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好人因为受到不公正对待而变成坏人的故事?

芬芳杜若


很多,比如汪精卫。

早期的汪精卫,是一个立志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积极推进共和的热血青年。曾经亲入京城欲刺杀清政府摄政王及王公大臣,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唤醒民众投入到反清的斗争中来。

后来行刺失败,被关入大牢,还曾作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在被清朝大臣肃亲王审问时,不但侃侃而谈革命大道理,而且与战友争当刺杀主谋,以求一死。

就是这么一个人,后来却因与蒋介石争权夺利,另立中央,失利后竟投靠日本人,甘当汉奸走狗,残害中国人民,还美其名曰:曲线救国。

这个曾经为爱国而去刺杀满清大员的革命青年,最后反而因卖国而被人刺杀,后来因伤在日本凄惨死去,成了一个遗臭万年的卖国贼。

对于汪精卫,后人还常用白居易的诗来感慨:"倘若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醉眼朦胧看天下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下面这几位历史人物就是好人变成坏人典型的例子,影视剧中被过度美化,大家都认为是好人,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却是臭名昭著。

第一位,纪晓岚

很多人都认为纪晓岚是一个深受乾隆皇帝宠爱,口若悬河,学富五车,敢于与恶势力和珅做抗争的大好人。这只是影视作品中的纪晓岚,历史上的纪晓岚并非如此。首先纪晓岚并非深受乾隆皇帝喜爱,毕竟清朝是一个满人地位远远高于汉人地位的朝代,纪晓岚毕竟是汉人,只能算是在朝廷当官,根本算不上是宠爱。纪晓岚有口吃,也并非口若悬河。他也只是颇有些文化,祖上都是没有成大器的读书人。和珅在朝中地位极高,纪晓岚根本没资格与其交手,反而遇到麻烦事还得向和珅低头下气。并且纪晓岚非常好女色,80多岁仍一切如故。

第二位,朱祁镇

影视剧中的朱祁镇是一位对周围人都很好、爱戴百姓的圣君。真实的朱祁镇却令人憎恶。明朝三大太监之一的王振深受朱祁镇宠爱,王振徇私弄权,贪污受贿,鱼肉百姓。但朱祁镇却丝毫没有责怪王振的意思,甚至在王振去世之后还为其立下了碑。反而像于谦这类忠臣却受到了朱祁镇的迫害。试问这种忠奸部分的人又怎么有资格被称为圣君呢?

第三位,芈月

影视剧中的芈月与真实相差很大。剧中的芈月是一个痴情女子,她与义渠王之间的爱情故事被拍成一段佳话。历史上的芈月甚至可以与吕雉、武则天、慈禧列为一类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国政权被她控制了36年。而且她与义渠王在一起也是各取所需,根本不是纯粹的爱情。芈月的私生活也非常混乱,也有着一笔很烂的风流账。

历史话题一直是很严肃的话题,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物,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版本进行记载。书籍是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尤其是正史。然而类似于

二十四史篇幅较长,大多数人都难以通过阅读此书来了解历史。影视剧因富有一定的娱乐性,因此有关历史的影视作品反而深受欢迎。但影视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难免会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改写,这样就会令大众对一些历史人物产生误解


历史的影子


清朝的“坏人”。

孙中山先生本来也是改革派,希望“拯救”清政府。他在1894年写下了《上李鸿章书》,希望清政府能够仿效西方政治制度,进行革新。

为了能把自己的意见“上达天听”,他找到“新派”的郑观应、王韬,请他们帮忙。而王韬也不含糊,推荐他去天津找李鸿章李中堂。于是,满怀理想的孙中山赶紧去了天津,希望能跟李中堂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

可惜(xing hao),李中堂“公务繁忙”,没时间见他这个嘴上没毛的爱国愤青。

吃了闭门羹,见识到清廷的腐败,孙中山回去就开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汪精卫斗不过蒋介石,觉得委屈,转头当了汉奸。

汪精卫年轻的时候,确实厉害,为了革命敢刺杀清朝摄政王。还留下振奋人心的绝命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释放以后,又成了孙中山先生的亲信。就连中山先生的遗嘱,都是他汪精卫笔录的。而且,他还成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虽然,在第二年(1926年),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全面接掌党政军大权。但是,因蒋介石资历浅,很快被胡汉民和汪精卫两位大佬打压下去,一度下野出国。

可以说,在1928年之前,汪精卫在国民党的地位比蒋介石高。

可是,他这个文人手段不行,一受挫就“出国看病”;一不爽就辞职走人,没有人迎接还不回来。他一天到晚,总是梦想着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威望,能在国民党中压住蒋介石这样掌握军权的军人实力派。

现实很残酷。1927年12月,蒋介石跟宋美龄结婚,成了孙中山的连襟,也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1928年2月,蒋介石操纵的国民党四中全会,通过党务整理计划:1924年国民党改组前的党员才允许登记,登记后经过审查、训练才算是党员。而汪精卫一派很多人都是1924年入党的,大都受到了蒋介石打击。不久,又有人写文章,说汪精卫跟“广州起义”有关,打压汪精卫一派。于是,汪精卫出国了。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时,汪精卫也曾出来蹦跶过。但是,都被蒋介石轻易化解了。等到1937年全面抗战时,身为“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在党、政权势上,都比不上蒋介石了。

1939年,抗战局势非常困难,国军输了所有会战,国都南京都丢了。为了阻击日军,老蒋甚至把黄河都给决堤了。国际上,欧洲列强奉行绥靖政策。美国虽然在道义上骂日本,支持中国抗战,但是,美国人还是照常给日本提供各种物资。

此时,国民政府高层之中,很多人都想跟日本人和谈。连蒋介石也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跟日本人和谈,希望回到1937年之前的局面。日本人当然不会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不同意蒋介石的条件。

一直受到蒋介石打压的汪精卫觉得机会来了,晚投降不如早投降,能卖个好价钱。他马上跑到越南河内,发表“艳电”(当天发电报日期代码是“艳”):说日本早想和谈了,签字就马上撤军,也不要赔款。都是蒋介石不同意,才成了现在局面。而且,高层很多人都跟他汪精卫一样,早想着和谈了。

额,蒋介石和很多高层被打脸了,都怒了。汪精卫也没好到哪去,和他谈判的近卫文内阁下台了。(其实,近卫文不下台,也管不了那些猖狂的日本军人。和他谈判,本来就没用。)日本新上台的东条英机给他的条件很苛刻,就是让他当傀儡。汪精卫已经上了日本人的船,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希望日本人赢。

幸好,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这个消息传到汪伪政权时,汪精卫懵逼了。他手下的那些高官们也傻眼了:日本人要完蛋了,汪精卫也要完蛋了。

而蒋介石开始高兴了,第二年,他就成了“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国军开始接受大批美国援助,抗战形势开始好转。

汪精卫小聪明白耍了,成了近代最大的汉奸。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大家好,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好人和坏人更多的只能在小说,演义等文艺作品里找,现实中恐怕难找到纯粹的所谓的好人和坏人,评判的标准完全在于评价的人自身的出发点是什么?

历史上很多人物在不同时期呈现过截然相反的评价:例如摧毁中国封建制度建立帝国制度的秦始皇嬴政,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历史教育和文艺作品里几乎就成了暴君和贪得无厌的代名词,但越来越多的被整理出来的史料可以证明嬴政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的成熟政治家,他所谓的残暴和之前之后的君王比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他的所取得的政治成就,确实影响了后来中国近两千年。而且就他的评价来说在汉武帝以前,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也基本偏正面,而到了汉武帝以后才逐渐污名化。

另外一个“历史经典反派人物”曹操,这个在戏曲脸谱中的一张大白脸奸佞反面人物,在历史中确实一位在当时历史环境中文采武功卓著的大人物,他在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维持住了中国大一统的帝国制度的走势。与差不多同时期罗马帝国崩溃后成了一盘散沙的欧洲不同,后来的中国虽然也经历过动荡和局部的分裂,但是基本文化依旧认为天下一统的才是出路。

以上是我认为一开始被认为是“坏人”,但是后来又被认为是“好人”历史人


澳斯曼卫浴8


我看胡歌演的《神话》这部电视剧,对里面高要这个角色有很深的感触,他原本是一个大大咧咧、淳朴自然的人,可因为机缘巧合之下,跟随胡歌饰演的易小川穿越到了秦朝,被阉割成了太监,于是变得心狠手辣,逐渐转型成了赵高。

当然,这也许只是电视剧的演义,但这里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那就是赵高一开始就是被人们所唾骂的坏人吗?他是如何变成坏人的呢?《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高身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封建制度不仅让他变成了一个太监,而且伴随着秦始皇那样一个专制的帝王,随时都有可能丢掉了性命,这能不让一个人的人性觉得扭曲吗?

赵高一开始是不是好人,我们无从得知,但他变成了坏人,却是秦朝时期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的,不过我们并不是要宣扬一个人应该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去学着做一个坏人,因为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我们只是要去考虑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美的社会,因为孔子还说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更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始终不去做坏的模范,而是让自己与世界紧紧相拥,那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一些呢?


白云心


吴三桂,当初吴三桂带兵二十万驻守山海关,有一小妾陈园园留在北京,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陈园园之父与闯王讲好,愿带陈园园到山海关劝说吴三桂归降,但在起程之时,因陈园园貌美,被李自成大将刘敏相中并将其霸占,只放陈父一人前往,吴三桂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逐引清兵入关,将李自成赶出北京,致使大顺朝灭亡。

见小说李自成,不是史记。


手机用户佛在心


唐朝末年起义军首领黄巢就是例子!

黄巢:唐朝末年起义军头领,文武双全,首先是盐商,此人胸怀大志,不甘心过平淡的生活 ,一心想谋取功名,于是进京赶考,高中武状元。

由于面相长得丑,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于是黄巢便起兵造反,几乎占领唐朝半壁江山,后来因为失去民心,得不到老百姓拥护,结果以失败告终。


用户638883浪鸡添鸭


这个我来回答吧,其实历史就像一张纸,是胜利者随意书写的,有些史实未必正确!

就拿那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来说吧,表象上是此人因李自成的大顺军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才导致他引清军入关的,这也只是个托辞而已!

吴三桂此人,一贯反复无常,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

大顺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据传后来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而作罢。

由此可见,此人并非因不公正待遇而投敌,乃是为了自身利益,后期清朝康熙年间裁撤三藩这哥们儿照样谋反!


在历史中寻找生活


是有很多的!比如吴三桂!好坏不要分的太清楚,只要不害人就可以,比如我,我很爱我老婆,可我老婆对我不冷不热的,所以我有个惊人的决定,我把他的牙膏换成辣根,嘿嘿😁



双人余吉利


周幽王时期的申侯、秦国大将章邯,还有韩信,他们应该是这类人。

周幽王宠幸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周幽王还听取虢公石父的提议,准备削去申侯的爵位,并且派虢公石父为将攻打申国。申后的兄弟、太子宜臼的舅舅申侯很生气,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因为周幽王曾经为了取悦褒姒,为了让从来不笑的褒姒笑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在这次申侯和犬戎的叛乱中,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没有诸侯来救援周幽王。据《史记》记载:周幽王被申侯杀死(《东周列国志》说是犬戎主杀死的),太子伯服也被杀死,周幽王国库的财物被犬戎抢劫一空,西周镐京被烧毁。宜臼继位,为周平王。因为镐京宫殿被烧毁,国库又被抢劫一空,周平王无力再建造宫殿,所以迁都洛阳,因为洛阳也有王宫。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如果不是周幽王把申后打入冷宫,把太子宜臼废为庶人,申侯不可能联合犬戎叛乱,没有申侯的叛乱,镐京王宫也不可能被犬戎抢劫一空并且烧毁,当然也就不会有周平王东迁,西周也不会因此结束。

秦末,秦国大将章邯,打败项梁大军,又打败赵军。秦军在巨鹿被项羽打败,由于秦军屡屡后退,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有些胆怯,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报告战况,并请示。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三天,赵高竟不接见他,司马欣非常害怕,急急忙忙奔回军中,还不敢顺原路返回,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在朝廷中,赵高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如今能打胜仗,我们的战功必定为赵高嫉妒;打不胜,我们必定一死。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一情况。”

陈余也给章邯写了一封信,向章邯分析当前形势,他认为章邯无论有功还是无功都会被杀,劝章邯掉转方向,联合诸侯攻秦,这时候的章邯还是犹豫不决,但派人去和项羽订立和约,项羽没有同意,项羽命令部下蒲将军日夜兼程,在漳河之南驻扎,蒲将军和秦军交战,项羽也率全部官兵攻打秦军,秦军大败。

章邯又派人求见项羽,还想订立和约。项羽因为粮草不多,答应和章邯的请求。章邯见项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向项羽痛述赵高的种种恶行。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上将军。

如果秦二世、赵高能善待章邯等将领,章邯不可能做一个叛将。章邯不投降,秦军不可能被项羽坑杀,秦国不可能那么快灭亡。

韩信为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武涉和蒯通劝韩信背反刘邦,韩信都不肯。但统一天下以后的刘邦并不没有把韩信特殊对待,从齐王、楚王降到淮阴侯,几次剥夺他的兵权。韩信最终被以谋反罪诛杀。可悲、可惜、可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