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鏟史官
219年秋天,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史書用了“威震華夏”的評價,這在《三國志》中獨一份。為何如此呢?因為關羽這一戰的鋒頭,確實已經震動了曹魏的整體根基,甚至有改變天下大勢的可能。
一場戰役的整體地位,無非看三個層面:第一,看直接戰果;第二,看給敵人造成怎樣的影響;第三,看敵人接下來的應對心態。戰果越大的,影響越大的,敵人接下來越重視的,說明其整體地位越高。
接下來咱們看看關羽襄樊之戰的背景。
東漢的最後十餘年,基本是曹劉孫三家的角逐。其中曹操最強,孫劉較弱,兩弱對一強是主流。從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北退開始,到217年魯肅死為止,十年中,曹操穩定了關中,奪取了西涼、漢中;劉備奪取了益州、荊州南部,孫權奪取了交州,在劉備配合下奪取荊州中部。中間夾雜著孫權借荊州給劉備,以及孫劉兩家中分荊州。曹操曾派張郃從漢中進攻巴中,又曾數次南下濡須口,孫權也曾北伐合肥失敗。但整體來說,還是曹魏進攻較多,主動性較強。
217年劉備開始向漢中進攻。這也是孫劉方面第一次向曹操控制的地盤發動長期進攻。漢中戰役打了兩年,到219年初,尚打成膠著狀態。
這時候,曹魏集團的軍事力量分佈是這樣的:
西線集團:以漢中為前線,夏侯淵為總指揮,曹操在這一線投入了諸多良將,包括宗室中的曹洪、曹真、曹休,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張郃,都曾在這一路作戰,與劉備爭奪。曹操自己率領的中央軍主力後來也加入了。
南線集團:以襄陽、樊城為前線,曹仁為總指揮,于禁、龐德等在這一路。主要對付關羽。
東線集團:以居巢為核心,夏侯惇為總指揮,張遼、臧霸等在這一路(樂進、李典這時候已經死了),主要對付孫權。不過到219年初,曹操和孫權已經兩年沒打仗了。
另外文聘屯於江夏,連接東路和南路。
由此可知,在219年初,曹魏的整體軍力分佈是三線並重,但西線集中了半數以上主力,全力和劉備爭奪漢中。
但從219年春天開始,幾個月內局勢發生了劇烈變化。
首先是劉備軍在正月斬殺了西線總指揮夏侯淵。曹操大軍趕到漢中,與劉備對峙數月,也無能為力,被迫在五月撤回長安。曹魏西線主力受到重創,西線軍事集團餘部連同增援的中央軍防線後撤。劉備隨後又攻取了上庸、房陵等郡。
七月,劉備稱漢中王。但依然擔心虎視眈眈留在長安的曹魏主力部隊,因此令關羽從南路北伐。
關羽不負厚望,率軍北進。八月,趁著秋水暴漲的機會,一舉殲滅了曹魏南線軍團的主力,擒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斬殺驍勇的白馬將軍龐德。南線總指揮曹仁只帶著幾千人馬困守樊城,而關羽俘虜的魏軍就有三萬多人。
要知道,西線雖然斬殺了夏侯淵,重創曹操西線軍團,但那是經過長達兩年拉鋸戰後,在一次遭遇戰中取得的戰績。
而關羽在南線,出兵僅僅一個月,就幾乎全殲曹魏南線軍團主力,活捉該軍團二號人物,使得該戰略集團僅剩下數千人困守孤城。這個戰績是非常驚人的。從橫向比較,整個曹魏歷史上,數萬人軍團幾乎全滅,三萬多人被俘的戰例僅此一例。就連255年王經輸給姜維之戰,好歹數萬人還跑回來一萬多。更何況這次帶兵的不是王經這種文人軍盲,而是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
所以,關羽此舉從戰果上,堪稱是曹魏歷史上遭遇的最大敗仗。
再看對敵人造成的影響。
水淹七軍之時,由於曹操率領的主力軍還在關中,南線主力又覆滅,導致整個中原幾乎是敞開在關羽面前,唯一剩下的只有襄陽樊城的數千兵馬。曹仁左右都想逃跑。滿龐的勸告是:“。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 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這反過來也可以看出當時關羽的聲威。如果沒有曹仁這幾千人馬,中原地區就要被他拿下了。郟縣在許都正西略微偏南,距離許都直線距離只有50多公里,你看危險不危險?
儘管曹仁被滿寵勸住了,沒有逃走,但關羽的勝利已經在曹魏的腹心地帶引起了極大的震盪。首先是魏諷之亂,差點掀翻曹操的大本營河北,不但連累死了數千人,還使得鍾繇罷官,楊修被殺:
九月,諷潛結徒黨,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而告之。太子丕誅諷,連坐死者數千人,鍾繇坐免 官。……操亦以(楊)修袁術之甥,惡之,乃發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收殺之。曹操所在的關中,也發生了土豪將領不服從的鬧劇:
關中營帥許攸擁部曲不歸附,而有慢言,操大 怒,先欲伐之。……遂厚撫攸,攸即歸復。至於接近關羽的中原地區,更是狼煙四起:
陸渾民孫狼等作亂,殺縣主簿,南附關羽。羽授狼印,給兵,還為寇賊,自許以南, 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陸渾位於洛陽西南部,許昌正西偏北,距離洛陽直線距離只有40多公里。如果關羽和孫狼匯合,基本就把曹魏的黃河以南領土切成東西兩截了。
所以曹操趕緊跑回來,不然地盤要丟光了。他雖然在十月趕緊奔回了洛陽,但還是考慮遷都躲避關羽,幸虧被司馬懿、蔣濟勸阻:
魏王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 言於操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操從之。由此可見,關羽的勝利,確實使得擁有強大兵力的曹魏顧此失彼,慌亂一團。最終司馬懿給曹操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拉攏孫權背刺關羽——如果不是孫權背盟襲擊,關羽是真的可能動搖曹魏根本的。
最後看敵人的應對策略:
前面列舉過219年初曹魏的軍力部署,重心在西部。但水淹七軍之後,不但曹操迅速跑回了洛陽,而且整個曹魏的軍力也開始往南線集結。
根據史書各傳記的記載,曹操除了派遣原本在西線的徐晃南下增援曹仁,自己也親率大軍為徐晃後援。原本在西線的曹洪、曹真、曹休史料未曾記載他們的具體動向,但從職務和相關記載來看,大概率曹洪和曹休跟著曹操,而曹真留在關西。
此外,曹操還從東線抽調兵力:
(夏侯惇傳)二十四年,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籓,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前面說過,東線集團,夏侯惇是主帥,張遼、臧霸是主要大將。現在曹操把夏侯惇和張遼都調過來了,而且“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只留下一個不那麼放心的臧霸。
在南線區區一地,集中了曹魏半數以上的主力。宗族四大天王在世的三人(夏侯惇、曹仁、曹洪)悉數在此,五子良將中尚存的三人(徐晃、張郃、張遼)僅有張郃在關西。曹魏為了對付關羽,也真是下了血本。
因此,評價關羽"威震華夏”,沒有任何問題。至於之後,因為關羽輕敵大意,又遭到東吳背盟偷襲,最終導致身死地失,這些短板,絲毫無損於其之前“威震華夏”的狀態。
巴山夜雨涮鍋
你以為二爺打的只是樊城,降的只是于禁,殺的只是龐德嗎?不是,他是打出了三國最漂亮的戰役之一,直接打得曹老闆要搬家。
漢末三國時期有幾場戰役,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首先三巨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是最出名的,官渡奠定曹老闆的基本盤、赤壁確定三分天下、夷陵是季漢幾乎全軍覆沒,先主僅以身退。
中間有漢中之戰,是先主真正看到稱霸機會的一戰,是季漢走向巔峰的開始。
以上幾場戰役,都對三國時期的格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襄樊之戰雖然在整體格局上不如前面幾場戰役重要,但影響也非常巨大,襄樊之戰又被稱作關羽北伐,你看這個定義就知道,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曹劉兩句對峙的延續。
戰爭前夕
這一戰的時間非常微妙,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劉開始了漢中爭奪,2年後也就是公元291年5月,曹老闆退出爭奪,劉備入主漢中,7月稱漢中王,然後沒過幾天,同7月關羽就開始北伐,展開了襄樊之戰。
關羽為什麼要急著北伐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先看一下拿下漢中之後的劉備軍團是怎樣一番景象。
五虎上將黃忠斬了夏侯淵、張飛怒懟張郃,差點毀了這位爺一生英名、趙雲在漢水一戰後被贊一身是膽。文官這邊,法正深受劉備信任風頭正盛,丞相這邊也實現了隆中對所說的橫跨荊益。
劉備論功行賞,關二爺當之無愧成了武將之首。面對大哥的信任和獎賞,二爺心裡想著不趕緊立個大功,似乎有點對不起大哥啊。
另一方面,曹操雖然退出了漢中,但他並沒有放棄對漢中施壓,劉備雖然應了戰爭,但這一戰太過慘烈,損傷也非常慘重。在這種情況下,虎視眈眈的曹操始終是心頭大患,漢中之戰明面上結束了,實際上暗潮湧動。
這時候關羽就站出來了,實際上對關二爺來說,只需要給曹操施加壓力,讓他對漢中私心,讓蜀漢有喘息之機就夠了。
襄樊之戰
二爺氣勢洶洶就把大軍開往襄樊。
曹老闆這邊什麼情況呢,曹仁稀裡糊塗就被二爺的軍隊圍起來了。曹操趕緊派于禁督七軍帶3萬人馬前往支援,晚上做個夢的功夫,七軍就被水淹了。
你縱觀歷史上防水淹城的戰爭,幾乎都是有現成的大江大河,直接決個口子水就來了,比如曹操水淹下邳。但樊城這邊是平地,要用水必須從遠處引水過來,而且還要那麼大的水才能淹城,這是誰也想不到的。
就這麼出其不意,于禁的三萬人馬撲街了。
更要命的是什麼呢,二爺進攻的時候就帶著水軍裝備,于禁那邊稀裡糊塗被淹了,還在想辦法逃命呢,關羽開著船就進城了。
水陸兩軍都來了,要不是時代所限,估計空軍也不會少。
水淹七軍後,于禁投降晚節不保,龐德大將軍站出來,又被關羽砍了,龐德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不是七軍部隊,而是一開始就跟著曹仁的。
這裡需要注意,關羽斬龐德用了個“又”字,史書也這麼記載的,就是說除了龐德之外,還斬了其他大將。
關羽這一戰,降了于禁(五子之一),斬了大將龐德以及其他或有名或無名的將領,還殺死或俘虜曹軍幾萬士兵。
後來徐晃帶兵來跟二爺打,史書上是這樣說的:
“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軍隊人數是有限的,曹操確實是幾十萬軍隊,但幾萬人也不是說丟就丟的,士兵和將士的培養都是要花時間和金錢的。就更別說這一戰失敗對曹軍士氣打擊有多大了。
曹老闆被嚇到什麼程度呢,一方面,他把遠在合肥的夏侯惇、張遼都拉過來幫忙抵禦關羽,這兩位可是鎮守淮南防線的大將啊,曹老闆都可以放棄淮南,但是要抵禦關二爺。
另一方面,他正在醞釀遷都,打不過就跑啊。
而關羽這邊呢: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羽遣別將已在郟下。你看,關羽一人率軍,打得曹操這邊:五子良將降的降、敗的敗,大將死的死、傷的傷,軍隊被全殲、一敗塗地,曹老闆主動要求搬家,周圍不論白道黑道,主動前來投靠。
這一戰不威震華夏,還要怎樣才能威震華夏?
要不是孫十萬背刺,照關羽的勢頭打下去,還真不好說是個什麼結果。
也可自話
這是事實,並非是關羽粉的吹噓之言。
首先,據說關羽的前鋒部隊已經攻至潁川郡的郟縣附近,嚴重威脅到了許都安危。
漢末三國時期的郟縣,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許都就是現在的許昌市,當年是漢獻帝御駕所在之處。
郟縣距離許都只有百餘里。現代人從郟縣到許都,開車差不多要個把小時。古代人騎馬的速度會慢一點,我就拿現代人的電動車來比,也只要四個小時。
試問,關羽的前鋒殺到了郟縣,而從郟縣到漢獻帝所在的許都又只要四個小時,如果你是曹操,你實話實說,你怕不怕?
基於此情況,所以當曹仁提出撤出樊城的想法時,滿寵當即提出反對。而他反對的理由非常現實: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在樊城擋住關羽,恐怕事後洪河(發源於伏牛山,淮河的支流)以南的地方都會丟!
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雖失城,尚可全身。”寵曰: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國志·滿寵傳》第二,魏國連遭慘敗,全員士氣低落,優質兵源緊張。
從漢中之戰到關羽北伐,我們來替曹操和他的魏國算一筆賬:
漢中之戰,曹操損失了夏侯淵,兵力損失也是不計其數。後來曹操親征也沒打贏,退出漢中時又是倉惶而逃,部隊損失嚴重。比如王平就率部投降了劉備。
襄樊之戰,依據《華陽國志》記載,已知于禁七軍約有三萬人,關羽水淹七軍,這三萬多精銳就全報銷了。
圍樊城之戰,龐德又被斬(龐德兵敗是在於禁兵敗之後的事,龐德不歸於禁管轄,而是歸曹仁節制。《三國演義》中龐德歸於禁節制是錯誤的歷史),魏軍肯定又損失了一些人馬。
把這些七七八八的損失總的一算,曹操當時最少損失了七八萬人,而且還都是精兵。
縱然說,曹操家大業大,這點零碎損失他輸的起。但是他的仇人也多啊。
比如說,東北的公孫恭要不要防?那也是擁兵八萬的大軍閥;東南的孫權要不要防?東吳可是擁兵十幾萬的超大軍閥。並且,劉備還在漢中虎視眈眈關中,他手上起碼還有十三、四萬精兵。曹操要不要防他?
另外當時北方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叛民,比如孫狼起義,這都不提了。
把防禦這些死敵的兵力全部扣除,可以看出曹操當時真的是沒什麼機動兵力。不然,他也不會讓徐晃率新兵去救樊城。
(徐)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三國志·徐晃傳》徐晃到了樊城後,小挫關羽,在局部逆轉了戰局。但關羽有水軍,他盤旋不退,徐晃拿他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最後,曹操被逼得沒辦法了,才想到了聯絡孫權偷襲南郡,再調防守孫權的張遼馳援樊城,這才算是徹底逆轉了關羽威震華夏給他造成的頹勢。
然而,讓孫權偷襲荊州瓦解關羽的攻勢,這無非就是拆東牆補西牆,把劉備的地盤送給孫權而已。這對志在統一的曹操來說,這是無奈之舉,是下策,沒什麼好吹噓的。
第三,曹操當時年紀大了,心態保守,這是導致關羽威震華夏的因素之一。
關羽被殺於公元219年12月,曹操病死了公元220年3月15日。也就是說,關羽和曹操是前後腳見閻王,關羽死後沒多久,曹操就病死了。
曹操年紀過大,會給曹魏政權帶來了什麼負面影響?
很顯然的——就是政策偏保守。
當時的曹操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那種衝勁和意志力了。說的不好聽一點,年邁的曹操有點聽風就是雨,遇事畏首畏尾。
如果曹操再年輕個十歲,他或許就不會有遷都的念頭,而是整軍備戰,親自到前線跟關羽死磕到底。如此一來,或許就不會有關羽威震華夏的史籍記載了,而是曹孟德大戰關雲長的史籍記載。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當時的曹操就是年邁,就是保守。
聽說關羽無敵,他立馬就想跑(陳群勸阻了曹操)。而他的保守差一點就毀了“一強兩弱”的局面。
PS:若是孫權不偷襲關羽,曹操大概率會退守河南,力保河北核心區域。劉備和孫權也會分別取關中和淮南,將豫、兗、青、徐四州變為拉鋸區域。如此一來,一強兩弱的局面將被打破,成為名副其實的三足鼎立。只不過孫權打破了這種可能性,維持了一強兩弱的舊格局。
總結。
漢末三國時期,人口銳減,精銳兵力是稀缺資源。曹軍先敗於漢中,再敗於樊城,死傷七八萬人,這是非常巨大的損失。此種情況下,關羽圍攻樊城,前鋒甚至直抵離許昌只有百餘里的郟縣,說他是威震華夏,一點都不過分。
後來劉備兵敗夷陵,也就死了四萬多人,蜀漢差點亡國;曹休兵敗石亭,也只是損失了數萬人,結果魏攻吳的局面居然被逆轉。從這兩個案例可以倒推,關羽生擒于禁,擊破龐德,其實是一個不小的勝仗。
Mer86
關羽威震華夏,並非指打樊城、擒于禁。
威震華夏,主要指“敵後戰場”的活躍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三國志》顯然,威震華夏,主要指的是“群盜”響應關羽,對中原形勢造成了巨大的動盪。
梁、郟,離許昌只有一步之遙!
從曹操集團當時的一系列對話看,當時曹操集團的緊張程度,是官渡之戰以來所未見的。
1、曹操本人想要遷都,被司馬懿、蔣濟勸阻。
2、滿寵勸阻曹仁退軍時提到:“自許以南,百姓擾擾····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國家所有。”
3、《魏恆海將軍呂君碑》中提到:“···關羽猖獗為寇,蕩搖邊鄙,虜劉民人···群兇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眾負旌自即敵門,中人以下並生異心···”
顯然,許以南,百姓擾擾帶來的恐慌,要遠遠大於水淹七軍的戰場損失。
因為,這使得這片關鍵區域的物資、兵源不但難以為曹操所用,反而極可能為關羽所用。
積極利用曹操失誤,聯絡義軍,陷曹操於內憂外患中
群盜四起,主要還源自曹操集團的失誤,但也與關羽的支持有關。
為此,各處義士,發起了一連串的暴動,並得到了關羽的支持、配合。
218年,宛城候音叛亂;當時,候音就是提前與關羽聯絡,計劃裡應外合。“比曹公兵來,關羽軍亦至矣”,發動叛亂。
219年,陸渾的孫狼起義,南附關羽,關羽更是授印給兵,讓他“還為賊寇”,繼續活動,聲勢浩大。
顯然,這一連串的起義,正是“曹操加徭役,關羽煽風點火”的傑作。
此外,217年,耿紀、吉本等人在許昌的叛亂(南連劉備);219年,魏諷之亂(所動員的多是荊州故人),也都在這段時間發生。許多朋友把這兩次發生在曹操老巢的“動亂”與劉備集團的長期“敵後工作”聯繫在一起。但是,畢竟目前我沒看到令人信服的證據,且這些叛亂都迅速失敗,與關羽威震華夏關係不大。
敵後戰場義軍的活躍與正面戰場主力的勝利,構成威震華夏的威名
岳飛的十年之功,並非指的是岳飛的郾城大捷。岳飛此時並不知道後面他會遭遇“莫須有罪名”,岳家軍或許還有能力打中原,岳飛不必嘆息“毀於一旦”。
真正毀於一旦的,是他耗十年之功的“聯結河朔”。
由於岳飛“聯結河朔”,他苦心支持、聯絡的這些義軍的積極活動,金軍在各處統治搖搖欲墜,許多守官甚至與義軍達成默契:你們別鬧了,只要岳飛一來,我就開城投降。
可是,岳飛退軍,這些義軍孤掌難鳴,被金軍迅速平定!岳飛的“聯結河朔”也就“毀於一旦”了。
關羽的威震華夏,有些許類似處。因為:形勢同樣十分有利!
正如滿寵所分析的,如果曹仁放棄樊城,關羽一路北上,各處依附關羽的義軍裡應外合,黃河以南,確實很可能“非國家所有”了。
只是,關羽正面戰場退軍後,這些有利局面也就無從展開了。
青黃不接的曹操,助力了關羽的威震華夏
關羽之所以威震華夏,還在於:曹操力量此時正青黃不接。
他們制止時,講了水淹七軍是天災,講了孫權可以利用,就是不講曹軍自己的力量!
就事實來看,于禁被殲後,曹操調撥的徐晃部援軍,新兵居多。除此之外,曹操只能緊急從對東吳前線調集張遼等部來支援了!
這是因為:曹軍此時正青黃不接!
漢末時期,世兵制盛行。(其他兵制也並存,但規模不大。)
在這種兵制下,兵士終身為兵,父死子繼。
他們沒有條件進行制度化的定期補充,而是主要依靠一次性招募。
曹軍的第一代精銳,成軍時間都在190年左右(曹操在190年親自招募的丹陽兵、鮑信一次性招募留下的泰山兵(于禁統轄),196年徐晃帶的白波軍,199年張遼帶的幷州兵、200年張郃帶來的冀州兵等。這些部隊,加入時間有先後,但成軍時間都在190年左右)。其它通過招降、招募補充的兵源,戰力與這些精兵有差距。
此時,第一代創業老兵已經50歲左右,戰鬥力下滑,而他們的子輩,雖已成年,但戰鬥力、戰鬥經驗卻遠遠無法與他們的父輩相比。
30年後,243年,諸葛恪在主張北伐時,也做分析:魏軍出現青黃不接,正是難得的北伐良機。可見:世兵制帶來的週期性青黃不接,一直是曹魏集團的一個軟肋。
由於曹軍的青黃不接,使得關羽的勝利與中原的民亂,構成了關羽的威震華夏之威。
威震華夏,但漲得快,落得也快。
儘管曹操軍力青黃不接,儘管曹操有一些失誤(如遷徙淮南民,導致淮南民投孫權;如為戰漢中引發中原民亂),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集團的實力依然遠遠強於另外兩家。
張遼等部尚未抵達,關羽就被徐晃所率的軍隊擊敗。
儘管關羽依然以水師圍困襄樊,但攻城無力、打援失利,他已陷入被動。即使沒有東吳來襲,但正如滿寵所說:水會漲,但終會退去。關羽已經無法拿下襄樊,實現其宏圖大業了。
當然,最致命的一擊,還來自東方的盟友。
從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不過短短几月。歷史的戲劇性,在此表現得無以復加,令人感慨!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威震華夏,主要指威震中原地區。關羽威震華夏是名副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第一,水淹七軍使曹軍損失慘重。
漢中之戰,曹操無功而返,實力受損。緊接著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包圍了樊城的曹仁數千人。于禁率領“七軍”緊急增援。這“七軍”有多少人呢?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後來被“水淹七軍”,全軍覆沒,被俘虜了3萬多人!大家想想,光俘虜就3萬多人,那些戰死的、淹死的,少說也有一兩萬人。所以于禁的人馬,應該在5萬人左右。
大家不要以為5萬人很少,實質上在古代特別是三國時代,5萬人絕對稱得上大軍了。5萬人馬的存在或損失,對全國的戰略態勢都有重要影響。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一共才5萬人。劉備入川,兵馬還不到5萬,可能只有3萬。漢中之戰,蜀漢參戰的還不到7萬人。夷陵之戰,蜀漢也只有5萬人。全軍覆沒以後,蜀漢差點亡國。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證明,關羽水淹七軍,兵不血刃消滅了曹軍5萬人,在當時絕對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勝,對曹魏的軍隊是非常重大的打擊。
因為這五萬人,幾乎是曹魏在中原地區僅有的具有作戰經驗的軍團。被關羽殲滅以後,曹操不得不緊急徵兵,重新訓練。後來徐晃增援樊城的十二軍,以及曹操準備親征的軍隊,都是臨時徵召的新兵。
第二,關羽在敵後有很多幫手。
關羽威震華夏,不僅僅是因為水淹七軍,更因為在曹魏統治的中心區域有很多勢力接受關羽的官職,打起關羽的旗號,響應關羽的號令。
梁、郟、陸渾,都是古代地名,都在河南地區,梁是古梁國;郟在古鄭國;陸渾,春秋時代的陸渾戎居住在現在河南嵩縣東北一帶,漢代在這裡設置陸渾縣。
這些河南的大盜巨匪武裝勢力,都接受關羽的號令,直接威脅許都的安全。只要關羽攻下樊城,兵鋒直指許都,整個河南就都是漢家的天下!這就叫做威震華夏!曹操能不害怕嗎?
上將噯福斯
你以為這事簡單啊?如果你家最牢固、最重要的一塊磚頭,突然掉下來了,你是不是得驚恐萬分,難道是8級地震來了???
襄陽的重要性,于禁、龐德的重要性,就是曹魏這個大房子的大磚頭。
關羽這個老爺們,一下子把這兩塊大磚頭幹碎了,威震華夏是必須必的。
先看樊城。襄樊,襄樊,是襄陽和樊城的合稱。兩個城,是荊州南郡和南陽郡交界的大城市。如果襄陽和樊城被關羽攻破,則曹魏等於敞開中原大門,近的許昌,遠了鄴城,都會成為關羽的威脅範圍。尤其是許昌,當時是曹魏的政治中心,漢獻帝就在那。名義上的天子,同樣有政治影響力,不容有失。如果漢獻帝被關羽搶走,那曹操擁有的政治優勢會化為烏有。襄樊和許昌的距離很近,這才讓曹操有遷都的想法。
再看于禁和龐德。于禁是文武全才,帶兵能力之強,讓曹操也佩服不已。龐德是捨生忘死的猛將。兩人,都是萬人敵。特別是于禁,強將手下無弱兵。即使是他,帶整編3萬精兵,同樣在關羽面前,一擊而潰。這說明關羽之強,說明荊州兵實力之強。當然,關羽藉助了天時,藉助了老天下大雨。但是,關羽是異地作戰。襄陽是曹魏苦心經營多年的老根據地,是前線。
細看一個詭異的情節,為什麼劉備不全力配合關羽?如果關羽成功,攻到許昌,搶到漢獻帝,關羽會怎麼辦?他會不會堅持擁護漢朝呢?
必須會啊。作為一個天天看《春秋》的人,會把忠字作為人生目標。
如果漢獻帝在,關羽肯定會把他排在劉備之前。
這就是劉備的尷尬。
所以,關羽在荊州打得熱火朝天,而益州一片安靜。
而東吳呢,同樣的尷尬啊。關羽如果成功,他們也難受啊。
是聯合蜀漢,還是聯合曹魏,真得好好想想呢。
蕭十三郎說三國
關羽在襄樊戰役中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逼得曹操都想遷都逃跑,一時間威震華夏。但是很快就在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的夾擊下跌落巔峰,落得個敗走麥城的悲慘結局。為什麼關羽在襄樊之戰的表現被稱為威震華夏,這場戰役在當時為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
襄樊戰役的過程
襄樊戰役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帳下頭號大將關羽從荊州發起的針對曹操防區的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關羽從荊州南郡出發,向曹操控制的襄陽和樊城進攻,駐守此地的曹仁堅守待援。得知消息的曹操隨即派遣于禁領兵救援,關羽利用連綿大雨和漢水暴漲的戰機,提前準備了舟船,乘曹魏軍隊被淹之機迅速進攻,不僅俘虜了三萬多曹軍,還迫使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投降,斬殺了被俘之後不願歸降的大將龐德。一時間關羽所部威震華夏,曹仁困守孤城,漢獻帝所在的許昌就暴露在關羽面前。
第二階段:聽聞關羽“水淹七軍”的消息,曹操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遷都逃跑,避免漢獻帝被關羽奪走。但是經司馬懿等人獻計,利用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的矛盾,尤其是孫權與關羽的矛盾,堅守待變,果然孫權集團乘關羽北上後方空虛之機,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老巢,直接導致關羽腹背受敵,最終敗走麥城被俘身死。
從兩個階段來看,關羽在史書中被稱為威震華夏的事蹟就是襄樊之戰的第一階段,而後一階段就是關羽敗亡的末路罷了。那麼為什麼一場先勝後敗,而且總體上來說關羽大敗虧輸,劉備集團損失慘重的戰役,會對關羽評價如此之高呢?
水淹七軍的巨大影響
襄樊戰役的第一階段的核心就是“水淹七軍”,關羽在這一階段讓于禁和龐德率領前來救援的“七軍”除了被俘的三萬人之外,幾乎可以算全軍覆滅。這一戰役從戰術層面來說打的很精彩,足以體現關羽個人的軍事指揮能力,但是從更大的方面來說,這一戰對曹操和劉備集團來說的確都有巨大的影響。
政治大局:此戰的直接影響就是荊州郡的“三分天下”格局被打破,荊州在赤壁之戰後演變成了一個“三分天下”的格局,荊州的長江以北一帶被曹操集團佔據,長江以南的六郡之地則被劉備和孫權雙方“友好”瓜分。但是“水淹七軍”之後,曹操集團只有曹仁的幾千人困守孤城,關羽已經突破曹操的荊襄防線,隨時可以威脅近在咫尺的許昌。而許昌城裡可是住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金字招牌——漢獻帝劉協,因此曹操集團非常恐慌,一旦漢獻帝被奪走,這就是讓曹操失去了賴以起家的政治招牌。
軍事格局:赤壁之戰後,雖然三分天下之勢還不算特別明朗,但是曹操集團已經很難跨過長江已經可以算是板上釘釘了。因此曹操轉而經略關中、漢中,孫權則攻略交趾、合肥;而劉備則與孫權達成平分荊州的協議後,立刻進軍益州,隨後與曹操爭奪關中。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已經在漢中之戰中擊退了曹操,而孫權也平定了交趾轉而在合肥一帶向曹操集團進攻。一時間曹操集團全面轉入守勢,防禦的三個重點就是在關中防禦劉備從漢中北上,在合肥防禦孫權北上,在荊襄戰場則防禦關羽和呂蒙的兩軍北上。可以說在漫長的防線上,曹操集團在任何一個點上都不敢有大敗,因為一旦出現慘敗,則很可能導致整個防線的崩盤,到時候就很可能要打破“三足鼎立,曹魏最強”的格局了。也正因如此,曹操在漢中不敢和劉備死磕,主動撤出。同理關羽在荊襄戰場的大勝,就足以讓曹操擔心整個防線全面崩盤,劉備和孫權兩路齊出,曹操就力不從心了。
曹操的奪權計劃:曹操雖然最終沒有直接篡位,但是他在赤壁之戰後就明顯開始著手準備讓曹氏取代劉氏。因此他開始放緩了進攻其他割據勢力的腳步,除了關中之外,其他地區的爭奪曹操都沒有盡全力,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內部穩定方面。但是因為曹操從赤壁之後的轉入守勢,曹操控制區域的不穩定因子就開始活躍起來,特別是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許昌震動,已經出現了反叛作亂,響應關羽的軍事行動。這樣的聲勢可是曹操佔據中原以來極其罕見的,由此可見當時關羽的軍事行動產生的巨大影響。
襄樊戰役的深層影響
襄樊戰役除了上述幾點影響之外,其實從曹操、孫權、劉備三大集團的戰略取捨上可以看出它的深遠影響。
劉備集團“隆中對”戰略的破產:關羽的軍事行動一如諸葛亮在“隆中對”戰略謀劃中設想的,劉備佔據巴蜀,另遣一上將從荊襄北伐,兩路並進,興復漢室。可以說關羽發起的這一戰役就是“隆中對”的軍事推演的實際執行。其結果不僅可以證明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可操作性和對曹操集團的威脅,同時也可以反證關羽這一軍事行動帶來的威震華夏的深層含義,那就是曹操集團在面對“隆中對”中預想的進攻戰略是非常棘手的,因此整個曹魏集團和當時的天下群雄都被這一深層次的影響力所震撼了。但是關羽對隆中對的理解可能在軍事戰略層面是吃透了,但是政治外交層面似乎還沒弄懂,雖然他憑藉軍事能力做到了威震華夏,貌似創造出了兩路並進,興復漢室的戰略態勢。但是隆中對所提的戰略前提:“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卻被關羽忘的一乾二淨。
促使曹孫修好:關羽在鎮守南郡以來,似乎就傲的沒邊了,不僅對內時常擺出頭號大將,二號人物的架子,對蜀漢的其他將領看不上眼。而且對東吳政權老大孫權的求親舉動也是肆意羞辱,完全沒有政治眼光。結果襄樊一戰雖然大勝曹軍,但是也讓躲在後面孫權集團份外眼紅,一是眼紅荊州之地被分走的一半,另一個是眼紅劉備集團接連大勝,短期內吞併益州,佔據漢中,如今又打破荊州“三分天下”的格局,眼看就要乘勝進佔中原。孫權集團從政治大局上已經有了遏制劉備集團過快發展的需要,再加上關羽的傲慢,就更讓孫權有了聯曹遏劉的動機。於是赤壁之後一直處於敵對關係的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默契的開始了對關羽的夾擊。這一局面的形成也足以證明關羽在襄樊戰役中水淹七軍對曹操和孫權兩大集團的巨大沖擊,致使雙方放下仇怨,共同對抗威震華夏的關羽。
圍爐品茗人
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降了于禁,斬了龐德,其影響的確巨大。
想了解其原因,還是從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局勢來分析。
從赤壁之戰延續到湘水劃界,荊襄九郡被三家瓜分:
曹操佔據了南陽、襄陽、章陵三郡及江夏郡的江北地區;
劉備佔據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孫權佔據了長沙、桂陽及江夏郡的江南地區。
在荊州這一地區,三國勢力犬牙交錯,摩擦不斷。但都是小打小鬧,互有勝負,在一段時期內,基本沒有改變大的戰略格局。三方勢力處於暫時均衡狀態,保持著相對的軍事默契。
漢中之戰,從217年劉備主動發起,到219年五月曹操主動撤兵結束,持續了兩年的時間。
劉備方面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已經到了“男戰女運”的程度;曹操方面大將夏侯淵陣亡,損失更大。可以說,雙方都到了筋疲力盡的時候。
劉備取得勝利,自然十分高興,急急忙忙進位漢中王,慶祝一下;曹操退兵,也想休養生息,準備做一下徹底的休整,疲勞、緊張的神經想放鬆一下。
孫吳方面,由於湘水劃界,暫時達成了戰略妥協,可以說不費一槍一箭就要回了長沙、桂陽二郡,與劉備保持著唇亡齒寒的戰略默契。曹操從漢中撤兵,重新保持了對孫吳戰略壓力,致使其暫時不敢有大的戰略行動。
在三方都想喘一口氣的時候,關羽突然發起了襄樊戰役,這出乎魏蜀吳三方首腦的意料,讓他們都極度緊張起來。特別是曹操,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關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到了襄樊城下。旗開得勝,水淹七軍,擒獲于禁、斬殺龐德。震驚了魏國上下,逼迫曹操有了將許都遷移的想法。
關羽此舉,可謂威震華夏。
就當時的勢力而言,曹魏無疑是最大的,勢力最大,地域寬廣,但也面臨著四面防禦的壓力。
曹操並不懼怕陣地戰和軍事對抗,怕就怕關羽這樣孤注一擲的單方面突破。
就當時曹仁駐守襄樊的勢力而言,並不足以抵擋關羽的進攻。
襄樊一旦失守,關羽乘勢進軍許都,的確後果很嚴重。
但此時,曹操已經從漢中撤軍,可以騰出手來調兵遣將,圍殲關羽。
同時,曹操採納司馬懿的策略,聯合孫吳抄了關羽的後路。關羽軍最終做鳥獸散,襄樊戰役前期的成果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就衰敗了。
總而言之,關羽沒有遵守戰爭的規則,不宣而戰,在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時機發起了戰役,閃電戰取得了輝煌的開局;同樣是因為違背了戰爭的規則,在不具備實力的情況下,冒然挑起了事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結果是以失敗而告終。
華麗的開場,不如低調的謝幕,笑到最後才是勝利者。
豹眼看歷史
關羽數戰數勝打出了氣勢,在士氣上壓倒曹操。
關習大軍水陸並進,打得曹仁措手不及,很快把襄樊包圍起來,曹仁本身就怕關羽,又處於被包圍狀態,眼看要掛了,趕緊向曹操求援。曹操見勢態危急,立馬派于禁領三萬精兵去救援,好傢伙,被關羽放水給淹了。而關羽是水陸並進的呀,輕鬆地打進城去。于禁一看,完了,回去也落不了好了,再說回得去回不去還是兩碼事,就不如投降吧!這時跳出個不怕死的龐德,不怕死勇氣可嘉,但你要有實為呀,結果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被關二爺一刀給斬為兩段。餘下的人馬,曹仁的,于禁的,龐德的,反正來不及死的幾萬人馬都降了。大軍趁機繼續推進,曹操趕鴨子上架,派徐晃領幾萬新兵去擋,哪是勢頭正旺的關羽對手,等於白給。
關羽這一路打來,見神殺神,遇魔降魔,曹操損兵折將,一路敗北,眼看要打到許都了。關羽本身就大名鼎鼎,一時間曹魏朝野人心惶惶,就連曹操也有遷都的念頭。所以,想不威鎮華夏都不行。
車工00
關羽能威震華夏一是因為戰果巨大,二是打的地方好,三則是這個時間點也掐的好,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效果。
首先要說一下,關羽取得的戰績可不像題主問題裡這麼輕描淡寫,他是先擊敗駐守襄樊的曹仁,然後全殲了前來增援的于禁所部,然後包圍樊城。
曹仁是曹操手下最親信的大將之一,在赤壁戰敗後,曹仁奉命駐守南郡,牽制孫劉聯軍,和周瑜在南郡相持了一年才撤走,期間周瑜也沒少在他手裡吃虧。而於禁則是五子良將之首,曹魏外姓大將裡的第一人,當時外姓大將裡唯一一個假節鉞的武將。
可以說曹仁和于禁都是曹魏軍中頂尖的大將,然而先後被關羽在幾個月時間內一一擊敗,這個戰績可以說非常不錯了。
而且關羽不僅僅是將他們擊退,而是利用漢水暴漲之機一舉殲滅了曹仁和于禁兩部,光俘虜就抓了3萬,算上死於水中和被殺的,那這個數字就更大了。
和《三國演義》裡動輒幾十萬大軍不同,在三國時期幾萬人已經是非常巨大的數字了。像官渡之戰,袁紹擁有河北四州,也不過出動10萬大軍。而劉備佔據益州以後,他的機動部隊也不過5、6萬人。
所以關羽這一戰消滅的魏軍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幾乎可以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相媲美。
其次,此次北伐襄樊的時間點控制的很好。
關羽北伐襄樊,正是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展開激戰之時。結果曹操在漢中戰敗,而曹仁也被關羽擊敗。曹操撤到長安以後,曹仁派人前來求援,曹操命于禁和徐晃前去救援,于禁所部七軍是曹軍主力,而徐晃的部隊則以新兵為主。可見此時曹操兵力也是捉襟見肘,不得不以新兵倉促上陣。
在於禁戰敗以後,曹操除了將自己直接統轄的徐商、呂建等部增援徐晃外,只能抽調駐守合肥、居巢的張遼所部前來增援。張遼鎮守合肥是防禦東吳攻擊的,此時雖然孫權已經和曹操達成共同攻打關羽的協議,但是如果不是萬不得已,曹操不可能冒險將張遼調來。
所以此時曹魏連續經歷了兩次大敗,正是最虛弱的時候。
第三,樊城距離許昌太近,一旦失守許昌就很危險了。
襄陽、樊城往北就是宛城,再往東北一些,就是許昌了,距離很近。而宛城在襄樊之戰前,就因為侯音之亂被曹仁屠城,曹魏在這一帶的統治可以說並不穩固。因此一旦樊城失守,那麼魏軍很難在許昌以南組織起防線,甚至許昌也有被攻克的危險。
而且關羽如果攻佔襄樊,那麼蜀軍就可以從漢中順水南下和關羽會師,蜀漢的荊州和漢中兩地將聯在一起,可以發起更大的攻勢。
所以在關羽水淹七軍以後,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等人紛紛投降關羽,而“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梁、郟、陸渾都是許昌周圍的地方,這麼多地方同時發生叛亂,可見當時很多人都對曹魏失去了信心。
所以滿寵才會勸曹仁不能放棄樊城,認為一旦放棄樊城則許昌以南全部將會失守,只能堅守樊城,以牽制關羽。
結語
正是因為關羽北伐襄樊重創了魏軍,威震華夏,此時曹操又沒有足夠的兵力反擊,所以才會“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和手下商量遷都以躲避關羽。應該說關羽僅靠小半個荊州就打的曹操如此狼狽是很難得的,可惜最後因為孫權背後一刀,關羽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