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女博士點破股市:為什麼莊家敢打壓股價,卻不怕別人搶廉價籌碼

我們先來看博奕論中有一個“智豬博弈”模型:

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 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 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自己的勞動成果。 現在問:"兩隻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 答案是:小豬隻能是等在食槽邊,而讓大豬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在這個模型中,有一條規則:豬越小越容易餓死。

這 其中的“大豬”就是股票市場中的“主力”,而“散戶”就是其中的“小豬”。在這個遊戲中,散戶不要妄想去踩動踏板,那是主力的專利,散戶能做的,就是瞄準 時機,耐心等待在食槽邊。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散戶順勢而為,投機吃差價才會有更多的機會賺到錢。於是,這個遊戲可以轉變為,主力們充分發揮自身優 勢,發掘或“製造”出一些具有增長前景的股票,散戶則借勢哄抬股價,或者乾脆順風搭車,雙方實現雙贏。散戶難以戰勝主力,但可以從主力的盛宴中分得一杯 羹。散戶與主力實力懸殊,這是一場業餘選手和職業選手的比賽。主力單憑這些優勢並不能奈何散戶,因為股市不是強買強賣的市場。主力的勝利完全建立在散戶錯誤判斷之上。

“有莊的股票是個寶,無莊的股票像根草。”買莊股,跟莊走,才可以在市場中獲勝,在市場中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主力與散戶是不共戴天的敵人,主力有雄厚的財力,有專業的人才團隊,他們能夠做到審時度勢,逢低吸納,逢高減磅。用戰略投資組合來規避風險。而對散戶而言,資金規模小,技術工具缺乏,信 息不暢,時間精力不足,操作水平不高。所有這些,註定了散戶不可能戰勝主力,主力每一次成功的坐莊,都是一次欺騙散戶的過程。

我們做股票的人一定知道股票市場有主力,主力會刻意誤導散戶,主力明明要啟動行情卻偏偏故意先來個大跌,導致我們看不清楚真實的方向,該買的時候賣,該賣的時候買。這樣的行為就是通過策略強加於我們的風險。

同樣如果我們看穿了主力的誤導,我們就找到了最堅實的買入信心與證據。所以我們既會因為主力的誤導而做出錯誤選擇,也會因為主力的行為而獲得機會與利潤,所以這也是贏虧同源的。

但主力的操作分析起來感覺還可以,好象真的是有風險也有機會,但為什麼到了真實的操作上,散戶們總是吃虧受傷呢?因為這是由策略型風險的高技巧性所決定了的。

主力做出的操作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對立面上的,你要想你的操作能跟上主力的節奏你就必須能作出違揹人的本性的操作。這樣的操作如果沒有建立在熟練駕御自己心靈的基礎上,你是絕對做不出來的,這也正是市場上散戶,總喜歡買入還沒有啟動的股票,而對主力發動行情的股票視而不見的根本原因!

主力控盤就是要通過他們的操盤技巧,來達到讓股票的走勢違揹人性,從而讓眾多小散看得見卻跟不上。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這是一個鐵定的定律。在股票市場中,我們除了要掌握好基礎的看盤技巧,還要去讀懂主力的操盤套路。或許對於很多新手投資朋友來說會比較困難,但是,我們要想在股票市場中穩健盈利,我們就不得不去深入研究主力的操盤手段了。

炒股時間長了,難免對莊家有一些怨氣,同時也有一些疑問,為什麼莊家在故意壓低股價的時候,不怕其他人搶起籌碼呢:其實這個真說起來,是算2個問題的:

1、莊家會故意打壓股價要籌碼嗎?

2、莊家打壓股價不怕被其他人搶籌碼嗎?

第一個問題:莊家會不會故意打壓股價要籌碼?

因為莊家是沒有底倉的(廉價籌碼),所以就算拉高股價,他們獲利空間也很小,莊家肯定不是活雷鋒,他是不會拉高股價來給散戶們賺錢的。

莊家在拉高股價之前,是肯定要在股價低位的時候拿到廉價籌碼的,所以他們先暗中低吸小部分廉價籌碼,達到輕度控盤(20%至30%流通籌碼)的目的;再將輕度控盤的籌碼拋出去,用於打壓股價,逼迫眾多散戶交出籌碼,然後再暗中接手。

散戶們的弱點就是在看見股價跌的時候會集體恐慌,甚至是認輸割肉出局,留下來的則是堅定的籌碼,對莊家後期拉昇股價所造成的壓力並不大,所以莊家也不會太刻意的繼續打壓股價來把他們洗出去,他們只需要拿到那些不堅定的籌碼。

莊家的這種手段說白了,其實就是以小換大,用很少的籌碼來打壓股價,做空股票趨勢,輕而易舉的拿到散戶們割肉的籌碼。

等底倉達到流通籌碼的50%到60%的時候,莊家才會真正的拉昇股價,拉高股價後莊家又血賺了一波,而賺的錢,基本都來自散戶的割肉。

第二個問題:莊家肆意打壓股價難道不怕被其他人搶籌碼嗎?

這裡的其他人並不是指散戶,而是指的其他莊家。其實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博弈關係是十分複雜的,有時候可以是朋友,但有時候又可以是敵人,決定他們是朋友還是敵人的,只有一個——利益!

如果已經有一個莊家在暗中吸納廉價籌碼,並且借用手中的籌碼打壓股價,想要獲得更多廉價籌碼,這時候另外一個莊家同樣看好這支股票,也同時在暗中買進籌碼。

那就會尷尬了,莊家在這時候是很容易發現有另外一股大筆資金買入籌碼的。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談和:要麼就是其中一個退出這次操盤,要麼就是一起齊心協力,共同拉昇股價同時獲利。但既然大家都知道這票能賺大錢誰會願意退出,所以往往是合力拉昇,共同賺錢!

可能有人會問莊家為什麼不和散戶合作一起賺錢?只能說有這種想法的人太天真了。大家想想看,和莊家相比,散戶有什麼優勢?是資金還是消息?或者說散戶在專業知識方面能夠和莊家比嗎?

既然什麼優勢都沒有,莊家為什麼要和散戶合作呢?再一個,要是合作了,散戶在拉高後都跑了,那莊家去賺誰的錢呢?

如果手中只有5萬,請牢記這9張思維導圖

1、股市導圖總綱

2、k線基礎

3、均線基礎

4、切線基礎

5、指標分析

6、選股方法

7、板塊輪動

8、統計分析

9、股市中的各色騙局

(注意:導圖看不清晰的可以找我要高清圖片,這裡會被壓縮了)

——成交量

股諺雲“量在價先”、“天量天價,地量地價”,說的就是“成交量比成交價更重要”這個道理。因為成交量可以決定成交價及其後的股價走勢。成交量是我們分析股票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主力可以去操縱股價,但是很難操控成交量,所以成交量是比較客觀的

成交量縮量

成交量如果極度縮量,有可能是大部分人都看漲,因此已經持有的人多數不願意賣出,就導致成交量十分少。

也可能是大部分人都看跌,因此沒有入場的人不願意買入,就導致成交量十分少。

運用在中長線趨勢中,可以理解為,縮量意味著趨勢將延續,如果上漲中途出現持續縮量,則看漲後市,可買入,如果下降趨勢中出現持續縮量,則看跌後市,不予買入。

成交量放量

成交量放量意味著交投活躍,也就是買和賣的人都很多,這說明市場分歧較大,買盤和賣盤力量都不弱,這時候極可能出現趨勢轉變。

如圖所示,K線經過一段下降趨勢後,某日開始持續進行放量,趨勢由此反轉,改為上升趨勢。

如圖,K線本是上升趨勢時,某日開始放出巨量,趨勢再度反轉,改為下降趨勢。

不過投資者需謹記,成交量的放量,尤其是巨量,一般多是莊家在搞鬼,比如上圖,就是莊家出貨,如果沒有賣家,買家無法交易,而在高位突現巨量,一定是莊家賣出,投資者當仔細甄別。

溫和放量

溫和放量是指個股在持續低迷之後,成交量突然出現小幅增長,形態看上去像“山”一樣的連續溫和的放量形態,這種形態也稱為“兩堆”(後面我們還會介紹“推量”,不要搞混淆了),個股出現這種情況一般說明市場後實力的資金在介入。如果在價格的底部出現“溫和放量”,價格會隨量上升,量縮時價格會適量調整,調整時間沒有方法推測,但調整期過後,價格上漲會加快。所以並不是說一出現“溫和放量”投資人就該立刻入場,而是應該在其調整幅度不低於放量前期低點的前提下入場。因為一旦調整低於建倉成本,市場的拋壓過大,後市再度調整的可能性便很高。

縮量

縮量是指成交量萎縮,寥寥幾筆。這說明什麼?說明市場內大部分人對價格後市看法是一致的。要麼是看淡後市,造成只有人賣,沒有人買;要麼看好後市,只有人買,沒有人賣。縮量一般都發生在趨勢中期,如果遇上縮量下跌應該堅決出具,等縮量到一定程度,開始出現放量上攻時,可以考慮入場。基本思路就是上漲縮量買進,價格上衝乏力又有巨量放出時立即賣出。

放量

放量一般發生在價格趨勢的轉折處,場內各方力量對後市看法分歧非常發,有人傾盤拋出,有人極力大筆吸籌。相對於縮量來看,放量水分比較多。若場內有人籌碼充足,利用其籌碼大手筆對敲放出天量並不難。

突放巨量

成交量一直很穩定,突然某天成交異常活躍,成交柱顯得異常突兀。對於這種成交量形態,我們要分三種情況分析。首先上漲過程中的“突放巨量”通常說明多方力量消耗殆盡,後市持續上漲的難度較大;其次,若是在下跌過程中出現“突放巨量”,可能是空方力量的最後一次集中釋放,價格繼續走跌的可能性不高,反彈短線者,走起!第三,在價格一路下跌時突然放量上攻,視覺效果矚目,但一般這類行情難以持續,不宜跟進,容易套牢。

堆量

連續幾個交易日或者一段週期內,成交量呈現緩慢放大,價格也慢慢推高,成交量就像手機的信號格一般,說明主力有意拉高價格,故意把成交量做的非常漂亮。在價格底部出現堆量,堆得越漂亮,後市行情可能越好;但如果在價格高位出現這種情況,是主力大舉出貨的表現,主力都不玩了,你還想玩嗎?

不規則性放大縮小

這種一般出現在有巨大放量之後,成交量逐步恢復平靜。前提是分析前面放量的原因,如果市場本身沒有突發利好,或者大盤企穩,價格基本一潭死水,可能是有人想出貨吸引交易商注意力。

圓弧底量

成交量也會構成圓弧底,當成交量和價格同時呈現圓弧底時,說明場內有人吸籌佈局即將完畢,後市出現上漲的概率高。

成交量四句口訣

第一句口訣

翻譯:

近期一個新量配合股價也創近期的新高

後期可能繼續看漲

第二句口訣

翻譯:

成交量明顯的縮減,股價有所回調

不用擔心,繼續持股,不用拋

第三句口訣

翻譯:

成交量新高,但是股價沒新高

不漲,那就要當心了,注意風險

第四句口訣

翻譯:

量能縮減的,股價確實上漲的

特別是高位的股票

出現這種情況要特別注意!!!

技術鼻祖教你看懂趨勢——道氏理論

這套理論可了不得了

被譽為股市技術分析的源頭

分析源頭的鼻祖

道氏理論主要有三個要點

1、市場的平均指數包容和消化

一切因素和信息(除了上帝的行為)

2、任何走勢都有三種運動方式構成

3、確定趨勢

第一條用在咱A股就是十個字:

股票指數反映一切信息

而且大指數與小指數要方向一致

才有參考價值

持續上漲表示情緒高漲

反之則表示市場情緒低落

很難在指數持續大跌中賺到錢

傾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都懂

但還是會有人僥倖認為

自己的股會是那一兩個沒摔碎的

確實,哪怕大跌也有漲停的股票

但是跌停的更多

所以第一條再說直白一點就是

順勢而為,不要與趨勢做無謂的鬥爭

第二條是說,任何走勢都不會

一直漲或一直跌

說的好專業,其實你都懂

主要趨勢運動就是股市整體趨勢

也就是所謂的牛市或者熊市

雖然在咱大A還有猴市...

次級運動方式就是

在大走勢中的次級走勢

其實就是反彈和回調

日間運動就是小的週期走勢

也是就是更小的起伏波動

他們合體也就變成了這樣

確實,除了這三種

還真沒別的形態了

第三條,確定趨勢就是

如果上升走勢能夠不斷突破前期高點

回落時不低於前低點

這就是被判斷為牛市

反之,下跌走勢不斷突破前低點

回漲不高於前高點

這樣的市場就是熊市

而且趨勢必須要得到量的確認

也就是說上升趨勢中

成交量一定是漲放量,跌縮量

反之 漲縮量跌放量

道氏理論還認為,只要不出現拐點

那麼就要默認行情的繼續

那什麼是拐點呢?

道氏理論中拐點分三步形成

1、 趨勢線被突破

2、上升趨勢不再創新高

或下降趨勢不再創新低

3、在上升趨勢中

價格向下穿越先前的短期回檔低點

或在下降趨勢中

價格向上穿越先前的短期反彈高點

這三步相當於道氏理論

對趨勢發生翻轉式的判斷認定

可以大概率判斷出趨勢的當前狀態

以及操作時機

這套理論不僅能用在大盤上

在個股上也可以很好的體現出來

我們用個股舉個例子

首先先畫出該股的次級運動形態

並畫出它的趨勢線(如何畫線點擊回顧)

次級形態下穿趨勢線意味著

大趨勢可能會出現變動

下穿趨勢線後的回漲並未創新高

就緊接著回落

回落破前低點後

確認行情反轉

上面是上升趨勢的例子

再來一個下降趨勢的

我就不多說了

3步確認拐點

值得一提的是

由於人的性格不同

也會導致拐點判斷的不同

比如說激進派和保守派

在同一走勢中就會選出兩個不同的拐點

這個沒有對錯

但不論是激進派還是保守派

都要以區分趨勢還是次級走勢為重要目標

不過這個理論也存在缺點

比如滯後性

漲了三分之一,才提示能入場

跌了三分之一,才提示要出場

但純技術面的第一追求就是概率

所以不要去糾結怎樣賺大錢

而是思考怎樣不斷的賺錢更有效

它大面積涵蓋了技術面的基礎內容

但不管任何一種技術和理論

都要系統深入學習,才能發揮到極致

千萬別略知皮毛就放手去幹

定位好方法,持之以恆

方法沒有對錯,能夠賺錢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你無法同時運用所有方法,你只能選擇一到兩種合適自己的方法。因為每一種方法只能運用在特定市場,比如升勢只好用順勢買入的方法操作,您選擇抄底買低的方法在升勢情況是賺不到錢的。但是你又不知道下一波的市場運動屬於什麼類型,所以股市沒有一招打遍天下的方法。

股市曾流行過這樣的說法:“做趨勢的人多數死在震盪裡;做盤整的人多數死在趨勢裡;做短線的人多數死在暴拉里;有方法的人多數死在執行裡;靠主觀的人多數死在感覺裡;沒方法的人多數死在亂做裡。”這些說法不嚴謹,但挺形象地描繪了股市新手在學股過程中碰到的困難。股市走向通常可以大致分為升勢、跌勢和震盪市;它們常常交叉進行。新手可能在升勢的時候學習了一套方法,一實施,虧錢!因為股市變跌勢了!他開始修改方法,再實施,又虧錢,因為這時候是震盪市,再修改,實施時發現適合震盪市的方法還不賺錢!因為市場又變成升勢了。幾個循環下來,一位學股人就被淘汰掉了。

股價雖然只有升跌兩條路,但有可能走出不同的大小波浪,也有可能在橫盤上很長時間不動。這給股票炒手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課題:我應該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操作?

因為“什麼時候”充滿變數,所以“什麼方法”從理論上也同樣充滿變數。這也就是為什麼炒股賺錢難的原因!很多新手一入場買股就賺了幾個錢,那是因為正好碰到升勢;市場一轉成跌勢這些賺的錢通常是留不住的!只有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和經驗才知道怎麼應付,才可能將賺的錢留下來。

那麼應付的方法是什麼呢?回答就是這節的標題:“定位好方法,持之以恆!”

人本身是千差萬別的;有些急急躁躁,有些悠悠哉哉。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個性不同。在股市,讓急急躁躁的人做長線很難,實在等不了;讓悠悠哉哉的人炒短線也做不了,太過緊張了!自己屬於什麼種類自己最清楚!那麼選擇方法的時候就有了依據。個性急,就不要選做長線,可以做短炒。個性悠,就別專注短炒,想想怎麼長線操作。這章節買賣股票操作示意圖沒有標註時間;若用分鐘格,就是短炒;用小時格,變成中短炒;用每日格,算中長炒;用每週格的話,就是長炒了。圖還是這些,標註不同的時間段,可以滿足不同的操作風格。

如果您認為做長線升勢是合適自己的方法,那麼就要持之以恆。您心中明白,這種方法在跌勢和震盪市是賺不到錢的,您在出現跌勢和震盪市的時候就應該減少入市深度或離市;您不要試圖猜測下一個走勢是什麼。股市總是循環反覆的,長線升勢又出現的時候您將全力入市。很多人試圖預測下一個走勢是什麼,這種嘗試基本是徒勞的;沒有人知道下一個走勢怎麼樣!或許您很有經驗了,您預測的正確率會提升一些,長期100%是不可能的。走勢通常只有走出來後才知道原來過去的是什麼勢!您應該用負面的眼光看待那些聲稱有這個能力的人。

若您覺得自己擅長短炒賺差價,那麼記得到獲利點就平倉,別讓有了點利潤就“讓利潤奔跑”這句話影響操作。該賣的時候別遲疑。

新股民碰到的一個困難課題是到底哪種方法適合自己?不同方法的界定其實也很模糊。炒股是藝術,藝術本身就很難用語言明確定義。炒股就是這樣!有個說法叫一萬小時法則,意即若您在某個行業花了一萬個小時,您將成為專家。我相信您若在股市實實在在花上一萬個小時,那麼哪一種方法對你合適應該就不再是問題。在沒達到這個境界之前,還只好慢慢熬。

還有個非常重要的思路需要再解釋。炒股應該“順勢而行”而非“測勢而行”。您買股票就是分析後預測股價該升才有的動作,賣股票也是分析之後認為股價該跌之後才會賣股。難道這不是“測勢而行?”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對的?在具體實施的時候,您當然預測之後才入股;如果沒有股價該升的預測,買股就是腦殼壞了!那麼為什麼止損呢?因為實際情況和預測不符。所以在實際操作中的思路是“測勢”入市,如果股價如您預測,您“順勢”而行,走得越遠越好。否則止損或止贏出局。手中一旦持有股票,您原先的預測就應該有個應對計劃,情況對怎麼加碼?加多少?情況不對怎麼減磅?全出局還是局部減磅?說到底,炒股並不是簡單地升了就買,跌了就賣,炒股是個系統工程。

想充實知識的股友,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股海睿道(gh600519)每天圈子更新個股消息,探討交流炒股技術,操盤策略和龍頭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