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曾國藩去報銷軍費,朝廷小官卻說:報銷可以,先拿40萬兩

清朝同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868年,活躍在江南一帶的農民起義軍——捻軍,即將被徹底消滅。而他們起義的時間,和太平天國幾乎是相同的。從廣西金田起義開始,這場歷時將近20年的社會大動盪,終於快要宣告結束了。而清朝的統治者們,也算是為此鬆了一口氣。不過此時,在這場動亂中立下了大功的曾國藩、李鴻章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他們面前。

在這場戰爭當中,消耗了大量軍費,可向朝廷報銷的時候,這兩個人都遇到了小麻煩。按照大清國的財務制度,報銷的過程,一般是花錢的部門填寫好相關的材料後,交給戶部進行審核,然後,戶部再依靠材料進行審查,等戶部審核完,認為沒什麼問題的時候,再交給皇上簽字,之後戶部再給申報部門一個批文,這報銷流程就算結束了。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出來了,在這一套流程當中,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戶部的審計,其他都是走過場。如果說,戶部一旦認為你的賬目有問題,那麼報銷就不能通過。剛開始,有些部門為了加速報銷過程,增加報銷的成功率,便會專門拿出一筆費用,用於報銷的“活動經費”,在歷史中,這筆錢叫做“部費”。等到了清朝晚期,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於到了不交“部費”,就不能報銷的地步,這也是清廷官員腐敗的代表之一。

有人肯定在想,那這筆“部費”,肯定都落到了戶部尚書的手裡,畢竟他是戶部老大嘛!其實,如果我們這麼想的話,那就太冤枉戶部尚書了。申報部門交過來的“部費”,其實戶部尚書是沒有份的,即便說有的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這筆錢大多數都落到了書吏的手中。而所謂的書吏,其實就是普通的基層辦事員。這些書吏的任務,就是抄抄寫寫,核實一下各類賬目,至於說他們上面的郎中、侍郎等這些官員,很少有懂得財務方面的,也不願意在枯燥的賬目上花費精力,他們所做的,就是等材料上交來,在上面籤個字就行了。

曾國藩、李鴻章遇到的,就是這樣的麻煩。迫於無奈之下,李鴻章託了人,找到了當時的書吏,想問問這次“部費”,應該交多少。這人回來之後,告訴李鴻章,說現在的書吏胃口很大,要求給一釐三毫的回扣,也就是說,報銷一百兩的話,需要給他們一兩三錢。而當時,湘軍和淮軍的軍費加起來已經有三千多兩了,也就是說,如果要報銷軍費,就要給書吏們約40萬兩的“部費”。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託人詢問這件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書吏們把這筆費用,降到了8萬兩。可是,即便是這8萬兩,曾國藩也不想拿出來,畢竟他對朝廷中這種腐敗現象十分看不慣,並且一旦出現了這8萬兩的虧空,到時候又從哪裡填補呢?萬般無奈之下,曾國藩只好向皇帝提交了奏摺,不過他沒有去舉報索要“部費”的書吏,而是請求皇上,讓湘軍免於審計。由此來看,曾國藩深知“部費”裡面的水很深,自己還是不去追究為好。

皇帝此時,深知他們平定太平天國、捻軍的不容易,便同意了這項請求,為此,著實讓曾國藩感激涕零。

沒想到,一幫小官員,居然公然向李鴻章、曾國藩兩大重臣索賄,想必我們大家都感受到了,晚清政府的貪汙腐敗,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並且,貪汙之風不僅出現在朝廷高層,就連最基層的辦事員,對此也是有過之無不及。由此可見,清政府的覆滅,也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