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限制女性晚8点后使用,是性别歧视还是安全考虑?

乘客安全事故屡次发生、滴滴的处理手法引起社会连番争议,对于滴滴重新上线并提出的新方案,你怎麽看?你认为它准备好了吗?

新方案中限制女性出行时间,是保障女性安全的权宜之策,还是引来歧视女性争议的矫枉过正?

有关争议让滴滴问题再次回到原点,「滴滴出行」的责任边界在哪里?事故后,作为信息平台中介的滴滴该承担哪些责任?

去年,中国大陆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曾于3个月内,接连发生2宗女性乘客于使用顺风车服务途中遭司机杀害的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且触发责任方及滴滴顺风车监管、事后处理手法等争议;至去年8月底,「滴滴出行」宣布「顺风车」业务将无限期于全国下架重整。

11月6日,「滴滴出行」于其应用程式内公布,「滴滴顺风车」将于11月20日起,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渖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陆续试运营顺风车业务。「滴滴出行」重新上线,且推出应对有关问题的新方案,不过方案中一条限制了女性用户夜间使用滴滴顺风车时间的条款,则惹起社会各方对滴滴涉及性别歧视的批评,再一次为「滴滴出行」带来争议。


「顺风车」模式的性质是「合乘车」,俗称「拼车」,是一种基于用户自愿、共同分摊出行成本的共享出行方式,与「网约车」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服务概念不同。但因「顺风车」不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所规制,同时不需受到交管部门监督,所有的民事行为及事故责任均只由合乘双方自行承担;换言之,有关平台中介无需承担有相应责任。

两宗恶性事件,滴滴曾无限期全国下线

2018年5月6日凌晨,21岁空姐李明珠在郑州滴滴顺风车前往火车站的途中,曾与同事通过微信聊天,提及自己「碰到个变态」;惟李明珠后遭司机刘振华姦杀并弃尸。

同年8月24日下午,浙江温州乐清一名20岁女子赵培辰搭乘滴滴顺风车期间,曾向好友发送求救信息,后好友曾联繫滴滴公司客服,要求获得司机车牌等信息,但遭到对方以「没有权限」等理由多次推延;最终赵培辰遭到司机锺元的强姦并杀害。

两宗女乘客遇害事件引起大陆社会各方大量关注及谴责。去年8月26日,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将无限期全国下线自查整改。


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新方案变了什麽?

根据滴滴出行披露的新方案表示,试运营期间,将于7个城市首先提供早上5点到晚上11点间(女性用户则由早上5点到晚上8点)、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服务。

为针对社会大众对滴滴事件的根本疑虑及关心,在新方案中,平台加强了对女性的保护,如增设女性安全助手功能,帮助女性用户查看合乘方司机车龄、驾龄、人脸识别时间等相关信息,女性用户遇突发情况时,可立即通知紧急联络人。另外,个性化头像、性别等涉及到用户隐私相关的信息亦会永久下线。

而针对车主的信用审核、基于司乘双方平等利益的原则,新方案同时引入失信人筛查机制,表示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则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另外,回应外界所关注的评价系统,滴滴将「信任值」的设置将变更为「行为分」,将根据用户最近收到的评价、投诉等信息进行履约、友好等多维度综合评估,意即如果用户不遵守平台合乘规则,导致行为分降低,可能会影响顺风车服务的正常使用。


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后,滴滴CEO程维表示,「我们怀著敬畏之心再次出发,希望能为用户的出行提供更多选择,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提升安全,把好的事情真正做好。」而滴滴总裁柳青则在微博中表示,过去的经历回忆还是很沉重,但他们内心始终相信顺风车的社会价值,「说实话现在我也不知道前路会如何,但我们会竭尽所能的去让出行更安全。」

限制女性使用服务时间惹歧视女性争议

新方案中,列明女性用户只能于早上5点到晚上8点期间使用顺风车服务,变相对女性用户乘车服务增加了限制。消息一出,立即在内地舆论场引来对滴滴新方案的一番批评及争议,亦有论者认为此举涉及性别歧视。

有网友提到,去年滴滴事故发生的症结,是在于滴滴对顺风车司机的审核的不严格、对投诉的不处理不作为或延迟处理。惟现在,滴滴重新上线推出的新方案是不向女乘客提供服务,可见事故后没有反省改进,批评是「选择了最不花钱最省事的做法」。

另外,有声音对有关举措表示质疑,提到过去两宗震惊社会的事故中,曾有一宗是发生于中午,故限制女性乘客夜间搭乘顺风车能降低犯罪率的成效抱有疑问。另外,文章亦提到滴滴对商业交易行为进行预先歧视,「似乎并不太讲道理」。

滴滴对此作出回应,称目前公布的是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营方案,属公开徵集意见的一部分,而未来正式的方案将会根据社会反馈意见不断完善。6日,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发布微博对有关争议表达歉意。她表示作为一位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不太好用;但在安全问题上,是如履薄冰地试运行」。

回到原点的责任边界问题

有论者提到,有关争议的核心问题,终究要回到企业的责任边界问题。其指出,像滴滴般的企业,获利收益主要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需求,故其同时需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论者又指出,因为滴滴承担起不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很多规则需要相关企业与社会(如有关管理部门等)一起确定双方的责任边界。认为「如果一直只是滴滴单方面的规则,那么无论怎么定,出事的时候仍然会有问题。」


本年初,曾有一篇评论文章同样提到,顺风车的责任边界需要明确清,而企业平台和政府两者间,亦需共同履行社会责任:平台自然有责任,但多大责任,需要有个标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顺风车是信息撮合平台,乘客车主之间是民事互助行为。这种清晰的定位,以及顺风车公益的属性,应该与相关方的实际责任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