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到了外祖母家居住,舅母王夫人为什么会有些不高兴?

春日之虎


王夫人对林黛玉在她们家居住,不是十分热心,但她也不敢怎么怠慢,不看僧面看佛面,毕竟贾母是荣国府的最高管理者。

林黛玉居住贾府,王夫人之所以不太热心,有些不高兴,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血缘关系远

林黛玉是贾母女儿贾敏的女儿,也是贾政妹妹的女儿,和贾母、贾政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王夫人只是亲缘关系。如果王夫人没有嫁给贾政,她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认识。

二、黛玉爱耍小性子

贾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更是王夫人的心头肉。哪个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别人欺负,儿媳也不行。黛玉动辄就和宝玉使小性子,不是哭就是闹。而且每次都是宝玉迁就她,或者给她赔礼道歉。王夫人知道了怎会高兴?

从小说里看,王夫人在四十岁左右才生了宝玉,应属中年得子。大儿子贾珠没了,留给了王夫人终生的疼痛,所以,她就把宝玉当成了命根子,任何人都不能在她面前让宝玉难堪,让宝玉不舒心,就是让她不舒心。

三、黛玉和宝玉平时走得太近

在封建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一块儿长大,同吃同住,相互之间没有什么避讳,引起了荣国府内别有用心之人的反感。

比如,有一次袭人就在宝钗面前抱怨,说宝玉和黛玉都那么大了,也不知道回避,整天混在一起,没个正性。让宝钗对她都刮目相看。这话保不准也会传到王夫人耳朵里。

四、王夫人希望宝玉和宝钗成婚

王夫人赞成金玉良缘,她打心眼里喜欢自己的亲外甥女宝钗,不希望黛玉和宝玉好。而实际上,宝玉处处表现出来的都是喜欢黛玉,为了黛玉他几次摔他的通灵宝玉,并说黛玉死了,他要去当和尚。她认为如果不是黛玉的话,金玉良缘根本就不会有问题。

贾母也支持木石前盟,支持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因此王夫人就认为林黛玉是金玉良缘的绊脚石,甚至会充当破坏者。虽然她表面上不敢怎么样,但是她心里是比较反感林黛玉的。


尽管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因为贾母、贾政都在,她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什么。她对黛玉也只能是淡淡的,不像对宝钗那样热情。


飞雪迎春666


看到前面很多答主的回答,普遍认为王夫人初时对于黛玉的到来并没有什么不高兴,对黛玉的不满意,是后期才慢慢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这个观点我也基本同意,毕竟黛玉进府时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王夫人没理由对一个小孩有什么意见。黛玉后来在贾府慢慢长大,脾性和王夫人越来越不对付,这才使王夫人对她的意见越来越大,这也是合乎逻辑的。

但要说黛玉进府的时候,王夫人一点想法也没有,我也不大赞同。在我看来,王夫人其实是对这件事确实有一点不开心,只不过表现得非常隐秘。

黛玉初到贾府,见过贾母之后,就按照礼节去拜见两位舅舅。两位舅舅都因故没有见她,但是两位舅母都见了。邢夫人那里没什么特别,只是要留黛玉吃晚饭时,聪明的黛玉说还要去拜见二舅舅,在这里领了饭再去有些不恭敬。

及至到了王夫人那里,描写就细致多了。

贾政和王夫人的居所很气派。几个老嬷嬷先是把黛玉引到正室里,那里面没人。原因何在?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于是老嬷嬷又把黛玉引到东边耳房去。——有点多此一举不是?既然王夫人平时都不在正室里,干吗不直接把黛玉带到东房?

而且,这一次,王夫人也不在东边耳房。老嬷嬷让黛玉就坐,黛玉依然小心翼翼地选择了合适的座位。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接着丫环送上茶来,黛玉茶还没喝完,就有一个丫环来报告,让黛玉继续移步到东廊三间小正房内。——王夫人这一面可真是不容易见啊,无形中会不会让人觉得略带了些架子呢?

到了东廊小正房,终于见到王夫人了,还很客气地让黛玉坐。黛玉则更加客气,死活没有坐在王夫人让她坐的位置。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紧接着,王夫人就叮嘱了黛玉一件事:不要理睬家里的“混世魔王”贾宝玉。

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那时黛玉还没有见到宝玉。实际上,黛玉进府到处拜见长辈,到目前为止,除了被安顿之外,正儿八经被叮嘱的,也就这一件事了。

足可见王夫人对这件事多么上心。

王夫人为什么这么着急吩咐黛玉不要接近宝玉呢?大概是知子莫若母,知道一旦宝玉和黛玉接近,此后将生无穷事端,那将是她所不乐意见到的。

宝玉和黛玉接近会生出什么事端呢?真的如王夫人所说的,是因为宝玉这人不靠谱吗?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听起来王夫人一片苦心,都是为了黛玉好,不要她接近自己那不靠谱的儿子。但这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哪有母亲一来就拼命说自己儿子不好,叫别人不要相信自己儿子的?况且读者从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王夫人分明是把宝玉看成自己的心头肉命根子的。

那她在黛玉面前说这些干什么呢?明明贾府里的女孩子都喜欢和宝玉在一起,怎么到她嘴里就变成了“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

后来宝钗也来到贾府了,书中没有交代王夫人见到宝钗是怎样的表现,但显然,她肯定不会叫宝钗远离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事实上,宝钗到了贾府没多久,“金玉良姻”之说就传开了。我想读者基本都会有个感觉和判断,即使王夫人不是“金玉良姻”的炮制者,也是相当不掩藏姿态的支持者。

仔细分析书中的文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夫人在宝玉年幼之时就已经决定,将来自己的儿媳妇最好是宝钗。即使不是宝钗,那也绝对不可以是黛玉。

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黛玉刚进府,连宝玉的面都没见到,就收到了王夫人这样的警告。而之后宝钗进府,待遇截然相反,不久就有了甚嚣尘上的“金玉良姻”传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王夫人在黛玉刚进府时就如此严防死守?就算她喜欢自己的外甥女宝钗,那也跟黛玉无关啊。那时宝钗还没进府,黛玉既不认识宝钗也不认识宝玉。况且,黛玉是因为母亲逝世,才到外祖母家里来的。这是林家托孤,又不是订亲,王夫人这么做会不会过于紧张和莫名其妙呢?

我想,正是王夫人这样的莫名紧张,才隐约透露出书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如果黛玉进府真的只是单纯的投奔外祖母,如果黛玉和宝玉的正常接触不会对王夫人发展宝钗为儿媳妇的计划有影响,王夫人何必深谋远虑地说这一番话?

事实上,这话说了也白说呀。贾母紧接着就安排黛玉和宝玉一起住在她身边,两个孩子从此青梅竹马,一同吃住一同长大,感情顺理成章地发展,那也不是谁能阻拦的呀。难道让黛玉在贾母安排她和宝玉一同吃住时,开口说因为舅母不让自己接近“混世魔王”表哥,所以必须拒绝这样的安排?小小年纪就知道不能越礼乱坐位置的黛玉,怎么可能这样忤逆外祖母?

既然说了也白说,为什么王夫人还是要说呢?

我想,很可能那就表示黛玉进府的背后是有隐情的。正如王夫人属意宝钗,贾母很可能也早早就把黛玉作为孙媳妇的候选。接她进贾府,未尝没有这层意思。所以贾母的态度和王夫人截然相反,不但很积极地张罗宝玉和黛玉见面,还直接安排俩人在她身边一同吃住。

如果贾母真有这样的意思,王夫人会不知道吗?肯定知道的,但是又不能明着违逆贾母,只能暗地里抵抗了。这抵抗,在书中后期表现得很明显,但是仔细看,很可能从黛玉进府这一刻就开始了。

也就是说,王夫人和贾母的角力,其实早在黛玉进府之前就已存在。黛玉是小孩子,全然不知道自己是贾母和王夫人争斗的工具,但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却透露了这一点。很可能她早就跟贾母面和心不和,俩人更是一直在暗暗争夺对宝玉的控制权。那么,为了表示这种把儿子夺回来的意愿,王夫人势必不愿意把选择宝玉妻子的权力让给贾母,所以,不管她是不是跟黛玉的母亲贾敏不和,不管她是不是不喜欢黛玉,她都不会接受黛玉。因为黛玉是贾母选的,她要选她自己选的,那就是宝钗。

如果说黛玉进府,王夫人真有一点不高兴的话,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了。因为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婆婆贾母和她争夺对宝玉的控制权,她心里肯定不痛快的。只是这个原因不能明白示人,而且刚进府的黛玉也跟她没有恩怨纠葛,犯不着迁怒于黛玉这个无辜的孩子,所以她才会对黛玉表现得还是比较客气关照,毕竟舅母的身份摆在那里。

但是初次见黛玉时,隐藏在客气周到之下的层层架子和试探,已经流露出想要控制局面的姿态。那一句“最重要的是不要理睬宝玉”,更是暴露了她隐秘的心思。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王夫人撵走晴雯,不怕得罪贾母吗?》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林黛玉进贾府,众人在贾母的带领下热情洋溢的迎接了贾敏之女黛玉。在原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总体上还是顺着贾母心意欢迎黛玉到来,可是有一人表现的较不情愿,就是宝玉母亲王夫人。原因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黛玉其父林如海

黛玉进贾府的一个背景是其母贾敏因病不幸去世,其父林如海送黛玉进贾府。此时黛玉的父亲正直壮年时期,并且也在南方做官,可以说是人生得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养一个女儿并非什么难事,但是他却把黛玉送回了贾家,这自然会引得王夫人的不高兴。

二、黛玉对王夫人影响

从《红楼梦》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黛玉进贾府大家都是欢迎的,为何王夫人会如此不悦呢?原因在于贾母过于喜欢黛玉,因此将自己的宠爱更多的放在黛玉身上从而忽略探春,探春虽不是王夫人亲生女儿,但毕竟是王夫人养大,贾母如此厚此薄彼,惹得王夫人不高兴也是自然而然了。

三、情节需要

王夫人对黛玉的不悦,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来,并在后面表现的更为明显。林黛玉长大后,她的任性刻薄不讨王夫人喜欢,她与宝玉惺惺相惜,并最终与宝玉产生感情王夫人不喜欢,最终王夫人终于对黛玉下手,成全文最大悲剧。因此这是一种清洁上的安排与需求。

王夫人与林黛玉二者并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只是在当时的现实中,二者不得不站在对立面并且一直对立下去,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悲哀吧。


微光人文


林黛玉的母亲死后,贾母派人排船,在林家等候了许久,才把黛玉接进贾府。

林黛玉不是自己上赶着进贾府的,“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她外祖母致意务去”,黛玉只好离开父亲去了贾府。

荣国府的爵位是贾赦的,荣国府的管理权是贾政的,黛玉进贾府是跟着贾母与贾政一起生活。

黛玉进贾府,不是贾母一个人自作主张决定的。她应该该跟两个儿子共同研究决定的。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母一定与王夫人沟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事情。王夫人也同意林黛玉进贾府,由贾母教养。

黛玉进贾府,对于荣国府有两点好处。

第一,林如海位高权重,前途无量。林如海是贾府重要的同盟军 。贾敏死后,林如海是否与贾府同心同德,不能确定。如果黛玉住在贾府,那么林如海只能与贾府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林家五代积攒的财富只有黛玉一个女儿,这些财产大部分都是林黛玉的。如果黛玉进贾府,至少贾敏的嫁妆能带回贾府。林黛玉的吃穿用不着贾府。而且能给贾府带来额外收入。

林黛玉进贾府前,父亲林如海遂打点送给贾府的礼物,装了一条大船。林如海还给贾雨村饯行,安排黛玉带进贾府的财产。林如海给贾雨村准备了不低于5000两银子的复职费用。贾雨村一一领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奇妙。有的人倾盖如故,有的人白头如新。黛玉和王夫人就是白头如新。王夫人不懂黛玉,也不喜欢黛玉。

黛玉去拜见舅舅时,王夫人就比较怠慢。拜见舅舅就是拜见王夫人。黛玉先去荣禧堂见王夫人,结果扑个空;又去王夫人日常起坐的东耳房,王夫人还不在,林黛玉只好坐着等候。黛玉吃了半盏茶时间,才有丫头引着去了东廊三间小正房,总算见到了王夫人本尊,舅舅仍然没见到。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不是因为林黛玉目无下尘,哭哭啼啼的,就是单纯的不喜欢。

黛玉在王夫人面前是蛮可爱😊的。第28回,宝玉说黛玉不替他证明制药的事情。黛玉拉着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直问着我。”

娇俏的林妹妹拉着舅妈王夫人撒娇,多可爱啊。换作其他人,心都化了……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的主要原因是林黛玉聪明外露。

王夫人是木头一样的人,她不喜欢伶俐有漂亮的女孩子。王夫人认为这样的女孩子就是狐狸精,就会蛊惑儿子,令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

王夫人喜欢藏愚守拙的薛宝钗,是因为宝钗与她的性格比较相似。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林黛玉在贾母千呼万唤的期盼中走进荣国府,贾家上下仰老祖宗鼻息者众,对林黛玉也表现出很大热情。不过两个舅母邢夫人和王夫人的态度却耐人寻味。邢夫人表现出一个舅母应有的表现,该做的礼数一丝不落。热情中透着客套,更多是看贾母面子,讨贾母的欢心。反观王夫人对林黛玉行事,就有点不如人意,在亲热中透着“疏远”。不能不说其中意味深长。


一,王夫人在贾母面前

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甲戌侧批:仍归前文。妙妙!】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人的语言是传达情绪的最好呈现,王夫人这段吩咐王熙凤给林黛玉拿缎子做衣服,安排的特别敷衍。王熙凤也根本没有拿出来,不过顺水人情。姑侄二人演双簧罢了。

林黛玉毕竟是个小女孩,不是贾敏回娘家,受到王夫人一般对待无可厚非。但作为舅母,提前安排一下给外甥女准备两匹布让王熙凤带到贾母面前看看,既能让贾母欢心又是应该作的表现,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王夫人有点敷衍的安排,反倒透露出她对林黛玉的无可不可的情感。


二,王夫人在林黛玉面前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林黛玉辞了邢夫人留饭,邢夫人安排两三个老嬷嬷带着林黛玉来见贾政。婆子因是邢夫人的人,所以带着黛玉先去荣禧堂见贾政。贾政不在,又去王夫人日常起坐的东耳房,王夫人还不在。最后林黛玉吃了半盏茶时间,才有丫头引着去了王夫人坐地的东廊三间小正房。费了半天劲才见到王夫人。这是非常明显的疏远表现,与薛姨妈来时王夫人喜极而泣形成强烈对比,没有血缘差距如此之大。

邢夫人亲自带着林黛玉来到家中,安排婆子去通知贾赦,是最正常举动。王夫人简单粗暴自己做主就定了贾政不见外甥女。

虽说贾赦、贾政不见林黛玉是一定的。但贾赦亲口说不见有原因,与贾政都没被告知外甥女亲来拜见,王夫人作为确实比邢夫人冷淡很多。

至于叮嘱林黛玉远离贾宝玉倒是实话。贾宝玉迥异正常儿童,给林黛玉打预防针是应该的。反倒不存在什么私心。王夫人偌大年纪,也没必要和林黛玉六七岁的孩子耍心眼。

三,王夫人的心思

王夫人为什么对林黛玉的到来持有冷淡态度不难理解。

首先,林黛玉的到来,势必挤压贾家三春的地位。别人也罢了,探春是王夫人着力培养的。可贾母先有史湘云,后有林黛玉,每个都比贾探春重要,探春虽说不是王夫人所出,到底代表王夫人。贾母一再抚养别人家的孩子厚彼薄此,加之惜春也是贾母在襁褓中抱过来,强制王夫人抚养,王夫人对不被尊重,被动的一再养育别人的孩子不胜其扰。

其次,贾母接林黛玉进府,应该是贾敏提前有书信安排。林如海青春正鼎盛,自己有抚养女儿的能力,却放在外祖母家养着,王夫人作为嫂子当家人,对这种安排很不满意。不是多口人吃饭的问题,而是这些事都是她被迫接受不被尊重所产生的情绪。

最后,虽说只有几岁,但贾母接林黛玉来贾家,是不想着再送回去的。甚至之前话里话外有亲上加亲养“童养媳”的玩笑话。王夫人对贾母霸占贾宝玉,又想横加干涉贾宝玉人生的做法早都不满。

综上,王夫人对林黛玉的到来一点不热情,皆因这些不满的情绪最终都会归于林黛玉身上。没有林黛玉,也没有这些事。

等到林黛玉渐渐长大,性格王夫人不喜欢;

与贾宝玉腻味王夫人不喜欢;

贾宝玉受林黛玉辖制王夫人更不喜欢;

林黛玉与贾宝玉产生感情王夫人深恶痛绝;

贾母再筹谋宝黛姻缘,王夫人终于忍无可忍。

最终棒打鸳鸯,王夫人从始至终站在林黛玉的对立面。

不是林黛玉不好,也不是王夫人坏,只是她们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对立面,被动接受不被接受的存在。林黛玉的悲剧,何尝不是王夫人的悲剧?没有林黛玉,贾宝玉的结局绝对会是另一个样子,是不是?

以上观点基于《红楼梦》80回文本为基础,80回后续书仅供参考,不作评论依据。文中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整个一套程序林黛玉拜见下来,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王夫人不高兴的地方。

王夫人在这时候表现了一位舅母应该有的气度,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也表现了一位大家族当家人对刚刚进府的小外甥女儿的体贴和照顾。

王夫人这时候说了几点:

一是让荣国府的首席执行官王熙凤拿些面料给林妹妹做衣裳;

二是黛玉上门拜见舅舅舅母的时候,解释为什么今天二舅舅不在家让姑娘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就跟在家里一样,注意,这里说跟了老太太和舅母,王夫人说的应该是贾政的原话,应该也是王夫人自己认同的;

三是提醒黛玉不要睬家里的那位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理由也很简单:家里有姐姐妹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有人将此解读为王夫人一上来就对黛玉充满偏见,让她离宝玉远点。这样想的人,真正是把事情想歪了。要知道那时候黛玉才六七岁的样子,还是个小女孩子。所谓知子莫若母,宝玉是什么样,王夫人最清楚。在宝黛没有见面前,谁也不知道两个小孩子到了一起能不能相处得好。与其后面因为宝玉惹事生出不高兴,不如早点提醒黛玉。免得宝玉冒犯了她。这是一位长辈对小辈的拳拳之心。

我还关注到了一个细节,黛玉拜见过王夫人之后,小丫头说老太太那里传饭了。“王夫人忙携了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一个“携”字,完全是那忠厚长者对一位孤苦幼女的怜爱之情。

这还不算,经过王熙凤房子的时候,王夫人还特地告诉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窥一斑而见全豹,想象一下,黛玉刚进贾府,对什么都是陌生的,王夫人就像一个向导,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把这些生活中所必须之事告诉黛玉。可谓尽其所能了。

哪里看得出王夫人有不高兴的样子?王夫人这时候充分展现的是一位贵族太太的周到和一位长者对小辈的怜爱之情。


苏小妮


王夫人对黛玉颇有微词是一定的,但并不是说她讨厌黛玉,也绝说不上是喜欢。

作为一个舅母来说,王夫人是称职的,黛玉毕竟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可怠慢不得。

所以林黛玉来了,舅母王夫人不会说不高兴。

王夫人只是认为黛玉不是合适的儿媳妇人选。王夫人不太喜欢黛玉的个性,毕竟儿媳妇以后是要掌管贾府的,黛玉性子太直,为人处世没有宝钗圆滑世故。再说了,从亲戚关系上来说,王夫人当然更喜欢宝钗,这是人之常情。

后来王夫人看见晴雯打骂丫头,问了王熙凤一句:那眉眼之间像你林妹妹的丫头是谁。

由此看出王夫人还是对黛玉有些意见的。


小安观世界


纵观红楼可以发现王夫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抛开她的一些小心思她真的是一个比较好的长辈。她虽然不热情,也不会比较偏爱谁,但是她或许还是给了寄住在贾府的各位姑娘们一个比较舒适和开心的环境。

她宁愿克扣自己的月钱银子也不愿意裁剪探春、迎春等小姐们身边的丫头;因为迎春谁都不亲近却会一直记得她的好;湘云在告诫宝琴在贾府的交往原则时也说了王夫人时可以亲近的人。所以总体上看来王夫人是一个好人,所以对于黛玉来到贾府居住,作为舅母的王夫人不会不高兴,只是她对黛玉的态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转变。

第一,初到的阶段,比较认可

黛玉最开始到贾府的时候,王夫人对黛玉还是比较认可的。因为黛玉是王夫人的小姑子,贾府的大小姐贾敏,所以她对黛玉还是比较好奇的。当看到黛玉本人之后也觉得黛玉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说话、做事、为人各方面都比较不错,所以印象很好。

礼仪的试探。王夫人跟随众人看到黛玉的时候,虽然第一印象不错,但是王夫人还是对黛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让黛玉坐贾政的座位当做试探,结果黛玉坚决不做完美过关,后来还警告黛玉不要接近宝玉,或许王夫人都不会知道宝玉和黛玉的缘分是早就注定好了的,不会因为后天的干预而产生其他的改变。

二人正说话,只见丫头来请吃饭,遂都往前头来了。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王夫人对黛玉偶尔流露出关心。黛玉因为天生的弱症常常要吃药,刚开始黛玉应该是和贾母一起看同一个太医,可是后来王夫人应该是推荐了鲍太医来给黛玉看病,只是好像那个太医开的药对黛玉的病症没有多大的作用,贾母便让黛玉继续吃王大夫的药。

王夫人时贾府的实际当家人,对于照顾黛玉这样的一个小姑娘,除了平日的一点零碎开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支出。黛玉是林家的大小姐,虽然没有明说黛玉入贾府到底带了多少钱,但是林如海一定不会让黛玉到贾府受委屈。

王夫人和黛玉的互动还是很融洽的。刘姥姥是王夫人的远房亲戚,来贾府送东西得到贾母的眼缘因此就留在贾府住了几日。贾母带着众人游览大观园,来到潇湘馆,黛玉给众人上茶。王夫人知道黛玉喜洁净,便主动告诉黛玉她不喝茶了,黛玉也接受这份好意,便把自己日常做的椅子给王夫人搬了过来。这两件小事情里,可是看出王夫人和黛玉之间的互动还是比较融洽的。

黛玉初到贾府的整个阶段里,王夫人对她都是比较满意的,因为黛玉的出身、教世和教养等方面都是很不错的,而且黛玉也很聪慧、伶俐很招人疼。

第二,后期的反感,慢慢不喜欢

如果只是作为外甥女,王夫人会很喜欢黛玉,但是作为儿媳妇就不好说了,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后期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是有一点反感和不喜欢。

对黛玉的脾气有偏见。黛玉的直脾气很多人都会理解为尖酸刻薄和小气,王夫人也就以此为借口,说黛玉未免晦气就向宝钗要了两件衣裳为金钏儿做敛葬,其实这件事情王夫人从未问过黛玉,而且也不只是只有黛玉有衣服,这就是王夫人对黛玉的偏见。

宝黛常常吵架影响了王夫人对黛玉的判断。王夫人生气黛玉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宝玉和黛玉两个人不时的吵架。宝玉为了黛玉时常吵了架就会摔玉,有一次两人大闹了一场,贾府上下都知道了,王夫人知道后带着宝玉走了。这样的事情虽然不时经常发生,但是王夫人单凡知道了就会对黛玉有不好的印象。

王夫人真的讨厌黛玉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袭人告密的警惕,袭人虽然客观的说了宝钗和黛玉两人,但是王夫人会偏执的认为是黛玉。后来王夫人说晴雯长得像黛玉以及一定要撵走晴雯的行为,更加深刻的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王夫人的私心里更喜欢宝钗,就不喜欢黛玉了

另外一点就是,王夫人此时更喜欢宝钗,想要宝钗成为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宝钗和黛玉是宝玉未来妻子的候选人,那么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和自以为的对宝玉,王夫人都更偏向于选择宝钗,所以她和薛家一直在努力编造和营造“金玉良缘”的故事。因为这一重关系,王夫人的很时候都会对黛玉很忽视。

王夫人其实和薛家早有安排和计划,而且宝钗又处处对王夫人关心和表现,所以王夫人就更加认可之前的想法,她觉得宝钗会更适合宝玉,不仅会规劝宝玉读书向上,而且宝钗还能够打理家事,能够处处向着自己,成为自己的帮手,最重要的是宝钗比较健康,所以三点比较下来,王夫人还是更加中意宝钗!


总之,在后期的时间里,因为对宝玉的封闭式的保护和宝玉正在长大有自己的想法之间的矛盾,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认可慢慢走向反感。



小说红楼


贾府之中,长期借住、或者短期寄居过的姑娘,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喜鸾、四姐儿。王夫人不高兴,她忙得过来吗?

黛玉初到贾府的时候,林如海还在世。仅仅是因为贾敏去世,林如海没有续弦之念,林家没有女性长亲,也没有年纪相仿的女伴,才到贾府住一段时间。王夫人没有任何理由,对此感到不快。

到了林如海去世,黛玉将在贾府长住,却正赶上元春封妃、即将省亲这些事,王夫人也顾不上不高兴。

有这个问题,唯一的根据,可能是王夫人叮嘱黛玉别理宝玉。不过这也不是不高兴。是王夫人这个做母亲的,了解儿子的喜好,却不忍心、不愿意、不能够约束儿子,只好去约束可能接近儿子的女孩子。


栖鸿看红楼


一开始谈不上高兴不高兴,高兴不高兴是后来的事情。

林黛玉一个小姑娘,父母双亡之后,不得已背井离乡来投亲,她自己还不高兴呢。所以这种情形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方的故意所为,而是世事变迁、人生无常、因缘际会所导致。作为长辈的王夫人,原本来说,应该不可能对林黛玉本人有什么不高兴。

只是王夫人在贾府早就有了固定的角色和责任,与此同时,年深日久,也很自然地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心理态势,在所难免地暗暗产生个人的心愿,以她的身份地位,这很正常不过。

林黛玉来投亲,这属于意外事件,不是一个常见现象,所以,对王夫人来说,也应该是一件意外情况,一开始,她还不可能立刻就感到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林黛玉个性圆融、善于迎合呢,那么王夫人以后也有可能发现这个姑侄女很合自己的心意。

问题在于小说不是这么设计的,相反,曹雪芹把林黛玉写成了一个清高、孤僻的个性,同时又能让贾宝玉对她一往情深,甚至一着急起来不是摔玉就是发誓诅咒要出家当和尚,搞得全家鸡飞狗跳的不得安宁,这不吉利呀,这正是违背王夫人心愿、让王夫人感到痛恨的,所以不可避免的趋势是,王夫人最后发展成为不喜欢和厌恶林黛玉。

命运如此吧。一个人来到一个地方,不管是谁,总会有人喜欢你也有人不喜欢你,因各种七七八八的莫名其妙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