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史学达人


中国历史上,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说几个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双方本来是一起合作北伐统一中国的。

但是,正在北伐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开始大肆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员。

这是倒行逆施是违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同时,这也是不得民心的一种做法。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次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他们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否则,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开始站出来,他要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出危局。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在后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可以说正是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一次起义的真正历史意义,就是让中国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新型队伍。

所以,八一南昌起义的打响,就是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做出来的挽救中国共产党命运与前途的伟大壮举。

这标志着,我们可以带领人民独自取得祖国的统一了。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还特意把南昌起义发生的这一天,定位建军节,可见这次起义的意义多么的重大。

还有土地革命期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时候,因为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的指挥,导致了工农红军锐减,有原来的八万多人,减少到了三万多人。

若是不纠正他们错误的领导方式,不改变领导人,工农红军面临着全部覆灭的危险。

此刻,蒋介石派了二十万大军来围剿工农红军,可以说这一次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毛泽东站了出来。他开始成为了党和军队的绝对领导人。他要带着工农红军走出危局,保住仅存的革命火种。

但是,要知道三万多人,想要把反动派的二十万人马给打败,当然是十分艰巨的一项任务了。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退缩,而是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开始寻找突破口。

他利用敌人派系众多,不能同心协力的这一矛盾。采用打游击战的方式,集中我军主要兵力,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

后来我们都知道,在这次战争中,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先后四次经过赤水这个地方,把国民党的大部队基本消亡殆尽了。

剩下的反动派,看到情况不妙,赶紧夹着尾巴逃跑了。

最终,毛泽东带领着的工农红军,转危为安,为日后革命的火种燃烧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这一次战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之战,也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的。

后来毛泽东把这一战,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毕竟用三万人马打败国民党二十万大军,没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肯定是做不到的。

通过这一次战役,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领导的正确性和伟大性,也只有他才能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

后来我们都知道正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当家作主的人的。

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在中国最为关键的时候,力挽狂澜的人。


史学达人


现代历史上的粟裕、徐向前、刘伯承、彭德怀、朱德、邓小平、许继慎、蔡申熙等都能够做到力挽狂澜。

下图:邓小平(上排左)、朱德(上排中)、彭德怀(上排右)、徐向前(下排左)、粟裕(下排中)、刘伯承(下排右)。








君230835428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力挽狂澜的将军是彭德怀。

彭德怀将军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在朱德之后,排名第二位,他戎马一生,为中华民族独立做出所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来回忆下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周年纪念,在西北主持工作的彭德怀并没有意识到,他会和千里之外的朝鲜战争有交集。

一天中午,北京突然派人找到彭德怀,说毛主席邀请他参加一个会议。

彭德怀将军没有耽误,马上让参谋收拾行李赶往北京。

到了北京以后,彭德怀才知道毛主席叫他来,是为了朝鲜半岛局势。

当时有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静观其变,一种是出兵支援。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所以毛主席想听听彭德怀的看法。

彭德怀考虑再三后,向毛主席表达了出兵的看法,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毛主席听到他这个观点后,心里有了合适的人选,当即表示让彭老总挂帅出征。

10月中旬,彭德怀和先头部队共10余万人,越过鸭绿江往朝鲜方向进军。

进入朝鲜半岛,彭德怀将军才感到局势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当时朝鲜人民军接连败退,金日成身边只有3个师的兵力。

彭德怀将军来到朝鲜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美军的情况,接着打了三次战役,让麦克阿瑟吃了一个大亏。

第一次战役消灭了南韩第三师,第六师共1.5万人,打垮了美军的王牌骑兵师。

第二次战役主要歼灭的是南朝鲜的近两个师,特别是第二师基本上失掉了战斗力,美7师也受到了重大打击,土耳其旅消灭了一半,其他的24师等也受了很多损失。

第三次战役直接打到了北纬37度线,汉城已经在志愿军的射程范围内。

直到这三次战役打完,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才知道对方的指挥官是谁,想来也是非常滑稽的事情。


后来麦克阿瑟被调回美国,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的朝鲜战争,打得异常艰苦,美军虽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作战体系,让志愿军吃了不少苦头。

可是,彭德怀将军带领中国志愿军,用了三年时间,把美军赶到了38线以南,这在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胜利。

要知道,美军刚刚经历二战的洗礼,拥有陆海空近1000万武装力量,而且装备先进的空军和海军,想要战胜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彭德怀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实在是难能可贵。


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将军率领中国志愿军陆续回国,他的英勇正好印证“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话。

—End—


文史频道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除了毛泽东是力挽狂澜的伟人外。从军队系统来讲,朱德总司令也是力挽狂澜的伟人。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部队南下,在三河坝,周恩来命令朱德临时率25师2200余名官兵,阻击国民党钱大钧部2万敌人的进攻,掩护主力部队撒退,时间三天。当时25师的师长是周士第,党代表是李硕勋。

面对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强敌,我军既无火炮又无后援,甚至连子弹、手榴弹都十分有限,朱德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激战三天,血流成河,部队伤亡惨重。部队撒到天心圩后,士气低落,逃兵严重,周士第、李硕勋奉朱德命令,去上海寻找党中央。部队中团以上领导只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这时,朱德决定整军。他站在队伍面前讲到:现在是我们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是暂时的,我们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于是,朱德成了这支部队的主心骨,保住了这800人的队伍,保住了南昌起义的火种,天心圩整军奠定了朱德“红军之父”的地位。

后来,朱德、陈毅带着这800多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朱、毛会师,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朱德当年率领的800人队伍中,先后走出了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





zj史海拾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交警同志说得对,朱德才是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

南昌起义以后,大军南下去攻打广东省,试图在广东建立根据地,尤其是夺取广州港口。

从港口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就像当年北伐的黄埔军一样。

这样假以时日,不愁建立强大的红军。

但蒋介石不是傻子,立即调动部队围攻。

当然,朱德他们头脑也很清新,8月3日就放弃南昌。国军张发奎随后占领南昌,接着尾随追击。

同时,蒋介石部署部队正面拦截。

当时的部队大部分不是共产党员,同朱德他们并不是一条心。

蒋光鼐、蔡廷锴师在南进广东途中脱离了部队。

长距离南下行军作战,天气炎热,没有正常的后勤,群众不了解,大量士兵逃亡。

沿途作战也是困难重重,伤亡很大。

陈赓任第20军3师6团2营营长,在会昌之战中,被打断了腿,留在长汀福音医院养伤。

部队艰难赶到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主力南下去攻打潮汕地区。

留下朱德率第25师(以73团为主),加入朱德的教导团及20军新组建的3师约3000多人,坚守三河坝。

结果南下的主力,遭遇了中央军和粤军的夹击,对方兵力是红军数倍。

9月底,红军一度攻占潮汕,但在敌人优势兵力猛攻下打败,几乎全军覆没。领导机关分散突围。后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颜昌颐率1300人余部转移至海陆丰地区与彭湃的赤卫队会合,后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

朱德的留守部队,遭到国军钱大钧3个主力师攻击,站不住脚。朱德判断局势不利,果断率2000多部队撤离三河坝,期间遇到南下逃回部队仅有200多人。

当时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已经失败,到处都是敌人,区区2000多人根本无法生存。

他们认为干脆解散部队,去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寻机再起义。

然而,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部队。

他认为如果去白区工作,几个警察就可以抓住他们。

相反,当时的中国有枪就是草头王,可以割据一方,成就自己的失业。

于是,朱德带领部队投靠老朋友,滇军将领范石生。

路上部队又逃走很多人,只剩下800人,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干部全走了。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

在韶关,朱德的800人在范石生保护下驻扎了3个月,保证了部队的稳定。

1928年1月,朱德北上湖南,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上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会师,建立红四军。

这就是中央红军。

大家主力,朱德当时是主力正规军,湘南起义后,工农革命军很快发展到1万余人,其中正规军也有3000人,而且装备很不错,不亚于国军主力部队。

而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主力部队只有800人,双方实力相差很远的。


朱德才是货真价实的红军司令,没有朱德就没有中央红军。

他是真正力挽狂澜的人。


萨沙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或救社稷于危难,或挽狂澜于水火。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叶剑英元帅

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内向来以细心著称。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长征路上“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回顾叶剑英一生,他曾在重大关头三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叶剑英全力护卫孙中山转移,使北伐战争得以继续。

1917年,叶剑英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从讲武学堂毕业后,叶剑英追随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面对陈炯明的叛逆行为,孙中山即令北伐军回师勘乱。

6月17日,叶剑英乘“宝壁”舰紧跟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由黄埔港出发向广州挺进,当舰队前进至白鹅潭附近时,遭到陈炯明叛军密集炮火伏击。叶剑英沉着指挥作战,他手握机枪,同士兵一起,向敌军猛烈还击。为了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叶剑英亲率士兵巡逻,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孙中山在广州蒙难50天,叶剑英始终率部捍卫孙中山。由于叶剑英等英勇斗争,使陈炯明篡夺革命政权的阴谋没能得逞。

2、张国焘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叶剑英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使张国焘这一阴谋破产。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决定向北进攻,创建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不赞成北上,极力破坏团结,阻挠北上。8月的毛儿盖会议上,中央决定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甘南。9月9日,张国焘给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发去密电,要他们“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密电到达时,恰逢陈昌浩正在向部队讲话,发报员就把密电交给了在会场外的叶剑英。叶剑英看完密电后,认为情况万分危急,立即冒着生命危险迅速而巧妙地将密电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就把密电记在了卷烟纸上,随后叶剑英又把密电带回会场,当时陈昌浩还在讲话,会议结束后,叶剑英才把密电交给陈昌浩。

党中央据此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团主力北上,当天夜里就离开了巴西,脱离危险境地。叶剑英也回到驻地,以“打粮准备南下”的名义,率领军委纵队脱离险境赶上北上的红一、三军团。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3、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快篡党夺权步伐,叶剑英全力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紧了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人民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当时的形势正如叶剑英指出的“情况已到了不破不立的紧急时候,不破了‘四人帮’,中央就立不起来。不破‘四人帮’,我们这个党就很危险”。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难之时,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不负众望,挺身而出,在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支持下,10月6日,叶剑英全力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剑英就提出,应该尽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当时邓小平正生病住在医院里,不久,叶剑英就安排邓小平一家住到西山,为了邓小平今后工作方便,叶剑英指示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负责送文件给邓小平。经叶剑英的积极努力,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以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叶剑英为确立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领导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


小余读史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同样毛主席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军事家!


很多人可能因为毛主席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不会将毛主席归结为一个将军。毕竟毛主席已经成为最高领袖,称其为将军确实是降低了他的身份。但是我们就毛主席早年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可以证明毛主席是如何实现了力挽狂澜!

但是毛主席在革命早期所处的身份正是一名将军。毛主席1927年领导了秋收起义,后来曾经长期在红四军、红一方面军担任总前敌军事委员会的政委和书记。带领红一方面军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在国民党反动派对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根据地进行多次反围剿的过程中。毛主席指挥下的红一方面军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卫了革命早期成果和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同样也保卫了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和党代表。

最能体现毛主席力挽狂澜的事情是在长征中的一系列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使得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走完了25,000里的长征路线。而且打破了蒋介石部署的围追堵截的政策和看似铜墙铁壁的包围圈。

在长征的过程中有以下真实的历史事迹标榜史册,彰显着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的出色才能。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等。都是毛主席的军事杰作!

这一次又一次的决定和战役都体现出了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和对敌我形势的判断。真正的实现了力挽狂澜。拯救中央红军与水火之中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和种子。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单纯的从军事指挥能力方面来讲,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同样也在军事实践过程中完成了力挽狂澜、拯救中国革命于水火之中的历史重任。


珞珈山的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突破了三八线并占领了南朝鲜的首都韩城,南朝鲜军队和美军被朝鲜人民军压缩在了釜山。随着朝鲜人民军的快速推进,南朝鲜军和美军被赶下海是迟早的事,朝鲜统一值日可待,没想到麦克阿瑟的出现,彻底扭转了战局 可以说做到了力挽狂澜。

麦克阿瑟是二战的名将,面对美军在朝鲜连遭败绩,提出了仁川登陆的作战计划。麦克阿瑟的计划遭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反对,原因在于从潮汐、港湾和堤岸方面分析,仁川是朝鲜海岸最不适宜实施登陆作战的港口。但是麦克阿瑟认为“朝鲜人民军的所有主力部队都已投入洛东江前线,在仁川肯定没有进行充分的防御准备,恰恰有助于保证出奇制胜的效果”。

为了实施仁川登陆,美国陆军以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组成第10军。1950年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军第10军约7万人在飞机和舰炮的密集火力支援下成功抢占仁川滩头阵地,至9月16日美军成功攻占仁川市。



仁川登陆成功后,美第10军兵分两路以切断洛东江前线朝鲜人民军的退路,同时接应北上的美第8集团军。至此,美军和南朝鲜军开始转入全面反攻。之前一直处于进攻的朝鲜人民军不得不撤退,美军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


历史军魂


对于中国革命史来说,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以后,“力挽狂澜”的第一人当朱德元帅莫属!!!

“八一”南昌起义,我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可是,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势力太过强大,导致“起义”不得不转入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些人的信念不够坚定、环境比较困难,导致一些人开始动摇,革命迎来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而这个时候正是朱德挺身而出,保住了革命的力量,延续了斗争的火种!!!

朱德在1911年便在云南参加了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很快凭借自身实力得到了提升,干到了旅长的级别。为了追求真理和拯救中华民族,朱德到德国学习,并在1922年,在德国留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朱德同志就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了。1925年,朱德到苏联进行了学习。“国共合作”破裂后,毅然决然投身革命。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党决定在八月一日发动武装起义。朱德同志当时负责以喝酒、打牌的名义拖住两名团长,起义之后,朱德任第九军军长。然后随着起义军南下。


在起义濒临绝境之时,朱德挺身而出,把武装的力量保存下来。1927年9月初,著名的“三河坝分兵”之后,朱德带领四千余人在三河坝完成了阻击任务,剩下二千多人的时候,朱德通过异乎寻常的执着和坚定,为当时这支队伍指明了出路,然而这支孤军要经历重重困难。到1927年10月底的时候,这支部队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走的只剩下朱德一人。团以上干部只剩下朱德、王尔德和陈毅三人。面对部队瓦解的绝境,朱德力挽狂澜!!!这个时候,朱德带领的这支部队许多人都对革命抱有悲观色彩,这支队伍面临着“一哄而散”的局势,眼看南昌起义留下来的火种有熄灭的危险,朱德挺身而出,在江西省安远的天心圩军人大会上,将自己心中强烈的信心和激情传达给了“即将崩溃”的同志们,部队改编为一个纵队,军官800人编成了教导队,保留了南昌起义革命的火种!!!

没有朱德在绝境中守住同志们的信心,就没有这团不散的火种,是朱德元帅在艰难困苦之中,依然坚守初心,力挽狂澜,保留了武装的骨干力量。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构成是:叶挺第十一军有八个主力团,贺龙第二十军有六个主力团。而朱德担任副军长的第九军其实是个架子军,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总兵力500人不到,最多算一个加强营,也就是说,朱老总几乎等于没有基本部队。



在9月初的“三河坝分兵”中,朱德奉命率领第九军军官教育团和第十一军25师共4000余人就地阻击,防止敌钱大钧部抄袭起义军后路。在三天三夜的阻击战中部队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只剩2200余人,在前往与主力会合的路上,遇见了第二十军教导团的200余人(粟裕就在这支小部队里),才知道了起义军主力已经在潮汕地区失败的消息。

于是这2400余人成为了南昌起义最后剩下的建制部队,处在四面受敌、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部队伤亡过半的危险境地,思想和组织上都陷入混乱。本来,南昌起义部队在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设置了政治指导员,然而此时所有师级以上党代表均已离队,政工干部职务最高的只剩下一个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



军事干部也是如此,在天心圩会议后,第25师师长和各团长也分别离队,朱德以下只剩下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一些同志在会议上认为既然主力部队已经失败,三河坝留下的这点人实在难以坚持,应该分散或者解散,一些同志反对,争吵的很凶,而到底应该怎么办,只能由临时负责的朱德做出决断。

就是在这个非常而艰难的时刻,面对大部分并非自己部下的干部战士,朱德表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坚决反对分散隐蔽 ,部队应该北上然后穿山西进,去敌人力量薄弱的湖南南部。但是大部分战士已人心惶惶,单独或者结伴离队的情况屡屡发生,南昌起义的火种,面临可能熄灭的危险,关键时刻,又是朱德站了出来。



为此,朱德在天心圩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发表了在军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讲话:“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中国也会有个1917,只要保存火种,革命就有希望”!

朱德的信心与激情传递给每一位留下来的干部战士,陈毅后来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坚定了群众的革命信年,这是总司令的伟大”!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澜。



朱德讲话后陈毅也上台发言,而黄埔一期的王尔琢则当众宣布: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当时部队已经只剩下800多人,朱德与陈毅、王尔琢两位助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

下设一个士兵支队(三个大队),一个特务大队(侦察警卫)、一个机炮大队(一门82迫击炮、两挺重机枪和两支手提机关枪)、多余的军官编成一个教导队直属纵队部。虽然这就是全部家底,但是火种却保存了下来,并且从此永远也没有熄灭!



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以及战斗力的核心,发动湘南起义后奔赴井冈山成为著名的红28团。1955年授衔时,朱德名列十大元帅之首,陈毅名列第六,这支部队中原第73团3营七连连长林彪位列第三 ,而原74团班长粟裕则名列十大将之首。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评价到,这支部队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朱德元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确实,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力挽狂澜天心圩,朱总司令居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