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宋安之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当时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康熙对胤礽十分的疼爱,而且也对他寄予很高的厚望,从小对他就用心栽培。当然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期望,聪明好学、文武双全。据史料记载,胤礽年少时并不昏庸,他是康熙帝手把手教大的,11岁能通满汉蒙三语,少年时也是文武双全,在阿哥中也是杰出的。不要只是看电视就得出他昏庸的结论。在这胤礽刚刚懂事的时候,这就开始亲自传授功课,这还不算招揽一大批的大儒当老师。这学问也教,做人处事也教。加上这胤礽也聪明,没多久这满文汉文玩的溜溜的,而且那拉大弓放大箭的本事也不错。

转脸康熙一瞅,人还长的不错,待人接物和善还彬彬有礼,康熙高兴,这就常常的把这娃带在身边,传授帝王之术。

咱说了天下当爹的他都一个德性,爱孩子那是真真的爱。就因为这个爱字,康熙可就犯了错,这错可就直接导致了这胤礽的跋扈和冷血。

咋错了呢?俺给大家伙说道说道这事。

话说这康熙打开头先给胤礽选老师,先选了三位,一曰汤斌,二曰耿介,三曰达哈塔。

开头这三人挺高兴,毕竟是太子的师傅,也就是以后皇帝的师傅,您这叫康庄大道平步青云啊。

可这三人没想到的是,他们上岗第一天,康熙为了给胤礽传授帝王之道,这就当着胤礽的面给这三人来了一个下马威。

说是你们三既然要当太子的老师,那么让俺这当爹的烤烤你们(这是真真的烤啊,整个就是烧烤)。

考就考吧,但这康熙也不知道是要显摆嘚瑟自己的学问,还是要给这三难堪,除了那达哈塔出的题正常一点(毕竟都是满人留了点面子),另外俩汉人劲挑些冷门生僻的诗词典故来考。

好家伙俩人都答不上来,这还当老师呢?丢人!这俩老师大脸蛋子被打的啪啪响。

这那是考验啊,这叫立威。明着暗着告诉胤礽,这帮子家伙虽然挂这老师的头衔,其实也就是给他们爷俩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说道底这都是皇家的奴才,不用给他们面子。

得,这前头咱不就说了吗,这胤礽聪明着呢?他根本就不把这些个老师放在眼里,回头就给这些个老师立规矩,每天上课的时候,这老师先要先蹲在案头下边给学生跪下磕头,三拜九叩的,美其名曰这叫行君臣之礼。

上课的时候,您这老师要开口说话传授知识。

“哎!等会!先趴下,跪地上!这叫嘛?这叫回奏?说吧!”胤礽指着老师的鼻子说。

得,老师跪地上讲课。

讲完了,您这太子要背,是吧!

“爷们背文章,那有你站的分?坐着更不行了?这天下你还能比太子大?接着跪!”

得,胤礽摇头晃脑的背书,当老师的还的跪着。当胤礽把书背好了,您这老师才能爬起来。

这叫嘛?这叫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是!

好吧!就这么折腾下来,那个老师能受得了,这可都是一把年纪的主。你就瞅吧,课堂上胤礽穿着得体,虽然是大夏天,那是有模有样的。回头瞅那些个老师,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

康熙瞅着自己的大小子那叫个开心,把老师们当做反衬大加赞赏胤礽,把个胤礽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其结果就是变本加厉的对待这三大脑壳的老师。

得,第三天大早上的,那叫耿介的老头突然就昏倒了,摔地上迷糊了。这事报给康熙,康熙大骂老师。

“俺把太子托付给你们,你们这是干啥,那么大个人不知道啥时候坐,啥时候站啊!秀逗了吧!朝堂上俺瞅着那些个大臣年纪大了都赏个坐,你咋不和俺说?”

得,一家伙就把太子给撇的干干净净,罪过全是这三人的。

接着他又补了一句:“太子还小,没俺的话,他能自己个做主吗?”

这耿介实在是熬不住了,这就说自己生病了,要退休,就为这事有人弹劾他撒谎生病,但最后康熙没拿他怎么样,到是准了他的折子。

这好来胤礽的老师那是换了一波又一波,没人能撑多久。

这其中最倒霉的就是一个叫徐元梦的满人,这人本来是个读书人,可按照康熙的理解只要是满人,他就必须会骑射。

得,这徐元梦连弓都拉不开,康熙怒了,当着一堆皇子骂,徐元梦就不该是个旗人。这徐元梦脖子也硬,当时就回敬了两句。

康熙更加的愤怒了,当时就叫人把这货按地上打,那打的血刺啦胡的,这还不算康熙直接把这货的家给抄了,就抄出五百两银子,还要发配徐元梦的父母到宁古塔去玩。

这徐元梦一下子就哭了,跪到地上乞求康熙原谅。这事到了晚上的时候,康熙感觉他这事做的有点过了,回头把白天给徐元梦的处罚免了,父母也不用去宁古塔了,但第二天必须给太子上课。

好吧,他这事是当着太子和皇子的面发生的,所以皇子们也不把这货放在眼里,时不时的欺负欺负徐元梦那是常有的事,这徐元梦哭的心思都有,太子胤礽根本就不把这事当回事。

不过后来这徐元梦抓住外放的机会就离开了京城,一家伙就活到了乾隆年间,这岁数达到了八十六,就这岁数,那年月也是少有的。

大家伙瞅瞅,就这么教育,能教育出个仁爱的皇帝?快拉到吧,跋扈和冷血就是他的代名词,这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娃。

后来康熙怼噶尔丹的时候病重,来瞅康熙的胤礽看到康熙的模样,不愁反而高兴。

这一家伙就让康熙感觉这大小子算是白养活了。

当年皇十八子重病,这胤礽一点反应都没有。为这事康熙还骂了胤礽:“他是你弟弟,不是奴才!”

胤礽倒好,不道歉还顶嘴,康熙直接就怒了,但得忍着,毕竟是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儿子。结果没多久这胤礽大晚上不睡觉偷偷的瞅康熙的行宫,这行为一下子就让康熙警觉起来,这家伙不会是要杀他吧,于是转过脸来,一脚就把胤礽从太子的位置上给踹了下来。

可太子的位子一空,一帮子儿子就发疯了,纷纷的挑起战旗向着太子的位置发起了冲锋。

这家伙把个康熙吓坏了,所以没得法子把这胤礽又提出来当挡箭牌。

可这胤礽还不好好表现,比以前更加的跋扈,更加的变本加厉。

没得法子这挡箭牌使唤多了,对康熙的威胁更大,得,又把这胤礽给踢出了局,一家伙就幽禁起来了,彻彻底底的被康熙抛弃了,到死都没有剪除这禁闭。

  等到胤礽长大以后,做了许多让康熙很生气的事情,康熙确实很疼胤礽,但是一直任由他这样下去注定没有好结果,最后康熙下诏废除胤礽太子之位。

  胤礽被废除太子三年后,康熙的气也消了,此时太子之位一直空着,而宫中的皇子们因此也不安分。康熙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恢复立胤礽为太子。这一次胤礽在朝中结成太子党派,彻底惹怒了康熙,因此康熙第二次下令废除太子,最后胤礽死在囚禁所里。











爱尚剧乐部成哥


我们在看《雍正王朝》的时候,有看到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康熙废储。里面的胤礽是一个“烂泥巴扶不上墙”的太子,那么真实的历史上,胤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真的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不堪吗?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不到两岁康熙就把他立为了太子,可见康熙对这个儿子有多疼爱。

康熙也是手把手的去用心栽培他,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所以对他也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他们父子俩在早期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胤礽的表现也很让康熙满意,史书有记载:说他天资聪明,熟读四书五经。(太子胤礽与郑春华)

而康熙对他的评价是: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看康熙的这段评价,对胤礽各方面的表现也算是挺满意,就是对他的品行有点不满,所以给了他一个差评。所以历史上的胤礽,其实并没有电视上那样的不堪。

电视剧里的胤礽被描述的太糟糕了,贪财好色,极度没有政治头脑,这些都太夸大了。毕竟作为在宫里长大的孩子,自幼失去了母亲的疼爱,父亲又是一个有道明君,怎么可能行事会如此荒唐?

不过康熙太早立他为太子,把他置于权利的漩涡之中:上有康熙的期望,下有觊觎他太子之位的兄弟,中间还有一群大臣们都对他阿谀奉承、吹捧他。

(《雍正王朝》康熙帝)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想想也是挺可怜的,所以康熙真是害了小小年纪的他啊。 康熙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而子胤礽可是前后当了36之久的储君,皇帝与储君=两个权力中心=矛盾组合。

康熙在后面也越来越不信任他,两个人的间隙也越来越深,再加上胤礽的品德确实不佳,这也是康熙废除他的根本原因。


搞史人


胤礽在历史上前期是个文武全才的继承人,后期就变成暴虐无道。

1.前期太子文武全才,孝顺慈爱

太子胤礽从小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学习认真,从无懈怠,史载"自初读至终篇,目不傍视,正襟端坐,口诵手披。"对学习的四书五经,太子胤礽读过几遍既能背诵,但是他依然按照父皇的要求每篇都背120遍方止。十三岁的胤礽就能为满汉大臣讲学,深得众人赞誉。书读的好,书法造诣也很高,无论汉字还是满文,官员们都称赞不已。

太子不仅文才出众,武功也十分优异。胤礽娴骑、擅射,能左右开弓。在五岁时随父出猎,五发五中,射中一鹿、四兔;这么幼小的年纪,这么好的箭法,令人称奇。

太子不仅文武全才,还尊敬老师,孝敬长辈。

按照礼制,给太子讲课的老师要跪着讲,胤礽不忍看到年纪大的老师跪着,特许就座,而且关心老师们的身体,尊师重教。

2.后期。

尤其是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是不是第二次会被废黜,如同一把尖刀时时刻刻悬在太子心上。在皇帝的打压和监视下,在各个阿哥党的陷害、围攻下,太子脾气越来越暴躁,任意鞭挞诸王和群臣,还广罗美女、豢养面首,以前温文尔雅、仁慈孝顺的胤礽不见了,变得乖戾暴躁,四周早已树敌无数。

3.原因

原因有两个,每个都与康熙有关:

A. 君位和储位的矛盾。康熙本人不希望拥护太子的人太多。

B.康熙委任成年的阿哥们去各部历练,担任主管,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阿哥党。对太子威胁很大,可以说康熙一手造成了九子夺嫡的局面。

太子本身也有问题,从很小就被周围人裹挟,比如才几岁的时候,索额图就以太子党领袖自居,想早点把太子扶上去。


陈健4396


在《雍正王朝》中,为了突出胤禛的个人能力,过于“丑化“了胤礽。一代英主康熙精心培养四十余年的接班人。如果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仅是对胤礽的轻视,也是对康熙的侮辱。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量。胤礽都是合格的太子。唯一错误就是康熙太长寿。

清史对胤礽的描写已经淡化。而朝鲜实录对胤礽的记录却依然存在,而且评价颇高。应该说,早年的康熙对胤礽十分爱护。精心栽培,康熙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所以给予胤礽极大的感情。可谓是父爱满满,也是个人的情感寄托。而在康熙的栽培下。胤礽也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水平和能力,朝鲜使臣在给朝鲜国王的报告里,对于胤礽有极高的赞誉。而胤礽后来的变“坏“也是康熙给惯出来的。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乎?无论胤礽是否说过这句话。但这绝对是胤礽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换成谁,都得“疯“。谁也等不起。老爹啊,你太能活了。康熙一废太子,出现“九子夺嫡”这样的局面绝不是康熙帝所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得不复立太子胤礽(权宜之计)当出现废黜太子这样的重大政冶事件时,即意味着康熙帝一生政冶布局的彻底失败。


胤礽一岁被立为太子,36岁被废。原因就是胤礽等不急了,就算他等得,他麾下那些利益集团也等不得。胤礽再低调,再内敛,也必将聚集一些朝臣宗室。不结党也得结了。毕竟还有数十个弟弟虎视眈眈。而皇权和储君的地位是天然矛盾的。太子过于精明会被认为是觊觎皇帝之位。而过于平庸则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左右为难。胤礽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逼疯的,“帐殿夜警“不过是康熙的一个借口。

而胤礽被废而复立,也就彻底破罐子破摔。父子相疑就是常态了,但康熙对胤礽还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圈禁而已。临终时大概也应该有话告诉雍正,不得加害胤礽,所以胤礽得以善终。康熙最终也对这个儿子彻底地失望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先说点红楼梦的最新研究成果,据说这书现在红学界比较倾向于作者是胤礽了,还有书中的空空道人就是胤礽自己,反正人家理由论据一大堆,我也看不明白,不是红学家。

之所以说这件有点没谱的事儿,是从侧面证明,胤礽是有才学而且很出众的,他要真是个文盲,红学界也不可能把《红楼梦》的作者往他身上研究了。

事实上胤礽被废掉的主要原因是对皇权造成了威胁了,他做了40多年太子,其悲惨大概也就查尔斯王子能够体会。

皇室内部,权力面前无亲情,康熙长寿,胤礽不能登基,心里自然着急,备胎当了这么久也可以理解。

兄弟之间,无论是满清的风俗还是康熙的有意放纵,一个个都如狼似虎,各有一股子势力,还都有实权差事。

康熙也越来越不放心胤礽,胤礽背后是索额图,即使倒台了,这么多年下来,门生故旧的,很自然就归入到胤礽身边了。

再加上胤礽自带太子光环,身边也聚集了一伙子人,这两股势力一结合,康熙一疏忽,皇位都有可能坐不住了。

这一个人看一个人别扭起来,自然是怎么看怎么别扭,想挑毛病怎么都有,所以康熙对胤礽越来越不满意了,其实根儿上还是对胤礽的实力赶到忌惮了。

所谓说他烂泥扶不上墙,纯属后人胡说了,也是,废都废了,还怎么夸啊?谁还肯夸?谁还敢夸?

其实,真实的胤礽无论治国理政,还是才华学问,至少都是水准以上,毕竟是康熙打小精英教育出来的皇太子,差不到哪儿去!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有好下场吗?没有,一个被汉武帝逼死了,有人告太子刘据谋反,汉武帝信了;一个被朱元璋的高压气场累死了。这两位帝王都是明君,都很强势,太子在位的时间很长,刘据和朱标去世时都才37岁,都不得善终。康熙的太子也是这样,不得善终,被康熙废了又立,立了又废,最终被关至死。



太子的位子是不好做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人一死,他就可以当皇帝。所以位子很尴尬,被皇帝信任又提防,如果太子兄弟多,还要防兄弟们从中作祟,打暗枪。太子太努力吧,父皇担心他结党营私,抢班夺权。太子不努力吧,父皇又担心他将来不能子承父业,不能替祖宗守好江山,这样一来太子位可能坐不稳。



当太子难,在强势的父皇手下当太子更难。康熙的太子是康熙皇帝和原配皇后赫舍里的嫡子,赫舍里是顺治皇帝托孤大臣索尼的孙女,两家原本不是近亲,血缘远,加上赫舍里出身名门,家教很好,基因不错,太子胤礽基因是没问题的。康熙皇帝很喜欢他,在他周岁时就将他立为太子。胤礽自小聪明伶利,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都深得康熙皇帝喜爱,成年后也还可以,到后来太子的弟弟们长大了,是非就多了,众口铄金,人多嘴杂。



太子胤礽在兄弟们咄咄逼人的情况下,没能稳住阵脚,乱了方寸,经常出漏洞,逐渐引起康熙皇帝不满。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废除太子位,理由是一些牵强附会的理由,说白了就是几十年来,康熙在儿子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太子的失望,众多小事累积起来,爆发了。在康熙眼里,太子胤礽行为粗俗,不孝敬父亲,不友爱兄弟,日积月累,终于被废。



康熙皇帝在这件事上一开始以为深思熟虑,但不久就后悔了,半年后复立胤礽为太子,说明康熙皇帝处理这件事的草率,被废过的太子有何威信呢?三年后,康熙皇帝以太子胤礽阴谋逼宫为由,再次将胤礽废掉,从此不得翻身,直到四弟雍正即位第三年去世。胤礽的悲剧是封建皇权专制政体的常见悲剧,不是胤礽无能,才德浅薄,而是在风口浪尖上呆的时间太久,加上有十几个兄弟虎视眈眈,明枪暗箭,几十年下来,不出事才怪。



康熙皇帝当年就是没明白太子的难处甚至是无辜,相反,康熙皇帝也不知不觉和其他皇子走到了一起,厌恶太子。这是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之重大失误,最终造成九子夺嫡,太子诸兄弟内讧,把一个天赋很高的太子逼疯了。康熙皇帝要是忍一忍,多和太子一条心,断绝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解除太子的担忧,这才是长久之道。


坐看东南了


真实历史上的胤礽绝对没有电视剧中那么不堪

不可否认,《雍正王朝》是一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但是该剧只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并非100%忠于史实的,也不是历史正剧。其中很多桥段和人物性格都是虚构的,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距。

太子胤礽是《雍正王朝》中最具争议性的两个人物之一,另一个则是该剧主角雍正本人。雍正在剧中的形象塑造地太过于“伟光正”,而太子胤礽在剧中的样子则是过于不堪。

《雍正王朝》将胤礽塑造成了一个贪图利益,枉顾民生,任性狂妄,图谋不轨的人,甚至在剧中他竟然与皇帝妃嫔私通。当然,这些情节都是假的。

清朝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个太子,一个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另一个就是康熙的嫡长子胤礽,不过这二位太子最终都没能继位。

褚英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作战勇猛,深得努尔哈赤器重,曾早早的将他立为汗位继承人。但褚英脾气暴虐,对下属十分的严酷,因此得罪了诸大臣和兄弟,最后被努尔哈赤给杀了。相比之下,胤礽的结局稍好点,至少康熙没有杀他。

(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她在生育胤礽时遭遇难产去世,康熙对此大为悲恸。

康熙出于对赫舍里的思念,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将他立为皇太子。当然作为嫡长子,按照汉人的传统胤礽当太子也是无可争议的。

胤礽这个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父子俩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而且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储君,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日后大清帝国的皇帝,康熙对他的栽培也是非常用心,极为地疼爱他。

在胤礽五岁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个时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务,全心全意的陪在儿子身边,直至胤礽大病痊愈。平心而论,康熙对胤礽的父爱超过了其他皇子总和,而胤礽的表现也确实很好,满文汉文、弓马骑射都不错,并且经常代替父皇参加祭天的活动,代理朝政也是井然有序,颇得康熙满意。

不过可能是从小娇生惯养,胤礽在康熙面前确实有些任性,他跟康熙感情出现裂痕是在1690年康熙出征准噶尔期间。当时康熙身体不适,而前来探望的胤礽却面无表情,毫无关切之意,这让康熙大为伤心。此事让康熙铭记在心,始终难以释怀,直到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废除胤礽时还提及此事。不过这时胤礽仅仅只有16岁,估计就是青春期叛逆,但没想到康熙却十分地在意。

后来康熙诸子渐渐长大,康熙于1698年首次册封皇子爵位,并安培皇子们参政。满人最初是没有贵嫡贵长的传统的,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面的皇太极和福临都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对于太子也没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参政之后,诸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1708年康熙巡行关外,太子随御驾同行。期间早有夺嫡之心的皇长子胤禔向康熙诬告太子的种种劣迹,希望能像当年扳倒褚英那样扳倒胤礽。

康熙对于大阿哥的汇报非常愤怒,也没有去调查其中真伪就迁怒于太子。而就在此时,正在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见状十分担心,但太子对此又是无动于衷。

太子的表现让康熙不满至极,康熙心中大概是想:“十多年前我生病之时你面无表情,我当你是年幼无知,不与你计较。如今你都34岁了,面对病重的兄弟竟然还是无动于衷,实在是太冷血了。”于是康熙大为斥责胤礽。

不过面对康熙的斥责胤扔寸步不让,反而顶撞康熙,闹的父子关系更加不和,康熙于是下令起驾回京。可就在回京的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在夜间窥伺御帐,康熙认为胤礽有弑君之心,于是返京后在畅春园把胤礽废除了,这是胤礽首次被废除。

胤礽被废除后,诸皇子立即掀起了夺位大战,其中以皇八子胤禩呼声最高,得到了群臣的推荐。不过胤禩最后并没有如愿荣登太子之位,反而是招致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事后慢慢地冷静下来,并在不久之后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礽在被复立之后与康熙的关系开始渐渐回暖,而康熙也顾及往日父子感情,对以前之事绝口不提了。但好景不长,胤礽在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性情大变,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网络党羽,大有逼宫之意。这让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希望,最后又一次将他废除,此后再也没有立过太子。

(晚年的康熙)

纵观胤礽的一生,虽然有种种的失误和任性,但是在治国上还是很有建树的。在康熙外出之时他曾多次监国,工作干的挺不错,绝对不是《康熙王朝》中的纨绔子弟形象。试想,他可是太子啊,以后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对钱应该是最没兴趣的,怎们可能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去占国库的便宜。

太子之位大家都想去做,可一旦当上太子,就不愿意在这个位子上坐太久,总想着再往前进一步。胤礽一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估计是当烦了,这才引爆了他与康熙之间的一些列矛盾,最后落得个幽禁而终的下场。


千佛山车神


            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康熙帝的二子胤礽是唯一公开册立过的皇太子,仅此一家,别无分店,非常的稀缺。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其生母是仁孝皇后赫舍里。胤礽并不是老爹康熙的长子,他还有个哥哥叫胤褆,比老二胤礽大两岁,但他却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按照中国封建宗法礼制,是嗣袭帝位的第一人选。况且,生母赫舍里因生他而亡,所以康熙特别珍视这个嫡子,很小时便册立他为皇太子。

          储位人选定之后,康熙帝便开始倾注大量心血,对胤礽的各方面进行精心培养,甚至不惜亲自教授胤礽学业,以期将来能够成为接替自己执掌大清江山社稷的一代明君。

          这份待遇和荣宠在诸皇子之中可是独一份的,胤礽自身的天赋也极好,各方面都进步飞快。精通满汉文字,熟读诗文经史,并且练就一身娴熟的骑射技艺,成为了康熙和所有大臣眼中的“完美太子”。

           可惜,这个“完美太子”当了没多久,就开始不那么完美了。

             康照二十九年十月,本来非常融治的父子关系,开始有了隔阂。当时,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不料军前突然患病,持续的高烧不退,被迫回京医治。当时,太子胤礽在京监国,见到病体未愈、面容憔败的老爹时,神情举止之间竟然没有一丝的担忧,令老爹康熙十分心痛,感觉到自己多年精心培养的太子居然没有至孝之情。而且,堆积如山、混乱不堪的政务,使他对太子胤礽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随着太子胤礽的成长,他参与的国事也越来越多。面对许多阿谀逢迎之辈,胤礽逐渐膨胀了,感觉自己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储君。不仅如此,他还开始笼络人心,培植亲信,逐渐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势力集团。

           老爹康熙对此已有察觉,但却继续冷眼观察他。康熙三十六年,再次亲征噶尔丹之前,仍留胤礽监国,但明谕留守官员,对贪赃枉法、结党倾轧者,一律严惩。这相当于是在警告胤礽小心收敛。可是,这货继续我行我素,利用留守监国之际唯我独尊,打击异己。康熙回京后,直接下旨严惩太子集团的相关人员,而太子竟没有上折乞罪,康熙开始对胤礽日渐冷淡。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老爹康熙带着几个儿子前往木兰围场狩猎,年仅七岁的皇十八子突患重病,几乎生命垂危,康熙舐犊情深,忧心如焚。可是胤礽对自己的弟弟,竟全无一点手足情谊,冷血至极,令康熙皇帝开始心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正式下旨,以“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废黜了胤礽已经当了三十三年的太子之位。

           在之后的几个月中,皇长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分别因为结党谋取储位而被查处,同时还发现了之前陷害废太子胤礽的一些罪证。

           康熙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好多地方,或许是错怪胤礽了,自己的儿子或许能力有限,但却也不是大恶之徒。于是秘密召见胤礽,而被关了一阵的胤礽也回过神来了,知道和老爹斗他必死无疑,积极忏悔以前所犯的过错,同时也澄清了一些过去造成误解。

         随着父子关系的逐渐恢复,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时,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按理说,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胤礽这小子经过上次的惨痛教训,这回该学乖了吧,起码要收敛一下吧,讨老爹康熙开心开心,做几件让他高兴的事情。可这货!马上故态复萌,连个过度的时间段都没有,重新结党营私,很快就打造好了一个崭新的太子党。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等理由,再次将胤礽废黜并且禁锢,从此之后彻底玩儿完。

         老四胤禛继承帝位之后,除准许废太子胤礽为父皇康熙哭灵外,仍旧将他软禁在原处。雍正二年十二月时,被囚禁十二年的废太子胤礽病故,终年五十一岁。

         就这样,皇子胤礽高开低走,稀里糊涂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文史不假


说实话,胤礽在康熙诸子之中的确才具一般,论学识不如三阿哥胤祉,论实心用事不如四阿哥胤禛,论声望更比不上八阿哥胤禩,论孝顺比不上十三阿哥胤祥,论才干不如十四阿哥胤禵。作为皇储来说,与众兄弟相比的确差之远矣。

作为孝庄皇太后亲自指定的太子,胤礽从小便受到康熙帝的精心栽培,他言谈举止、文学书法都颇为不俗,不到十岁就跟随康熙帝到处巡幸,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为了培养他太子的威信,甚至给他制定了储君的一切仪仗,众人见到胤礽都要行二跪六叩的首礼。康熙三次亲征葛尔丹,都是把他留在京城主持大局,可谓是信任有加。可是就在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太子之后,康熙突然宣布废除其太子位,朝野震惊。半年之后,又重新将其立为储君,但是好景不长,四年后再度被废。



康熙对臣下说过,储君必备的三个条件。一要忠于皇帝,不可结党营私。二要勇于任事,将来可以为政清明。三要孝悌为怀,敬老爱幼。

从实际情况看来,三个条件胤礽几乎不符合一个。

从忠于皇帝来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家天下”以后,立储便成了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那么自然在皇储身边会形成小团体。而胤礽也难以免俗,以索额图为主的大臣们图谋胤礽早日登基,康熙帝在自己皇位和生命在受严重威胁之下迫不得已处死索额图,同时提醒胤礽,让他勿轻举妄动。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从木兰围场返回京城途中,胤礽每天在康熙大帐周围活动,甚至从缝隙处窥视父亲的举动,这让康熙帝很不安,认为太子要为索额图报仇,于是在四十七年九月,突然宣布了废除太子的决定。


从勇于任事来看。尽管康熙三次亲征葛尔丹期间,胤礽留守北京处理政务也算四平八稳,但主要是由索额图等人处理的,的确没有亮点。在处理扬州盐案、户部追缴欠款还有赈灾大案中的表现,实在是差了胤禛太多。而且他贪财好色,贪图享受,性格暴虐且还骄纵狂妄,一生气便殴打下属,甚至大臣。处理政务大臣不得有所违背,动则罚跪,甚至上书房大臣都难逃其毒手,连康熙帝听后也认为这“非人君之道”,对于圣明天子的康熙来说,这些表现皆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人所表现的。



从孝悌来看。康熙是出了名的“以孝治天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他所尊崇的伦理道德,他自己对孝庄皇太后的孝顺之情,也寄希望于胤礽对他。哪知在第三次征葛尔丹期间康熙帝重病,胤礽不仅不顾其病情好坏,反而庆幸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还为自己大肆置办天子仪仗,冕冠龙袍,因此康熙认为他“绝无忠爱君父之念”。木兰秋狩期间,皇十八子病重,而作为兄长的胤礽的冷漠让康熙大为恼怒,对待兄弟况且如此无情,哪能成为仁君?将来一旦登基,其他兄弟下场岂不是更惨?


除了能力不足取,更多的是胤礽的人品欠佳。

从小被立为储君的胤礽狂妄自大、唯我是从、奢靡纵欲,八旗子弟的恶习,他无一不备。他甚至随父亲出巡时,把蒙古进贡给父亲的珍贵马匹私自据为己有。性情暴躁,毫不克制,曾当着皇帝的面把官员推入水中,殴打连平郡王纳尔素,贝勒海善等。这样恃宠而骄,暴虐不仁哪是明君之相,显然是祸国殃民暴虐之君。


太子这样的虽然跟他自己天性有关,但是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三十多年的储君所扭曲而导致的。

在康熙看来,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最终是要让胤礽去治理,所以不得不对他进行非同一般的强化教育,经常让各部院的奏章送往太子处,“凡事俱着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急要事着诸大臣会议定,启奏皇太子”,不仅仅是要学习听政,更重要的是他安排的学习汉文、满文、骑射、经史子集,书法绘画等,“虽元旦佳节封印之期,亦不少辍”。

同为皇子,他在勤学苦读,他人却在游戏玩耍。他随驾出巡受颠簸行路之苦,他的兄弟们在各自府中恣意享乐。这样巨大的反差,引起胤礽的强烈不满,于是才会干出皇帝亲征期间他在京城寻欢作乐的事情。


长达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也是胤礽倍受煎熬的三十多年,他没有天真的同年,没有欢乐的少年,也没有充满生机的青年,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太子的身份。这个身份规定他必须事事循规蹈矩,但这个身份又逼迫着他不断无意冒犯皇权,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他想父皇之所想,急父皇之所急,言谈举止都要与父皇一致。他的生命是康熙生命的延续,他的储权也是康熙皇权的延伸,那么他必然不会有自己的思想、不会有自己的好恶、甚至不敢走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已经被太子之位禁锢,一旦太子之位受到威胁,那么反噬终将会更严重,胤礽在最后的疯狂足以说明了一切。


结语:胤礽是否烂泥,能不能扶不上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康熙让他上不上这个墙。所有一切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皇权,他在废太子谕中说道:“国家惟有一主”已经说明了一切。


望风瑟瑟


不是胤礽烂泥扶不上墙,怨只怨康熙命太长。胤礽两次被立为皇储,总共当了将近四十年的皇太子,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等待的时间越长,出现失误的几率就越大,胤礽就是这种情况,更何况胤礽还有众多如狼似虎的兄弟,在背后不停地给他挖坑。所以,胤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折戟沉沙。


胤礽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出身于赫舍里氏,家族背景十分强大,更和康熙琴瑟和谐深受宠爱。可惜的是,她在胤礽出生之后就难产身亡,当时年仅21岁。胤礽出生就失去了母亲,这让康熙对他十分恋爱,在他不到两周岁的时候,就册封他为皇太子,此举在满清王朝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举,在此之前的历代帝王均未生前立储,而康熙之后则是将立储诏书存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驾崩后才由指定的王公大臣共同开启。康熙在自己春秋鼎盛之时,便将胤礽册封为皇太子,可见对其孝诚仁皇后感情至深。

康熙对胤礽倾注了十分的心血,即便是在平三藩的最紧要关头,仍时刻将胤礽记挂在心上,期间胤礽曾出了天花,但是情况十分危险,康熙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全心全意地陪在儿子身边,一直到他安全度过危险期。胤礽康复后,康熙一场欢喜地祭扫社稷宗庙,感谢上天和列祖列宗,将儿子还给了他。


在胤礽的教育问题上,康熙更是万分上心,他在胤礽年幼之时,亲自担任了儿子的启蒙老师,在儿子年纪稍长之后,又给他指定了张英、李光地和熊赐履等饱学之士为师。康熙曾对臣下说过,自己每天必须做两件重要的事,一是给太皇太后(孝庄太后)请安,另外一件就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由此可见其对胤礽教育之重视。

胤礽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学习认真刻苦,哪怕是已经能够倒背如流的文章,他仍按照康熙的要求继续背诵上百遍,这种学习热情让他成绩十分出色,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更精通满、汉、蒙文,书法尤其令人称道。他曾在十三岁的时候,当众为朝廷大臣讲解儒家经典,深获众人好评。在康熙的耳濡目染之下,胤礽的武艺也十分了得,弓马娴熟功夫出众,还能左右开弓。


文武双全的胤礽,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照耀着大清的万里江山,康熙对他十分满意,认为胤礽“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所以感觉自己“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并且认为有胤礽这个儿子,是“朕之福泽”,在多次离京期间,都放心地让胤礽这个皇太子监国处理全国的政务。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胤礽继承康熙的帝位,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当时有位法国传教士名为白晋,他在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评价胤礽说: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

不过正所谓物极必反,康熙对胤礽的爱护明显失去了应有的界限,已经变成了溺爱,再加上地位的巩固和朝廷内外的拥戴,胤礽的性格缺陷也开始逐渐地放大了。他所用的仪仗规格几乎等同于皇帝,康熙不管;他挥霍浪费搜刮民间财富,皇帝不管;他任意鞭打朝臣,皇帝不管;他搜罗民间美女,甚至养面首,皇帝仍然不管。胤礽已经走在了作死的路上,而康熙难辞其咎。


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的一个举动,把胤礽推上了被废的不归路。这一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大肆册封成年的儿子们,年长的封郡王,年轻的封贝勒,并且让他们全部参与朝政。这种举动无疑会让胤礽的权力受到削弱,同时他的如狼似虎的兄弟们也开始对皇位产生了觊觎,胤礽如果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结党对抗他的兄弟们。而胤礽结党是有基础的,他身为太子占据了天然的优势,朝堂之中自然不乏投效之人,再加上他的母亲家族势力庞大,以胤礽叔姥爷(赫舍里皇后的叔叔)索额图为首的一大票官员,就是太子党的天然成员。

太子结党,第一个感到威胁的自然就是康熙皇帝。不管他如何爱这个儿子,但在皇权面前,这种爱都是苍白无力的,这对曾经和谐的父子之间,裂痕越来越深。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帝果断地处置了索额图"极其同党,对太子党给予了致命一击,此后太子胤礽逐渐失势。康熙处理索额图的原因,表面上的定性是“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但实际是因为“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也就是说,索额图帮助太子谋划大事,结果被康熙知道了,所以才杀了索额图。索额图和太子所谋划的大事,自然就是推翻康熙,让太子提前登基,这肯定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他和胤礽的父子关系,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又过了五年,在康熙四十七年巡行塞外期间,父子两人彻底决裂。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情,都成为了康熙废太子的导火索。第一件就是其他的皇子向康熙报告了胤礽不法的行为,这些行为康熙全都知道,但以前他爱胤礽时,都可以放纵不管,现在他讨厌胤礽,这些事就都成了罪状;第二件事,康熙在巡幸途中,他宠爱的小儿子、才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生了重病,胤礽对此无动于衷,康熙认为他根本不在乎父子兄弟之情;第三件事也是最严重的一件事是,在巡幸回京的途中,康熙发现胤礽有一天晚上在自己的营帐外窥探,康熙认为胤礽欲图不轨。

种种因素叠加,康熙决定废除胤礽的储君之位,并在回到北京后,将他禁锢起来。

但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康熙发现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他的儿子们开始互相撕咬争斗,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胤礽做太子的时候,众人目标明确全都将矛头指向胤礽,现在没了太子,却演变成了众人之间的混战,这对朝局是极为不利的。康熙下禁锢了大阿哥,贬斥了八阿哥之后,决定让胤礽复位为太子,以平衡朝局。

不过这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胤礽再次成为太子后,依然选择了结党之路。这似乎是个解不开的死结:太子不结党,就不能对抗他的兄弟们,而太子一结党,就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个问题其实也有办法解决,那就是康熙提前退位让权,或者他突然驾崩太子继位。

但这两样康熙肯定都做不到,于是太子再次被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再次废黜皇太子胤礽,宣布将他拘禁看守,这一次一直到胤礽去世。

康熙可谓是雄才大略之主,但在处理太子的问题上,却为人所诟病,可以说胤礽最后落了个圈禁终老的悲惨结局,他这个父亲是要负很大责任的。皇帝越强势,太子越难当,汉武帝唐太宗莫不如此,这好像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康熙自然也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