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硯”,四寶硯為首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蟬證序來自中式精緻生活00:0003:56

中式

君語

+

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刻終身與俱者 ,唯硯而已。---宋·蘇易簡《文房四譜》

青石魚子紋長方硯

硯者,心之田也;硯,幾乎就是中國文脈的總髮源地。

自造紙術發明以後,硯就應運而生了,而肇慶,婺源等地之異材,更因文人對硯文化之介入,使之成為文人藝術品格與生命狀態的象徵。

清 三獅戲球端硯

清 乾隆御銘八稜歙硯

清 竹節形歙硯

筆墨紙皆為消耗品,隨用隨減,唯獨硯多為石質,儘管研磨過程中皆有些許損耗,但文人終其一生所用,也不能磨穿一塊硯石。因而,硯臺是四寶中唯一可以“終身與俱者”。

清 嘉慶甲子年紀昀銘螭紋端硯

清 康熙御製雙螭紋松花石硯

文人以文立言,以硯傳思達藝,一石一硯之上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它將文人理想與工匠精神結合得相得益彰而風神逸趣。文人墨客為之心旌搖曳,浮想聯翩,留下了許多詠硯、贊硯、銘硯的詩文。

清 雲紋白石硯

清 吳昌碩自用並刻銘黃武元年磚硯

宋唐庚《古硯銘序》:“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清 隨形蟲蛀端硯

清 乾隆松花石龍鳳雙鵝硯

李白《殷十一贈慄岡硯》:“殷侯三玄士,贈我慄岡硯。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天寒水不凍,日用心不倦。攜此臨墨池,還如對君面”。慄岡硯又稱“慄玉硯”,《硯史》贊其“理堅,色如慄,不甚著墨,為器甚佳。”

清 大西洞夔龍紋端硯

劉禹錫《謝柳子厚寄疊石硯》:“常時同硯席,寄硯感離群。清越敲寒玉,參差疊碧雲。”劉禹錫回憶昔日共用硯臺讀書寫詩的情景,贊硯擊之聲清越如“敲寒玉”,觀之形參差如“疊碧雲”。

清 大西洞平板端硯

硯的出處不可勝記,明代高濂在《燕閒清賞》中《論硯》載有:“萬州磁洞石硯、相州銅雀瓦硯、未央宮瓦頭硯、柳州柳石硯,出龍壁下;成州成石硯,出慄亭。瀘硯、濰硯、南劍州魯水硯、宿州樂石硯、虢州澄泥硯、登州駝基島石硯、歸州大陀石硯、江西寧府陶硯……”。

明版《燕閒清賞》善本 局部

清 陸增祥銘梁普通元年磚硯

硯的形制更是多種多樣,據宋高似孫《硯箋》所載,其形制“近雅者”即有:風池硯、玉堂硯、五臺硯、蓬萊硯……八稜硯,四直硯、蓮葉硯等二十餘種,宋唐積《歙州硯譜》所載宋代歙硯“樣制古雅者”又四十種,但論構造概括,不外乎硯堂、硯崗、硯池、硯唇、硯額、硯面、硯背、硯側這幾個部分。

清 徐渭仁銘、趙世駿、劉體智題長方澄泥硯

明 陳洪綬銘抄手端硯

清 八稜魚水紋端硯

清 柏葉端硯

清 曹秋舫銘雙環端硯

清 陳嘉會銘雲龍紋麻子坑端硯

清 胡長庚款石渠形歙硯

清 吳秉均銘鳳池端硯

東漢 臥虎蓋三足石硯

北宋 張思淨造抄手澄泥硯

明 王士禎銘長方抄手歙硯

明 蘭亭雅集洮河綠石硯

明 周儀銘琴硯

硯有銘則貴,硯上鐫刻的文辭,無一不是硯主人的內心獨白與座右。它是折射先人情思,透視文人情懷,反咉德行操守的一面鏡子,硯拓更是由獨樂化為眾樂,將硯文化放大、延展。

端 硯 吳昌碩銘

鵝 硯 吳昌碩銘

沈石友舊藏 生壙後志硯

吳昌碩銘 沈石友銘 䍩浩銘

吳昌碩銘《鈍居士生壙後志硯》見著於沈石友《沈氏硯林》,海虞沈汝瑾撰文計一百二十七字,安吉吳昌碩書。沈石友自銘曰:"欲補天,誰煉石。身未化,志再刻。日月蝕,石不泐。一寸共堅白。”此銘與沈汝瑾文都借硯而透露出作心,者對人生的感悟。生壙志是指古時未歿之人為自己所寫的墓誌,《沈氏硯林》共收錄生壙志硯兩方,此其一也。又此硯曾藏日本橋本關雪處,百年滄桑竟然毫髮無損,天佑寶物。

涯硯 吳昌碩銘蓋 徐星洲刻 隸書硯銘童衍方

聽松亭瓦硯 吳昌碩銘 沈石友銘

龍黻硯 吳昌碩銘 沈石友銘

李是庵畫像硯 吳昌碩銘

四方端石硯 吳昌碩銘

本文「中式精緻生活」編撰,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 戳這裡,可直接購買清供香櫞及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