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词好在什么地方?

鹏友程


提起五代词人,就不得不说南唐后主李煜,他被人称为"千古词帝"。李煜所作的词在题材、境界与风格方面在当时看来是别具一格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词有精准的评价:"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国家不幸诗家幸

李煜,字重光,二十五岁继位南唐国主,三十九岁国破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因作感怀故国的《虞美人》惹怒宋太宗,遂被赐药毒死,一生所作的三十余首词流传至今。李煜在艺术上可谓是造诣颇高,琴棋书画诗文样样精通,所作的词更是不同凡响。李煜的一生可以用"国家不幸诗家幸"准确概括,作为一朝天子,在政治上是很失败的,但他作为一位词人,却流芳百世。正所谓"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千古词帝真情性

李煜的词由于个人身份角色的不同转换而在题材内容上分为前后期,但在风格上却有一个不变的特点,那便是真情与纯情

1.沉迷宫廷之乐

李煜前期词延续了花间词风,通过描写宫廷生活的繁华,抒发自己对于纸醉金迷生活的沉迷之感,丝毫不加掩饰,纯是真情流露。如《玉楼春》一词,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此词描写了浩大的宫廷歌舞酒宴的场面,"明肌雪"的宫娥光彩照人,在宫殿翩翩起舞,音乐悠扬不绝,歌罢宴散,率众仆人踏月光归去,尽兴尽欢。这首词在思想内容上深刻不足,但在描写宫廷生活上刻画人物细致入微,笔调自然酣畅,具有一气呵成之势,一个喜爱享乐又极有才华的风流君王跃然纸上。给读者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显示了作者艺术功底之深厚。

2.抒写亡国之痛

李煜后期词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王国维评之:"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这一时期的词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首先,李煜作词直抒胸臆,直接在词中倾泻自己国破家亡的深哀与剧痛,与花间词人借妇人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完全不同。如《相见欢》中所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以真实自然的笔调直接写出了亡国之愁,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情。其次,李煜作词善用白描手法和口语化的语言,没有华艳的辞藻堆砌,纯是自然流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读来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最后,李煜作词善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不堪猝读,真伤心人语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十六》中对李煜的真情这样写道:"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李煜作词以纯真之情抒写家国之愁,同时又能超乎其外,由个人之悲扩展到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所以能引起众人的共鸣,这也是李煜词作境界之开阔的原因。(作者:J。)


一往文学


南唐后主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更多地决定于其词的艺术成就,李煜对词的发展主要有四方面贡献: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即使寄寓抱负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尊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艺术手法上对后来豪放派词有影响。

词境优美,感情纯真,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南唐亡国后,李煜被俘入宋,“日夕以泪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悔恨;并把自身所经历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

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词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兼有刚柔之美。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

李煜早期的词虽说没有太大的创新,一些花间词人常用的秾丽光鲜的辞语典故也每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但他还是沿着其前辈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更多地表现了一种与晚唐及西蜀花间词不同的风格。他多以描述对象的心理活动、感情起伏为主线,把视觉意象贯穿在情绪主线之中一一呈露,意象与意蕴结合得十分自然。例如他的《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再如他的《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可见,李煜的词在语言、意象上显得清新,在结构、意脉上显得完整连贯,不仅注重外在视觉感受而且更注重内在心理描述,不仅注重静态物体而且更注重动态过程,因此抒情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代表李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后期词,主要是写亡国的愁苦、悔恨和绝望。据说下面这首《破阵子》写于他亡国之时: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显然这首词有软弱的儿皇帝的可怜相,但这是他从一国之君一下子变为阶下囚时最真诚的自白了。他过去写情人幽会,写男女离愁,写旷逸情致,其实不全是他作为国君的真实生活内容,有许多是通过揣摩他人的心理写出来的,毕竟隔了一层,有时不免有点做作。而亡国之后的愁苦、悔恨、绝望,则是他自己亲身的体验,真情的流露,因此,便更真挚,更深切。无论是《相见欢》中抒写的时光倏忽、人生长恨,还是《乌夜啼》中所叹息的往事成空如一梦;无论是《浪淘沙》中“一任珠帘闲不卷”的满怀愁绪,还是另一首同调中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伤感,都源自他那“一江春水向东流”似的内心感情,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出自真情的词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何况李煜周围此时也没有了那金镶玉砌的凤阁龙楼、肌雪肤明的春殿嫔娥了,因此,李煜后期词便完全脱去了秾丽色彩与脂粉气味,也减少了对于感情直接显露的阻碍,使胸中的真情一泄而出,如《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阕虽写景,但这大自然的岁华变迁无一不是抒写人生的岁华变迁,朝雨晚风苦苦相逼,摧残着春意,也销磨人的青春; 下阕写人,而人也与自然一样,在风风雨雨中韶华消尽,所以末句说“人生长恨水长东”。没有一点秾丽香艳的修饰,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完全是直率地倾吐情怀。并不是说真情的抒发便不需要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琢磨,但语言上过分的雕琢、过分的罗列、过分的修饰会造成读者注意力的分散,使读者注意外在的描摹而减弱了阅读时凝心观照中的移情体验,因此,写情的词很忌讳过分艳丽的词藻与过分密集的意象。李煜的词在这一点上把握得极好,他多采用白描手法,自然流畅地表达某种情思,如著名的《虞美人》,

语言是清晰的,意境是透明的,它不依靠外在的描摹来烘托气氛,而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使一切都笼罩在他的故国之思中。这样,词中所用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和谐完整的意境。再看另一首著名的《浪淘沙》,

这首词的层次比上两首丰富一些,变化也多一些。先写帘外雨,春意渐去,渲染出一种令人怅惘的氛围;再写睡,五更时寒意侵人,静谧而凄清,梦醒忆梦,梦里唤起的往日的欢娱恰与醒后孤寂相映,梦中贪欢心境恰与醒时悔恨痛苦心境相对,表现出一种悔恨的复杂情绪。下阕拓开,写凭栏远眺,与梦境相配合,写自己亡国之恨,最后以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收束,又与上阕开头相呼应,写出一种涵意复杂的“春去也”的悲哀。这首词也完全是以主体的心理活动的呈露来贯穿意象,即以情御景的,结构回环往复,首尾呼应,给人以清晰完整而流动的感觉。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应该说,李煜前后期词在艺术上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它以动态的呈露为词的意脉,因而使词显得流畅连贯;它以抒情为词的目的,因而词中不多用辞藻;它的意象选择得很精心,常能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能使词的感情基调鲜明突出。但是,前期词题材比较陈旧,语言上受唐五代词人影响较多,而且有些并非出自切身体验,所以不易深入。后期词则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君主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李煜的词总体上有什么特色呢?清代的评论家评价李煜的词,曾经这样说过,说李煜的词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就是李煜的词呢,是一个不修饰、不打扮。“粗服乱头”,穿着很平常的衣服的,头发也不梳不打扮的,但是却掩盖不了那种天姿国色的本色美。因此李煜的词可以说是一个“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美女。那么这个概括、这种评价,实际上讲的是李煜的词是一种不加修饰,有着“本色美”的这样的词作。这个评价是准确的、是形象的,确实,李后主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和鲜明的个性风格,独特的艺术美和鲜明的个性风格。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先生对李煜词的评价是非常精当的,它精辟地指出了这位南唐后主对词体发展的作者企图寻求自我麻醉,以冲淡精神上的压抑的心态也暴露无疑,男女情爱。这类词当是李煜前期词作中最多的。





纳兰自强


李煜的词在他同时代的文人中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身为帝王沦落到阶下囚的命运,使他深刻的感受都在诗词中真实流露出来。

李煜贵为南唐国君,后沦为阶下囚,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赏析:这是李后主的一首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名作,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林花虽然匆匆,无法阻止那朝来的寒雨晚来的风,但它美丽过,这已经足够。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赏析:《长相思》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想念意中人,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心绪。虽然相隔山远天高,历经花开花谢,但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阻挡我对你的思念。本词读来朗朗上口,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帘。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这首《清平乐》手法自然,在比喻上独到而别致。路是实的,梦是虚的,无论路有多远,梦中总能回家,而将离愁别恨比喻为春草,漫山遍野生长,绵绵不绝,形象生动,使这首词具备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李煜的代表作,也是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本词概括了人生最深刻的生死之悲,最广阔的兴亡之感。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这首词也是李煜的名作。本词以景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发叙述;结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命运。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曼Inkpainting


李煜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荺、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中主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语言形象生动,用情真挚。李后主前期词主要反映官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词主要反映亡国之痛,李煜被囚禁后时时不忘故国,所做词哀婉凄凉,意境深远。对于李后主来说,因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语)。使他得以超然世外,还深刻地体验自我真性情,由君王到阶下囚的转变,使其感情更加纯粹,性情愈加真切。

李后主对词的意境地开拓为宋词奠定了极为深厚的基础,李煜词摆脱了五代词花间词派充满脂粉香气的狭窄境界,开始抒写沉重真实的亡国之痛,感慨悲凉的人生苦难,使词从供伶人乐工于花前月下、青楼勾栏娱乐的工具变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条文论论述了李后主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

李后主的词善于用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种种抽象的,可感而又不可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描绘出来,表达的意境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被王国维评价为“神秀”。[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故园声


我们讲李煜的词,通常是讲他肉袒出降后,身陷囹圄时期的词,这段时间不过二三年,却成就了李煜在文学史上“千古词帝”的地位。



首先,李煜的词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李煜自幼长于妇人之手,生性优柔,心性单纯。这种性格对他的政事无益,却成就了他的诗文。他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语清新,韵味悠长,一派天然,不加矫饰,于随手直写间,深情自出,最后那一句对人生的悲哀浩叹,更是直击人心。

其次,李煜的经历太过曲折坎坷。从一方之主到阶下之囚,其中心酸难以对外人道。江南已远,朱颜已改,吃穿用度难以为继,生杀大权听命于人,甚至连自己深爱的妻子都无法庇护。这种深沉强烈的悲哀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他。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种伤痛更能激发他创作的欲望,在诗歌中释放、发泄、哭泣、疗伤。这些经历为他的作品奠定了一层悲切的基调,上其他词人无法模仿、难以超越的。



总之,李煜他经历的离恨太深,又把离恨写得太真。以血泪书写的词作,苦痛的灵魂挣扎于其间,不必多么富丽精巧,足以让无数后人读后心有戚戚。


诗书藏心


膾炙人口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国破山河的南唐后生李煜《虞美人》名句。他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其十吻选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是词理想家,亦是写实家也。他之词神采飞扬,秀美异常,比如亡国后,身为囚臣,他还写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怀念词句,越能感知到一颗任性却纯真的心,率性而丝毫无造作,厂戍慨没木,气象远,写尽世间之爱欢情怨。李煜的词要细细品味的,《相见欢》那景子情水乳交融,真乃“一切景语情语”,从词首句具有气象,也就是开阔境容,丝毫不再局限于花间词小打小闹。全词气贯如一,声情合一。更多地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境界。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依旧是亡国之君辛酸血泪,赤子之心的字字真言。表现了天真和崇高的单纯上。李煜的《虔美人》不仅仅是血书言,词中关注不再只是个人所经历的疾苦,而是天下苍生所承受的所有苦楚,感叹世事变幻,人间无常,众生皆苦。一种捕十足,乃是全心灵的感受,一种感受,集生命之经历与情怀。李煜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摆脱了长期在花间派那种景前慢声吟唱,尘俗浓妆艳抹风格,镂金刻翠的华藻词风。他的词洗尽铅华,朴实无华中体现词工匠心。词写得惝怳飘忽,而真自然灵妙尤不可及。他词所撷取的喻象多日常所见之物,但却产生神奇艺术效果,这是他独到之处。李煜在我国词史上地位更多地決定于他的这些超人艺术成就。

以上唠叨浅识李后主之词作,其意不过如一草根野叟献曝而已,請高人指教。


黄宇芬


李煜,南唐后主,是才子,也是亡国之君,但这并不妨碍他一代盖世词主的万古流芳。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字字血泪,句句锥心,真所谓血书者也!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对三个人赞赏有加,从不诟病。其中辛弃疾、李煜、纳兰容若三人而已。静安先生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云: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李煜词文不务藻饰,只作白描,情文悱恻、凄婉,哀韵欲流。他以清淡之笔、质朴的语言写下诸多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难怪静安先生又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被俘至汴京后,一首《虞美人》,唱词声闻于外,宋太宗大怒,赐牵机药,遂被毒死(太平兴国三年即978年)。我们来回味一下这首千古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jinjianmin孤鸿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借用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说法: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定稿六十四则)

许多回答提到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对于李煜词一个最权威也最准确的定论,那么,在这个先决条件之上,我们还需要再纠正一个最基本的观念,这个最基本的观念,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误用,导致以讹传讹,使得李煜词被刻意的“神格”化了,很明显,这是不对的。

这个观念就是:我们需要搞清楚历史顺序,然后搞明白词的创作基础。

词兴起于唐末,于宋时盛极,后主所处的五代时期,恰恰处于词从兴起到极盛的过渡阶段。

那么,词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宋词除了词作的名字之外,还会有一个“词牌”,同一个词牌其章句长短、平仄押韵大都是相同的,准确来说,词的创作过程并不是说词人随手一写就是了,在这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确定词牌,只有确定了词牌,才有填词的可能。而词牌,其起源是脱胎于古代乐府的格律,这样一说,大概有人会明白了吧。

简单来说,词牌本来并不是文人用来抒情的方式,而是伶工、乐师唱出来供人消遣的,既然是用来消遣的方式,那么最初的词在内容上,自然不可能和波澜壮阔的唐诗相提并论,伶工、乐师自然也不可能和饱读诗书的文豪想必。那一段时期的词,多是“花间词”,言辞华美而空洞,虽然有“境”,但却分毫无“意”,登不得大雅之堂。

温庭筠和韦庄在这些花间词中,算是尤为出色的。尤其是温庭筠,堪称鼻祖,五代时期花间词糜烂横行混乱不堪,和他脱不了关系。王国维先生之后一句“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便是李煜词的价值所在,可以这样说,李煜的词,直接影响了北宋时期的婉约词,使得婉约词咸鱼翻身,一举登上云颠,可以和唐诗、豪迈词等各位大佬平起平坐。

从这层价值上来说,李煜词的价值,尤为突出。那么让我们聚焦于另一层价值,那就是李煜词作本身的魅力。

首先看一下最负盛名的作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自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具体的阅读理解,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应该都能明白,这里主要针对王国维先生说的“眼界始大”。

其实从词作本身运用的意象上来看,这首《虞美人》依旧深受花间词的影响,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到“雕栏玉砌”“一江春水”,如果只拿出这几个词来,你能想到这是一个亡国君主对自己身世的哀怜?这明明是一个青楼女子望月神伤好不好!这便是这首词的神奇之处,明明是伶工唱着玩儿的自怜之作,放到整首词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配合李煜自身的飘零经历,竟然会令人脑中浮现一个禁闭良久、黯然神伤的落魄君王景象!更不消说最后一句将整首词的档次更加拔高了一个高度,由自身的兴衰,延展到时间的永恒性,对人生的无常完成了一个哲学式的问答。

至于其言辞的华丽,这本就是花间词的优点。

我们再来看一下温庭筠的代表作,这里选的是《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是不是读完会有“哟呵,这明明也写的挺好啊”这样的感觉?

这就是花间词的长处,如果只看表面功夫,花间词辞藻的华丽,和汉赋有一拼。

但是这两首词之中的胸怀、境界差了多少,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

一个是写人生的反复无常与时间的永恒性,一个是断肠的女子闺怨词,即便“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也是意味深长,但相对以更加婉约的方式表现出更加意味深长内容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终是差了许多火候。

再选一首李煜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看出来了吧,李后主国破家亡之后,其中词作,大多是这种穿越时空之作,既有对自己身世的顾影自怜,对过去美好的向往憧憬,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为一君一臣之作,这首词比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不遑多让。

不可否认的是,在国破之前,李煜的词绝对不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一点和李清照一样。不是因为富贵遮掩了他们的才情,而是因为,他们那时候写的诗词,多数是无聊时的玩乐之作,只有经历过后来的苦难,这种玩乐之作转变为对自身、对广袤宇宙的反思扣问,才会真正具有不朽的魅力和价值。

李煜后期的词,恰恰完成了这种转变,使得词作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抛开了乐府的桎梏和影响,完成了自身的超脱和蜕变,从青楼坊间传唱的靡靡之音,转变为文人士大夫抒怀畅意的方式。

这便是李煜词的“好处”,绝对不只是因为言辞而已,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眼界始大”。

而且,这并不意味着李煜的词就是最好的,他开了个好头,在他身后的路上啊,还有苏轼柳永李清照姜夔欧阳修辛弃疾……

这些人的词,如同火树银花,皆于夜空中璀璨绽放。


慕桐先生


怎么说呢,李煜这个人吧,就和南朝后主陈叔宝、宋徽宗赵佶一样,明明应该是个文艺工作者,可以在文艺界开启一片新天地的人,偏偏错生帝王家。这不,后来都成了亡国之君(北宋虽然不亡于赵佶手里,那完全是因为这人不厚道)。

李煜作为国君,是不合格的,但是在文艺方面,他可是历史上排的上号的大人物,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无一不精,特别是词一方面,他可以说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革新者。

李煜的词好在什么地方,我不敢妄言,只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巨人的观点说出来,跟大家分享,这个巨人,就是清代著名词论家王国维,本篇内容观点,均来自于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

且,李煜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亡国之前,他作为国君,主攻儿女情长,这一时期李煜词虽然美,但境界不高;第二阶段是亡国之后,李煜词风大变,也真正达到了巅峰。

词中三秀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词分为三种层次,即词中三秀:句秀、骨秀、神秀。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简而言之,句秀就是句子写得好,但跟整体意义联系不大;骨秀是指结构完整、脉络清晰,骨秀是包含句秀的;神秀则是指全词的意义得到了升华,能够揭露字面意义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人性。

李煜前期的词,就是句秀,后期的词,就达到了神秀的境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王国维对李煜的词推崇备至,他认为李煜为词开启了新天地: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这段话评李煜词,说得很中肯,意思是词发展到李煜这里,才有了更高的格局,题材不再限于男女之欢,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把李煜看作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革新者。

他还说,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样的词,温庭筠、韦庄就写不出来。

这其实是词人的生活经历造成的,李煜后期,是一个阶下囚,尝尽了世间苦楚,满怀对故国故人的怀念,这一点,温庭筠和韦庄当然不可能体会到。

李煜的赤子之心

王国维眼光毒辣,用“赤子之心”,简单明了地指出李煜作为国君的不足和作为词人的长处。所谓赤子之心,简单来说就是纯洁善良,心无杂念,这样的人,当然能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但是作为帝王,不懂权术,没有权力欲望,则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李煜的赤子之心,来自于生长环境,以及周围人的影响。你想啊,他从小就生于深宫,一开始也不是王储,自然没有经历过外界的干扰,而且深宫中多为宫女,这一切都对李煜的眼界和思想、性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李煜的真性情

除了赤子之心,当然就有真性情。

《人间词话》说文学创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创作、一种是主观创作。客观的意思是作者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然后把这些事融入作品中,这就要求创作者本人要有很深的生活阅历,比如《水浒传》这一类小说。

主观就是李煜这样的,没有太深的生活阅历,从早期的奢靡,直接过渡到亡国奴,他一切经历都是被动的,主观方面,他一心只有填词,所以他的词,都是站在“本我”的角度,作品中流露的也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情感。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有了这样的创作背景,所以李煜的词才会具有真感情,他不用刻意去打动读者,先把自己打动了,读者自然就有代入感。学习写作的时候,老师都说要带入感情,亲身经历,不能胡编乱造,其本质就是要突出真性情。

李煜词以血书者

以血书,不是用血来写字,而是说用心血来创作。他一生,经历的不多,社会阅历少,但他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刻骨铭心的,都是融入血液里面的。

“尼采曰:‘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是一种打心里流露出血性的文字,也正因李煜有“以血书”的勇气,所以他的词才能至情至性。

在弄清李煜词以上5个特点之后,我们再去读翻李煜词集,按照年代顺序去读,你会发现,李煜早期的深宫幽怨,是美则美矣的艳词,如“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亡国之后他就有了故国故人情怀,如“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再往后,他的词就发展到了感悟人生的境界,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悟了,人生渺小,而自然永恒,这就超越了词的本身,达到了“骨秀”境界。


也可自话


李煜的诗和李清照的诗,有很明显的分界线,他们俩人前期的诗都充满了对生活、爱情等的歌颂,诗歌整体积极向上,节奏欢快。而到了后期,他们俩人因为种种原因,自身经历太多,诗歌写作自然也就发生了改变。

南唐诗人李煜作为南唐最后一个君王,的确有些为难,一是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他作为南唐的君王该如何去选择,是屈服于当时整体实力都优越的宋王朝,还是苟延残喘,继续做自己的皇帝梦。二是,李煜的人生本就像个大大的玩笑,他不是做皇帝的最佳人选,却不得不坐在这个位子上,这样有些无奈又无可奈何的去做一件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想做好很难。

从李煜前期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更向往一种自由的生活,喜欢歌舞,山水,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适合李煜的。但命运却偏偏选择他做一国之君,他既然志不在此,就只能走上覆灭的道路了。

李煜在投降宋朝之后,看到宋王朝繁华的都市,自然会想到自己以前的生活,曾经自己就拥有这一切,只是造化弄人,他什么都没有了。

无情最是帝王家,李煜如果只是个普通人自然可以长命百岁,甚至以他的才气,在中国文化也能占半壁江山。只是这一切现在都成了泡影!

诗歌是生活和内心感受的艺术体现,李煜前期诗歌整体比较欢快明朗,等到了后期,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他被思乡思国这样的情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