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周王朝的历史上,很可能出现过两个楚国?

楚国人自称是颛顼的后代,其证据就是堪称楚国最伟大的人物,屈原曾经在《离骚》中提到过,高阳之苗裔。而颛顼就是高阳氏,同时,他们还认为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代。总之,楚国的先民生长在当时还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南方,他们的祖先有一位贤人,名叫鬻熊,后世也称为鬻子。

这位老先生来历非同小可,据说在周文王振兴西岐的时候,当时已经八九十岁的鬻子,也相应周文王的人才招揽政策,赶赴西岐。等到周文王死后,鬻熊就像是周武王的老师一样,尽心辅佐,但是老爷子年龄也一大把了,等到武王伐纣成功,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鬻子已然离世。

所以周武王就给鬻熊的后代封赏到了荆南之地,建立了楚国,楚国当时的爵位是子爵,应该是相对比较低等的诸侯,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关于楚国的来历,很多说法,可能都是楚人后来“美化”过的,否则,以鬻熊的资历和能力,他的后代仅仅做一个子爵,但姜子牙可以成为侯爵,两级爵位的差距,难免大了些。毕竟,功勋到了这个级别,起码是应该可以拿到“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伯爵。比如秦国,他们在保护周平王东迁之后,就因功得到了伯爵,而作为周武王的老师,鬻子的地位应该也不会太低吧?

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就是,楚国在西周早期,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相对比较偏僻,也没多少人在意他们,所以这样一个部落式的小诸侯,有机会和空间,可以得到更多更大的发展。等到了东周时代,楚国有一任君主叫熊通的,自觉实力够了,想要有更有规模和更有影响力的名号,于是他们想让周天子给自己的爵位提升一些。

从很多楚国早期君主的名号,比如若敖,郏傲这些来看,他们的确跟当时中原的称呼方式不一样,一不带爵位,二不称公侯,三没有标准的谥号,可见他们在那个时候,就是不被重视的“蛮夷”,他们自己也不太在意这些称呼。但是,熊通的时代,周天子已经失势,当时天下混乱,熊通也知道了更多的诸侯是怎么生活的,再加上他们实力也发展起来了,所以熊通也想“上进”,但是周王室并没有批准熊通的请求,这样一来,熊通索性不在乎了,反正中原各国也没人拿正眼看自己,既然这样,我们楚国干脆脱离周王室的统辖,独立称王得了。因此,熊通“自立为王”,定都丹阳,这就是楚国第一个君王,楚武王。

从这一点也能说明,如果他们真的是鬻熊这位贤人的后代,却敢擅自称王的话,是不是太给祖先丢脸了?在老乐看来,楚国的真正来源即使与鬻熊有关,但在东周时期,楚国的国君也早已不是鬻子的后代,在楚国发展初期的几百年历史中,中原的史书根本不会在意他们,所以称王的楚国,可能早已不是西周时分封的楚国了。如果真的有鬻子后代建立的楚国,估计很快也被楚武王的先人消灭掉了。所以,老乐肤浅的猜想,在整个周王朝的历史上,可能出现过两个楚国。当然,以上内容仅仅是猜想,绝不作为任何结论,还望各位对老乐的假推猜想,予以批评指正!