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影视蜃楼


常言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不过人各有所好,有的人读到一首诗,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将其推为心中第一,这也是情理之中。

而能被历代诗评家推崇,被很多人评为心中第一,必是诗中难得的精品。

谈起律诗,不得不说一下七律,很多朋友认为,七律第一,应该是杜甫的《登高》。

确实,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甫的七律,如书法中的《兰亭序》,是无数后人不断学习的楷模,此诗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

那么,为会什么杜甫的《登高》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首《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其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大乱虽止,小乱未息,藩镇割据、外敌入侵,唐朝的国势依然颓靡。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但他的归乡之旅并没有成功,时势动乱,他又贫病交加,行至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严武。可惜,不久严武逝世,杜甫失去依托,他只得离开成都,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夔州。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这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都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胡应麟《诗薮》云:“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夔州峡口以风大闻名,故曰“风急”。夔州多猿,《水经注》中称,猿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曰:“猿啸哀”。

渚(zhǔ),指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回,回旋飞舞,一说指鸟飞回巢,与诗人天涯漂泊无处归家形成对比,不过小楼觉得回旋飞舞更切合诗意。

秋风劲急,天空高阔,猿鸣哀声不绝。洲边江水清澈,沙砾洁白,飞鸟低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楼初读此句,自动脑补无数木头从天而降,极为震撼,但这里的“落木”,不是落木头,而是落叶。

那为什么这里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无边落叶萧萧下,从平仄对仗上来看完全没有问题。

那时因为,“落木”与“落叶”,所带来的感觉是不同的。木让人想到的是树干,秋天的树,叶落将尽,人们看到的是疏朗的树干,所以木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的,而叶给人的感觉是繁密的。杜甫这里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就是强调秋天衰飒疏朗的感觉。

从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到瘐信的《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再到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代诗人就是抓住了“木”字带来的独特的形象感受,故写秋天落叶多用“落木”代替。

无边的木叶,萧萧落下,无尽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常”,并不是常常的意思,而是恒常的意思。常常指的是频次,次数多,恒常指的状态,一种恒久的状态。杜甫乾元二年(759)弃官流寓秦州,一直颠沛流离,至大历二年(767)在夔州作此诗,作客他乡近十年。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指暮年。

多病,杜甫患有疟疾、肺病、糖尿病、耳聋等多种疾病。

离家万里,十年作客,无处不悲秋,亲人分散,好友身死,只有暮年多病的我一人独自登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既指人生多艰,也指国家多难。

新停浊酒杯,最近方停下酒杯,当时杜甫因病戒酒。

人生多艰,世事多难,我的头上已经长满了白发,人生潦倒之际,我最近却因病不得不戒了酒,边借酒销愁也不能了。

赏析

明析了诗意,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杜甫的这首《登高》为什么倍受推崇。

原因有二:

其一是格律精严。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

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

有人评,杜甫的这首诗八句皆对,这要具体分析,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通首对仗会让律诗章法缺少变化。

《登高》的首联是句内对举,“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联间“猿啸”与”鸟飞”倒是对仗,但整体又不对仗,因为“哀”与“来”都是平声,且已入韵。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

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但这在格律诗中是完全允许的。

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所以才会有人让为此诗八句皆对。

对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 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初读《登高》,仿佛八句皆对,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当然,这里并没有贬低《黄鹤楼》的意思,《黄鹤楼》的技术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就格律而言,《登高》显然更标准。

提到格律,要补充一点,有人会觉得这首诗不太押韵,这当然是语音变化的问题,诗中“哀”、“回”、“来”、“台”、“杯”,均属平声灰韵,所以《登高》的押韵也是非常标准的。

其二是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

一首诗并不能因为格律,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登高》的开头,便落笔不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天的高空广阔无垠,劲急的秋风中,夹杂着哀转久绝的猿鸣,意境苍茫萧索。接着,诗人的视线从高空转向江水沙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鸟儿在秋风中低回盘旋,与上句的意境进行对比,形成复调。

在首联中,杜甫描绘了一幅极富层次的秋景图,这情景里有声音,有颜色,空间上有高远,有低矮,声调上有高亢,有低回,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句内的对举,联内若有若无的对仗,读起来奋亢的悲慨与低回的呜咽高低音混响,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颔联承接上末句的低回之势,从广度展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远近诸山,尽是无边的秋木,无边的木叶萧萧落下,眼前的长江,从无尽的天边,滚滚而来。“无边”、“不尽”,赋予了秋景无穷无尽的时空感,“萧萧”、“滚滚”,使人如闻木叶窸窣之声,如见长江汹涌之状。在这广大苍茫的时空中,个人是渺小的,无形中传达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两句诗,有着百川灌海的磅礴气势,杜甫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人盛赞此句已经到了”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反挑前面两联,点出诗题。沉郁悲凉的情感,使前二年苍茫萧索的意境有了落脚点。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里杜甫层层渲染自己凄凉的情景,读来无限深沉悲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限感慨,抒之不尽,言之不绝,只叹人生艰难,白发满头,自己却因病废酒,连借酒浇愁也是不能了。

前三联飞扬震动,最后却软冷收场,如同一首震撼人心的乐曲,并不是戛然而止,由音调由强变弱,渐渐消隐。此亦老杜独特的结法。

杜甫此诗,在高浑博大的气象中,抒发其沉郁悲凉的情感,诗气浑灏流转,形成极为悲慨的艺术境界。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胡应麟《诗薮》云:“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新郎中国新娘越南


唐诗中有两首诗常被拿来作比较,一是崔颢的《黄鹤楼》,一是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曾被被后人评为七律第一。

崔颢的《黄鹤楼》,被宋人严羽、清人吴昌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杜甫的《登高》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那么,为什么杜甫的《登高》会被评为七律第一呢 ?

其一是格律精严。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七律。

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

有人评,杜甫的这首诗八句皆对,这要具体分析,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通首对仗会让律诗章法缺少变化。

《登高》的首联是句内对举,“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联间“猿啸”与”鸟飞”倒是对仗,但整体又不对仗,因为“哀”与“来”都是平声,且已入韵。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

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但这在格律诗中是完全允许的。

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所以才会有人让为此诗八句皆对。

对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 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初读《登高》,仿佛八句皆对,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当然,这里并没有贬低《黄鹤楼》的意思,《黄鹤楼》的技术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就格律而言,《登高》显然更标准。

提到格律,要补充一点,有人会觉得这首诗不太押韵,这当然是语音变化的问题,诗中“哀”、“回”、“来”、“台”、“杯”,均属平声灰韵,所以《登高》的押韵也是非常标准的。


其二是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

一首诗并不能因为格律,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登高》的开头,便落笔不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天的高空广阔无垠,劲急的秋风中,夹杂着哀转久绝的猿鸣,意境苍茫萧索。接着,诗人的视线从高空转向江水沙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鸟儿在秋风中低回盘旋,与上句的意境进行对比,形成复调。

在首联中,杜甫描绘了一幅极富层次的秋景图,这情景里有声音,有颜色,空间上有高远,有低矮,声调上有高亢,有低回,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句内的对举,联内若有若无的对仗,读起来奋亢的悲慨与低回的呜咽高低音混响,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颔联承接上末句的低回之势,从广度展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远近诸山,尽是无边的秋木,无边的木叶萧萧落下,眼前的长江,从无尽的天边,滚滚而来。“无边”、“不尽”,赋予了秋景无穷无尽的时空感,“萧萧”、“滚滚”,使人如闻木叶窸窣之声,如见长江汹涌之状。在这广大苍茫的时空中,个人是渺小的,无形中传达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两句诗,有着百川灌海的磅礴气势,杜甫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人盛赞此句已经到了”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反挑前面两联,点出诗题。沉郁悲凉的情感,使前二年苍茫萧索的意境有了落脚点。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里杜甫层层渲染自己凄凉的情景,读来无限深沉悲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限感慨,抒之不尽,言之不绝,只叹人生艰难,白发满头,自己却因病废酒,连借酒浇愁也是不能了。

前三联飞扬震动,最后却软冷收场,如同一首震撼人心的乐曲,并不是戛然而止,由音调由强变弱,渐渐消隐。此亦老杜独特的结法。

杜甫此诗,在高浑博大的气象中,抒发其沉郁悲凉的情感,诗气浑灏流转,形成极为悲慨的艺术境界

。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言不虚也。


谢小楼


“唐诗七律第一”人们总是用这个话题做文章,在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登高》之中相比。其实“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就不能不说几句了。《登高》与《黄鹤楼》相比,有几个方面显然高出一筹。

一,格律的工整。杜诗格律规范严谨,平仄对仗押韵,都是登峰造极的。而崔诗则不合七律格律,前三句显然胡闹。

二,感情的丰富。杜诗情感丰富饱满,颈联包含有八种悲秋之感,前人已经多次论述,不赘言。而崔诗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思乡之情。

三,炼字的功力。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用“木”而不用“叶”,展示了老杜的老辣之处。“木”就本质而言是死亡的无生命力的,就色彩讲是灰暗的,冷色调的,就音韵讲带有鼻音的合口呼。而“叶”是有生命的,色彩绚烂的,齐齿呼的。一字的锻炼极见功力。尾联“艰难”与“潦倒”单纯字相对,“苦恨”的“苦”做“非常”解与“新停”相对,造成四联皆对仗的奇迹。而崔诗前三句三次重复“黄鹤楼”不仅显得啰嗦,而且严重违背了七律的格律。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除第一个字“黄”以外其他全是仄声,哪有一点七律的样子。

至于说李白见到崔颢的诗不敢写诗了,更是无稽之谈。李白可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生有诗在上头”,只是为前两句压台的,戏说李白的夸张。其实信不得,更不能以此证明崔颢的诗是“第一律诗”。


桃之夭夭老牛


《登高》被称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唐朝以来,作为格律诗中篇幅适中,适合记事抒情的格式,七言律诗产生了无数名篇。

而在到底谁才是冠军,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到底谁才是第一,一直是历来诗词爱好者的争论话题。《黄鹤楼》意象为先,一气呵成,但在格式上因为前四句不合平仄格律,只能视作“半律体”。

这在诗歌意象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后人格律诗的学习中,是不适合拿来作为七律样板学习的。就好比学李白的人,没有学得好的,而学杜甫的,基本上都能小有所成。

所以单就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七律来讲,《登高》的第一之称算得上是名符其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诗成于杜甫老年流离夔州之时,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身体抱恙,但“文章恨命达”,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这首诗是标准的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韵脚“哀”、“回”、“来”、“台”、“杯”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也就是说发“回”的韵母音,念起来是“ui”、“回”、“lui”、“tui”、“bui”的发音。当然只是大概发音,不过肯定是押韵的。

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要求还有对仗。一般要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因为太难,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首《登高》,前三联皆是工对,第四联对仗虽然不工整,但是看上去也不突兀。

认真细读此诗,就能感觉到《诗薮》中说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联都对仗,在首联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字词工巧而不露痕迹,对仗圆融贴合景色,这就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

是以可称为格律样板。

此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登高见景,后四句抒发心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景物天造地设,自然成对。随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鸟群迎风飞翔,来回盘旋,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

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对仗的基础上换了一种写法,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边是萧萧而下的落叶,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不绝,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自然生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汹涌悲怆。语义沉郁悲凉,对仗却十分工整,气势磅礴,古今独步。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换明叙诗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对,也是有逻辑关系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伤自然汹涌而至。写到这里,终于点出了“秋”、“登台”,为前面描写的景色做好注脚,同时“万里”、“百年”又与颌联“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愁和孤独感,萧条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互相结合,让诗意更加厚重深沉。这种写法,独一无二吧?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又是以对仗结句。诗人穷困潦倒,白发却越来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怀,怎奈因病断酒,无法借酒消愁,着实可恨。原本兴致勃勃重阳登高,却因了这无边秋色让人陷入悲愁。

这种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诗圣”之名。

这样仔细分析下来,从格律、对仗、文法、构思、意象、境界各个方面来看,有哪一首律诗能超越它?

古今第一七律实至名归。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杜甫的《登高》确实是七律之中的佼佼者,为什么被评为第一?

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说各的道理,依我个人意见继续争论下去

已无意义,都是上乘之作。

首先我们看看唐代诗圣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请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在风急天高的深秋,猿声叫都似哀鸣一样,

沙洲上水鸟来回飞着。无边无野的树叶都萧萧的落着,不尽的长江还

在滚滚的流淌,离家万里的漂泊,居无定所,感到心情像秋光一样

的悲凉,带着体弱多病的身体登高,世事真是太艰难了,双鬓都像

繁霜一样白了,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只好放下借酒浇愁的酒杯。





第二,我们再看看作者的写作背景。

此诗是杜甫在蘷州所写,夔州地处长江边上。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几年了,

但是地方军阀连年割据抢占地盘,由于严武病死,没有了依靠,只得离

开了经营了几年的草堂,行船南下,几经周折到达夔州,却因疾病缠身

呆了三年,亏了当地都督的关照,但他生活非常艰难,疾病缠身,在贫

困潦倒,年老体迈的五十六岁时写下了此诗。当时登高远眺百感交集,

看到景色联想到当前自己生活的窘迫,发自内心的感慨,抒发了病

老的忧伤,情绪激越,慷慨激昂,被人誉为七律第一,七律之冠。





第三,七律《登高》的写作特点。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就写出了天地景物

之比,地面风急猿啸,天空高旷流云。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与首句对仗工

整,天高对沙白,風急对渚清,猿对鸟,啸哀对飞回。一字一对,真是字字珠

玑,整诗更是两两相对意境幽远,显示了诗人非同寻常的笔力,虽然表达了

诗人的忧伤和感慨,但有天工之美,不愧为唐代诗圣,所以被誉为七律第一。

篇幅有限不每句细说了......

我就不啰嗦了,说它七律之冠肯定是有过人之处。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封护胜463


问题: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前言

咱们的老祖宗评价前人作品时总喜欢夸张,动辄送上第一的桂冠,后人又断章取义,常常读者们搞得稀里糊涂。例如王闿运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说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后来惊人演化出”孤篇压全唐“的说法,仿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成了唐诗第一。

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后来又说周邦彦是”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所以古人说法不可不知不可全信。

关于唐诗七律第一也是如此。

一 、唐朝七律的两个第一

唐朝有两首七律分别被后人称之为第一,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就是这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专门研究杜诗的明朝胡应麟就说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关于杜甫 《登高》

1、第一的由来

研究杜诗的人一定会推崇杜甫的《秋兴八首》,但是杜诗研究专家胡应麟却把《登高》评为“古今七律第一”;他的原话是: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同样用“第一”评价《登高》的还有清朝的杨伦,他在《杜诗镜铨》中点评了这首诗,不过他含蓄一些, 认为《登高》是: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2、集大成者

一般人认为, 律诗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成熟起来。无论是律体的绝句、长篇的排律还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加上他古体诗也是唐朝的最高水准,因此杜甫被认为“各体兼工”,是 “集大成者” 。

3、《登高》是一首标准的律诗

杜甫这首《登高》是标准的格律诗,对仗、平仄、黏连、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在初盛唐时,很多格律诗并不严谨,例如黄鹤楼就是半古半律的一首诗,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七律。


4、其他的评价

古人关于《登高》的评价也多不胜数,有一个评价说这首诗“形、声、色、态兼备”。从章法上说,与《黄鹤楼》不同,《登高》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开阔,出神入化,得到无数的赞誉,这是真正的盛唐气象。

前四句通过增添感情色彩的物象描写(如风急、猿哀)”,为后四句的感情表达做了铺垫,抒发了自己年老体衰、他乡漂泊、穷困潦倒的哀伤情绪。

5、结尾

这首诗整体色调悲壮阔大,但是结尾暗淡气势减弱,结尾也受到过不少批评。

明王世贞撰《艺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清代吴昌祺 《删订唐诗解》:

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结语

我们写诗还是学《登高》而不是学《黄鹤楼》,如同学书法从楷书学起。一开始就学黄鹤楼就如同学李白一样,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登高》是一首技巧发挥到极致的七言律诗, 学杜是学习旧体诗的主要功课 。 因为唐诗佳作太多,至于是不是第一,那就见仁见智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老杜的代表作,凌绝之笔。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治学、登高追求与精神。背景是作者旅居夔州,生活陷入潦倒,愁苦艰难之中,借此诗将诗人的郁闷心情一泻而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气势之大,谋篇之精,对仗之工整,意境之沉郁,纵观古今格律,旷世绝代,无出其右者。

明代胡应麟评论《登高》说: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一意贯通,一气呵成。……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真旷代之作也。


双樵\n


杜甫的《登高》,全诗八句四联,句句皆对,又对得浑若天成,毫无斧凿之痕,让人不得不佩服诗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起句峭拔,接句纡徐;且“天高”与“风急”、“沙白”与“渚清”自对,节奏急缓、张驰有度。前句急风呼嘨、高猿长鸣,后句渚清沙白、飞鸟低迴,这样一幅动态的声像画图,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首联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颔联把秋天的景色描摹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无边”“不尽”使”蕭萧”“滚滚”如闻落木窸窣之声,如见长江汹涌之状。这磅礴的气势,前人赞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毫不为过。前两联着力写景,颈联用“悲秋”“多病”直抒胸臆,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用“常作客”与“独登台”表达客居他乡的孤独苦闷,情景交融、诗意愈深。尾联分承五六两句。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被潦倒的处境、斑白的双鬓,变成排遣不尽、驱赶不绝的苦恨与悲愁。这首《登高》”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称他为“旷代之作”,尊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当之无愧。


南郭行吟


一家之言。《登高》显然过誉。但凡千古佳作,其气象都是疏而有致,留白深广。登高意象过密,把话意说满了。其流传度不广也说明了这点,它还不如五律《春夜喜雨》这首。登高肯定是不如《黄鹤楼》的。

杜最好的诗如果非要举一首,只能是五律《春望》。如果非要穷举杜的七律,发现很难找到绝佳之作,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很好,但总差那么一战宽阔感。


呆小小呆虫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首诗写的是萧瑟的秋天,他有声有色的写出了感概,更是写出了动人的心弦。这不仅仅写了大自然的秋天,更是杜甫对人生之秋描绘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后人传诵为名句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