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研制难在哪儿?

何昆峰


我们知道,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国家,其川崎重工十多年而研制一款C-2运输机,2010年首飞的时候对外妄称,是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能独立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区区140来吨运力30多吨居然敢称大飞机,充其量只能比中型运输机略大一点而已。这可真有意思,按其级别,与欧洲A400M也就是刚搭到军用大运的边边上,块头不小,载荷不高,就那么一点点,问题是发生了掉零件和机体断裂等重大安全问题,两年以后,真正的大飞机来了,这才闭嘴不说,应该说与运-20没有可比性,无论在大小上,还是在技术性能上,难以相提并论,而且多种技术还是欧美现成货,比如美国的发动机等等。我们不然,全部属于自主研制。日本作为22个最发达国家之一,难度尚如此,何况从未研制过真正的大型运输机,还要面临高高的技术铜墙铁壁?中日研制的实事表明,运输机不好搞。

●运-9没有名字。运-9改自运-8,运-8来自前苏联的安-12,名称“幼狐”,生产线已经关掉,后来其高层说,决定关掉安-12生产线的就该枪毙。我们搞预警机没有平台,只有在运-8身上使劲,搞了多年,还出了一次大事,原因据披露是除冰系统不成。运-8自1956年仿制成功,1980年才定型成功,期间艰辛不言而喻,现在传唱乌克兰提供了多少技术支持云云,可能有那么一点,但是在性能上生生干不过C-130“大力神”,至今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还从美国以民机名义进口过2架。最大起飞重量61吨的中型运输机,就这么难搞,何况大型运输机,更是难上加难。不过运-9建立了技术自信,为了全面超越C-130,正在全新打造一款运-30。运-9可以没有名字,可以满足大部分军用需求了,这就是成功。

●天方夜谭。大飞机何其艰难,不容易搞,我们如今开着大门,也不想闭门造车,于是就近请教于安东诺夫。他们说,一个月之内生不出孩子来,于是条件提得相当苛刻,摆开了一幅没我什么干不了的架势。求人就是这样,我们没人可求,搞成功以后,胖妞她爸伸出手来数,关键技术六项,400多道技术难关,作为对我国航空工业的一次大考,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比如管理系统,集航电,制导,监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要搭建一个快速的网才能保障,该项技术始终被严密封锁,经过几年攻关,成功解决九项技术,相关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话说谁要。像这种技术难关我们林林总总何止上万,共有十几项申请了国家专利。美国C-17搞了14年,伊乐-76用时11年,我们用时多少?5年!这便是钢钢的中国人,真心值得点一万个赞。

●一泻汪洋。我们不说运-20有多先进,使用的钛合金是所有飞机最高的,用3D打印使用的结构件也是世上最大的,在运力、速度等飞行性能参数指标上,毫不输于任何人,甚至有过之。魂舞大漠觉得,我们已来到了研制的时间节点上,不造这个干什么,能拉动航空产业技术升级,再难也要造,不管多大的,运-20之后有运-30,运-30之后呢,运-40,运-50和运-60,都要有,运-20给了我们更大的技术自信。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多产业展开了全面大合作,有人形容,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征,没错的,运-20建立起的项目控制能力,无与伦比,只要有了这个,就没有我们搞不成的事。被卡脖子多年以后,今天我们迎来了自己军用大飞机,这正是我国航空工业进步的生动写照。


魂舞大漠


放眼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国家并不多,总共也超不过五个国家。
甚至,作为作为联合国家五常国家里面的英国和法国,目前还未具备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能力。更为有意思的是,军用航空工业可能还没有这个两个国家发达的中国,却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快速的具备这一能力,并且由中国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这款大型运输机运-20,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这么多大型运输机里面,最为先进的一款。


至于,为何设计研发制造一款大型军用运输机如此之难,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还是这几个技术原因。首先一个,也是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型军用运输机,需要一台推力足够大的航空发动机,而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发设计制造生产出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就更少了。中国也是近一年,才成功的研发出了国产涡扇-18大推力航空发动机,装配给国产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军用大型运输机尺寸巨大自身机体重量巨大,也为了能够让大型军用运输机尽可能的装载更多的货物/物资。军用大型运输机,多采用大尺寸的复合材料作为其自身的机身部件。而这样的大尺寸复合材料,也是需要非常高的复合材料加工制造水平才可以成功制造出来的。


最后一个就是,大型军用需要搭载的综合航电系统,该航电系统显然也是只有那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大型军用飞机的国家,才具备相关的研发能力,其他国家如果没有这方面研发的基础,是基本不可能研发的出来这一套适用于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航电系统的。


航空君


运输机分民用和军用两类,目前民用运输机领域基本上是被波音和空客两家公司所把持,而军用大型运输机领域则只有几个国家能涉足,这就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除了这3个国家之外就没有哪一个国家具备研制的能力了。

大型军用运输机是一个国家空军实力的象征,这是空军走向战略化必须要的装备。但是运输机的研制却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这就是大型涡扇发动机,世界上具备运输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研制的国家就没有几个。我国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使用的是从俄罗斯引进的D-30涡扇发动机,这是一款在伊尔-76大型军用运输机上普遍使用的发动机,并且被我国的轰-6K轰炸机作为动力。

大型运输机研制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包括材料,机械加工,空气动力学,航空电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先决条件,另外大型风洞设备也是必须的,否则就得去国外进行风洞的研究工作。大型运输机的研制设计的行业五花八类,几乎涵盖了整个工业基础。

运输机是一款进行人员和物资运输机的装备,其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包括静力载荷试验等都是要拿真实的机体来进行,而这个只是实验的一方面,大型运输机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各种测试,这是一个国家具备相当的实力之后才能够进行研制。

目前我国已经研制了C919大型运输机和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这个代表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大飞机的研制国的行列。


航空视界


一说到军用飞机,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各种战斗机,高机动、隐形、超音速等等一大堆指标。其实战争除了这些直接用于交战的武器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后勤。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根本无以为继。机械化部队的消耗太大了,逼迫各国必须建立强大的战略运输能力。

(A-400M的确性能出众,不愧是欧洲联合的典范)

世界上除了中、美、俄三个大国,有能力生产大型运输机外,别的国家都不具备这种实力。英、法、德等老牌欧洲国家为了在军备上竞争,联合开发就是必然的选择。可是,但凡欧洲联合的东西,那基本就要各种扯皮,工程也会一波三折,甚至不欢而散。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斗机项目,法国自己退出搞了阵风。联合研制的护卫舰项目一开始就没戏,西班牙退出搞了F-100,挪威退出搞了南森。就剩荷兰和德国支撑到最后做个萨克森出来,好歹没有成为烂尾工程。而面对运输机项目,各国都没有底气自己单干,于是老老实实的在一起合作。终于研制出了A-400M运输机,这也是欧盟国家之间最大的武器合作项目。

(从上至下:C-160、C-130、C-130J和A-400M的对比图)

肯老老实实一起研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钱。二战后,北约国家几乎都装备了美国的C-130运输机。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原本先进的运输机群也已经老态龙钟,急需替换。那么全世界就有了大约2000架的运输机市场。欧洲各国,谁也无法和美俄竞争吃下这么大的市场。那就只有联合起来,发挥欧盟的作用,联合研制、联合生产、联合销售。做到利益均沾,有钱大家赚,因为各国扯皮的原因,早在2004年,我还在读书的时代,就在《国际展望》上看到介绍A-400M的文章了,时隔这么多年,如今终于量产了。实在是非常难得,但是我还是要来吐槽一下这个飞机。

(既可以用于运输,又可以当加油机,其实就是买一架飞机当两架用)

这飞机的具体性能数据,大家随便网络上一搜索,就可以看到,我也就不详细罗列了。只说说它的多用途能力,那是的确很优秀,既可以运输货物长途飞行;又能当加油机,还可以承担救灾任务,真不亏是多功能。而是A-400M的前身,也就是FIMA未来国际军用运输机项目,虽然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也参与了,后来理念不同又散伙了。毕竟,美国自己运输机种类齐全,各司其职,没必要这么多功能。而美国看来,这种A-400M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玩意儿, 装不了主战坦克,战略价值就大为降低了。而能装主战坦克的战略运输机对起降机场条件要求高,目前也就只有美国自己的C-17可以做到兼顾。欧洲国家索性放弃这种需求,既然运不了,那为何要运主战坦克?现在时代不同了,欧洲国家现在要运的是步兵战车和自行火炮。要的是快速反应,而不是主力决战。

(A-400M还有大量 的干扰弹散布器,生存能力也比较高)

欧洲人都定位的这么精准了,那现在应该是大卖特卖才对呀。可为什么这飞机并不火呢?欧洲联合做东西从来都是不上不下的,明明可以做个高大上的,结果扯皮到最后都是互相妥协将就,现在钱都拿去养难民了就更别没啥指望了。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冷战结束了,各国军费都下降了,也就凑合用现有装备得了。美国反正有C-5银河,而C-130更多,如果前线C-130运不了的,就派C-17。俄罗斯有安-124、安-22,伊尔-76也是价格便宜量又足,加上别的因素根本不可能进口A-400M。中国自己研发了运-20,还有大量的运8和运9也不会买。那么好了,究竟卖给谁呢?卖给广大的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可A-400M的单价却不低,要1.7亿美元!而第三世界国家都比较穷。虽然A-400M比较先进,可是军用机一个月飞不了几次,油耗没有客机那么敏感的。A-400M发动机的优势也体现不出来,而价格却大大的吃亏,虽然C-130J也要1.1亿美元,可美国还有大量的二手货可以便宜甩卖,甚至是以军火援助的模式白送。如果你是非洲穷国、东南亚小国、拉美落后国的空军司令,会选择二手C-130还是A-400M呢?

(穷国哪需要这么高大上,维护不给力,一场风暴空军就全军覆没,买什么都白搭)

再说了,军用运输机如果不是追求性能,那你一个半破产的小国搞什么军用运输机?难道飞机买来就不用维护花钱了?正确的做法是买些便宜的民用运输机,直接买二手的,或者干脆从商业公司租用!反正这种小国家又不会真的执行特种渗透任务,普通的运输任务花钱就可以解决了!事实上非洲很多国家都是靠雇佣东欧飞行员驾驶租用的伊尔-76和安-12来搞运输的。欧洲这些国家习惯了富足的生活,不知道穷人家的难处呀,说白了就穷国就得有穷国的心态,得过且过才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太高大上的东西,看看就好!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题主说的是运输机。作为大型复杂工业产品,大型运输机肯定涉及到一个国家工业的方方面面

鉴于我们是战忽局的账号,当然要专注于军事。谈谈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难处:

首先,军用大型运输机对飞机的起降要求非常高。现代战争中,军用运输机需要把作战物资直接运抵前线,而前线的机场跑道环境非常复杂,而且土质的跑道可能性也有。大型运输机以超过150吨的重量在土质跑道上短距起飞,降落,对机身的强度,起落架的设计是十分巨大的考验,比民航客机的要求高得多。而且,军用运输机为了缩短降落时间,减少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的时间,通常采用更陡的下降曲线,降落时的冲击会更大,客观上也增加起落架和身机构机的设计难度。民航飞机降落一次花个半个小时很正常,降落非常平缓,但是降落时间长,只能在安全的环境下起降。

其次,大型军用运输机为了保证大型货物比如主战坦克能够开进货仓,机身尾部必须大开门设计。而且,为了满足装载重型坦克的要求,必须要求机身和货仓的宽度超过4米。直径大,大开门的机身结构不完整,如何在大负载条件下保证不变形,设计难度非常大。客机的尾部都是完整的机构,只是在侧面开小门就是为了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刚度。日本C2运输机样机就曾在测试中发生尾舱门大负载情况下变形,导致不得不重新设计加强的事故。

还有就是,作战生存能力,军用运输机还要考虑中弹后的损伤容限能力。在作战前线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磕磕碰碰常见的事情,而且被敌方火力命中也是大概率事件。结构设计上要考虑轻伤不下火线,民航飞机就没有这个要求,不要说轻伤了,有一条划痕都得检修。

总之,大型军用运输机特定的使用要求和作战环境决定了难度。当然,并不是说民航客机就容易。两者的使用条件不同,导致技术上完全是两条不同的路线。民航客机追求经济性和安全性,军用运输机则追求性能和战场生存性,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追求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战忽局


运输机研制从技术上来说,根本不难。市场问题最难,造出来卖不掉。

中国为啥难,因为资源都被人头吃掉了,没有用在最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