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崇祯本可以不上吊,还有机会,你同意吗?为什么?

娱罢不能乐不休


明朝崇祯帝可以不自杀吗?

历史很难假设,很多历史爱好者对崇祯帝自杀感到遗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帝这个非常勤政,是个非常不错的皇帝,好皇帝却落得上吊煤山自杀而亡的可悲下场,实在让人觉得心里堵得慌。

在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帝必须自杀吗?

我倒是觉得,如果仅从活命的角度来讲,崇祯帝不是必须自杀的。

至少在当时或者说在大顺军攻入北京附近之前,他是有选择余地的。

怎么选择?

第一,如果他能够早下决心南迁的话,至少可以让政权苟延残喘几年吧?金陵作为陪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政府体系,如果崇祯帝能够乾纲独断、早点决定迁都,他有九成以上的机会在与李自成再战斗几年的。可惜,崇祯有个非常致命的缺陷:优柔寡断、生性多疑、虚荣好名等。他常常要不停地听手下汇报一通,非要来个民主决策,该断不断,反受其乱。生怕受人咒骂,说放弃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为了一己私利,偏暗一隅以图苟安。他从来没有想过,北京城的那帮读书人怎么会愿意南迁呢?他们的家在这里、官位在这里、财产、人脉都在这里,到了金陵又得从头再来,好位置不一定有他们的,没了好位置,他们放个屁都不响!更何况明末的那帮读书人,口上喊口号说大话一个顶仨,面对国家生死存亡,他们屁用没有!

第二,如果崇祯帝不太爱面子,稍微不要脸点,勉为其难接受李自成提出的议和条件,至少也可以再多活两年吧?清初史学家戴笠、吴芟在其《怀陵流寇始终录》中记载:“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如果记载属实,也就是说李自成曾向崇祯帝提出条件,大致三条,其一,割让西北一带;其二,赔款百万两;其三,退守河南,割据称王,不奉召入觐。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崇祯帝真接受了,也不算为过,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帝基本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如果接受了,先保住命再图东山再起也不晚,至少还有机会。但崇祯皇帝却选择了有节气地自杀身亡,并于临死前在自己的蓝袍上写了68个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悲壮是够悲壮了!让人深思也确实够让人深思了!

有面子的死了,轰轰烈烈地死了,也算是一条汉子,但是对于作为皇帝的政治家来讲,宁折不弯也难以说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委曲求全有很多时候是政治家不得不选择的!

历史不好假设,时也命也!

我们也就只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姑妄感慨系之啦!


无知读书


有人说,崇祯本可以不上吊,还有机会,你同意吗?为什么?

崇祯在煤山上吊,已是万般无奈之下的决定。在李自成的主力步步逼近京城时,下令调兵火速赴京勤王,没有一个人前来。就连驻守昌平的士兵都发生了哗变,崇祯在孤苦无助之下不想成为大顺俘虏才出此下策。因为他根本没有反扑甚至是扭转局面的机会和实力了。

为什么呢?



一,袁祟焕一死,再无军事良将!

曾经是大明末期的擎天柱重臣袁崇焕,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皇太极的反间计下成为冤死的忠臣后,无论是跟皇太极的后金,还是跟李自成农民军会战,几乎没有像袁崇焕这样的良将可以出战。

于是,李自城的主力人马势如炮竹直逼京城。

焦急中,崇祯下旨各地军民入京救驾,可是没有一支人马前来。

其实,这样做也是病急乱投医。兵临城下,远水自然解不了近渴。但是,旨意一下,竟然是没有一支人马前来!可见,崇祯的皇权正面临着非常严俊的挑战。

更可悲的是:崇祯最宠信的宦官近千人得知大顺人马攻进来,纷纷投降。特别是京师门户——居庸关,驻守的将领唐通,在太监杜之秩的怂恿之下主动献关投降,让大顺军兵不血刃直入京城。

这样的军心尽失,大明哪有抵抗力?崇祯皇帝再坚持也枉然!



二,四面楚歌,已是无力回天。

大顺军的长驱直入。

后金的兵马来势汹汹。

而崇祯的兵马已是惊弓之鸟,要么投降,要么远逃,就是原来抱着很大希望的宧官人马也弃祟祯而去四处逃窜。

特别是太太监杜勋竟然当说客劝崇祯投降!

太监曹化淳还打开彰义门,让大顺军蜂鸟而入。

绝望至极的祟祯,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朝中如此!朝外更甚!



由此可见:崇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上吊,就成为大顺的俘虏了!别的机会是没有了!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崇祯的最后机会应该是在李自成军队攻占山西之前,而不是闯军兵临京师城下之际!若是闯军已经兵困京师,此时再想什么主意采取任何行动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如果崇祯能够毅然抛掉顾虑,既不为人言所困也不受群臣束缚,趁闯军尚未对京师形成合围之机,断然舍弃京城南下,或是留下明室宗亲固守,而自已则从海路赶赴南京,那么或许明朝不会完结得那样迅速,至少可以保有一定时期内的对江南的统治权!

若是从明末形势来看,尽管整个北方乃至四川地区,都已经靡烂得不可收拾——外有清军虎视,内有李闯坐据西北,张献忠占领四川,而明朝在北方则只保有岌岌可危的数省之地在做苦撑!

而且在面对着清军在外扣关,李闯在内逼迫的危急局面时,那已经处于人心动摇、财力匮乏、兵力紧缺,且又君臣离心离德的明王朝,已经很难再有所作为了!故而此时若想维系大明余脉不绝的最佳方法,只有果断南迁这条并不光彩的唯一选择了!

虽然崇祯会因舍弃京师动摇国基,而遭受士大夫们的口诛笔伐,甚至更有可能在明史上留下污名,但却总比徒死无益、身死国灭来得要好!

可惜的是崇祯太好虚名,也太顾忌人言,至使最后的撤退机会,在明朝群臣的争议之中被一次次地放弃了!而到了闯军已经兵临京城之时,再想什么对策也来不及了!

据说李自成在向京城发起总攻之前,曾经给崇祯上书称:只要皇帝答应割西北予己、犒赏大顺军这两个条件,则大顺军将为朝廷外御清军内遏义军。但却由于李自成有一惯善于诈降的名声,致使崇祯既无法相信他,更无法接受其条件,并认为凭借坚城可以固守待援,只要闯军无法迅速破城,则天下勤王之师必将云集于京师,届时或许会对闯军形成反包围的形势,从而一举剿灭心腹大患!于是崇祯便拒绝了李自成的条件,而李自己便下令发起总攻,结果在闯军的攻击下,坚固的北京城很快便陷落了,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只有一死了之,唯徒留其殉国之虚名而已!


北疆同心


聊到这个话题,可谓句句血泪流。

首先要赞美一下吾皇万岁爷崇祯帝朱由检先生,他勤奋努力,生活节俭。没听说皇帝的衣服上打补丁,他就有。做皇帝做到这份上,也是独一份了。可怜吾皇估计是一天没快活过呀。

从种种迹象表明,崇祯皇帝应该是绝对的性情中人,要不然也不会因为暂时军事失利,而一时羞愤就上吊自杀。

好了,抒情完毕,现在回答问题:

崇祯如果不自杀,他应该是有着很大机会对内击败李自成,对外阻挡清兵入关的。但估计也就是让大明王朝多苟延残喘一二十年而已,明朝末年朝纲不振,文官内斗,武官贪生,天下百姓近乎于民不聊生。真正的从脚底板烂到天灵盖,已经是无药可救了。

首先,李自成在还未攻进北京城的时候,曾写过一封信给崇祯提出条件。从这一点来看,李自成开始根本就不是想进北京城当皇帝,他只是攻击京城向皇帝提条件,谋取利益最大化罢了。当时条件的大致意思是这么提的:让出西北数省,封我李自成为西北王,听调不听宣,我有完全独立自治权。 一次性向我付款白银一百万两。 作为交换条件,我李自成愿意率领兵马,替朝廷分忧,攻打关外的清兵。 你们听听,多好的条件哪!只是个农民土财主不过分的要求,你崇祯也能做到。权当形势所需作出暂时性让步,以达到驱狼吞虎而保全自身的目的。可偏偏举棋不定犹疑不决,总轻信身边庸臣胡言乱语,自己又拿不出什么主意,搞得最后一条老命丢了。他这一死不要紧,直接把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的心彻底凉透了,导致他掐灭了最后一丁点希望,只能作出要么投靠大清要么投靠闯王的无奈选择。如果崇祯活着,吴三桂绝对还会继续忠于大明王朝的,没人愿意承受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

再则,崇祯如果不让步也不想死,他是有办法并且有时间逃出北京城的。如果被他逃出北京城留得性命,我列一下可用兵力: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拥关宁铁骑5万(绝对的精锐部队),可用。 武昌左良玉拥兵60万左右,可用。湖广何腾蛟拥兵20万上下,可用。江北四镇总兵官高杰,黄德功等,拥兵30万左右,可用。浙闽沿海郑芝龙(其子郑成功)拥兵20-30万,可用。云南沐天波拥兵20万,可用。加上各地的驻守散军大约20万人。 崇祯皇帝实际还能掌握超过150万大军可调用!如果考虑到大多不是精锐部队,很多士兵没有什么战斗力,那打折再打折,崇祯至少有超过50万具备实际战斗力的军队可以调用,其中包括5万关宁铁骑精锐部队。

吾皇糊涂啊……


勇敢的皮鞋


崇祯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回答如下:

1.首先是国内混乱的不可收拾,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前,已经席卷长江以北之地,大明军队在华北已北打花,崇祯没有军队的支撑就没有谈判和收买人心的根本。

2.崇祯其人胸怀狭小,空有挽狂澜的志向和努力,但是他胸怀太小而多疑造成无人可用,他不该凌迟袁崇焕,这摧毁了文官系统对他的支持,文官们已经腐败和势利,都在等李自成进京就如多尔衮进京一样。

3.大明已经陷入财政危机,没钱无法打仗,你没钱谁都不听调遣和使唤,国家机构已经瘫痪。


大漠文哥


历史的发生偶然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偶然性,最终造成了历史的必然性。煤山上一棵老歪脖子树,一个披头散发心灰意冷的皇帝,秉承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祖训上吊了,这也宣告,大明王朝的根基被拔起了,生机微薄。


有人说,大明王朝还有那么多的兵马呢,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青山在哪儿呢?当初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之前,崇祯组织大臣一次大型募捐活动,那些官员一个比一个抠搜,都藏着掖着的,导致没有足够的物质支持,最终兵败,北京沦陷,崇祯吊死,其余大臣都被俘虏,在严刑拷打下,乖乖交出来“脏物”,可悲可叹。

就这样,造成了历史的必然性,大明气数已尽。

其实,我们知道,崇祯本可以不用上吊,大明仍然可以延续香火。怎么说呢?有过机会,只不过崇祯抓不住。

迁都

自古迁都都是大事,历史上有盘庚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朱棣迁都,迁都过后,都使得国家有所发展。盘庚力排众议,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迁都大计,盘庚迁都之后,殷商王朝走出了政治上萎靡不振的局面,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北魏孝文帝迁都,维护了统一北方的新政权,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朱棣迁都,使华北成为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有效的巩固了其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使明王朝进一步强化对关外地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了汉族与关外民族的文化交流。

纵观迁都案例,不但对自身的统治有所受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明王朝值此存亡之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助北宋经历“靖康之耻”灾难过后,二圣被掳走,赵构借助剩余势力,在南方建立根据地,这是成功的案例,此时的大明是可以参照的。

可是,从大明王朝建立以来,尤其是朱棣迁都北京,就定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这时候迁都的话,让后世史书怎么写,谁也不敢担责任,就这样,崇祯想让大臣提,大臣也面面相觑,就这样耗着,直到被李闯大军攻破。要我说,小命都快没了,不迁都干嘛?如果,崇祯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听从内心声音,去江南建立根据地,本来江南就是富庶之地,有资源,积攒实力再图大业。

同时,再纵观大明朝当时形势,在四川有张献忠,此人残忍至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恶贯满盈,如果崇祯当时依靠剩余的力量,和对张献忠痛恨的百姓联合起来,灭了张献忠的部队,再接手他的财富和势力,在南方巩固势力,即使外部清军再怎么蹦跶,攘外必先安内,可以联合一个没有志向的李自成攻打张献忠,灭了张献忠收拢人心,再联合李自成攻打清军,等缓过神来再收拾残局。

(张献忠大西军)

不过,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的发生是必然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读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橙汁历史


崇祯还有机会,但即便有机会依然不能扭转明朝灭亡的宿命

1643,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已经将整个北方搅的天翻地覆,明军再也不能阻挡。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围攻北京,到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祯帝在袍服上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随后在煤山自缢而亡。

但是,北京城虽然被破,可明朝依然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在南京更有一套政府班子和江北四镇数十万兵将。历史上,也有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东晋,赵构遁逃临安,建立南宋的成功案例,崇祯帝完全可以在北方糜烂之际放弃北京,而迁都南京,任凭李自成、张献忠和皇太极在北方厮杀,但是崇祯为了“脸面”,情愿以死殉国,也不愿为了社稷,放手一搏。

当然,在我看来,即便崇祯帝真的迁都南京,力求偏安一隅,也并不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宿命。

崇祯即位之初,明朝已经尽显亡国气象,拥有整个天下的崇祯帝尚不能抵挡内部的农民起义军和东北的女真人,如今只剩下半壁江山,帝都陷落的情况下,又怎么能突然逆转局势?如果崇祯帝有这个能力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另外,高杰、刘亮佐、黄得功、刘泽清的江北四镇,看似带甲数十万,实际上外强中干,不堪一用。如果这些人是将才,也不会导致明朝在孙传庭死后,无兵可用,无将可遣。事实上,这些人在清军南下时,还在忙于内斗,等清军一到,或逃或降,一触即溃。

最后,南京小朝廷同样传承了明朝内斗的优良传统,即便亡国在即,东林党和阉党依然不忘互相拆台,这样的朝廷再加上本就能力不足的崇祯,很难拯救明朝与危亡之际。


地史馆


崇祯如果不上吊自杀,这历史改写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为么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主要得看以下两点。



崇祯在明朝那些皇帝中算得上一个好皇帝

相比于那些个神宗、熹宗之流,咱这个明朝末期的崇祯皇帝算得上老朱家的好皇帝了。为民着想,任用贤臣,带头节俭。可谓是大大的整多了一下明朝多年凌乱的朝堂。崇祯本身也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恢复大明王朝的盛世。可惜的是为了这天子守国门的迂腐教条,让他在内忧外患,北京城破的时候没有了一颗灵活变通的脑子,硬是要随着北京城的覆灭而覆灭。



南京完备的副中心

咱大明王朝可是有些两套公务员班底,北京作为天子脚下的主中心,其六部行政班底完备。而在南京,也是有些完善的六部行政班底,可以说,只要崇祯前往南京,这明朝得政府机构可以在短时间内运行起来。并且,当时南方大部分地区依旧掌握在明朝手里。而南方历来作为经济中心地带,资源人口丰富不必多说。而崇祯这个正牌皇帝一旦回到南京。短期内的划江而治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长远的就看崇祯皇帝自己的本事了。



总结

可以说,北京城破的时候,明朝还远远没到真的玩完的地步,崇祯皇帝手中还是有着许多的底牌可以打。可惜的是这个老朱家的后代随有理想,有能力,就是脑子太过迂腐。不擅长变通。被教条所束缚。正如当年的霸王自刎乌江也不愿逃去江东一样。或许,这也是古人的气节吧。


浪里白条不再白


同意!其实历史上崇祯本来是有机会招降李自成,挡住后金铁骑;或者迁都南京,划江而治,徐徐图之,能否把后金打回东北不敢说,但明朝肯定不会亡的这么快是肯定的。

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李自成攻下昌平,围困开始北京城。据说在之前,李自成曾经像崇祯皇帝提出,自己只想做一个王爷,无心做皇帝,只要崇祯答应给自己回西北裂土封王,自己马上可以撤军;为了表示诚意,其甚至表示,封王后可以帮助崇祯一起抵挡后金军队南下。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应该也会有这种可能,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农民起义军的范围只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区域,经济发达的东部和东南地区还都牢牢的控制在明朝手中。起义军内部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各自为政,心怀鬼胎,张自忠就多次反复叛变。李自成应该也清楚,内有不一条心的起义军,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即便自己攻进北京,以自己的实力基本上不可能坐稳皇位。退而求其次,不去做一个不担那么大风险的太平王爷。

历史上崇祯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恼羞成怒,猛攻西直门,京城陷落,崇祯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其实如果崇祯答应了李自成的要求,那么就不会有陈圆圆被叛军霸占,也就不会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就不会投降满清。八旗兵力有限,想要那么快攻入北京有困难,再加上李自成的几十万农民军,挡住八旗军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能够把后金打回东北也不见得不可能。

即便崇祯皇帝不接受李自成的条件,那么自己迁都南京或者是派太子到南京。南京本身是有一套朝廷的班子的,运转起来是没什么问题的。据守长江天险,后金也不可能那么快能够完全灭亡明朝。

毕竟历史上是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南宋不就与满清人的老祖宗靠长江对质了那么多年嘛。

所以说,崇祯如果不上吊自杀,其实是完全有机会的。最差的情况也能让明朝多活几年。弄好了,联合各方势力将满清打回东北,然后掉头清理国内起义军,重新把天下重塑一个大明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历史漫漫潭


其实还是要看是什么机会了,如果是多活几年确实有一定的机会,也许南明小朝廷也能再多延续一定的时间,但是无法摆脱,明灭亡的事实

假如崇祯帝南狩,让出北方平原,换取时间就有一定机会将明末纷乱的诸王势力统一,也许南方土司也能合力,北方九边接受统治,这已经是最完美的情况了,朝廷在南狩路上受到清洗,和声一片,在这样的情况下,翻盘是有希望的

但是毕竟南方士兵卫所早就糜烂了,诸王的势力最多只有他们的亲卫还可堪一用,西南土司则是无利不起早,没钱是不会向前一步的,所以完美状况不太可能出现

还有明朝最终灭亡我的观点还是因为土地,兼并的太厉害了,国库空虚,百姓穷困潦倒,又时不时天灾导致大饥荒,太难了,从上到下的难,除了地主阶级

但是如果崇祯敢动大地主阶级利益,可能死亡会来的更快,站到官僚阶层的对立面的皇帝好像没一个活了下来吧,包括那些有名的独夫

出现完美状况,也会因为这些问题灭亡的,这是中国古代根本制度上的问题,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