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未开打孙权为何就赶紧求和退还土地?刘备为何还不答应?

宋晓培


这个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两个问句,咱们一一解答。

首先所谓三国,很明显魏蜀吴是三国制衡的局面,蜀汉和东吴互咬很可能便宜了一旁虎视眈眈又无比强大的曹魏。这点道理不光孙权知道,刘备也知道,但是刘备是被逼红了眼了,荆州对于蜀国来说太重要了。

虽然双方都知道求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刘备和孙权当时根本就没有谈拢,孙权根本就不可能把刚刚拿回来的荆州,再原原本本地送回去,因为当时蜀吴边界已经到了巫山附近了,早就超了荆州一大块了,我估计孙权顶多也就是把多出来的这块还回去。

刘备不可能答应,这点蝇头小利填不饱他的肚子,刘备起势晚,早年过着被曹操、吕布追杀的日子,犹如丧家之犬,狼狈不堪,好不容易自己坐拥荆、益二州,汉中之战又打败实力强大的曹操,蜀国之力空前强盛,说白了刘备已经不把孙权放在眼里了。

如今,关羽被吕蒙所斩,张飞被叛军所害,荆州三郡尽失,所有的衰事全和孙吴有关系,上一秒还在天上的刘备,这一秒瞬间如坠冰窟,适逢曹魏政权交替,曹丕篡汉,内部反叛不止,其实趁此机会蜀吴两国采取行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必能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但是刘备选择利用魏国自乱的机会,讨伐东吴,刘备也自知此策为下下签,可这口气刘备咽不下去,即便再多人反对,也动摇不了刘备的复仇之心。

要说事情演变成这个局面,的确是孙权集团目光短浅造成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而孙权差点没把刘备给掐死,把蜀国中流砥柱关羽给宰了,又把蜀国两臂之一荆州给断了,打破了三国对峙的政治局面,刘备如果不挽回损失,基本上就可以退出角逐天下的舞台了。

话说到这咱们不如再往下分析分析,其实孙权拿下荆州大部分地区以后,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奈何孙权真的是只会守不会打,处在建业的孙权为了看住荆州着实有点拙膝见肘,因为武昌北面是魏军控制的襄樊,那个时候部队支援和运输的线路比较单一,长江沿线经常被魏军截断,荆州的将领士兵只能守城抵御和建业大本营取不到联系,孙权为了解决这种现状也曾尝试把都城迁过去,但是一来此地处于风口浪尖,兵家必争之地太危险,二来孙权内部对此争论的很厉害,反对的声音很大,导致孙权也徘徊不定,再加上合肥之争孙权三番五次吃瘪,慢慢的孙权自己主动进攻的想法就被消磨没了。

其实孙权的版图往北扩展比往西扩展要好很多,虽说长江天险其实只能被动防守,所谓天险也是和曹魏一人一半,也没占到多大的便宜,刘曹两家争夺荆州是为了进攻,而孙权争夺荆州是为了防守,可惜孙权一辈子都没打下合肥,要是从武昌逆流而上进攻更白扯,所以荆州在孙权手里远远没有在刘备手里对曹魏的威胁大。

最后咱们回到问题,孙权求和就是怕两国消耗过甚,酿成亡国的大错。刘备不答应,就是因为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不打还好,一打还打输了。夷陵之战后蜀国国力再难和曹魏匹敌,而孙权作为三家里的最大受益者,守着如今的疆域等到死也没有再前进一步。

当然,对于刘备来讲,这一仗又不得不打,丢了荆州,注定会灭亡,等于慢死,而举全国之力争一下,还有胜的希望。

而曹丕也被孙权给迷惑了,本来这是他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结果孙权扑通一下跪下称臣了。俗话说不打笑脸人,曹丕也就放弃了进攻东吴,可是联合东吴进攻刘备也不行,毕竟此时刘备风头正盛,与其消耗自己的兵力,不如坐山观虎斗,留着体力收拾残局。

只可惜,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吴国和蜀国就和好啦,曹丕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而更惨的是刘备,战争之前没有答应孙权的求和,战争之后,实力大减,再求和也就已经处于下风,毫无议价能力了。


杨角风发作


三国正式鼎立,是从夷陵之战开始的。在夷陵之战前,魏蜀吴三方都在积极布势,其中精彩之处,自是三国魅力所在。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北走,令曹仁据守南郡、襄阳。周瑜统大军围攻南郡经年,损失无算。刘备乘机攻取南四郡,并占有了江夏郡的公安和油江口。然后北上攻打南郡,与周瑜平分南郡。

这样一来,荆州7郡,刘备独得南四郡和江夏郡、南郡各一部,而周瑜辛辛苦苦打了两年,只得了江夏郡、南郡各一部。战后盘点,东吴群情鼎沸,与蜀汉开战之议不绝于耳。幸亏鲁肃从中斡旋,孙刘两家暂时承认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刘备让出了半个江夏郡,孙权也让出了半个南郡,自此两家相安。

(赤壁之战)

曹操在许昌本指望孙刘两家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从而渔翁得利,听闻孙刘两家妥善处理了内部分歧后,认为江南有人,短期不可遽图。因此曹操转而屯兵河东、关中,进军汉中、凉州,兵锋直指马超、张鲁,要彻底奠定北方基础后,再寻机南征。

曹操猥琐发育,刘备自然也不敢疏忽怠慢。按照《隆中对》的既定方针,自得南郡第二年,即公元211年兵发益州,让关羽镇守荆州。

刘备在四川作战三年,平定川中势力,与荆州关羽部首尾相连,遥相呼应。孙权以刘备连占两州,势力颇为强大,心不自安,算起了3年前的旧账,派兵袭击关羽。刘备从四川发兵援助关羽,与孙权对峙。

然而此时曹操势大,张鲁以汉中之地降曹,曹操得陇望蜀,刘备面临两线压力,因此与孙权在公元215年湘水划界,平分荆州。 随后刘备仍命关羽镇守荆州三郡,刘备回军整军经武,与曹操在葭萌关对峙,并于公元217年主动发起了汉中之战。这是刘备第一次主动向曹操这个北方霸主发起的挑战,倾举国之力,以致于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终阵斩夏侯渊,夺占汉中之地,时在公元219年。

(汉中之战:刘备化茧成蝶)

此时刘备权势熏天,达到鼎盛,为汉末第一诸侯,进位汉中王。 同年8月,关羽率领荆州本部兵马两万余人北伐曹魏,攻打襄阳、樊城。襄、樊守将曹仁无力击退关羽军,只得坚守待援。随后曹操派遣于禁带兵3万往援,却被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此时刘备集团发展至鼎盛:内有天府之国,粮草无忧;外有荆州,水陆交便;上有汉中,缓冲魏压;国主刘备老当益壮,丞相诸葛,年富力强;关羽张飞,百战成精。

如果关羽再北伐成功,那么东吴将何以自处? 在关羽的辉煌战绩面前,东吴意识到刘备不再是当年四处求人的流浪汉,如今比当年的曹操还生猛。

东吴和魏国有长江为界,蜀汉与东吴却是陆上接壤。在对曹魏取得全面压制之后,蜀汉集团下一步誊出手来打东吴怎么办?如果东吴依靠水军还能跟曹魏一较长短,那么占据水陆要冲,舟楫之便的蜀汉,从上游顺流而下,东吴将势若累卵。东吴要想自保,只有全面据有荆州,借助于三峡的复杂地势,压制蜀汉的力量发展。

所以在东吴孙权的眼中,之前的盟友正在成长为危险的敌人,孙权背盟几乎箭在弦上了。关羽是蜀汉阵营中的灵魂人物,关羽如果北伐成功,荆州南北连成一片,荆州将永远不可能再夺回来了:必须要有所动作了。

(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倾巢而出,荆州南郡后方空虚。孙权秘密和曹操书信来往,想要乘机攻打荆州后方,为曹操解围。曹操希望关羽回军与孙权厮杀,自己好从中渔利,就让部将徐晃将孙权书信射往关羽军中。关羽得信后心里犹豫不决,进退不定。结果孙权派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偷袭荆州南郡,刘备小舅子糜芳因不满关羽傲慢竟然甘愿投降东吴。

关羽根据已失,军心溃散,最终兵败身亡,荆州也被孙权夺占。

刘备一方荆州失陷,关羽被杀,强劲发展的势头顿挫。荆州太重要了,从关羽北伐几乎成功,就足以证明以荆州作为跳板进取中原的战略正确性。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还是蜀汉军魂,如今竟然被盟友东吴设计害死,不管是刘备以“仁义”之名,还是照应军中的慷慨之情,伐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荆州之地的归属,事关蜀汉、东吴两国的国运,双方都志在必得。

刘备因为刚刚经历过汉中大战,还在恢复经济和消化新占领的地盘,因此按捺住复仇的冲动,一直到公元221年7月,刘备登基后3个月,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由此揭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

(刘备登基后第一件事伐吴)

小说《三国演义》从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到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用了将近四回的篇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一重大战役。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一些是史实,还有很多是小说家言。

“(先主)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刘备的安排是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三国志》中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但是,诸葛亮与当时的太子刘禅都没有随军出征,而且从后来刘备病重白帝城时,他们才从川中赶来,也能够看出这一点。

刘备为什么会选择御驾亲征呢?这与刘备集团的内部组成势力有关。刘备集团里有几波人,分别是以关、张为代表的老班底、荆州士族、益州本地士族。这样一看几乎是一目了然,必须刘备亲征。

因为益州势力亲刘的一向不多,刘备为了打下成都曾放纵士兵们大肆抢劫过这些士族,他们因此大多亲曹,而荆州势力和东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带他们去打荆州,刘备担心会变生肘腋。所以,刘备只好带自己多年心腹们,在须发斑白时再走上战场。

诸葛亮必须坐镇成都,节制益州势力,巩固消化新得的汉中地区。为策万全,刘备还派马良去湘西以汉帝名义,用丝帛财物诱使少数民族出兵助战。如此得兵5万多人,气势汹汹,杀奔东向。

据《三国演义》,在孙权得知刘备大举出兵进犯的消息之后,大会群臣,商议对策,而此时,诸葛瑾主动请求为使,去说先主罢兵。诸葛瑾亲往白帝城,向刘备卑辞厚礼。

“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不仅说要送还孙夫人,还要把荆州一并交还,并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曹魏。 可是《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却不是这么说的。诸葛瑾没有亲自前往白帝城,只是“与备笺”,写了一封信。信中没有任何归还荆州的话语,其原文如下:

“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诸葛瑾的意思是,刘备既自认正统,放着国仇家恨不报,就只在意区区一个荆州,气量未免太小了。这哪儿是求和?简直是下战书。

荆州于孙权之利害甚大,失去荆州,长江上游无险可守,孙权费尽心机,不顾孙刘联盟破裂,不顾世人非议才夺取的荆州怎可能如此轻易交回?

(孙权把都城迁到前线以守国门)

虽然刘备势大,但是此时的孙吴势力也颇为强盛,据有了交州、扬州、荆州之地,比起蜀汉的益州之地要大的多。孙权自袭杀了关羽后,早已料到刘备会来寻仇,早早地做好了预备工作。首先是大军尽皆西调,调集重兵镇守荆州。同时,孙权在鄂州修筑了城池,并在221年果断迁都鄂州,改为武昌。把首都放在一线,有利于政治和军事的双重部署。事实也证明了孙权的战略眼光。刘备果然大规模发兵伐吴,荆州再次成为主战场。

为防止腹背受敌,转而派遣赵咨向曹魏求和。罗贯中详细记录了赵咨使魏及孙权接受曹丕册封为吴王的过程,与《三国志》的记载相差不大。《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丕览表毕,遂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孙权雄略如此,而且此时也到了40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东吴的大都督都已经换了三个了,孙权还在稳稳地执掌着江东。到了221年的11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此时,距离赤壁之战已经13年,三国鼎立的三方,都在马不停蹄地跑马圈地,整军经武,终于来到了三国鼎立的关键节点:夷陵之战。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陆逊传》)

所以,如果说刘备刚一兴兵,孙权就派人求和是真,但是要把荆州还回去,那是绝无可能的,孙权为此紧锣密鼓地筹备了2年。孙权与陆逊的策对,他们都认为荆州不可能还给刘备,利用荆州遏制蜀汉以后的发展。陆逊在获得孙权的任命之前,肯定是与孙权达成了一致:积极防御,适当时间主动出击,最终争取独霸荆州。

刘备伐吴时,蜀汉与东吴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陆逊则为避汉军锋芒,一退300公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曹魏的细作早就把战场的情况发到了洛阳。曹丕正在上朝,接报后,对群臣说:

“备不晓兵机,岂有七百里营可以距敌乎?包原隰阻险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法所忌。孙权上事今至矣!”

过了7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战报就送到了。



(吃瓜群众曹丕)

曹丕所说的“包原隰阻险”是什么意思呢?

包、原、隰、险、阻是指五种地势,这五种地势不适合大军安营扎寨,这是军事常识。

包,通“苞”,草木茂盛的地方。这里扎营视野很不开阔,并且容易遭到火攻;

原,广阔平坦的地方。这里扎营目标明显,容易被人发现。并且无险可守,无依无托,敌军可能从各个方面攻来,增加防守压力。

隰,洼地沼泽,很潮湿的地方。这里扎营行进不变,不利于机动。并且潮湿地势易于细菌繁殖,瘟疫容易在军中传播。

阻,行动受阻碍的地方。狡兔三窟,在限制行动的地方,大军不容易展开,容易被困。

险,险要之地。

(夷陵之战后蜀汉已濒于亡国边缘)

刘备屯兵结营700里,明显犯了兵家之大忌,最终夷陵之战大败亏输,蜀汉在失去荆州之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势力最为弱小的一方。孙权的如意算盘达到了,然而也只是延缓了东吴衰亡的时间。东吴的世家大族满足于保境安民,荆州在东吴的手中,完全没有发挥出《隆中对》的“大军出宛、洛而图中原”的战略作用,蜀汉只能在汉中一带与曹魏艰难对峙。

假如没有孙权背盟,刘备是否能成就高祖一样的伟业,再次中兴汉朝?刘备功亏一篑,其谥号昭烈帝,犹言其英雄气短,大志难伸。士人都以孙权背盟而不齿,然而三国乱世,人人皆有争心,孙权为何不能为孙氏一族的安危荣辱奋力一搏?孙权以寒门起家而崛起江东,亦不失为一世豪杰。

随着时间的流逝,曹魏势力越发强大,最终三家归晋,天下重归一统。此时,距离夷陵之战,又过一甲子矣!当年的风流人物,俱已老去。可能是三国辈出的群英耗尽了中原的灵气,随后的两晋南朝暗弱,中原罹难,只是可叹中原士民,百不存一。


而知而行的历史


刘备纯粹地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而已。

刘备有两个仇恨,驱使他一定要对东吴孙权用兵。

一、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打败曹操,刘备认为,按功劳他应该得到荆州的南四郡,结果孙权不但夺走南三郡和江夏郡,还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偷袭了荆州南郡,从此蜀汉东进的道路被堵死,刘备咽不下这口气。

赤壁之战之前,荆州原是刘表的地盘,刘备那时候也投靠着刘表,结果刘表死后二子不合,刘表幼子刘琮在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夺权成功,最后刘琮将荆州献给了曹操。

刘表的长子刘琦害怕被蔡瑁杀害,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跑到江夏,刘备由于支持刘琦,也跑到了江夏,江夏于是成为刘备新的根据地。

然后刘备以江夏为根基,发兵占领了荆州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郡。刘琦去世后,这些地盘都成了刘备的了。

由于刘备又占领着西边的荆州南郡,包括江陵和公安等城池,实际上刘备几乎拥有整个荆州,刘表在时,荆州号称雄兵十万,因此,刘备才有实力跟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但是呢,东吴的孙权当时实力远远强于刘备,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夺取荆州,特别是南边的荆州四郡,因此之故,刘备担心孙权真的来夺取他的地盘,于是他跑去跟孙权说,暂时把荆州借给他,组成联盟,一起抵抗曹操,如果没有他这个同盟,孙权未必抵得过曹操,因此孙权在属下鲁肃的建议下,同意了。

《吴书·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谁知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原来在赤壁之战打败孙权之后,刘备自以为有功劳,又觉得荆州本来就是他的地盘,是他从刘琦那里继承来的,所以不把“借”当作借了,而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

孙权可不这么认为,当初说好的借,你现在出尔反尔,孙权也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一直耿耿于怀,要夺取荆州的地盘。

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刘备借着荆州的势力,往西打下了益州,扩大了地盘,孙权觉得,你以前无处安身,没有自己的地盘,我把荆州借给你,现在你有了益州,可以把荆州还了吧。刘备说,偏不!

于是孙权就派鲁肃去争夺,孙权觉得,当年是你建议我把荆州借给刘备的,现在倒好,他不还了,你去给我要回来。刘备也派了关羽在荆州,鲁肃就跟关羽对峙,这段时间还发生了有名的“单刀赴会”,鲁肃邀请关羽,讨荆州三郡。结果关羽给拒绝了。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正在这个时候,曹操也没闲着,他带领大军占领了益州北边的汉中,威胁到了刘备,刘备一看,不能两面用兵,于是就先跟孙权和解了,把荆州一分为二,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以湘水为界,双方罢兵。

如果刘备不这么做,孙权发大军攻打荆州,刘备将腹背受敌,连他的大本营益州都危险了,刘备这个决定还是很明智的。

等到刘备打败曹操,夺取汉中,此时荆州发生了一件事,镇守荆州的关羽开始北伐襄樊,也就是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城池在曹操的手里,镇守的大将是曹仁。

关羽围了襄阳,又去围困樊城,然而,曹仁退守樊城,关羽一时拿不下来,这时候曹操派了于禁和庞德带领七军前来救援曹仁和樊城,驻扎在樊城北边,正赶上天降大雨,汉水发洪水,把樊城淹了,关羽乘势打败了曹操的援军,囚于禁,杀庞德,但是仍然没拿下樊城。接着,曹操又派徐晃率领大军来救。

这时候,曹操派人告诉孙权,让孙权派兵去攻打关羽的后路,结果关羽赶紧回援,可是已经迟了,吕蒙已经拿下了荆州南郡的江陵和公安,关羽一看自己的老窝被占领了,于是退到麦城,最后兵败麦城被杀。

这样,孙权彻底夺取了荆州,而且把长江上重要的城市全都占领了,史称“全据长江”。

而刘备呢,丢失了一大块地盘,损失了一员大将,无数兵马不说,蜀汉东出的路线也全被孙权给堵死了。

所以,大耳儿对碧眼儿充满了仇恨,一直咽不下这口气,而且,荆州还是他东出的门户,战略要地,刘备一定要重新夺回。

刘备第二个仇恨就是关羽的死和张飞的死。

关羽的死,前面大体已经涉及到了,关羽兵败麦城以后,突出重围,没想到又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住,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关羽被孙权杀害以后,孙权没有把关羽的尸首送给刘备,反而把关羽头颅送给了曹操,刘备岂能忍得下这口气。

正史上,关羽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跟刘备结拜为兄弟,可是他跟刘备张飞志趣相投,情头手足,而且关羽还是刘备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损失了关羽,等于损失了左膀右臂,刘备能不痛恨孙权和东吴吗?

可惜的是,祸不单行。

在刘备称帝以后,他兴兵讨伐东吴,给张飞送消息,让张飞一起出兵,结果张飞又被两个小兵给杀害了,这两个小兵杀害张飞以后,逃到了东吴,这又加深了一层刘备对东吴的仇恨。

所以,即便“夷陵之战”开始前,东吴孙权就派人求和,可是由于刘备心中郁积的这两大仇恨,他咽不下这口气,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没有同意议和,一定要去打东吴。

蜀汉大部分人,包括诸葛亮赵云都不主张刘备攻打东吴,刘备一意孤行。

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以后,刘备在诸葛亮等人拥戴下,也称帝了。

当时,刘备听说汉献帝被废,又听说汉献帝被曹丕给害了,于是带领蜀国群臣披麻戴孝,大哭三天,哭完,刘备就要去攻打东吴。

这时候,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赵云。

赵云认为,现在更应该讨伐的是谋簒汉朝的曹魏,而不是东吴,如果趁着举国悲痛的心情,去攻打曹魏,则名正言顺,天下人也会响应。如果蜀国打败曹魏,则吴国自会臣服。

可是刘备不听。

诸葛亮也反对攻打东吴,因为这跟他“联吴抗曹”的方针不符合,只是诸葛亮刚刚被刘备封为蜀汉的丞相,他不好带头直接抵触刘备。

既然诸葛亮不敢硬顶,其他人都限制不了刘备,所以刘备一意孤行,众人也是无奈。

当时有个广汉处士秦宓,犯颜敢谏,反对刘备,刘备差点把他杀了,此后,再也没人敢反对刘备了。

因此,即便孙权提出议和,刘备一意孤行,直接给拒绝了。

事后诸葛亮还感叹:

使法孝直(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孙权提出议和时,诸葛瑾驻守在荆州公安,他也给刘备写信,劝刘备不要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因小失大,关羽张飞的仇虽然重要,可是没有吴蜀两国的同盟重要。吴蜀两国交战,只会使曹魏渔翁得利。

诸葛瑾劝刘备分清轻重。刘备一概不听。

可见,刘备确乎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西堤君


孙权想息事宁人,刘备想乘机吞并,曹丕想黄雀在后。

三国时代中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最为稳固的时候,孙吴政权的大都督吕蒙偷袭了蜀国大将关羽镇守的荆州,不但夺取了刘备起家的地盘,还把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给杀了。

事情闹得有点大,主要是荆州这个地方太过重要,一直以来就是三国时期的战略重地,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向北可攻曹魏,向东可伐孙吴,向西可征西蜀。荆州这块肥肉谁都想得到

三国初期,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远征孙权,其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奔着刘表的荆州而来的,曹操占领荆州太过轻松,于是才想着顺带把孙权也灭了,没有想到的是,赤壁之战,孙、刘第一次联盟共抗曹操,曹操不但没有灭了孙权,反而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了,荆州被刘备给占了

刘备占了荆州之地,才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盘,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诸侯了,刘备以荆州为基地,西进夺取了益州,占领了西川之地,天府之国,建立了稳定的蜀国政权,此时三国鼎立的局面才算正式成立。

吴、蜀两国的政治联盟共抗曹操其实是有效的,曹魏对谁都不好下手,三家都这么耗着,真正的转折点就出现在孙吴偷袭了关羽镇守的荆州

吕蒙偷袭荆州在战术上来说是完美的,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但是却缺乏政治远见,它打破了当时的三国鼎立的政治平衡,孙权集团的短视给吴、蜀双方都带来了危机,其真正的获利方其实是曹魏集团。

关羽丢了荆州后,刘备已经在成都称帝,对于孙吴的这种背信弃义极度恼火,但刘备也看到了危机中爆发出来的机会——趁势讨伐孙吴

关羽的死对刘备来说其实已经是次要的了,此时的蜀国实力已经超过了孙吴政权,而曹操也已经死了,曹魏正处于曹丕继位,逼汉献帝禅位,篡汉立魏的不稳定时期,刘备集团如果此时借为关羽复仇,重新夺回荆州,并顺势灭掉孙吴,那么天下的政治格局就会变为魏、蜀两国分立,这将大大的增强刘备匡扶汉室成功的几率,刘备占据了西蜀和江南一带,就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刘备的算盘打得很响亮,立刻率领70万大军顺江而下,直奔荆州而来,而比他先到战场的却是孙权的使者——为求和而来。

孙权此时醒悟过来,偷袭荆州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单方面破坏了吴、蜀的政治联盟,引来了刘备的讨伐大军,更重要的是刚刚登基称帝的曹丕也派了三路大军南下攻吴。孙吴政权无论如何是承受不住魏、蜀两国的攻击的。

孙吴给远道而来的刘备送达了求和的信息,不但归还部分荆州郡县,而且还很有诚意的送还了杀害张飞的凶手,目的只有一个——重新建立吴、蜀联盟,共抗曹魏。

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刘备不在是赤壁之战那个连落脚点都没有了破落皇叔了,刘备认为凭借自己的70万大军的绝对优势,加上孙吴又面临北面曹魏的大军压境,可以在这场已经打破平衡的局势中捞上一把,至少可以把荆州完整的夺来,甚至有可能在曹魏大军的帮助下伺机灭了孙吴。

刘备决定赌上一把,他自信能赌赢,因为此时孙权得知刘备拒绝求和后派出的兵力只有区区的五万人,领兵大将军是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夷陵之战,刘备惨败,就算是惨败后,孙权依然求和于刘备,只是条件变了而已。

综上来看,夷陵之战以前孙权的求和是因为认清了当时的局势于孙吴非常不利,而刘备在战前拒绝孙权的求和,想得更多的是在此次出征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只是结局往往事与愿违。


沉墨I方之城



答:夷陵之战开打之前,孙权有向刘备求和了吗?

查《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并没有提到。

《三国志•蜀书•先帝传》里面倒是有讲了,说,刘备恼怒孙权偷袭关羽,准备兴师东征,于章武元年秋七月,亲自统兵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也有提到,可作为印证。说诸葛瑾跟随吕蒙征讨关羽建功,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的职位代替吕蒙领南郡太守,镇守在公安。“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吴王孙权的求和信就是由诸葛瑾执笔写的,信中大意是说:关羽与先帝(汉献帝)相比,您觉得谁更重要?荆州与天下相比,您觉得哪个更重要?当务之急是先替先帝报仇呢还是先替关羽报仇?当务之要是放眼于天下呢还是着眼于荆州?分清其中的轻重缓急,事情就好办了。信写得大义凛然、不卑不亢。

刘备对诸葛瑾这封信置若罔闻,根本不听。

不管如何,战前孙权向刘备求和之事是有的,但压根儿没提到退还土地!

所谓“孙权退还土地求和”之说是从哪儿来的呢?

在《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的记载中,诸葛瑾只是奉孙权之命给刘备写了封求和信,没有亲见刘备。

《三国演义》为使情节富于戏剧化,写诸葛瑾专程出使蜀汉,拜见了刘备,和颜悦色,口中颂称:“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刘备断然拒绝,恶声恶气说:“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

不难看出,《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夸大了孙权为求和而让出的利益,目的是衬托刘备与关羽桃园结义的手足之情。

但这不是事实。

我觉得,孙权如果真肯交还荆州,刘备很可能是会接受求和的。

但想想看,孙权处心积虑,终于占有荆州,绝对是百分之一千一万是不肯再吐出来给刘备的——真心不想和您刘备打仗,但您坚持要打,也可以奉陪。

所以,查《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压根就没有孙权在战前向刘备求和的记载,我们看到的只有他安排陆逊部将军宋谦等先攻蜀五屯,然后随轻重以兵应拒,再接着是“大破之”,临阵所斩杀及俘获的蜀兵有数万人,刘备仓皇奔走,仅以身免。

有意思的是战后。

《三国志•蜀书•先帝传》里记:孙权听说刘备狼狈不堪地逃到了白帝城,“甚惧,遣使请和”,这次,刘备答应了,“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这次也有记载相与呼应:“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但比较一下二传的异同:《三国志•蜀书•先帝传》是说孙权对驻军在白帝城的刘备非常害怕,主动遣使求和,显得卑躬屈膝;《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只是说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为使者去白帝城拜见刘备,恢复双方之间的来往,不卑不亢。但在这儿,裴松之注引西晋人虞溥所著的《江表传》作了补充: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为使者,到白帝城中面见刘备,当时孙权称,近日得到了刘备的书信,信中刘备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因此东吴与蜀汉就此重归于好。即孙权肯派出使者和刘备通好,是因为刘备先写了检讨书认错。

那么,问题来了。

夷陵之战后,到底是孙权先提出的讲,还是刘备先提出的讲和?

我觉得是后者比较合理。

实际上,裴松之注引晋人张勃所撰《吴录》也有提到:刘备夷陵战败后,听闻曹魏大举兴兵,就修书恐吓陆逊,说魏军已到江陵,自己将再次兴兵伐吴。陆逊的回答简洁有力:只怕你刘备有命来攻,没命逃回。另外,郑泉出使蜀汉时,刘备曾小心翼翼地询问郑泉,问孙权为何不给自己回信?是否是认为自己得名不正?郑泉没有好声气地答,你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应该发兵攻打篡汉自立的曹魏,而不是讨伐东吴。面对郑泉抛出来的软钉子,刘备没有半点脾气,还是和和气气地同意了两家修复联盟关系。

可见,战前“孙权退和土地求和”之举是不存在的;战后求和,也是刘备低下身子先提出来的,别太过相信《三国演义》里写的东西。


覃仕勇说史


孙权求和是真,退还土地是瞎说。如果真的退还土地,我想刘备大概也会退兵。刘备与孙权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争夺土地的战争。

第一,刘备为什么要以倾国之师攻东吴?

主要两个原因:第一,重新夺回荆州;第二,为关羽复仇。

刘备选择与孙权为敌,当然是咽不下这口气。但是攻吴这个决定是很草率的,因为对于蜀国来说,魏才是主要敌人,而不是东吴。因此, 很多人反对。赵云说:“国之奸贼乃曹操而不是孙权,若先把魏国给灭了,孙权不战自降。现在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篡夺皇位,我们当抓住机会,顺应民心,发兵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河上流,讨伐凶逆,关东义师必然要纷纷响应。如今陛下置曹魏于不顾,先与孙权开战,战争一起,短时间内是不能结束的,这不是上策。”

第二,孙权仍寄希望于和平解决

荆州是孙、刘两家的历史遗留问题,本来是可以和平解决,只是刘备一直使诈,关羽又太嚣张,最终孙权趁关羽北伐时,把荆州夺了,又杀了关羽。

孙权并不想与刘备全面开战。在鼎立的三股势力中,孙权最为低调,曹丕、刘备都称帝了,他并没有迅速跟进。三方势力中以曹魏势力最强,倘若蜀、吴交战,只会削弱各自的力量,最终得益的只有曹魏。当然,孙权知道自己杀了关羽,收容杀害张飞的凶手,刘备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他仍抱着一丝希望,派诸葛瑾与蜀汉交涉。

第三,孙权没有提土地问题,和谈根本不可能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兄弟俩却是分属不同的阵营。他给刘备写了一封信:“陛下与关羽的感情,比之陛下与先帝(汉献帝)的感情如何?荆州的大小,比之海内如何?若要复仇,应该先找谁呢?想明白了这些事,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没错,孙权是杀了关羽,但与曹丕颠覆汉室皇帝相比不值一提;孙权是夺了荆州,但与曹丕窃取天下相比也只能算小菜一碟。谁是刘备的头号敌人,当然是曹丕了,你不打曹魏,却攻我东吴,这是找错对象了。

应该说,孙权想议和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光动嘴皮子,没有实际行动。你杀了关羽,夺了荆州,没有任何让步就要让刘备放弃复仇,这怎么可能呢?刘备可是称了帝,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就退兵,这面子能挂得住吗?

我觉得这场战争,对刘备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好不容易登基称帝,就被一个没称帝的军阀夺了地盘,杀了兄弟,如果不打,就是缩头乌龟。你一缩头乌龟,谁会认你是皇帝呢?


君山话史


我认为孙权求和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当时的东吴内部缺少能镇得住的主将。自从孙策把江东交给孙权后,孙权周围一直有一名作战的主将。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是主将。在周瑜之后,鲁肃为孙权排忧解难。鲁肃之后有吕蒙镇守东吴。但是吕蒙之后却出现的短暂的空缺。

孙权用他毒辣的眼光在这个时候选中了陆逊,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人西上力战刘备。虽然任命了,但是陆逊在战争之初还是镇不住的。

想当初赤壁之战的时候,老将程普就依仗自己是元老,不买周瑜的账。

现在,我们来看陆逊率领的这些人——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还有孙桓。这些人不是宗亲就是元老名宿。他们怎么会买陆逊的账?

反过来我们往前在看一看,吕蒙偷袭荆州的时候,为什么要派陆逊接替自己,不就是因为陆逊是个不出名的小将,吕蒙借陆逊来麻痹关羽吗?

当然,历史证明孙权的任命是正确的,陆逊也是一名合格的将领,但是这是夷陵之战之后证实的,在这场战争之前,陆逊并没有太大的名气,也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

外部原因就是,孙权担心自己和刘备鹬蚌相争,曹魏这个渔翁得利。在战争开始之前,曹魏确实开过会议商讨孙权和刘备开战之后,曹魏的应对方式。结果没有商量出统一的结果。最后决定,先观战一段时间,在孙权和刘备两家打到两败俱伤时再出击。结果没想到刘备败的太快,夷陵之战,一战就把刘备打趴下了。紧接着,东吴就赶紧收缩兵力,防备北方的曹魏偷袭,曹魏失去了先机。刘备的益州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易守难攻的地方,虽然刘备被大败,但是想迅速打下益州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曹魏是很可惜的失去了一次非常好的统一天下的机会。

刘备之所以不答应:

一是因为他要替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史书上记载,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兄弟的界限,犹如父子,反正他们的关系非常铁。自己的兄弟被别人设计杀害了,刘备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二是因为刘备想要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自己制定的策略来统一天下。那么刘备就必须夺回荆州,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策略就是两路出兵,一路兵从益州出发,一路兵就是从荆州出发。

三,我认为,刘备不想再过憋屈的生活。周所周知,刘备在自己的前半生中颠沛流离,多次寄人篱下。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地盘,而且在汉中与曹操的对决中取得了胜利,这使得刘备的自信心爆棚,当时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自己好不容易反身做了地主,难道还要被一个东吴欺负?

所以,在孙权求和的时候,刘备没有答应。刘备认为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以及从益州带来的兵力足可以消灭东吴。一来可以报自己的兄弟之仇,二来可以为夺取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来,自己已经反身把歌唱,没有人可以在欺辱自己,自己再也不会过那种憋屈的日子。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马尚追梦


刘备已经六十有余,余生不多,一统天下的时间不多了,孙刘虽联盟,但是孙吴一直处于中立想坐收渔利,刘备攻魏实力不够,如若侥胜东吴也必偷袭,得不偿失。故而还不能攻魏,时机来了,三国此刻最弱的东吴把二弟关羽给杀害了,于是刘备名正言顺高举报仇旗号去灭东吴,只有这样可以加快他一统天下的梦,除去东吴这个后顾之虑,可以全心伐魏。此刻曹魏以称帝,刘备也称帝,此刻曹魏攻蜀汉是两国的战争,是侵犯,便是出师无名,天下必会响应,而刘备伐吴是报仇是平定诸侯,出师有名。此刻刘备这样盘算着,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反对,执意伐吴。刘备要的是锦绣江南之地而非区区荆州。再者刘备以仁义信立世,桃园结义天下人皆知,关羽张飞皆不在,桃园之约启可违背,不然何以取信于天下人。于公于私伐吴势在必行,也是刘备唯一任意妄为的一次。





福之富也


夷陵之战是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之一。

为什么孙权会示弱?孙权是三国时代最务实的君主。只要有利可图,不管底线。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什么折节降曹,什么墙头草两面刀。他忘不了哥哥孙策给他的评语,保境安民,我不如卿。他进取不足,力争自保,一生践行。

很明显,刘备夹杂国仇家恨,席卷而来,不可力敌。否则两败俱伤,曹丕都要笑死了。而且不论输赢,孙吴没有能力,去打下四川,新的的荆州还没来得及理顺,孙权需要时间,曹魏也不允许孙吴在扩张势力。而战争的最好结局是保住现在的势力范围,但是刘备气势正盛,很难。而且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孙权想要兵不血刃,以退为进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孙权才是最好的谋略家,不感情用事。

刘备为啥不答应孙权的求和呢?

不能答应。关张都因孙吴而死,蜀兵哀兵出山,不能战而胜,接受议和,必定士气大降。

二是孙权反复小人,交还荆州,不会没有条件。更不能保证不是圈套。如果刘备也被套路了,那么蜀汉真的穷途末路了。

三,刘备怒气冲冲,一是为弟报仇,抢回荆州,然鹅并不是没有鲸吞蚕食东吴的野心。可以说蜀汉集团,从刘备关羽起,没有多少人开的起东吴的,如果不是早期刘备的家底太薄,他们不会跟东吴结盟。这么多年因为有曹操,又借了荆州,不好对朋友下手。这次机会难得,我觉得刘备有让孙权连本带利的吐出荆州的打算。所以他的胃口很大,他要的是势如破竹的胜利,不是温吞的议和。而且年深日久的议和,让孙权理顺了荆州,还和个屁啊。所以刘备不能答应议和。必须一战。

再看刘备出川的将领配备,可都是蜀汉新一代的人物,刘备是带领他们来攒经验升级来的。如果侥幸取胜。我估计大汉又要中兴了。

可惜了,夷陵之战,可惜了,昭烈皇帝……



坎坎且伐檀


当听到刘备亲自带兵来进攻的消息,孙权确实想要跟刘备讲和,不过并没有割地。而说到孙权为什么要讲和,一方面是出于维护孙刘联盟的考虑,另一方面按《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是孙权感到畏惧。刘备于公元221年四月称帝,七月就伐吴。谁知道他是不是想吞并吴国呢?

也可能是由于己方先违背了孙刘联盟,袭取了荆州,杀掉了关羽。己方不占理。要知道鲁肃在时,孙权是很认同鲁肃的联刘抗曹的战略的,荆州也是由于鲁肃的主张孙权才借给刘备的。当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时吃饭的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虽然后来由于吕蒙坚决要袭取荆州,并说服了孙权,不过孙权并不是一下就同意,是仪、全琮都曾劝说过孙权荆州是可以袭取的。孙权才下定袭取荆州的决心。

再来说说刘备为什么不许孙权的请和。《三国志·先主传》说是因为愤怒,愤怒孙权袭取了荆州,杀掉了关羽,并且张飞也被部下杀死并割掉首级送给了孙权。所以刘备这次出兵是有为两位兄弟报仇的原因的。

不过主要的还是为了进一步的夺取更多地盘。刘备当时是不是想灭亡吴国,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夺回荆州刘备心里应该是有这个想法的。

刘备称帝才三个月就启动这么一场战争,应该是有一些膨胀的心理的,结果就遭到了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