥协了。

于是皇帝的诏书下来了,狄青被诏免枢密使职务,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到陈州任个知州的实职。

这个事件过程中,欧阳修起到了这么作用呢?

欧阳修的上书是这么写的:

“臣(欧阳修) 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欲乞罢青(狄青) 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续资治通鉴》)

臣谓青不得已而为人所喜,亦将不得已为人所祸者矣。为青计者,宜自退避事权以止浮议。而青本武人,不知进退。(《论狄青札子》)

从他给皇帝的上书来看,他是劝皇上未雨绸缪,也是让狄青躲开这个是非窝子,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到地方上去任职。这样对国家有利,对他个人也有利。

从行文词句中,可以看出言词是比较平和的。其实这应该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所能采取的保护措施了。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欧阳修的语气是平和的。不像文彦博那样的咄咄逼人,但是这些人里头就数欧阳修的名气最大,后来竟以讹传讹,把所有的罪过都安到了他的头上,他最后变成构陷狄青的主谋了!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大环境,宋仁宗当时龙体欠安,而且无后。

皇上的继承人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现在有一个手握兵权的“军神”环伺左右,即使没事也不由得让群臣多想了。

所以,削去狄青的兵权,是众位文臣们共同的想法。

结语:

狄青毕竟是行伍出身,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对于这些时局,他不可能理解得那么透。

所以他到陈州任上之后,一直想不开,以至于整天唉声叹气的,最后嘴生毒疮,抑郁而终。

狄青一死,什么对立的矛盾都解除了——对朝廷没有威胁了,嫉妒他的人也找不到理由了。

谁料却由此而因祸得福,享受了尊贵的待遇。

狄青死后,宋仁宗在皇家禁苑中为他办丧事,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号“武襄”,这在宋朝的武将里,已经是一个很鲜见的待遇了。

所以,完全可以这么说,狄青的倒霉,一个是自己理解问题不深;一个是看问题不准。再救一个是自己相处的环境不行。所谓的“生不逢时”,可能就是对他说的吧!

《宋史》元·脱脱等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


老衲侃春秋


在宋朝,武将们是出了名的地位低,甚至有时候那些为国打仗的老兵们的地位连狗都不如,当然这也和宋朝吸取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经验有关,更大的原因其实是宋朝自己也是兵变起家。

所以重文轻武,以文抑武成了宋朝的国策,毕竟宋朝也是费尽千辛万苦,才从几百年藩镇割据中脱颖而出,所以终宋一世,贬低军人就是真正的"政治正确"。

在宋朝武将被陷害是常有的事,比较著名的就是秦桧陷害岳飞,令宋朝丧失了恢复中原的大好机会,因此秦桧遗臭万年,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无情的唾骂。

在宋朝的历史上缺还有一位北伐名将也被"陷害",而且"陷害"他的还是大文学家欧阳修,这个人就是狄青。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大文学家欧阳修会去"陷害"别人?

还别说,这是真事。按照有些中国人的二元历史观,历史人物永远都是带有脸谱化的,如红脸的关公,红脸就代表着正值忠勇,而白脸的曹操,白脸就代表着奸邪。也就是说在这类人中,历史人物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因为秦桧是坏人,所以他干的事都是坏事。而欧阳修是文学家、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不可能做出坏事。

这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好人,也不存在绝对的坏人。那么大文学家为何会去和一个武将较劲呢?这还要从狄青身上说起。

狄青的发迹之路

在讲究出身的北宋官场,狄青这个"贼配军"的发迹堪称励志典范,狄青和那些励志典范一样都是出生贫苦家庭,当我们的十六岁还在读高一的时候他就已经替兄长顶罪参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因为是罪囚,所以他脸上被刺了字,从理论上来说的话,他这辈子要么战死,要么永远当小兵,难以出头。但命运就是如此神奇,他在宋仁宗宝元元年的宋夏战争中,作战英勇,被当时的名相范仲淹看上,于是被范仲淹悉心栽培,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良将。

狄青的出现,很快扭转了宋朝在西夏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凭借着一股狠劲,大宋的西线战场硬是被他打出了和平之势。前方不断传来捷报,这也令狄青在大宋的官场上蹿红,不少政坛老油条们纷纷对狄青这个武将伸出大拇指。

狄青的官越来越大,最开始他并不觉得不妥,直到他出任了枢密使,这一切的情况都变了。原先原先对他赞不绝口的文官们,向他投来了无数的口水,每天骂他都不带重样的。就连他的老上级韩琦都开始阴阳怪气的和他说话。这又是为什么?

欧阳修明坑暗保狄青

狄青当了枢密使,走向了人生巅峰。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小小的配军走到了枢密使的位置,这不仅让文官们忌惮,也是十分的嫉妒。所以这些文人集团在与狄青一同上朝时,经常拿他脸上的刺字侮辱他。

甚至杜撰出很多诋毁狄青的事,如有天官府不让百姓们点灯以防火灾,而狄青家的管家忘记告诉狄青这回事,他是这群好事之徒,就杜撰出狄青家经常有奇光出现,这和当年的朱温一样,朱温干过什么,恐怕就不会有人不知道了吧。

不仅文官们不停招惹狄青,狄青也还得罪了满朝文武。此时的欧阳修看不惯了,他站了出来上了一道奏折给皇帝"为国家消未萌之患",欧阳修对狄青的"攻击"可比秦桧的"莫须有"好得太多了,首先这个批评是针对宋仁宗的,认为他一意孤行的提拔狄青有违国法。

而欧阳修最后也是并没有在狄青失势后对他进行清算,只是将他贬谪异地,让狄青这种得罪满朝权贵的人离开朝廷,这说白了就是保他一命,试想一下,这种在官场上被孤立了的人,欧阳修要是想弄他都不用自己动手,就会有人一手操办。可惜的是贬谪异地的狄青并没有想到欧阳修的用意,最后抑郁而死。


孤城影随


本人对历史不是很熟,但在网上给你找了些。

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陷害”,我们既然说一个人陷害另一个人,那么自然是指其所编造之事实乃是无中生有。

  鉴于宋朝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就不难怪狄青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得到的并不是朝廷的信任和拥戴,反而是猜忌和排挤。

  狄青的死欧阳修要担任一部分责任,但并不是首要者,狄青的死并不是某个人的罪行,但“雪崩来临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罪”。

  狄青的死实际上就是宋朝的原罪,倘若真要找一个人为狄青的死负责,也许只能是赵匡胤。

image.png

  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狄青的命运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话题,但就是这个政策却给宋朝带来无尽的困扰和悲剧。

  狄青作为武将出身,一路官拜枢密使,也就是宋朝掌管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武将自从赵匡胤开国以后在宋朝一直享受着被天然鄙视和排挤的性质。

  狄青作为武将,又官拜枢密使,这从根本上触动了文官集团那根敏感的神经,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历史已经成为宋朝统治阶级心中不愿去面对的顾虑。

  用白岩松的话来说“当初推火车的人,现在都变成了拦火车的人”。

  武将们把赵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也把自己推入了饱受打压的深渊里,文官不愿看到“陈桥兵变”的重演,这当然也是赵匡胤的意志。

  狄青的崛起让文官们变得惶恐不安,敏感的神经促使他们必须想尽办法的打压武将。

  这种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武将只能是朝廷听命于朝廷使唤的一只猎犬,是受命之犬,而非授命之人,狄青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待了四年,遭受了四年的攻击。

  这些攻击并不是要置他于死地,而是要把他排挤出权力的中心,永远的远离那个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神圣之地。

image.png

  流言蜚语并不是从狄青担任枢密使就开始的,早在皇佑四年狄青担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所谓“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

  一个“轻”字就把武将在宋朝的地位暴露无遗,实际上是宋朝在意识形态上的颠倒。

  因为“大国重器”除了先进的军事武器,还有人,信陵君当初在魏国时,凭借着自己养的大量“贤士”,使得诸侯不敢加兵魏国数十年。

  但在宋朝,政治意识形态由于被赵匡胤重新塑造,人的力量于是被严重的削弱。

  狄青担任枢密副使时,贾黯就上疏说“国初武臣宿将,扶建大业,平定列国,有忠勋者,不可胜数。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道出了宋代政治风气上对武官的天然鄙视。

  这也许能够为我们解答宋代为什么宁愿和谈也不愿意重用武将,实际上其本质上就是对武官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几乎就是宋朝政治意识形态,是无法扭转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狄青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中有一句话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话用来形容宋朝的武官真的极其合适,如果宋代武官只是服从朝廷的指令去打仗,那么他们无疑是忠诚的,无罪的。

  可一旦他们身居高位,掌握兵权,他们也就“怀璧其罪”了。

image.png

  宋朝的权力就像一块纯洁的宝玉一样,不能为武官所触碰和拥有。

  当狄青担任枢密使的时候,文官集团对他的排挤和猜忌达到了高潮,作为掌管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武官出身,这让文官们的神经异常的敏感和不安。

  这个时候就连曾经称赞狄青“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的欧阳修也开始站在了狄青的对立面。

  正犹如《投名状》的庞青云身居高位后,利用完他们的官员们开始迫不及待的将他们推下悬崖。

  欧阳修谈不上利用狄青,但他也不愿看到狄青的势力触角伸进朝堂中来,但狄青为人正派,忠诚,他们编织出合理的理由弹劾狄青,于是不惜假借鬼神之说弹劾狄青,使我们看到政治之无耻、之黑暗、之肮脏。

  欧阳修把嘉佑元年在京师爆发的水灾归咎在武将身上,他先是大力赞扬狄青,后又话锋一转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

  文彦博为了把狄青搞下台,数次向宋仁宗请罢狄青,宋仁宗回答说“狄青忠臣也”。

image.png

  而文彦博却不惜大不敬的回答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同年,宋仁宗害了一场病,制诰刘敞上疏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

  意指是因为狄青的缘故,为了证明狄青身居高位对朝廷的威胁,这些人甚至编造出“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的谣言,把狄青视为不祥之兆。

  水灾期间,狄青避难相国寺,并居住在那里,也被人弹劾说犯上作乱之举,在这种种的弹劾与诬陷之下,宋仁宗架不住了。

  做了四年的枢密使,狄青累了,宋仁宗也累了,文官们却斗志高昂。说到底,狄青有错吗?其实不过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已。

  畸形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了宋朝的命运,也决定了那些武官们的命运,而欧阳修不过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执行者而已,说他有罪也对,但又并不全然是害死狄青的人,只能归咎于宋朝的整个体制吧。

  所以许多年后辛弃疾才会在《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中写出自己的心声说“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东宫百货


一直以来,历史都对这件事的评说定为欧阳修“露章劾”狄青,是忠君误国,实在欧阳修是在背黑锅。话要从嘉祐元年说起,当时京师遭遇了特大水灾,狄青一家为避水迁徙大相国寺。据说他穿着黄袄起居行止于大殿之上,被人看见了。都知道黄袄的意义非凡,讹言自然四起,仁宗当时体弱久病,又久无生育,未立太子,狄青这时候撞到枪口上来,被朝廷视为最大的威胁也就容易理解了。情急势危,狄青进退维谷。就在这种情势下,欧阳修写了两份有关狄青的奏章:《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欧阳修用了大半篇幅阐述狄青“自初掌枢密,进列大臣,当时言者已为不便”的争议,和狄青为“军士所喜”的原因,并为他辩解和开脱,“然则青之流言,军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势所使之然”也,以消除皇帝对狄青的猜疑。然而,皇帝是什么样的人,那能凭你一两句开脱之言,就改变他对一个人的印象,再说功臣遭忌的现象代代有,不急流勇退的,大多没好下场。因此,欧阳修进而言道“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并且在奏章之中,反复三次“乞”,“且罢青枢务,任与一州”,为了就是促使狄青早一点离开这是非之地,其苦心明眼人一看就明了,狄青在那种情况下还不思退的话,必有性命之忧。所以说,欧阳修“劾青”实为“保青”。


盘龙城飞哥


 狄青的死欧阳修要担任一部分责任。但并不是首要者,狄青的死并不是某个人的罪行,但“雪崩来临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罪。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陷害”,我们既然说一个人陷害另一个人,那么自然是指其所编造之事实乃是无中生有。

  鉴于宋朝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就不难怪狄青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得到的并不是朝廷的信任和拥戴,反而是猜忌和排挤。

  ,但并不是首要者,狄青的死并不是某个人的罪行,但“雪崩来临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罪”。

  狄青的死实际上就是宋朝的原罪,倘若真要找一个人为狄青的死负责,也许只能是赵匡胤。


1趣事实闻


历史上北宋代名将狄青之死非欧阳修一手选成,而是被君王猜忌其功高盖主、将其明升暗降削权排挤,不因性格与同僚不合被弹劾诬陷,最终忧郁成疾而英年早逝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