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历史上比江西弱的湖南,为什么会在近代完成反超

说起“江西”,湖南人大概有两种感觉。

一是亲切,因为很多湖南人是祖上是从江西移民而来,“江西老表”的称呼据说也是由此而来。

二是略带一点同情,江西作为革命老区,近现代一直有点发展不顺。连京广线最终都选择了湖南。

可要是从历史时间轴上来看,江西可比湖南大部分时间要强

大多数时候,是人家同情我们......

青铜时代,江西孤篇横绝,改写江南文明史

大概从青铜时代的商晚期开始,江西就已经很厉害了。

有人会说,我们有宁乡青铜器王国啊!

请先不要激动好吗?

上世纪的1989年,江西吉安新干大洋洲一个河堤上发现了一座商晚期的古墓(也有人说是祭祀坑,反正不知道墓主人是谁)

里面居然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器!现存已知最大青铜器“甗(yǎn)王”就在那里出土。这直接改写了江南文明史。

我们现在去吉安博物馆,还能看见这些精美绝伦的......复制件。原件正在北京首博展出呢。

江西青铜器可谓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江西瑞昌铜岭商代铜矿遗址的发掘,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矿冶遗迹。

江西在我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比之下,宁乡青铜器虽然也很优秀,但在数量和体量上就相对弱多了。

(伏鸟双尾铜卧虎复制件,原件出土于吉安新干大洋洲)

唐宋时期,江西依然保有绝对优势

到了封建社会早期,湖南与江西发展基本同步,差别并不明显,然而唐宋时期,因为北方移民地大量涌入,加之交通地理上的便利,江西再度崛起。

制瓷行业出现了 “洪洲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工艺水平飞速提高。

单就人才而言,江西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才辈出,学风浓厚。而湖南,则是刚刚起步萌芽的状态。以庐陵文化的中心吉安为例,明朝之前的数次历史南北大移民,为这里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移民,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它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人文灿烂的“状元之乡”,号称“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的江南望郡。

这个时期,湖南也有北方移民,但相对江西为少。

书院,是一个有文化代表性的产物。我们在吉安赣江边的洲上,拜访了洲上的白鹭洲书院。这座书院正是在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修建,由当时的吉州知军江万里创建,它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

(白鹭洲书院前的文天祥雕像)

宝祐四年,文天祥高中状元,同榜中39名进士均为吉安人,一时朝野震惊。著名爱国诗人刘辰翁、邓光荐也出自这里。吉安在唐宋时期,人才爆发式增长,欧阳修、杨万里、谢缙、胡铨都出自这片土地.....而他们的祖上,几乎全是移民。

湖南的文化教育在唐宋之际也开始发展,岳麓书院开始显现它的光芒,但比起江西来,湖南还只能算是刚起步。

(江西吉安文天祥墓)

如果列一下江西籍古今名人,恐怕感觉上会更受刺激。

他们是:

徐稚、陶渊明、綦毋潜、来鹄、林士弘、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缙、汪大渊、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蒋士铨、魏禧、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刘颁、刘敞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

唐宋时期,江西的人才就远比湖南多。然而,宋之后的各种战乱,让大量的江西人开始往湖南移动。

江西成败,皆源于移民。历史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江西瓦屑坝移民先祖遗址)

明清时期,力量对比开始发生缓慢倾斜

到明清时期,湖南人开始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西持续长时间作战,江西成为战争重灾区。

大量移民被迫前往各地,湖南因此受益。湖南的移民,延续数代,历史上的数次移民,为湖南提供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唐宋时期,已有大量移民从各地迁往湖南,极大促进了湖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这个时期的江西,依然保持着极为强悍的战斗力,湖南虽弱,但也在努力前行。

在二十四史中有籍可考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7人,仅占全国的0.98%;而江西达378人,占全国6.54%。从明代科甲人物看,湖南有进士427人,占全国的1.9%,而江西有进士2724人,占全国的11.9%;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人物,江西有55人,占全国的21%,为全国之冠。在明代89个状元中,江西有17人,湖南只1人。

曾国藩的先祖就是在这个时期由江西迁入湖南,明清时期,移民再次大规模向湖南迁徙,成为湖南迁入人口最多的历史时期,这些移民,带着文化与财富,助推湖南再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的粮食与人才,都逐步进入一个丰产期。

(江西移民湖南路线图)

近代,此起彼伏,江西发展减速,湖南终于崛起

近代以来,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让文化上传统保守的江西显得无所适从,江西似乎更能够适应传统社会的发展模式,而湖南,则对这种新形势做出了极为恰当的反应,虽然湖南也有极为顽固的保守势力,但对于新思潮,同样有着极强的包容性,无论保守,还是求新,湖南人总能做到极致,这似乎是移民所具有的一种天然精神,一时间,新风浩荡,湖南人一跃而上近代史的舞台,酣畅淋漓地演绎出一部精彩的大戏,而江西,似乎从此开始变得沉默起来,再也没有重复历史上的辉煌。

湖南人谭嗣同曾评价说:“江西习俗守旧,愚如土番,上无开民智之官,下无通民情之学会,一睹俗人妇孺意计中所不能有之雄图霸业,势必群然奔骇,不恤出死力以相沮挠,则忧而败。”

谭嗣同的话说得相当“毒舌”,但也反应出当时江西的风气。当时的江西人,依然沉浸在“读书做官”的美好理想中无法自拔。清末江西籍京官胡思敬在《国乘备闻》中所说,“江西人嫁女,必与秀才。”应该就是这种心态的反应。

(江西吉安陂下古村)

我们找两个从江西移民到湖南的姓氏,在其中便可发现江西移民为湖南带来的发展。

湖南的罗氏与曾氏两支,在近代湖南的舞台上,可谓“风流人物”。罗氏家族的罗典,为鼓磉洲罗氏第十三世,豫章罗氏珠公六十三世孙,他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并且五次连任,主持岳麓书院长达27年。岳麓书院在他主持下,发展达到了最高峰。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汤鹏、唐鉴、邓显鹤、彭浚、严如煜、罗修源、曾国藩(欧阳厚均弟子)、胡林翼、罗泽南、左宗棠、郭嵩焘、李元度、罗汝怀、何绍基、吴南屏……都出自他的门下或,史志留名显通学子达近千人。所谓“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湖湘英杰十九岳麓”可以说,没有罗典主持岳麓书院的辉煌,便没有后续湖南人才的整体爆发,他是功不可没的奠基者。

曾氏后人中则有晚清名臣曾国藩组建湘军,成为挽救晚清危亡的中兴之臣,在浩浩荡荡的湘军将领阵营里,祖籍江西者,占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