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不停哭,分离焦虑就是缺乏安全感?错,存在个体差异

每年到了新生上幼儿园时,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

参观游园的时候,孩子还一脸天真烂漫:幼儿园真大,真好玩!家长却在心里苦笑:傻宝贝还不知道上幼儿园的意思,以为天天都是和爸爸妈妈在幼儿园玩呢。

家长早有预料,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一定是大型哭闹现场,可是不太清楚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

对孩子上幼儿园哭闹,出现得最多的解释是“分离焦虑”,这被看成是宝宝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有的家长心中存有疑虑:我家宝宝在家挺好,没觉得缺乏安全感啊,给予的陪护关爱肯定足够,为啥还是不愿意上幼儿园?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与幼儿园分离焦虑的本质。

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西卡弟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新手爸妈都会将没法解决的问题归结于“宝宝缺乏安全感”。

宝宝胆小认生,是缺乏安全感;

宝宝爱哭娇气,是缺乏安全感;

宝宝不愿分享,是缺乏安全感;

宝宝总是受欺负不敢还手,是不是安全感缺乏严重?

“缺乏安全感”是一个万能理由,表现却千差万别,甚至南辕北辙,完全是朝着两个相反方向发展。显然,这种“诊断”方式出了问题,不应该将所有问题都扔到缺乏安全感这里理由中。

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到底来源于哪里?会因为什么而缺失?

依恋理论创始人英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对“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发现,孩子在得不到照料者的爱抚和情感支持时,无法建立安全依恋。这些孩子身心发育都不如正常儿童。

换句话说,孩子的安全依恋,也就是安全感来自于家长的爱抚与情感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

人的一生有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冲突,解决心理冲突才能发展成为健康人格。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解决的冲突就是获得对照料人(家长)的基本信任,建立安全依恋。

所以,当家长能够在早期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他就会对家长形成信任感,获取安全感;反之,家长若是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他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安全感也就会缺失。

生活中有很常见的例子,有些家长反应刚出生时明明是个“天使宝宝”,能吃会睡哭的少,怎么到两三岁以后,反而变得“特别娇气”?

这是因为有不少家长听信前几年十分流行的“哭声免疫法”,遵循“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原则,在婴儿啼哭需要呵护时,没有及时给予拥抱和安抚,导致孩子无法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当孩子长大一点的时候,就会用“淘气”“哭闹”等方式,希望引起家长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幼儿园分离焦虑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

约翰·鲍尔比还认为,孩子的安全依恋会经历4个阶段。其中,大约从6个月开始,一直到2岁左右,孩子会表现出分离焦虑,这阶段称为“依恋明确期”

这段时期孩子表现会特别“黏人”,经常有妈妈抱怨一刻也无法离开。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了安全依恋,明确了安全依恋的存在,孩子会明白家长短暂的离开也不是“抛弃自己”,知道家长一定会回来。

但是,当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显然大部分孩子都应该早已度过了这个阶段。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分享过,大多数孩子会哭闹一周左右,处理得好就能慢慢适应幼儿园生活。但是又有个别孩子,会持续哭上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每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哭闹不止,家长在围栏外依依不舍。

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可否认有部分孩子会因为没有成功建立与家长的安全依恋,导致安全感缺失,但也不会造成哭闹一个学期的情况。

幼儿园时期的分离焦虑,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孩子没有适应,并不能用“缺乏安全感”来一开而论。有的孩子适应得快,有的孩子适应得慢。家长若是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反而会在无意中传递负面情绪,导致孩子更难适应。

解决哭闹,家长要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

孩子入幼儿园是一个特殊时期,家长应该提前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陪伴孩子一起度过这个适应期。

01 婴幼儿阶段,不拿“上幼儿园”当威胁借口

有些家长带孩子的时候,特别是老一辈会跟孩子开玩笑“这么不乖,赶紧送去幼儿园”。在大人看来是一句调侃,却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印象,从内心抵制上幼儿园。甚至会引发这样的猜想:是不是因为我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来送我来幼儿园?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老师,都不应该成为教育孩子是的威胁手段。

02 提前带孩子感受幼儿园生活

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时长带着孩子在幼儿园附近“遛弯”,让孩子多感受一下幼儿园哥哥姐姐们的生活。

03 一起准备上幼儿园的装备

到了开学季几个星期,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一系列上幼儿园的装备,例如被子被单、校服、小书包、水杯等,提早让孩子参与进来,增加期盼的心情。

04 和孩子讲述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生活毕竟与在家不同,可以提前和孩子分享,并用做游戏的方式,模拟幼儿园可能出现的场景:与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听老师安排做游戏等等。

另外,一定要讲清楚爸爸妈妈不能在幼儿园陪伴。孩子第一天会因为想爸爸妈妈而哭得非常伤心,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可以回应“妈妈也想你,想妈妈不是一件羞愧的事情”。

05 和孩子约定好放学来接

孩子会担心父母不来接自己,在幼儿园会显得特别“无助”。

绘本《树屋童话》里有一则《爸爸来接我》的故事,就描述了小朋友心里的这种担心。

主人翁马修的爸爸承诺一定会来接马修,可是马修总是会想出各种“意外”,担心爸爸不能履行约定。但是爸爸却十分耐心,不停的提出新方法,汽车坏了就用领居家的拖拉机来,拖拉机没有就骑玩具熊来,玩具熊睡着了就请鸟儿带着飞过来……哪怕所有“交通工具”都出了问题,爸爸就算用双脚走,也会走到幼儿园去接马修。马修听了这样的答复,才心满意足的安心上学。

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消除这个担忧,与孩子约定会放学来接,让他们不会将爸爸妈妈的离开视为“抛弃”行为。

06 与老师适当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况

家长担心和焦虑都是正常表现,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刚刚入园的状况,并随时做出调整。

但是,有的家长太担心,孩子回来时表现得更加疼惜孩子,让孩子觉得在学校有“受苦的感受。还有的家长甚至怀疑老师亏待孩子,或是害怕别的孩子欺负他,则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也会让老师失去热情和动力。所以家长要把握好自己急切的心情,切莫传递给孩子。

总之,刚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有的会在一开始爆发,但很快就会进入正轨;有的头一两天还挺好,第三天就不想去了。家长要耐心陪伴他们渡过适应期,帮助他们建立持续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